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之美读后感2000(苦的是人生《古乐之美》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9-14 22:03: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古乐之美年少之时,所爱多是清新、轻快或者华丽、柔曼的乐曲,大约就是所谓“靡靡之音”,流行歌曲自不必说,邓丽君、蔡琴、梅艳芳、王菲,彼歌歌我心,由...

古乐之美读后感2000(苦的是人生《古乐之美》读后感)

古乐之美

年少之时,所爱多是清新、轻快或者华丽、柔曼的乐曲,大约就是所谓“靡靡之音”,流行歌曲自不必说,邓丽君、蔡琴、梅艳芳、王菲,彼歌歌我心,由衷爱听;器乐曲多听丝竹管弦之乐,《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高山流水》,等等;戏曲也只爱黄梅戏、越剧等婉转柔媚之类。阅历渐丰,入世渐深,心绪感悟亦渐沉静,当年的趾高气扬华而不实渐渐接了地气,不知不觉间,趣味渐变,原来感觉简古、沉闷的乐曲,越来越入心了。

一  

偶遇一本书——《古乐之美》,书本厚厚的,黑色封面上,白色行书的书名小小的,素朴清简,书页里面像笔记本一样夹有一条细细的黑色丝带,让人联想到“芸签”的意思。如此封面装潢已让人爱不释手,而文笔的古雅与丰赡的文史乐知识,让捧书阅读也充满了美感。

听古乐,常是看着古琴曲、古筝曲、二胡曲、洞箫曲、笛曲等等随心挑一种,只是觉得不同乐器音色不同,听来亦各有所感情思不一,动心移情的只是乐曲本身,而乐器,只是“器”而已;读汉魏诗,古乐府中那些横吹曲、清商曲、郊庙曲、相和歌、燕射歌等,读到的只是古朴典雅的文字,彼时的作乐之器,向来隐匿于文字之后,看不到,听不到,几近无感。

《古乐之美》,却非从古乐曲之美下笔,而是从古乐器入题。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乐器之材出自山川旷野,匠心赋其形,律吕调其声,生发天籁之音,描摹万物情状,与天地人伦造化阴阳四时节气相合相彰,黄钟大吕,五音七声,雅颂之乐之庄敬,郑卫之音之绮靡,皆成于钟磬鼓籥琴箫笙篁,“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蒙书《三字经》中的“八音”,于此终于从七声之后浮出,与乐曲一起承载起了情思与性灵。

青铜编钟王者之声,恢浑庄严;泗滨石磬贞质玉音,凝重清越;鼍鼓震天,激荡起一个民族的勇猛血性;夕阳萧鼓,让清丽淡远的山水风物净化人性的纯美,笛声清远如高秋旷朗,角音呜咽如黄沙秋草,锣鼓喧天,张扬着漫天喜庆,丝竹和畅,叙说着平安喜乐;巍巍庙堂掌教天地人间,以钟鼓管弦同奏钧天大乐宣扬无上威权;江湖林下远离红尘纷扰,以梵钟木鱼敲断七情六欲,敲出清净和雅;世间哀乐生死,皆可赋之于乐,赋之于诸般乐器,同之歌,同之舞,舒解家国山水千般情怀离合悲欢无限情思。

古乐之美,成于传响千古之古乐器之美。

钟鼓高悬,千秋万象;琴弦一拨,天地阔远。

二 

流行音乐千千阙歌,如春日走马繁花过眼,各花入各眼,动人心性处如饮醇酒,高亢低婉恣意纵情,喜怒哀乐忧思惧,七情六欲皆可入曲,唱过了歌过了,正如酒醒冷月秋风中,一切回归平常风过无痕,虽不足使人抛却妄念归于清净庄严,却如欢宴豪饮,不藉此无以浇胸中块垒无以慰平生情怀。正如两千年前之桑间濮上郑卫之音,世世为人所非于国无补于民无益,却为上至君侯下至百姓所爱,俗乐自有俗乐之得人心处。奥斯卡百年金曲中,多少俗乐,在时光流转中,历久弥新传唱不衰,化成了经典,成为大雅之声。

