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1《活着》是一本戳心戳肺的书,看完《活着》,被福贵悲惨境遇震撼了,总感觉被阴郁的空气笼罩着,过了好一段时间才从巨大的同情和难过当中缓过来。
余华写活着时才33岁,他用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人悲情的一生,在平淡的叙述中包含深刻的意义。
主人公福贵年青时沾染赌习,被龙二盯上家产,将家产输光;老父亲因此受刺激而离开人世。这是悲剧的开端,接着母亲患病,福贵进城找郎中时碰上了国民党抓壮丁而被迫参军;后来被解放军救下,回到家中后发现女儿凤霞因为一场高烧变成哑巴。再后来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多而死。
好不容易给女儿凤霞找了个归宿,凤霞却因产子大出血而离开人世;随后患软骨病的妻子去逝;女婿在做工时被水泥夹板夹住而丢了性命;外孙因吃了太多豆子而撑死。
一次次的死亡将家庭和生活撕得支离破碎,余华“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苦难,使渺小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
福贵经历了一连串人间至痛,变得老无所依,只能买一头进入迟暮的老牛陪伴自己。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又过了这些年。”这几乎是一句人世间最孤独的自白。
如此的痛苦,又如此的孤独,人为什么要活着?余华没有直接交待,也无法交待,但这是任何读者都在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青年时期福贵风流浪荡,他活着是为了享乐。中年时期福贵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不过好在家庭完整幸福,他活着是为了家人。而到了老年时期家人相聚离开,他孑然一身,一无所有,却并没有失去活着的希望。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说:“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像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活着读后感:从福贵一家身上我们能看到人的坚强以及每个各个代的悲哀。而关于为什么要活着,也许只有一个解释,人不是为了其他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也许余华想表达的是人会遇到很多苦难,很多天灾人祸都无法控制也无法躲避,唯有坚持活着才是最好的态度。想到这点,也就明白作者为何能忍心写下如此的凄惨的一个故事。
活着读后感2合上书,许久没有勇气再次打开它。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是在去年夏天,那时耳机里播放着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曲,看到一半时,不知怎的,眼泪竟在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败下阵来。
或许是因为自我的感性,又或许是为福贵的一生感到悲哀,一个最开始不可一世的浪荡公子,输光家产后,开启新的人生。不敢说他经历过什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因为他的世界里仿佛仅有酸、苦、悲、离……他生不逢时,至亲六人,余生一人,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中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悲痛,却又在悲痛之后勇敢地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下的一句话。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逐渐构成了为梦想活着,为情义活着,为信仰活着的大英雄主义精神,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不明白的是,光是活着,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
相信我们总能听到长辈说我们是幸运的,真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不用担心,大炮明天会飞到屋顶,不用担心随时被病魔夺去生命…都说轻易得到的,绝不珍惜,就像活着一样,来就有,绝不珍惜。
纪录片《人间》第二季第一期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身患骨癌的少年儿童们,他们无法上学,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光是为了活着本身,他们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为了自身的其他器官不被病菌感染,他们要大面积截肢…依稀记得在影片快结束时有这么一句话“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命还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前几天,人民日报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多谢,斯里兰卡”,那是我第一次了解那个鲜为人知的国家,他在一天内发生多起连环爆炸,30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读后感·在那里十岁以上的人基本都经历过战乱,能够说,光是活着本身就已经消耗他们太多力气,但让我惊奇的是,这个人口仅有20xx多万的斯里兰卡,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累计向国际眼角库捐出至少16万枚眼角膜,虽然不知自我明天会遇到什么,但依然善良,依然心怀感恩…原先活着本身也不只是一副躯体留在这人世间,活着本身更是传递,更是信仰,更是创造。
为活着本身而活,活着本身又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在书中于福贵来说,活下去,在亲人们全部死去,在孤独下,自我走完余生的路就是活着本身的意义。这于他来说,于那个时代来说已是不易。那于我来说,于今日的少年来说呢,活着本身就只是留着生命在人间吗?
