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感情世界 读后感(教育读后感范文7篇)

发布时间: 2024-07-13 18:4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于除夕夜读完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古往今来,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无非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了不同的表现...

教育的感情世界 读后感(教育读后感范文7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于除夕夜读完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古往今来,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无非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也是如此。

同一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风格,不同的理论基础,因此就会涌现出不同的著作,但具体的指向都应该是一样的。《教育的情调》一书的很多观点,尤其“教育的机智和敏感性”等在我国国内的教育经典著作中也能找到痕迹。

尊重儿童的体验、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所体验到的世界、教育和成人,对帮助我们提前自己教育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敏感的体验到孩子的“体验”,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这样老师的教育多半会是成功的。但事实是,很少有老师具有那样的超能力,而且教育的机智也不是像科学文化知识那样容易学会,这就是为什么说教育说是一门与人相处的学问。它的深奥之处就在于此。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当我们不断了解教育现象学这门学科,以及对孩子的生活体验,课堂体验的重要性时,我们至少可以培养自己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至少会有“有事发生”时,提醒自己要注意到一些东西。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问。首先,以学生为本。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细腻而柔软,真实而生动。其次,以教师为本。教育现象学时刻提醒教育工作者,教育是一项即复杂又细腻的学问,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生活保持好奇,即使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也应保持足够的好奇。对他人的生活和体验也是如此。最后,作为教育现象学研究者,要有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关注自己的体验与反思,接受自身反思在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地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探索和研究。

最后,教育现象学越来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要彻底了解教育现象学还需要不断学习教育现象学相关著作、交流和研讨等。

用“心”“看”教育,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看待儿童就是看待可能性,由此,教育学是一门迷恋儿童成长、探讨如何与儿童相处的学问。教育学的根本条件在于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刚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觉得它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这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老师看到,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去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教育者通过观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但表扬有事也会带给学生一种尴尬的体验,比如在严厉批评多数学生的同时表扬另外某一个。在教育中药对什么是适合的与什么是不适合的给予积极的区分。

    一个常常思考的人比一个相对较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教育学上的敏感性和多谋善断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思的能力,以及对过去经历认真思考的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赖于感知和倾听年轻人的能力。

    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作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他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什么是教育”或者“什么可以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引导”。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教育学的精要,将来在关键时刻便有可能做出机智的行动。

    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可能有部分教师可以拥有良好的临场反应能力,但是反应迟钝、应对不佳的人也大有人在。学会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多观察教育对象,常常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临场反应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升。

《教育的情调》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甚至是震撼,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主观的想当然的思想,机械的僵化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只有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情调》不断重复的对孩子作为“人”的属性的尊重和重视,才能实践真正的人的教育。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和想法,其中大多是觉得自己当时做得不够好,需要做出一定改变的。

  我从书中的教育事例看到,好的教育行为总是以孩子为出发点的,而我的出发点却经常是某一个标准,就像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之类的。标准很美好,结果总是毫无例外地送我一肚子气。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从一开始就错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独特在由内而外的各个方面,作为老师,我们尤其需要关注他们体验现实情境的独特性,要知道他们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去体验相同的情境,也就不会有一样的收获。所以给了五十多个孩子同一个标准的老师,比如我,理所应当得到一肚子气。

  对于这种情形,书里也给出了应对方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显然在同一情境下关注全体孩子的体验与收获对我而言很难做到,可我想,倘若从分层做起,我还是能够应对的,这也将是我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的一个方向。

  书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着的,我们却为他们而活着。”这要求我们观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支配、被约束,孩子更是如此,所以那些带有强制意味的.教育行为大概率会被抵触。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外在行为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而更多的可能性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创造。他们的这些生活探索也会让我们体验到丰沛的希望,看到多姿多彩的可能性。

  所以,教育要让孩子握有一定的主动权,而不应该是父母或老师欲望的体现。关爱孩子的父母或老师能体验到由于孩子的出现而萌发出的生活的希望,这一点我是完全赞同的,因为我从办公室好几位优秀老师的身上都看到了这些,他们积极关注孩子对生活的体验,也会把自己的体验分享给孩子,最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教育的情调》让我体会到教育学的细腻,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足。我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注意他们对于情景体验的关注,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标准放在他们面前。
本文标题: 教育的感情世界 读后感(教育读后感范文7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52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岩1至5章读后感300字(红岩读后感500字第1到5章主要内容)珍珠鸟读后感200字(珍珠鸟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