《史记·秦本纪》秦穆公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凡音乐通乎政,礼乐教化,是中华文明千古治世治民之大道。在文明深深处,黄帝之《大卷》、尧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商之《大濩》、周之《大武》,六代大乐,从来是华夏历史中等级最高的雅乐,与天地同和,化兆民归心,孔子适齐闻韶,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虽然早已湮灭于历史云烟中,但其后世代相袭的殿庭飨宴之雅乐,乃至乐府衢陌之俗乐,在岁月长河中,都渐渐地浸洇入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气,化成了后来人的骨气与血脉,溶入了魂魄与性灵中。

庙堂之上,紫阙之中,雅乐以其礼仪教化之正统成为华夏正声,祭祀乐、朝令乐、宴飨乐、导引乐、行幸乐,如明清大典之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古朴醇茂,於穆熙和,金声玉振弦歌干扬,千秋之下,几渐式微,而终于风流百代传响不绝,乐声起处,依旧如风行草上,君临天下,德音浩荡,万物向化,天地和谐。

林泉之下,殿阁之中,《高山流水》古琴曲中高山巍巍江河洋洋,《十面埋伏》琵琶曲里慷慨悲歌英雄气短,《汉宫秋月》清冷寂寥怨慕缱绻,《广陵散》荦确激昂块垒不散:《胡笳十八拍》凄楚怨叹浩于长空,《秦王破阵乐》撼天动地气壮山河;《霓裳羽衣曲》华美雍容歌尽盛世升平,《春江花月夜》箫鼓悠扬一江花朝秋月;《平沙落雁》鸿鹄高飞,云程万里,《二泉映月》幽寂空蒙,悄怆入骨……

《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由此而下,传世古曲皆秉雅颂之气,育化人心,养人心神情志,使净、清、正、和,使家国安宁,天地有序,成为大汉民族人文情怀葳蕤昌盛之源薮。

三 

太平盛世,处处歌舞升平,百般作乐热闹喧嚣之中,京剧以其音韵醇厚、气势宏美、慷慨壮烈与家国情怀,不经意间焕发光彩,复兴其两百年的昔日辉煌,在高高的戏台之上,用华美的唱腔身段,华丽的汉家衣裳,忠孝节义的演义传奇,正统的华夏锣鼓丝弦,如润物无声之春雨,滋养着欣赏者的心神与气象,传扬着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的精魂与魅力。

喜欢青衣的蕴藉端丽,譬如张火丁的程派唱腔,含蓄雅致,温婉坚贞;譬如李胜素的梅派唱腔,甘醇方正,洒脱富丽;喜欢著名花脸袁世海的高亢激越大气磅礴,喜欢裘派名净孟广禄的刚柔相济洒脱秀密;喜欢余派传人王佩瑜的阳刚潇洒酣畅淋漓;喜欢当下京剧的舒展大气,也喜欢当年老派京剧的斯文规矩……

那些传世的名剧,《文姬归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失空斩》……沉沉浸淫耳濡目染之下,经典的唱腔唱段,优美的舞台神韵,不知不觉中,会让你变成更具艺术气息更具人文情怀。

曾见过一个说法,北京剧南昆曲,京剧方正大气如日月朗照江河浩荡,而昆曲,典雅细腻如泼墨写意金绿山水,唱腔轻柔婉曼水磨缠绵,管弦华彩悠扬荡气回肠,古典文学派的曲牌与曲文更让昆曲成为儒雅的文士娱乐小众娱乐高尚娱乐,檀板起处,歌台之上美人美曲如风飘逸似水潋滟,氍毹风流,美轮美奂。

也许如我一样,很多人初识昆曲,都是从《牡丹亭·游园》开始的,年少之时看电影《桃花扇》,后来看王祖贤的《游园惊梦》、老版《红楼梦》,一曲《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二胡琵琶笛簘和鸣余声绕梁百转千回,如惊鸿一现惊艳耳目,从此昆曲从此成了心头好,成了妙不可言说的斯文之乐。