我一向认为拥有生命是一件幸福,幸运的事,健康地活着是我们眼前最大的机遇,最厚重的'恩典。我们不用担心病魔,不用担心炮火,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到自我活着本身的意义,像福贵一样,尽管生不逢时,却依然勇敢。像斯里兰卡人民一样,尽管身处战乱,却仍心怀善良…像所有为活着本身而活的人一样,不惧困难,勇往直前,认真生活,感恩生命。
活着读后感3书看到有庆捐血而死的的时候,脑海的里记忆一下就冲了上来,我小时候看过这个改编的电视剧,一查,果然是,改编的电视剧叫做《福贵》,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无意中一起看下的,整部电视剧里就有庆死的时候那个画面一直还记着,其他的淡忘了。有庆那么想活下去,也可以很好的活下去,却因为自己想积极活下去,积极的做出贡献的时候而死了,更加显得悲伤了。
看完全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末代皇帝》里的溥仪。两段故事的时间跨度都差不多,两人的遭遇也都有相似之处。用一组镜头的话,福贵这边夕阳下牵着“福贵”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地回家;另一边是,溥仪在快闭馆前自己跨过护栏自己缓缓地坐到龙椅上去。
此刻,福贵应该笑着唱着歌;溥仪应该也是淡淡一笑。
浮华过后,苦难之后,只留下了自己,这个时候我会想什么呢,想自己还有什么会失去,还是有什么能够得到。总有比你更惨的,也总有比你更好的,无论是正数第一还是倒数第一都轮不到自己,所以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觉得作为人,作为接触到社会的人,活着,只是因为欲望而已了。
所谓的“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只有在真正作为动物本能求生的时候才有的。而现在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各种欲望而活着的。
但是,也终会有那么些人,在那么多之后,慢慢的欲望淡了,养了一头“福贵”,只是为了活着。
以上是看完全书的感受,另外讲一点书里面的一小段,真的很有感触。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的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赌啊,后来输光了家产,还被抓去做了炮兵,结果回来的时候妈死了,女儿变了哑巴,好不容易儿子大点了又被那可恨的医生给害死了。啊,那家医院一定和我家有仇啊,我女儿好不容易嫁了人有了孩子结果在医院里生孩子死了。可怜只剩我和女婿孙子,万万没想到啊,都头来,一个都没留住,女婿被压死了,孙子给噎死了,你说,我命咋这么苦呢。
如果福贵这么说,那我觉得作者也只是仅仅觉得他有点可怜而已,仅此而已。
“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我倒是觉得,并不是什么困苦损害了记忆,只是没有好好自己回味生活而已。想到现在,网络发达的现在,每个人都充斥在各种信息里面,很多人都在寻求存在感。
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
怎样写读后感
写作思路及要点:先写自己在这本书中读到的主要内容,再写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最后写整篇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正文:
今天我读了《花瓣儿鱼》的故事,这篇故事是形容春天的美丽。
讲的是春天来了,桃花开了。一阵风出来,吹落了桃花。写出来春风的随意和自然,给人们很自然的感觉。当花瓣落到水里变成花瓣儿鱼的时候,人们想去捕捉花瓣儿鱼。可是当人们看到花瓣儿鱼的美丽和大自然的和谐,人们又没有人忍心去捕捉花瓣儿鱼。确实当我们临近大自然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被其感染,只有清爽宁静。
读过这篇文章使用懂得道理:我觉得人们更应该保护大自然,因为人们离不开大自然,只有大自然可以给人们带来最美好的感受。
扩展资料:
写读后感的技巧:
读后感的写法比较灵活,我们可以先把所读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概括,同时要代入自己读书时候的感受,代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所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会更加出彩,也可以列举自己认为书中写的比较好的地方,并且要着重表明到底是自己感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
还要懂得把书中的内容跟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或者也可以把书中的内容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做一个对比,这样我们的读后感才会显得更加真实,读后感是为了让我们总结自己所读的内容,形成一个更加深刻的记忆,毕竟我们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成为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的养料,让我们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有深度。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一)
在最纷繁嘈杂的都市之中,史铁生觅得了地坛,从此便有了份宁静;
在最轻薄浮躁的当今社会,我邂逅了《我与地坛》,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史铁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扰人类千年已久的问题!幸好,他用残缺的身体给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惨痛的灾难使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可他们并没有告诉后人应当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铁生也知道其问之难,“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于是他仍然到地坛中去,希望这位静邃渊沉的老人能够指点一二,使其最终醍醐灌顶。然而在这一点上,地坛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在以处变不惊的态度暗喻着一切,她安排了众多的人出现在史铁生那时的生命之中,虽然都是过客,却隐含着问题的答案。一对十五年后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侣,他们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不知是否在后来交上了好运;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态随意放浪不羁;一位捕鸟的汉子,痴等着一种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飞鸟;还有素朴优雅的女工程师,被埋没了的长跑健将,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跌宕,或有激动的际遇,或有遗憾的叹息,但他们都坦然地应对,过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坛里享受一时半刻的宁静清幽,最后就像雪泥鸿雁一般杳无踪影,只为史铁生增添了一份记忆的盛筵。 他们虽然消失在无涯的时间荒野之中,但终究还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他们活的方式,他们活出了他们的滋味,更引领着史铁生找到了救赎的道路,即“该怎样活”的答案:“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是的,自觉生活与己无关,当然无法进入生活;而过于进入生活之中,则像佛语所说的“住色生心”一般,难以逃脱心中的罣碍。与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姿势,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爱有多伟大?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
