《孩子 挑战》 读后感(孩子挑战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0-05 08:27: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孩子挑战读后感,《孩子:挑战》这本书,是在安静成长读书会学习的,对我的帮助非常大。由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著作。本书中推荐的方法,基于著...

《孩子 挑战》 读后感(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在安静成长读书会学习的,对我的帮助非常大。由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著作。本书中推荐的方法,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当今心理学界的趋势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建议家长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

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了解孩子。

      现代社会渐渐发展成“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孩子们很快能感受到他们能够和大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家长也能感受到孩子想要平等的关系和不再顺从家长的命令,然而民主只是理念,怎样在实际生活中操作和应用?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家庭里,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一个不小心民主就变成为所欲为,自由就变成了放纵。其实自由必然与规则相伴,没有规则就不会有自由。我们要做的是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

      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内在环境,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它们分别是家庭氛围、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训练孩子。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对孩子表现尊重,赢得合作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但这样的权利并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我们需要用技巧鼓励孩子合作,我们需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其中特别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用我们的礼貌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急迫的命令或大声的吆喝。我们可以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我们的要求。“很抱歉,我打扰你一下”,或者“我明白可能你有些不愿意,但这对我来说是帮了个大忙”,或者“如果你认为你能------我将非常感激”。这样可以保持家庭和谐,减少不满,赢得合作。

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是以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难题的方式之一。也是这本书最推崇的活动。家庭会议成功的要点,在于每个家庭成员都认为这是个和全家人有关系的问题。家庭就是全家人有各种互动,解决之道也在于全家人的共同参与。这样的方式能够发展家中每个人相互尊重、相互负责、和平相处的责任意识。

        这本书共有38章,通过很多实例,展现出了现代家庭会碰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困惑,并提出可行的建议,有些案例可能需要思考并学习很多遍才能正确理解并使用。

《孩子:挑战》第九章读后感

孩子:挑战 第九章 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
看到这一章实在是太有共鸣了。孩子三岁,平时跟我们睡一个房间(加床),所以她的小房间布置成了游戏屋,这样客厅或者卧室应该不会太杂乱,但是她仍然时常把玩具拿到客厅玩,之后就扔在那里。

后来我就模仿玩具的口吻,一边假哭,一边说:“呜呜呜,我不要我的小主人了,她不送我回家,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不知道我的家在哪里,呜呜呜,我好伤心好害怕呀!谁来帮帮我。”

姑娘一边看着我一边笑说:不怕,我送你回家。

再一次,她同学姐弟俩第一次来家里玩,看到什么都很新奇,把玩具房弄的乱七八糟,时间晚了,同学妈妈喊自家孩子回家还让他们把东西放回原位,可能玩的正尽兴,所以两个孩子都没理,我姑娘一边说明天还要上学,今天要早点睡,你们可以下次再来玩,一边慢悠悠的把东西一件件摆好,我随手放了一样,她又重新放,还告诉我放错地方了。

吾甚感欣慰.

《孩子:挑战》第二十七章读后感

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
        孩子相对成人而言,是弱小的,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爱的。当孩子遇到了不幸的事,家长可以提供保护,避免孩子遭受二次伤害;给予爱,帮助孩子更勇敢地面对,更好地过渡。不要因为孩子正在受苦、楚楚可怜,就忍不住屈从和妥协。没有人可以让孩子不受苦,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避免可怜孩子,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克服失望,才有勇气自己去克服困难。

        小逸是一个活泼讨人喜欢的孩子,可是有一段时间他变得只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跟家长和小伙伴的沟通也几乎没有了。家长很担心,就带小逸去医院进行了全身检查。检查结果让家长大吃一惊,小逸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听觉障碍。家长非常自责,觉得是自己的疏忽造成了小逸的不幸,从此以后,他们加倍的宠爱小逸,想要借此来弥补心中的亏欠。结果,小逸并没有因为获得更多的宠爱而变得开朗,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被怜悯宠爱的孩子,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会一直在形成着“我非常不幸,这个世界欠我的”这样的心态。
        另一个例子:《奇葩说》中有一位盲人辩手蔡聪,他的一次分享《这个世界不该有“残疾人”》让我印象深刻。当他十岁因药物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时,周围的人都非常的惋惜,觉得他的人生从此完了,他一度也曾这么认为过。直到有一天,他有幸采访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聋盲人女大学生海伦,才豁然开朗。他说:如果在遇到残障这件事时,周围的人不是怜悯地说“你完蛋了”,而是告诉你“你的人生只是换了一种新活法”,那么他们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在各行各业中闪现他们杰出的身影?

