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读后感(大学生《尚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23 10:10: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

《尚书》的读后感(大学生《尚书》读后感)

《经典常谈》读后感

   (一)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例如“四书五经”等一系列诸子百家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国学入门书”,让我深有感触。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通观整本书,朱自清先生不仅对于每一部着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着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那么然是经典常谈,那么这也就说明我们不应该却忘记这些经典,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二)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三)

  朱自清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着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着作。在朱自清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自清不但对每一本着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着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自清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

  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着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着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着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读尚书中虞书篇读后感,急求

皋陶任‘士’之职治理民众。帝舜将死,禹、伯夷、皋陶一起在帝舜面前议论。皋陶讲述治民的谋划,他说:“自我谨慎地修身养性,思念长者,敦厚地序列九族,让众人明白上级的意见,从而使得近处的人民认可,远处的人民安在自己的地方。”禹拜谢称颂皋陶的话很美好,接着说:“对啊。”皋陶接着说:“嗯!这治理全在于‘知人’和‘安民’这两方面。”禹说:“啊!若都如你所说,惟独作帝王最为难了。要知人就得智慧,能任用人;能安民就得施惠,黎民才会怀念帝王。能智慧能施惠,为何还会担忧驩兜之乱,为何还要迁徙有苗一族,为何还会畏惧巧言善色的奸佞之人呢?”皋陶说:“是这样,嗯!行为也有九种德性,语言也有道德。”他接着说:“事善事之始,宽容而战栗,柔和而确立,意愿而共享,平治而恭敬,扰动而坚毅,耿直而温顺,节简而清廉,刚强而实在,强大而义气,有章可循方可有常,这样作才吉祥。日宣示三种德性,夜在家苦思冥想。日日严格振奋警诫六德,以给家国增添光彩。普遍施行,九德全都实行,为官者是表率,百吏就会严肃谨慎。用人不当为官,就是所谓扰乱政事。上天讨伐罪恶,要用五刑啊。我这话可行吗?”禹说:“你的话语作到了就可建立功绩。”皋陶说:“我没有智慧,只是思念道德罢了。”

读书笔记(四)——《尚书》的一点小知识

    《书》亦即《尚书》,孔安国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而孔颖达却认为“尚”字是伏生所加。郑玄却认为孔子加“尚”字,所以尊之。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书》本是古代的号令,号令必须是“立具”的口语,听众才能知晓,所以要“解古今语”方能读懂它。

      《尚书》据说孔子删定从唐,虞到秦穆的典,谟,训,诰,誓,命为一百篇。到汉初就已经残缺不全了。济南的伏生本为秦博士,活到汉文帝时已经九十多岁了,他传出了二十八篇,因为是按照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的,所以叫《今文尚书》。

    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宅的壁中得到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的《古文尚书》,因为是用古籀字写的。孔子后人孔安国曾在武帝天汉中上献给朝廷。但因当时正是巫蛊事件发生时,所以未能施行。

      到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枚(或梅)赜,忽然奏上有孔安国做《传》的《古文尚书》。其中比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多二十五篇。后人一直有人怀疑这些是伪作,但是唐代的《经典释文》和《五经正义》采用了这个版本,于是沿袭了下来。直到清代的阎若璩写《尚书古文疏证》,罗列了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断定这二十五篇和孔《传》为晋人的伪作。所以现在对这二十五篇叫“伪古文”,这个本子也叫“伪孔本”,孔安国的《传》也叫伪孔《传》。

  从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出来后,一直都有学家为伪孔本翻案。但是却都是不能自圆其说。现在读《尚书》依旧都是伪孔《传》,陆氏的《经典释文》和孔氏的《五经正义》。但是我们必须知道那些是伪篇。
                                  读《经学常谈》笔记
本文标题: 《尚书》的读后感(大学生《尚书》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63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读后感(有本关于马拉松的 书的开头是大家都还好吗 写读后感)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读后感(《致未来的你》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