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而这种爱鼓励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让我们都好好活着。相信,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二)
20××年12月31日,当我们都在快乐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史铁生却在与死神作斗争,最终他不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史铁生一直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作家。在《我与地坛》中,我可以感受到当他双腿瘫痪时,内心的痛苦和走出绝望,找到希望后的明朗、快乐。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我们,看似幸福,却仍感到不快乐。学生们说是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毕业生们说是因为就业压力;工作者说是因为太过繁忙的工作、充满硝烟的职场。买房、买车、物价上涨这一系列生活琐事都让人们与不快乐搭上关系。那我们怎么在原本实苦的人生中寻找快乐?我想史铁生了解得最为透彻。在《我与地坛》中,我们所读到的便是史铁生寻找快乐的道路。
寻找快乐,我们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之处,可以让我们放飞思绪,放松身心。史铁生这样写地坛:“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寄托之处,他在那里可以尽情的思索,理清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魂。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更需要如此一个地方,让我们休息、思考。城市越发达,竞争也就越激烈,城市中的拥挤、喧嚣让我们越来越精明。可精明并不能让我们寻找到快乐,只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从而找到快乐的道路。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可以寻一处宁静的公园或山清水秀之处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之处。在那里,我们要撇开一切的烦心事,静静地放松,静静地思考,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当你想清楚后,快乐也就离你不远了。
寻找快乐,我们需要一个积极地心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想想快乐的,那人自然而然也会快乐起来。史铁生这样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
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显而易见,不同的心态对我们的影响真的很大。所以,我们想要快乐,就要多想好的一面。我们可以将失败认为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阶梯,即使是被人骗了,我们也可以将这作为一个人生阅历,它使我们成长、进步,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能相信。如此一来,我们似乎找到了快乐。
快乐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但它并不会永远伴随我们,它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用笔谱写出生命的动人乐章。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让快乐伴随我们前行,从而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人乐章。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记录了作者在双腿瘫痪期间,来到一座废弃的古园,感悟人生、感悟生死的故事。这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母亲。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当然书中除了母亲,在“记忆与印象”这些章节中也提到了很多人物,如八子,姗姗,小恒,庄子这些童年时的好友。其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庄子。庄子是作者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的好伙伴,别看他的性格大大咧咧的,对朋友可谓是肝胆相照。记得作者有一回刚从医院出来,两条腿被确诊为瘫痪,于是庄子便为作者愤愤不平。现在的生活中,能对朋友这么真心真意的真是少之又少。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不仅讲述了故事,还阐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是上帝赐予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命运,但这命运有时好,有时坏。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命运而偷笑,也不能因为命运之差而绝望,我们唯有能做的,就是“爱命运”。这也是作者从对生命的绝望到后来的爱生命中感悟出来的。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是他的母亲和地坛,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它没有高墙,也没有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它为当时失魂落魄的作者把什么都准备好了:准备好了安静,准备好了与世隔绝的静谧。让作者在其中思索感悟。在地坛中,作者执起笔,开始写作。写作在作者看来,是安静中更为安静的去处。
这也逐渐让作者看到了更多美好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四季一直充满着生机,星空一直散发着光彩。尽管是再破旧的地坛,也能在作者笔下光彩夺目。作者认为,所有人眼中破旧的地坛其实是一个简单朴素的人,他隐藏起了自己的金碧辉煌,展现给人的是尘土飞扬。他不张扬,不炫耀,他只是默默地坐落在一处僻静的院子,静静地等候他的主人,在原来的院子里,作者经常去地坛自我检讨。现在搬家了,离地坛远了,再也找不到这安静的去处。不过,这时的作者已经脱去悲痛,剩下的,只有不断的自我勉励。作者认为,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中的“地坛”。每天到“地坛”待一会儿,进行自我反省,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进行检讨和改正,做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地坛”就是一片净土,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四)
