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之奇谏假道》读后感当昏庸愚蠢的君主碰上懦弱不能强谏的臣子,则国必亡。在晋国准备假道于虞前,晋国君臣就已经看透了这一切。因而在晋臣建议向虞假道...
《宫之奇谏假道》读后感
当昏庸愚蠢的君主碰上懦弱不能强谏的臣子,则国必亡。在晋国准备假道于虞前,晋国君臣就已经看透了这一切。因而在晋臣建议向虞假道时,晋君还有点喜爱宝物,大臣就说,把宝物送给虞国,那就等于放在自家的外室,随时可以拿回来。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宫之奇错就错在当国君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后,不能坚强强谏。但他还有是远见的。他走上来,就摆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唇亡齿寒”,现在已经被收入成语词典里了。当虞侯以与晋同宗和享礼丰洁这两条理由来反驳时,又被他驳斥得体无完肤。虞侯的昏庸愚蠢就表现在这里。当事实清楚,理论充分时,仍然不能采纳意见,最终招致灭亡的结果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这一结果宫之奇也已经看得明明白白了,全族出走,且说出一段诊断:虞不腊矣,晋不更举也,在此行矣。
通过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宗族和神权已经不那么牢靠了,要想国家安定,只有明德保民,民是重要的。不施行德治,则民心不和,所谓的“神不享”,也就是国家不能祭祀了,因为要灭亡了。这是早期的民生思想。后来,这种思想一直在发展,直至今天。
几百年后的孟子,明确地提出了民本思想,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此以后,朝代更替,总是因为民心得失。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可是,历朝历代对“民为贵”看得并不透彻,每个朝代之初,看重人民,得到天下,成为皇帝,但后来的子孙,抛弃了先辈的思想,暴虐人民,终于朝代灭亡。以前的历朝历代,无不如此,从而王朝更迭不断。
宫之奇错就错在当国君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后,不能坚强强谏。但他还有是远见的。他走上来,就摆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唇亡齿寒”,现在已经被收入成语词典里了。当虞侯以与晋同宗和享礼丰洁这两条理由来反驳时,又被他驳斥得体无完肤。虞侯的昏庸愚蠢就表现在这里。当事实清楚,理论充分时,仍然不能采纳意见,最终招致灭亡的结果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这一结果宫之奇也已经看得明明白白了,全族出走,且说出一段诊断:虞不腊矣,晋不更举也,在此行矣。
通过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宗族和神权已经不那么牢靠了,要想国家安定,只有明德保民,民是重要的。不施行德治,则民心不和,所谓的“神不享”,也就是国家不能祭祀了,因为要灭亡了。这是早期的民生思想。后来,这种思想一直在发展,直至今天。
几百年后的孟子,明确地提出了民本思想,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此以后,朝代更替,总是因为民心得失。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可是,历朝历代对“民为贵”看得并不透彻,每个朝代之初,看重人民,得到天下,成为皇帝,但后来的子孙,抛弃了先辈的思想,暴虐人民,终于朝代灭亡。以前的历朝历代,无不如此,从而王朝更迭不断。
宫之奇谏假道的主要内容
《宫之奇谏假道》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
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该文启示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本文标题: 宫之奇谏假道读后感200(“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 读《宫之奇谏假道》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39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