        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清同情和怜悯。具有同情心是一种美德,而怜悯,则会给对方带去更大的不幸。

        关于区分同情和怜悯,书中是这样说的:

        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传递出的信息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受了很多伤害,我明白这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我会帮助你渡过难关。”

        而怜悯,则是无原则地可怜对方。传递出的信息是:“你很可怜,我为你难过。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你承受的痛苦做出弥补。”

          细细品味同情和怜悯的不同,受益匪浅。我的身边都是孩子,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是残疾人(包括家长),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很容易滋生怜悯之情,在此,为以前自己无意中所带给对方的伤害行为或态度深感抱歉。

        以后,继续同情之心,拒绝怜悯之情。

《孩子·挑战》例十五感悟

孩子把手放进嘴巴里吸吮,在几个月时通过嘴巴打开世界的大门,用嘴来和这个世界建立亲密关系。
我见过较多的家长见到孩子吃手,第一反应就和案例中的妈妈一样,会抽出孩子的手,拍手警告,涂苦药水等等的方式意图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可不知当孩子这种行为叫儿童的口腔敏感期,刚出生就能熟练的使用,过多的干扰会让孩子推迟结束口腔敏感期,阻碍了手的敏感期的报道。

老话说“常在河边走哪都不湿鞋”,“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阻止孩子用口探知世界,也许当下孩子真的不再吃手,可能几年后依然需要靠吸吮手指来得到安慰。

虽说嘴巴是用来感受事物、味道的,但在这个儿童时期,生命的初始,更多是大脑发育的刺激,情感的交流方式。

人类的舌部有乳头状突起,这些突起让舌头质地粗糙,每个乳头状突起遍布一个到上百个味蕾。味蕾上的细胞可以探测味觉刺激,通过把刺激加工成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

早期吸吮得到满足和被接纳,孩子情感被释放,下丘脑会记忆下来,反馈系统令孩子处于平和状态。

没有这个阶段,未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多的缺憾,比如,没有吃手的孩子,可能会贪嘴。一有焦虑情绪就吃手或咬物品,得到内心的满足。

参考书籍:

《捕捉儿童敏感期》

《大脑使用手册》

读《孩子:挑战》——过度关注

     这几天在看《孩子:挑战》这本书里,恍然大悟的感觉,为什么乐乐如此爱哭,为什么我在和我不在时完全不一样,究其原因还是我自己导致的。

    和乐乐的互动,我们很容易陷入她的寻求过度关注和权力之争中。对于寻求过度关注,这一度让我很头痛,因为一遇到事情,她的第一反应是哭,然后寻求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我记得在她会走路后不久,有一次摔倒了,我去扶她迟了点,她就开始哭,一直哭到菜市场,摔的不是很严重,中间我安慰无效,直到我把她丢给别的妈妈照看,我自己去买菜,她停止了哭泣。当时的我不太理解她的行为,现在再回想这一幕有些明白了。她一直在用哭泣、寻求我的帮助来获得我的过度关注,好像这样她才有确定感和价值感。孩子比大人更敏锐啊,一直以来,我在忙碌时,比如做饭或干家务活时,她一个人可以玩得好好的,但是我停下来了,她就立马让我给她读书或着陪她玩……

      但是这一切确实是我造成的,我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被很好地看见,在伤心时很少得到安慰和支持,有困难或难题时也得不到帮助,我这种受伤、难过、无助的心态,我统统投射给了乐乐,我认为她也会感觉到受伤、不被爱、难过、无助,她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她也正是用这一点,让我的关注点在她需要的时候就关注在她身上。而我自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每当她哭泣、伤心、遇到一点困难时,我就尽力地陪伴她、帮助她,想消除她受伤、难过的心情,却忽略了她要积极面对这些事实,我没有培养她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面对她处理问题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和父母对我教育方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孩子沉溺于自己的悲伤中,无力面对自己的问题!你以为你在爱孩子,却不料却在培养着孩子往自己走过的路上走去……

     面对这个事实,我要做的就是接受事实,改变自己的做法!
本文标题: 《孩子 挑战》 读后感(孩子挑战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24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熟读精思读后感600字(作文读《熟读精思》有感600字)第一次抱母亲 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