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然而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人世间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耐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聚散散的等等。这也许世上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
母爱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在作者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母亲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他却煞不住了,享年49岁,人世皆难,事与人违。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最后,我们珍惜母亲,现在起,感恩母亲!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五)
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史铁生推着轮椅缓缓地进了园子。他想寻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脱。一个返乡的知青、一个失业的大龄青年,一个多愁善感的大脑,再加上一个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机活着的现实,史铁生的命运真是多舛!母亲悄悄地跟进了园子,落日的余辉把她慌慌张张的影子拉得悠长,满脸的焦灼终于在看到儿子的一刹那散去。她就这么怔怔地盯着儿子倔强的背影,又怕他蓦地转身发现自己,便远远地守着、藏着。地坛的风翻动着安详的落叶,轮椅的车轮轧过青青草坪,母亲瘦削的脚印散落在地坛的角角落落。一位焦急的母亲,一个雕塑般的儿子,共同凝成了一个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这样看似平静地过去了。这便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难以释怀的景象。
所有的无奈和悲怆都源自一个现实:儿子在二十岁这个“最狂妄”的年纪突然截瘫了。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和事业的人,却先迎来了残疾。天塌了!他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当时的史铁生想到了死。殊不知,儿子所有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一个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面对着一天天长大、却更加孤僻内向的儿子,已经身患绝症的母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只是这一切,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才逐渐体会。
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神情肃穆,喉咙里有个莫名的东西在来回嘀咕,胸口憋闷之极,眼泪就潸然而下,父亲的样子便清晰地浮在眼前。八年前的冬天,父亲在我“最狂妄的年纪”上猝然离世。那时,二十三岁的我刚刚走出村子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花花绿绿的高楼大厦在带给我新奇的同时,也挑动起了一颗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骑着一把破旧而快乐的单车把梦想洒遍整个城市。然而,几乎一夜之间,父亲没了,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个巨大的东西被猛然抽走了。我不忍回忆2001年除夕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父亲想对我说的很多很多,但是病魔已经不容许他多说一个字。他把自己56年人生的最后一瞥留给了母亲、姐姐和我。之后,他的瞳孔便逐渐放空,一双饱经沧桑的泪眼挣扎着,却终于不听使唤地闭上了,永远地闭上了。父亲的灵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时刻升起、飘走,留下了全家无尽的遗憾、对未来的恐惧和对他永远的不舍。
那些年,我因过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责和子欲侍而亲不待所带来的无边痛悔,几乎带走了我所有的眼泪和对未来的希望。每天下午,我总是摇摇晃晃地骑车到二环边上,找个没人的角落,坐着、站着,又坐下…… 这个世界熙熙攘攘,却没有了我的父亲!在辗转反侧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父亲那白发苍苍的脸庞总是似有若无地出现,然后淡去,终于无形。史铁生写到:“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呀,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难道我的父亲也是由于受苦太多被上帝召回?他像天下所有伟大的父母一样,有着低调的自信,坚忍的意志和对儿女毫不张扬的爱。
在乡下干了一辈子民办教师的他,自幼丧父,节衣缩食,养家糊口,数十年风雨交加,有几次濒临饿死的边缘。如果上帝赋予众生均等的苦难,我想他早就应该苦尽甘来、颐养天年了。他勤劳善良一生,却不想会以这样一个残酷的方式来结束人世的苦难。
为了父亲,我发誓要活出个人样来。这种念头从八年前出现到现在依然清晰可见。诚如史铁生所言,“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我开始全面审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对自己的不满与日俱增,逐渐进入一个狂躁奋斗的时期。我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使父亲骄傲”,只是频繁地更换专业、不止一次地谋划变动工作。我无法确定现在自己慌慌张张所撞开的这条路是不是父亲所希望我走的那条路?那条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是衣锦还乡的荣贵,还是家财万贯的显赫,抑或是内心的豁达、坚强以及与人为善的真诚?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也可以让一切回归本真。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多年之后,终于明白:“我用纸笔在报刊上所撞开的那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盘点自己的人生经历,突然发现,自己八年来的奋斗,在“使父亲骄傲”这个外衣的包裹之下,并没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唯一能够让父亲欣慰的,就是自己在生活面前所一直具有的积极姿态,和逐渐形成的坚韧、宽厚、真诚和豁达。读完书,我掩卷长思,我想那些所谓的名、所谓的利,就像地坛上空那鸽子的哨声、冗长的蝉歌和空旷的啄木鸟声一样,早就应该在时光的流淌中一起逝去了……