中国戏曲,种类流派百花照眼,惟昆曲以其广博的古典文学、古典诗学、古典词学、古典音乐学、音韵学、古典舞蹈学、历史学、戏剧学等深厚的文化内涵,元明以降六百年来,成为“百戏之祖”,成为阳春白雪。

京剧昆曲,一花一雅,皆是国粹,个中之美,可谓赏心悦目养情怡性,昆曲《牡丹亭》唱词“不到园林,不知春色几许”,园林深处,自是良辰美景,嘉会良遇。



舜帝南巡,手挥五弦琴,放声吟唱:“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史记》中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聊聊四句,平和德音,可以安天下之民,“大乐与天地同和”,正是古乐之真谛。

“士无故不撤琴瑟”’,乐声之中,修正心性,如是,何不让琴瑟之声,长响于耳间心上,古往今来,绵绵不绝。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听雨的境界与况味,一如听歌赏乐,一路行来,乐声,已是越来越醇厚中和,沉稳安宁。

古乐之中,有天地清和,有万物和畅,有楚骚汉赋之韵,有唐诗宋词之雅,那是入骨的优游与风雅。

苦的是人生《古乐之美》读后感

苏泓月《古乐之美》读后感
  坦白说,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科目,比如古乐,书价标价128元,我拿着封面设计很一般的《古乐之美》,还差点买了本发霉的图书。

  今天晚上一目十行把书翻完,我认可豆瓣的评论:过度炒作。但作者自己也说了,这只是她对中国古典音乐知识探寻中的一些笔记,出于爱好,零乱之离,不成体统。作者未免又过于谦虚了,研究音乐,可能还得继续阅读作者的作品,顺便把书中列出的参考书目都看一次,想必也能入门了。

    没有人不喜欢音乐。只是《古乐之美》写到的各种乐器,要么早已失传,要么就是不曾见识过,乐器乐曲,音乐全无,光靠看文字,很难投入。但是二胡还是喜欢的,原来就是胡琴,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奚侵吞,宋代的嵇琴。奚族是生来就被烙上苦难印记的民族。

    说起胡琴,自然想起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的调子于脑海响起。阿炳是道士的私生子,他知道自己身世的时候已经饱经沧桑,今朝有酒今朝醉,吃喝嫖都沾上了,他倒霉些,得了梅毒,病毒入侵,眼睛也瞎了,后面的人生只能是瞎子阿炳了。

    在他生命最后的三个月,有人来找他录音,这样才有了他的《二泉映月》传世,他死后不久,和他一起生活的寡妇,也死了,命运就是这样无常,你也不好说,好还是不好。也许走得正是时候,否则全民批斗,他也是活命难逃。

    前几年,我这边繁华的闹事里,有位老人每到晚上都会出现在某银行的门口摆地摊,他拉着二胡 地上铺着张纸皮,写着几行字,大意是年老病残,求生路。他扎着稀疏的长发,身边伴着他的,偶尔会有一些收集起来的纸皮。我很少逛街,但每次过来,一定能看到老人家,路过就给他留下几块钱零钱,彼此笑笑却从不聊天,这已经成为默契,风烛残年,我明白见一次少一次,迟早也会不再相见。有晚逛街回来,正好见到老人收摊,我一时头脑发热,要帮老人拿纸皮,和他又一起过马路,老人开始是激烈反对,后来也同意了,我和他一起过马路,很难过的感觉到他虚弱的身躯,边走边喘气。过完马路,我们就道别了,后来也见过几次,但是前面我说了,我很少逛街。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开始,银行门口再也看不到老人了。我乐观的想,也许老人换了地盘,也许老人回老家休息了,虽然他写过:无儿无女,年老体衰。我和老人终究是陌生人,我不愿意幻想是悲伤的结局。我未曾听老人拉过完整的一曲,但他纯朴的笑容,已经印在我心间。而在街头的另一角,我曾经花十元钱,请一位琴师拉过一首已经忘记名字的歌。琴师人到中年,虽然街头卖唱却也很讲究形象,记得是中山装,一尘不染,边拉二胡,边偷打量我的手机,生怕被偷拍,我倒没兴趣打扰别人,只是觉得他这样太江湖,未免又走神了。

