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内重书读后感(《答刘内重书》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 2024-07-16 13:33: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答刘内重书翻译【30.1】书来警发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内重为学功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虚来意之辱,辄复书此耳。【30.2】程子云:...

答刘内重书读后感(《答刘内重书》心得感悟)

答刘内重书翻译

【30.1】
书来警发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内重为学功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虚来意之辱,辄复书此耳。
【30.2】程子云:“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夫学者既立有必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觉处,朴实头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无许多门面折数也。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便将流于心劳日拙而不自知矣。【30.3】内重强刚笃实,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处尚须与谦之从容一商量,又当有见也。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难言之互乡,亦与进其童子”。在当时固不能无惑之者矣。子见南子,子路且有不悦。夫子到此如何更与子路说得是非?只好矢之而已。何也?若要说见南子是,得多少气力来说?且若依着子路认个不是,则子路终身不识圣人之心,此学终将不明矣。此等苦心处,惟颜子便能识得,故曰“于吾言无所不悦”。此正是大头脑处。区区举似内重,亦欲内重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则此大头脑处,自将卓尔有见,当有“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之叹矣!【30.4】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故索隐行怪,则后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见知者矣。学绝道丧之余,苟有以讲学来者,所谓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内重所云,则今之可讲学者,止可如内重辈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内重者,亦不能时时来讲也,则“法堂前草深一丈”矣。内重有进道之资,而微失之于隘。吾固不敢避饰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内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语之间可也。

《答刘内重书》

这篇文章阳明先生不仅给刘内重的一份责善,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一位阳明先生学生的一份责善。

我们先来看原文第1部分第2段,程子云:“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阳明先生借用程子的一段话给刘内重则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志向一定要远大,但我们在践行的时候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笃定前行,如果我们好高骛远,能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却执着于那个结果,我们的心就会被牵动,就会出现志大心劳,力量不足。想要的很多,但是我们暂时的力量又没有那么大,这个时候结果就一定会失败。

生活中定目标一定要定高目标,定下这个高目标,如何去做非常重要?给自己立下圣贤之志,定下高目标,不是去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有多好,如果我们只是执着于结果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我们的心一定会累,而且也一定会因为外界的是是非非,甚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评判而让心有所牵累。

我们制定一个高的目标或者理想圣贤之志,是为了能够真正的致良知,做一个印证者,做一个付出者,做一个担当者。因上努力果上必达,只要我们一道而行,成功是必达的。千万不能够着急,只是用心在这个因上下功夫,放下结果的执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我们就会越来越有力量。

先生说:“初学者激励有必为圣人之智,止霄就自己凉。夫学者既立有必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觉处,朴实头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无许多门面折数也。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便将流于心劳日拙而不自知矣。”
作为每一个学生来说,一定要立下圣人之志,但是立下圣人之志以后,千万不要去标榜自己,我们就从自己的良知、觉知下功夫。

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我们首先要自律。自律是无法通过他律或者一个道理、知识来让我们做到,我们要想真正的做到自律,就需要在自己的觉知和良知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当我们的觉知启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当我们的良知启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是对还是错,是还是非。

所以,我们在自己的良知和觉知这个地方下功夫的时候,每天都会有进步,我们不需要在意外面对我们的评判,是非毁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有这个好胜心,那这个心就会动;反而我们要把别人对我们的这种评判、指责、诋毁,把它作为一种警醒,砥砺或者成长的台阶,让自己此心不动,脚踏实地。否则,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多,费了很多心力,但结果并不如意,甚至会越来越糟糕,而且如果我们在那个情绪里面的时候,甚至会全然不知自己在那个情绪里面,因为没有那个觉知。

我们在学习的这条路上,一定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惟精惟一,千万不要执着于我什么时候致良知,我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果一直注重那个果的话,我们的心就为其所累。

我们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放下对别人,对我们是非毁誉的执着,只管去做就可以了。

接下来第2个重点:“内重强刚笃实,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处尚须与谦之从容一商量,又当有见也。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

阳明先生说: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要把自己的心量放大,阳明心学就是一条不断在放大自己心量的路。当我们的心放大以后,眼前的路径就开阔了,这样的话才能够容人来往,如果我们太执着于自己那一套的话,恐怕连自己都迈不开步子。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我们真正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去接纳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别人。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的支持别人帮助成长。对于每一个人,我们要从心底里去接纳,这个接纳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当我们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对于他的行为和表现,我们能够有一种完全无条件的接纳,这个本身就支持到对方。外面路径的开阔其实是我们内心的开阔,当我们心大了的时候事儿就小了。

“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也就是说圣人的这个行为,他也离不开我们平常的这些人情,这个人情不是说我们的面子,而是通情达理的这种人情。

我们初学一些新的理念或者观念的时候,会觉得这些道理非常的正确,就会把这些道理当做自己的概念去讲给别人听。如果我们没有自己去真正践行,只是跟别人讲这个道理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到没有人情味,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体验,不知道这个过程当中的感受,所以就不能够理解别人。