于是,我再一次想到了地坛。地坛的风轻轻拂过四季,轮椅上倔强羞涩的少年在内心的安宁中变得坚强无比;一位失去了父亲的儿子在悲愤的奔波中逐渐长大。古殿檐头的风铃摇个不停,可是那些受尽苦难、大爱无疆的父亲母亲们却永远地走了……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六)
他携着他的《我与地坛》,出现在我的语文课程中。在刚刚看到文章标题时,还以为又是什么词藻华丽写景类的文章,后来才知道,这样洗尽铅华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运上的,是他经历风风雨雨之后的心灵独白。
初读,带着不以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朴实却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里开始叹服。“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生命长河,只有时间才是永恒。当他摇着轮椅走进地坛,浸没在夕阳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运,会是一种哀叹,更是一种沉思。他那样深刻地剖析生与死,思考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这些是我们疾走在尘世中的人所无暇顾及的。这也许是让人害怕或绝望的问题,想清楚了却是豁然开朗。正如他因为地坛而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也这样去想,会不会苦闷的生活中滋生出乐趣,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出奇迹呢?
再读,我也开始思考。随着他眼前的风景与人事。他说,“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们的生活是在由一点一滴积累至无穷地活着,其实死是早已注定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满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价值与寿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这使我想到了远方的一个老婆婆,86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我与她本不是亲戚,而我母亲称她为奶奶,她帮着外婆照顾孩提时的母亲。几年前,母亲带我去看她,那时候我开始记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我的眼泪一发不可收拾。她被儿子儿媳厌弃,自己一个人住在小屋子里,没有地砖没有电器,只有一张床,一个炉灶,一张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旧是豁达的,我看着她脸上的沟壑,那是八十六年风雨留下的痕迹。她笑的很明朗,虽然有那么一点点无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铁生一样,也会在桑榆之时想自己活着的意义,想自己的悲哀与困苦,她也想过放弃,可是她都熬过来了,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着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听闻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许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坚信,历经风雨后的顽强与坚韧会让她依旧豁达地走完人生。
再回顾自己的生活,烦恼遍地。如果我选择一一拾起,只会更加困惑与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为什么要纠结于让自己难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后的美好呢?沧海桑田,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倾覆或是流离,我们要随遇而安,像史铁生那样,悲伤后,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发。这些也许现在我们还无法做到,但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现,曾经的悲伤不再那么悲伤,曾经的回忆里亦充满了欢乐。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华与沧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系列
前段时间上演了许多电影,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奇门遁甲》,有令人热血沸腾的《战狼2》,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小男孩》,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妖妖铃》。但是,我认为最有趣的还是《帕丁顿熊2》。
上周六晚上,我和几个好朋友一块儿去好莱坞国际影城看电影,大家一致想看《帕丁顿熊2》,我们就买了五张票,走进了电影院的二号放映厅。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只小熊,从小就被父母抛弃了,它就沿着一条江顺流而下。有一天,一只母熊看见小熊抱着一根原木在一条江里挣扎着,二话不说就把小熊救了上来,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帕丁顿,小熊也尊敬地称这只母熊为露西婶婶。帕丁顿从此就住在叔叔婶婶家了。有一天,它的叔叔因一场大地震去世,露西婶婶没法养活它了,只得让它轮船去伦敦,自己去住养老院。小帕丁顿到了伦敦以后,住到了艾莎花园的布朗家。因为它对别人很友好,所以认识了许多朋友,比如爱骑自行车的金娜,经常忘带钥匙的铁块先生,还有送垃圾的黑人等等,因此它过得很快乐。
后来露西婶婶快过生日了,小帕丁顿想送给露西婶婶一个礼物,它看中了一本古老的立体书,很想买下来,但是这本书价钱很昂贵,它却没有足够的钱买下这本书,它就拼命地攒钱。正在它快攒够那些钱的时候,有一个人偷走了那本立体书,偷书的那个人却找借口诬陷说是小帕丁顿偷走了书,就这样小帕丁顿进了监狱。在监狱里,它又认识了许多好朋友,有霸道但又义气的铁拳,有胆小却有正义感的银剪刀,还有邪恶但不欺负其他人的金块。
最后,帕丁顿是否出狱了呢?诬陷它的那个人会不会自己坦白呢?……要知后事如何,一切尽在电影中,还是一睹电影吧。
小帕丁顿很勇敢,很聪明,很真诚,也很友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它都能乐观地面对、正确地处理。我们都要学习小帕丁顿身上的优点,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2今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帕丁顿熊》。
电影中的小熊总是帮助别人。给邻居送早餐,为清洁车指路,总是能及时提醒一位先生带钥匙。即使他后来被冤枉偷东西而进了监狱,他也去帮助别人。帮大家做果酱三明治,还在监狱中跟大家成为了好朋友。
而大家也帮助小熊。小熊被冤枉偷东西时,家人和邻居们都相信他,并且想尽办法帮助他。他们印刷报纸,卖报纸,然后到处贴上小偷的海报。小熊的主人家都找小偷的踪迹,后来真的找到了。然后他们全家有开火车的、有与小偷搏斗的,还有在火车上追赶小偷的。还有跳到水里救小熊。就连那些欺骗了小熊的越狱的几个人也赶来救小熊。最后邻居们还发动了所有的力量把小熊的愿望达成了,就是让婶婶来亲自看看伦敦。