  音乐当然美,苦的是人生。

谁会写听古典音乐的读后感啊~~

古典音乐随你选,写的好分后面给你
  也许很多人认为古典乐迷们之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完全是各人的喜好罢了,和欣赏流行音乐没有两样,或者他们以为古典音乐欣赏者食古不化,把流行音乐当成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协和的。甚至有人把古典乐欣赏者说成势利的,认为我们只是用欣赏古典音乐来表达身份。这些说法完全误会了古典乐欣赏者的想法。许多古典乐迷其实比一般人的想法还来得开放和前卫,对各类现代思潮的接受力也较高。古典音乐欣赏者常常是最不在乎传统和别人想法的,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老古板。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首贝多芬和一首流行歌曲,我们就会发现,贝多芬音乐里所使用不协和音的机率其实比流行歌曲中多得太多了。相对于一首古典乐曲,流行音乐反而显得保守而缺乏变化,犹如一篇光看第一页就知道全部情节的小说。
  最受古典音乐欣赏者敬重的作曲家,绝大多数是当代最大胆前卫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华格纳和德彪西等人。即使是一般公认的保守派如巴哈,他所使用的和声在当代也是极为大胆的。相对的,缺乏新意的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流传下来。
  古典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那么多古典乐迷会对流行音乐大肆批评呢?这个现象可以由音乐欣赏者对音乐各要素的注重的比例得知。音乐要素分为三方面:旋律要素,节奏要素和和声要素,其中节奏要素又可细分为节拍和乐句。古典音乐欣赏者之所以偏好古典音乐绝非偶然。
  一般人欣赏音乐的方式是欣赏音乐中的旋律要素。流行音乐欣赏者大多属于这种类型。他们注重音乐是否有流畅悦耳的旋律,因此贝多芬和巴哈等非旋律性的作曲家对他们来说是艰深难懂的。旋律要素的欣赏者经常需要跟音乐一起哼唱,或诉诸歌词等非音乐性的东西,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会被音乐感动。相对的,许多古典音乐欣赏者宁可欣赏他们听不懂的外文音乐,以防止歌词左右他们欣赏音乐本身的乐趣。
  节奏要素的欣赏者分成节拍的注重和乐句的注重。许多摇滚乐和重金属乐曲的欣赏者就是节拍欣赏者,因为摇滚乐强调低音和打击乐的节拍效果。许多古典乐欣赏者也是节拍取向的,但是他们注重的是节拍的复杂变化,而不是摇滚乐中过于规律的节奏。
  乐句取向的欣赏者较旋律倾向和节拍倾向的欣赏者为少,但却占古典音乐迷的一大部份。他们是所有音乐欣赏者中最知性的,注重音乐中动机的发展,变化和组织。一段乐句或音乐素材无数的变化让他们有如看万花筒般地兴奋。缺乏发展性的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因为流行音乐的结构太过松散而简单。他们喜欢结构紧密而复杂的音乐,如贝多芬和布拉姆斯,对二十世纪的古典乐曲也颇能接受。
  和声取向的音乐欣赏者是所有欣赏者里最稀少的,但在古典乐迷中也十分常见。和声听觉并非每个人都有,因为欣赏者必须有同时听数个声部的能力,但是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和声听觉,音乐就会出现某种令人疯狂的感动力。这类欣赏者注重和声和音色的变化,因此和声复杂多变的音乐是他们的偏好。他们有可能喜欢巴哈,萧邦,华格纳,德彪西,或马勒的音乐,因为他们作品里的和声发展极富特色。和声取向的欣赏者对二十世纪古典音乐和不协和音的接受力是所有欣赏者中最高的,也有许多人热爱斯特拉汶斯基和巴尔托克等人的音乐。和声保守又大同小异的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无聊透顶。
  古典乐迷因为多半属于乐句或和声倾向,因此会感到流行音乐似乎完全没有内容。流行音乐的"保守性",而非"前卫性",才是许多古典乐迷不喜欢流行音乐的主因。
  觉得好,挺下
本文标题: 古乐之美读后感2000(苦的是人生《古乐之美》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13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朱成玉最美散文集读后感700字(朱成玉散文读后感)返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