阳明先生作为一个开悟之人,作为我们的圣贤,他跟他的家人孩子,包括学生的沟通,全部都是一个方向,“存天理,致良知”,通情达理,让每一个人听了以后,都感觉到于情于理都找不到任何可以拒绝的理由,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去感召到身边的人,我们既不要执着于我们自己的情绪,也不要执着自己的理论,而是真的恰到好处,通情达理的去处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其实这个也是致良知。

明阳先生举圣人孔老夫子的例子,他说孔老夫子当年跟大家也是一样的,孔子见南子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连子路都不高兴,孔子又没办法可以给子路讲明白是非曲直,就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作为圣人他也会有难言之隐,孔子见南子要去说明白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沟通,而且还不一定沟通清楚,如果依着子路的想法承认自己做的不对,那子路终身对圣人的心就不能理解,那圣人的学问就得不到长眠。

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己,不能够拿着我们那颗心去评判别人,甚至去评判圣贤的行为的对与错。今天在这里这一刻,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孔老夫子那片苦心,包括阳明先生的用心良苦。当年很多人说阳明先生是疯子,说阳明学是伪学,有时候阳明先生那个状态确实让人感觉到有些不可理喻。但实际上阳明先生从来都没有因为别人的诋毁,而让自己这颗心有所动。“凡攻我之事者皆我师也,”他是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这一切,先生是真的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先生说:“亦欲内重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这一点的非常重要,只要我们真正有一颗谦虚或者谦卑之心,我们才能够不断的弘大我们内心的那个心量,才能够真正去除仁我的这个分别之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你是我,我是你,我们是一家人,我们看到别人其实不是看到别人,是看到我们自己,我们用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个观念,那个灰尘来看,所以才能够看到别人的不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出现以后,我们千万不要立刻去评判,因为我们评判,接下来可能就是抗拒否定,最终的结果就是自我破坏,而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中立的,不中立的只不过是我们的这个看法,我们的评判而已。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带着一颗接纳的心去对待,然后真正的站高一线,从这个事情当中去学习启发,而不是掉入这个世界,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在每一个事情每一个世界,每一个发生当中自我成长,放下自己的固执,意断,我们就能在致良知的路上会走得更快一些。

最后一段:“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很多人追求独立特行,锋芒毕露的行为,这些都是好高骛远、贪慕虚荣,真正的圣贤他们其实就跟普通人一样,他们不是关心别人有没有知道自己的做法和行为,自己做了什么,他们只管默默的去做,踏实的做好自己。

我们也反省自己,有时候有夸大自己,贪慕虚名这样行为,甚至还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和借口,让自己被这个外在的名利所淹没,所以在致良知的路上,我们自己一定要时刻警醒。

先生说到:“学绝道丧之余,苟有以讲学来者,所谓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内重所云,则今之可讲学者,止可如内重辈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内重者,亦不能时时来讲也,则“法堂前草深一丈”矣。”

先生说:今天这个圣学断绝圣道失传,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讲论圣学的话,真的可谓是空谷之足耶,我们能够遇到这样的人那真的是非常难得,所以先不要去诋毁人家,而是相互砥砺。因为毕竟共同走在这条成圣成贤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如果有人讲圣贤之学,去传播圣贤的学问,我们先不要去评判,我们要积极的去鼓励,去支持,然后砥砺前行,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圣贤学问才可以得以弘扬,我们自己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进一步成长。那如果我们对别人要求太高的话,就没有几个人可以讲,就会法堂前草深一丈。

进入后面学习的阶段,有一个更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去分享,去传播,去担当与付出。认真的对待每周的分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锻炼和贡献,当我们真正去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才是什么,只有我们给什么我们才有什么。等我们真正把这些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要去践行,去分享,去把它给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文章到最后特别有感触,阳明先生说:“内重有进道之资,而微失之于隘。吾固不敢避饰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内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语之间可也。”这一段,真的是感受到了阳明先生那颗良知之心,他说:内重,你是有成道的资质的,只是性格上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狭隘,我呢不敢回避自己有闻过是非,自以为是的嫌疑,但是还是唠唠叨叨讲到这些,我希望你能够了解我的这个心意,不要只是看我这个语言的表面,很多时候当别人给我们责善的时候,我们就只看那个言语的表面,没有真正感受对方那一刻为自己好的心,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感觉圣人他们做事是滴水不漏,每一个点都给包住了,让人找不到任何一点点问题和毛病。

这篇《答刘内重书》,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真的是要好好的时刻的反省自己,让我们要在事上去磨,割除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且我们内心的事他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比如遇到困难我们就放弃,比如看到别人做的不足,我们就开始指责抱怨,都是自己内心的私起了作用。

一个真正想去致良知,立志要做致良知的人,想去突破自己的人,他在挑战和困难面前是绝对不会退缩,同时,他也不会去讨厌、拒绝、抗拒,那些真正做的不足的人。因为如果我们退缩了,那么这个时候等于是给自己打败拉。

所以未来的学习一定坚持下来,学有所成,才不辜负阳明先生的一番苦心。然后去担当,去付出,让身边更多的人致得良知,致良知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未来的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本文标题: 答刘内重书读后感(《答刘内重书》心得感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55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游记18章读后感200字(西游记十八回读后感经典范文)朗读者800字读后感(《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