小熊交了很多朋友,这是婶婶教他的,要多去看别人善良的一面。我想我以后也应该多去看看别人善良的一面。这样也会交到很多朋友的。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3在人们的印象里面有些熊是凶残的,有些熊是呆呆的,萌萌的。而在我印象里的熊,就是这样呆呆的,萌萌的,傻得可爱的。但在以前我也认为熊是一种可怕的动物。让我彻底改变我的观点的是英国的一部电影作品《帕丁顿熊》。顾名思义,这部电影说的是一头熊,它的名字叫帕丁顿。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回忆以前,在遥远的秘鲁丛林来了一位探险家,他和那些秘鲁熊成为了好朋友教他们说话。后来探险家走了,只留下了一个帽子给它们。几年后秘鲁丛林多了一只熊,它就是帕丁顿。帕丁顿一天天长大,有一天橙子熟了,它们用橙子熟了,他们用橙子做了很多瓶果酱。晚上在他们要睡觉时秘鲁地震了,可怜的帕丁顿侥幸的活了下来,因为家园毁了,帕丁顿按照姑妈的意思一人来到了伦敦。十一二月份的伦敦阴雨连天,偶尔有片刻的阳光,仿佛神赐一样,让人舍不得从窗前挪开。牛津街和肯辛顿的圣诞灯饰都亮了起来,可是街上行人依旧或竖起衣领,或撑着黑色的雨伞匆匆而过,不肯做片刻停留。从遥远的秘鲁丛林来到了陌生的大城市—伦敦,帕丁顿就像是怀揣着伦敦梦的新移民,但是他到了伦敦才知道伦敦早已不是从前的那样,人们不再有闲暇时间停留在街头谈论天气,不再戴礼帽,见到陌生人都报以微笑了。但是如果你幸运的话,还是能遇到那么一两个热心肠的人,对你伸出援助之手———如布朗一家一样。帕丁顿在写给姑妈的信中写到,这家人怪怪的,但我还是喜欢他们。布朗先生保守谨慎,在任何微小的风险之前都裹足不前,而布朗太太心肠最好,穿着和她脸上的微笑一样,明亮温暖。两个孩子呢,一个心心念念要成为宇航员,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心思叛逆敏感。哦对了,还有一个老太太,痴迷于各种打扫,壁橱里藏着各式各样的吸尘器。我多么希望成为这家里的一份啊!可无奈我总是闯祸,身后还有一个总是想将我做成标本的女博物馆馆长穷追不舍。但当我真的离家出走陷入绝境,这一家人又不顾危险前来相救。最终,真情战胜邪恶,一家人欢喜大团圆。
故事结尾,帕丁顿又写到,我与众不同,但在伦敦我并不担心,因为这里没有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也能在这里创造属于我的一片天地,和布朗一家一起…。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4从前在神秘秘鲁有一种又聪明又会说话的熊,大家可能都不信,是的,这只是一部电影。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
从前,有一个探险家来到神秘秘鲁,那里山清水秀,树林非常茂盛,他就是在那里发现了会说话的熊。他不但与熊成了好朋友,而且他发现它们喜欢吃柑橘酱。三年后,神秘秘鲁发生了地震,熊们虽然活了下来,但是不能再在那里生存。他们想起了那个探险家临走时说的话:只要有困难,就去伦敦找他。于是小熊便开始了他的伦敦之旅。在伦敦火车站,小熊想先找一个家园,他在那里张望了很久,也见不到人收留它。最后布朗太太收留了,他被带进了布朗太太的家里,布朗太太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帕丁顿。布朗太太的家人一开始很不愿意收留它,因为帕丁顿刚到人类世界,他把布朗太太家的浴池弄坏了,而且搞得家里全是水。布朗太太的家人对他很反感,只有怕布朗太太一点也不嫌弃他。帕丁顿很快在伦敦出了名儿,但帕丁顿并不在乎,他每天跟着布朗太太一家在伦敦市里到处寻找曾到过神秘秘鲁的探险家。他们查资料并四处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询问到了那位探险家的名字。不料这件事传到了坏人耳中,一天布朗太太一家出门办事儿,家里只剩帕丁顿一人,坏人趁机想抓走他。帕丁顿惊慌失措,不小心还让布朗太太家失火。帕丁顿觉得他在布朗太太家创了大祸,所以他留下了一封信,离开了布朗太太家。布朗太太和他的家人看到他的留言后,感到很伤心,决定把他找回来。而此时的帕丁顿,挨家挨户的去寻找探险家的下落,终于找到了一个自称是探险家女儿的人,但没想到的是探险家已经去世,他的女儿把帕丁顿带到了自然科学博物馆,并想把它做成标本。关键时刻,善良的布朗一家赶来解救了帕丁顿,从此它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这部电影中我学会了:遇事不要慌,要冷静处理;做事要有恒心,要坚持。我会努力使自己拥有这两种很好的品质。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5不单单是威廉王子,帕丁顿熊的粉丝可是遍布全国。就连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都是其粉丝,都要为这个形象在电影中饰演一个大反派。该片的演员阵容,《唐顿庄园》男星休·博内威利饰演布朗先生,《无忧无虑》女星莎莉·霍金斯饰演收养帕丁顿熊的布朗太太以及中国版帕丁顿熊的配音则请到了新生代的人气小生陈学冬,他们都是这只小熊的粉丝。
这只萌翻所有人的小熊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即将到来中国。对,它就是那只风靡欧美的“帕丁顿熊”,已经于元宵节上映。电影的主人公可爱的主人公帕丁顿熊从秘鲁丛林家园漂洋过海,来到陌生的城市伦敦,上演了一出出奇遇与冒险。妮可·基德曼饰演的阴险的动物标本收藏家显露出凶狠一面,让小熊命运前途未卜。
《帕丁顿熊》这部影片改变自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于1958年创作的同名小说。小说在出版后,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发售至全国各地。在中国虽然不出名,但是,帕丁顿熊已经是英国著名的动画人物,帕丁顿熊的故事也几乎影响了英国的一代人。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6禁不住诱惑,今晚又带着老公和儿子去了电影院。今天,我们看了《帕丁顿熊2》,忍不住,我也想要发表下自己观看的感受,自己被这只可爱的小熊深深的吸引了,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最初的只身到伦敦,再到成为布朗家的一员,帕丁顿小熊善良,纯真,不论是街坊邻居,报亭的小姐,还是垃圾车工人,对帕丁顿熊都是和善的,友好的,因为露西婶婶的生日,帕丁顿小熊想要给婶婶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本关于城市伦敦的立体书,想让婶婶也看看伦敦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它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获取,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购买这本书的费用,但是这本书却被一位过气演员给盗走了,阴差阳错,帕丁顿熊被迫入狱,在狱中,帕丁顿小熊同样用自己的善良和爱,收获了很多的好友,他们的监狱自从帕丁顿小熊来到后,变成了“温暖的监狱”,因为帕丁顿小熊始终记得露西婶婶的话:“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的,”我们用大爱,换取了别人心中的爱,不论是谁,都可以感受的到。电影最后看到布朗夫人与小熊在水中对视的眼神,他们给我传达了“家人”的感受,以及三位逃犯最终将小熊救出,电影的结尾,露西婶婶的出现,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友爱的一家人。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也是有爱的。
电影结束后,对于儿子来说,他能看到的就是只要有帕丁顿小熊在的地方,就有改变,就会特别高兴,老公也说:“没想到,这小小的动画电影,拍的这么好,很不错,寓意很深啊,小朋友看很有意思,你快和老师好好学学,然后给我们都讲讲。”我自己也只听过一次,还是希望老师赶紧开始电影课程,想抓住更深层次的理解,让自己也可以多层面的与儿子进行互动。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7摘要:《帕丁顿熊》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这种有趣既体现在以一直蠢萌的动物做主角所带给观众的疗愈感,同时也体现在英国人在影片中所呈现的那种一本正经式的幽默,再加上十分轻松过无害的剧情以及时而出现的冷笑话,当然还有围绕家庭核心的叙述方式,都让这部《帕丁顿熊》成为这个阴冷的3月最能让人感到暖意十足的电影。
这是一部相当合家欢的作品,融合了公路、冒险等元素,增添了影片的可看度,但整体故事通俗易懂,节奏轻快,表演也充满了谐趣,很是适合全家老小上阵观看,是一部相当无害,同时又宣扬了家庭、友爱这样的价值观,成功的跻身成合家欢电影的典范之作。
《帕丁顿熊》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这种有趣既体现在以一直蠢萌的动物做主角所带给观众的疗愈感,同时也体现在英国人在影片中所呈现的那种一本正经式的幽默,再加上十分轻松过无害的.剧情以及时而出现的冷笑话,当然还有围绕家庭核心的叙述方式,都让这部《帕丁顿熊》成为这个阴冷的3月最能让人感到暖意十足的电影。
很有意思的对比是,《帕丁顿熊》以伦敦为故事背景,这个以阴冷、雾气、多雨著称的地方,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温暖。但实际上在影片中,当一只来自异域的小熊在经常下雨的伦敦无家可归时,善良的布朗家庭便收留了它。《帕丁顿熊》用很明显的色调对比来凸显了这种感觉,室外场景多以阴雨等暗色调为主,室内场景则以暖色、代表生命力的细节来强调和凸显了家庭的力量。于是,在一个整体的冷峻环境之下,布朗一家和小熊帕丁顿为观众奉上的,正是一出合家欢的温情戏码。
家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贯穿了整部影片。电影开始,帕丁顿的叔叔、阿姨就和年幼的帕丁顿组成了逗趣、温暖的家庭,可惜好景不长,一场地震摧毁了象征着家的树上巢穴。房子的毁灭象征了家庭的解体,于是年幼的帕丁顿只能踏上自己的公路之旅,从秘鲁来到叔叔和婶婶口中的那个伦敦。伦敦在影片一开始,就作为一个意象存在,由地理学会的探险家远道带来,成为熊一家的遥远梦想。于是地震结束,无家的小帕丁顿就漂洋过海,偷渡到了伦敦。此时,将帕丁顿看成是一个都市的流浪儿也未尝不可,在都市街道的游走、地铁站的迷茫等等,影片都在描绘帕丁顿的孤独与无助,这种与无家所捆绑起来的情感刺激,正好铺垫从地铁中走出的布朗一家人,尽管看上去斗嘴和混乱,但家庭的温馨和紧密却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也正是帕丁顿熊所缺少的。于是,无家的小熊和有爱的家庭,就天然的产生了联系,走在了一起。影片在此贡献了不少有趣的段子,帕丁顿熊与文明的冲突正是产生影片中笑料的基本原因,而从叙事节奏来看,这一段插科打诨式的情节,也恰切的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头小熊的萌态和布朗一家人奇趣的随和。
正是得益于布朗一家人的奇怪,才让他们收留一个无家可归的小熊显得非常自然。看看表演阵容,《唐顿庄园》里的老爷饰演一个爱叨叨、一切以数据说话的一家之主,扮演妻子的莎莉·霍金斯更是以演神经质的角色出名,甚至给帕丁顿配音的本·维肖也是英国的另类演员,包括布朗夫妇的两个孩子,女儿遭遇青春期,儿子则似乎是个科技怪咖。怪而不诡异,这一家人似乎就是注定要组成一个家庭,再加上一个更是异于人类的帕丁顿熊,简直就是怪异之家。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品都乐意于从边缘、怪异出发,却描绘存在于人类身上的温情的人文关怀。与本片而言,亦是如此,布朗一家从最开始对帕丁顿熊的排斥到最后欣然认可,整个过程衔接顺畅并且情绪自然,观众也得以感受到这种人类对宠物善意的释放。
于是小熊帕丁顿从无家到有家,短暂的由分到合之后,又遭遇了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坏巫婆”式角色的捣乱,小熊帕丁顿重新成为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影片的这个段落,能够让人感伤的联想到很多家庭曾经遭遇过的宠物丢失的情境,帕丁顿走了,布朗一家失落的感受到这个小动物对自己的重要性,在爱情和家庭“团圆”的感召之下,一家人得以铤而走险,与女魔头展开了对抗,最终也得以赢回了帕丁顿和家庭的圆满。
显然这是一部相当合家欢的作品,融合了公路、冒险等元素,增添了影片的可看度,但整体故事通俗易懂,节奏轻快,表演也充满了谐趣,很是适合全家老小上阵观看,是一部相当无害,同时又宣扬了家庭、友爱这样的价值观,成功的跻身成合家欢电影的典范之作。
如果将影片不单纯看做是一部合家欢的商业电影的话,那么这部《帕丁顿熊》显然充溢着一些意识形态的色彩,白人冒险家来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恰巧探访到地球上的濒危动物,出于人道主义的精神,白人冒险家选择将这段往事保密。但他西式的日常生活显然影响了原初的熊一家,于是伦敦和伦敦的生活才得以成为他们日夜憧憬的对象。当家园毁灭,他们来到了伦敦,在这里经受着文化的洗礼和礼教的熏陶,那只彬彬有礼的小熊既让人感到开心,同样其过于英国化的绅士风度显然也说明这显然也暗含着一种意识形态的指涉,再考虑到英国本身日不落的自尊式想象,那么这部《帕丁顿熊》所体现的政治色彩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当然,《帕丁顿熊》总是还差了一些什么,比如虽然以帕丁顿的眼睛去呈现了伦敦这座城市,但似乎除了那几个街头艺人之外,就没有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再比如冲突太淡,缺了点让人提心吊胆的惊喜……但是,在这个卖萌的三月,前有大白,后有帕丁顿这头蠢萌又无公害的小熊,能够在《帕丁顿熊》中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暖意,就够了。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8星期六,我和妈妈去沃尔玛的美莱登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帕丁顿熊2》。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只名叫帕丁顿的熊,被一户人家收养。帕丁顿有一个露西婶婶,再过几天就是露西婶婶的生日了,帕丁顿挑选礼物时,看见一本立体书,那本立体书很贵。帕丁顿为了买下那本立体书,他去辛苦的打工赚钱,不怕辛苦,不怕累的工作,终于,礼物的钱快要攒够了。有一天,帕丁顿去看那本立体书时,正好看见一个小偷在偷那本立体书。然后,帕丁顿想把那个小偷追回来,拿回那本书。正好一个警察看见了,以为是帕丁顿偷的,就把帕丁顿抓了起来。帕丁顿为了抓住小偷,他越狱了。他靠自己的聪明,机灵,勇敢,最后抓住了小偷,还了他的清白。露西婶婶生日的那天,布朗一家人和邻居凑钱邀请露西婶婶去伦敦旅游。帕丁顿熊非常的激动
通过这部电影,我发现帕丁顿熊的那股坚韧不屈的精神和我非常的相似。今年暑假的时候,我们全家去旅游。要爬一座很高的山,等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爸爸,妈妈,姐姐,他们都累的气喘吁吁了。不想再爬了,想放弃了。可是我坚定信念,一定要爬上去。如果遇到困难就屈服,就什么也干不好。我背起爸爸的双肩包继续往上爬。最后终于爬到了山顶,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
这部电影告诉我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善良,遇到困难不慌张,勇敢面对,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9发现写影评比想象中的难多了,看了好几遍的帕丁顿熊,还是不知道写点啥!不过仔细想想可以写的东西,有情节、角色设定、配乐、画面,一个一个的试着写点啥吧。
帕丁顿来自神秘的秘鲁,因一次地震家园被毁,孤身踏上了它的叔叔婶婶已说了四十年的旅程——伦敦。叔叔在地震中失生命,婶婶因年迈也没有陪它旅行。它在伦敦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最终是否能够顺利在伦敦安家落户呢?
帕丁顿这只非常萌萌哒的小熊,他有着深驼色的外套——熊皮,戴着一顶深红色的帽子,手提一只深红色的原本装满了果酱后来被帕丁顿扫荡完毕的小箱子。不得不说,红色和驼色真的是非常搭的颜色,尤其深红色和深驼色,浓郁的色调搭在一起,看着很舒服。后来布朗一家还给帕丁顿穿上了一件蓝色大衣,很好看啊,若有类似的衣服也可以模仿下,不过脸色发黄严重的人还是不要穿这种驼色了,因为驼色里面有一部分是黄色,脸黄的人穿驼色会显得脸色更差。布朗太太的服装也很有特色,她喜欢穿红色,黄色,这样比较显眼靓丽的颜色,正如她的性格一样,热情奔放。在帕丁顿站,布朗一家刚下火车时,可以看到他们一家人除了大面积穿红色的布朗太太之外,布朗先生背着一个暗红色的包,小女儿背着酒红色的包包以及穿着红色的格子裙,小儿子也穿着红色外套,一家人的服装配饰中都有部分相同的颜色,这种配色用在亲子装、情侣装上都很好的,毕竟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确实还是有点傻傻的,而且除T—恤之外也比较难实行。
帕丁顿孤身一人来到了伦敦,到达帕丁顿站,此时也有很多乘客在此站下车,帕丁顿热情礼貌的与它们打招呼,可是这些乘客行路匆匆、目不斜视,他们就像他们穿的衣服一样——都是黑白灰深蓝——没有一丝感情色彩,没有人回应这只小熊。很快就到晚上了,家在哪里呢?帕丁顿又饿又孤独。恰好布朗一家刚旅行回来,并在帕丁顿站下了车,热心的布朗太太看到如此可爱的小熊怎忍心让它露宿街头,便提议让它到他们家里暂住一宿,身为风险分析师的布朗先生比较顽固、守旧,担心收留一只不明来历的小熊会给他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也担心会危害孩子的安全。后来表明他的担心不是全无道理,小熊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一次水灾、一次火灾,不过却最终成为他孩子们的好朋友。布朗家的房子非常漂亮,浓郁色调的客厅,特别好看。
布朗家常住着一位亲戚,伯德太太,这种角色设定貌似很常见,她是布朗家的协调者,经常起到沟通孩子和父亲、父亲和妻子孩子之间矛盾的作用。
布朗家有位邻居,柯里先生,谈不上是个好人,但本质也不坏,这种角色是不是更常见了——看起来糊里糊涂的不太聪明,很容易被美色或金钱权利等诱惑,然后便开始帮助恶势力,后来发现自己原以为会得到的东西其实都是一场空,于是又立马“弃恶从善”,向善良的人透露机密,挽救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或不幸。
米莉森特的父亲想保护这种熊,因而在发现这种熊,即帕丁顿的叔叔婶婶之后并没有将其打死制成标本,反而成为了它们的好朋友。但是他回之后便受到了地理学家学会成员的严厉谴责,并开除其学员资格。米莉森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一心想要抓到这种熊,终于等到机会了,拜柯里先生所赐,帕丁顿差一点就命丧黄泉,成为标本了,又幸亏柯里先生及时报告重要情报给布朗家,最终挽救了帕丁顿,米莉森特因违法动物法也被法官判到宠物动物园清扫动物粪便。
最终皆大欢喜,帕丁顿与布朗一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10暑假生活是多彩的,我们可以去风景胜地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和家人共享亲情的美好,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历练自己的本领,当然,也可以看一场我们喜爱的电影。如果你暑期要去看电影的话,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帕丁顿熊》。这是一部既很搞笑又让人觉得心酸、感动的电影。
剧情是这样的:一个探险家到山谷去找将近灭亡的熊把它作成标本,结果熊帮助他走出林子。在这期间,他们互相学习,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几年过去了,熊的家在一年地震被毁了,熊爷爷死了,熊奶奶让熊孙去伦敦找那个探险家,熊孙到伦敦后被一家人收留了,熊一次抓住了一个小偷,成了名,被探险家的女儿抓住了。她想用熊孙做成标本。那家人千辛万苦把它救了出来,他们成了一家人。
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但我觉得要表达的内涵可不简单!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什么都做,而有些人可以为了亲情和友情放弃一切,这部电影就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了我这个道理。它向我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懂得了亲情和友谊是多么重要。是啊,不管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总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与物,让我们共同营造更加美好的情感,我们的人生就会在这期间熠熠闪光!
帕丁顿熊的读后感 篇11这部电影主要讲一只年轻的秘鲁小熊从黑暗的秘鲁偷渡到了伦敦,在伦敦的帕丁顿站迷路了,它呆在了失物招领处的外面,坐在一个陈旧的行李箱上,头上还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请照顾这只熊,谢谢。可是经过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当这只熊不存在,有的人还很没有礼貌。这只小熊感到非常无助。这时,布朗一家出现了,布朗夫人和两个孩子都非常喜欢那只小熊,然而,布朗先生恰恰相反,反而想把它赶走。不过在家人的劝说下,他并没有赶走小熊,还让它一直生活在自己家里,布朗夫人并给它起名,叫做帕丁顿。
一天,一个世界历史博物馆的馆长想把帕丁顿从他们的身边夺走,放在博物馆里做标本,原来,那个博物馆明明是一座标本博物馆,那里放着世界上的所有动物标本!
当布朗一家发现帕丁顿有危险时,马上开车去博物馆营救帕丁顿,被馆长发现了,布朗一家和馆长拼死一博,经历重重危险,终于击败了馆长,救出了帕丁顿。
我要向布朗一家学习,学习他们那乐于助人、果断坚决的精神!
同时,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齐心协力,我们就可以把坏人打到!因为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