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句顶一万句读后感500字(《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7 21:13: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50字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用两天时间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说实话,没太读懂。能看懂的是老百姓...

一万句顶一万句读后感500字(《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5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用两天时间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说实话,没太读懂。能看懂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像草一样地活着。但为什么,一句能顶一万句,不明白。
但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悲哀和孤独飘着,如同一片云,笼罩在世间每个人的头上。
贫贱夫妻百事哀。日常百姓两口子过日子,如果无话可说,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吴摩西、牛爱国不都是这样吗?无话可说,庞丽娜就是这样出轨了。可牛爱国出轨章楚红,话就是多了。一夜的话说了一年的话。
看不明白书,但能看明白生活。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700字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700 字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长篇小说,写的是三教九流小人物的生活、沉浮、悲喜。磨豆腐的,贩葱的,卖驴的,赶车的,卖胡辣汤的,栩栩如生。当然,人的身份及所处的年代都是表象,主要是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狮子王》,表面是狮子,反应的却是王权更替的阴谋。

 

写作风格朴实,叙述的语气也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各色人等于命运中的挣扎和妥协。内容上,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于 “说得上和说不上”,是否“说的上”完全不关男女老少,是骨子里的秉性使然。因为“说不上”,杨百顺辗转出延津,因为“说得上”,杨百顺跟五岁的养女失散后记惦了一辈子。由于和一个本来陌生的女子章越红“说的上”,被戴了绿帽子而气急败坏的牛爱国竟理解了跟人跑了的妻。牛爱国五十多岁的姐夫和自己七岁的女儿说的上,牛爱国才放心地全国各地去找说的上的章越红去了。小说描述的是人们一辈子有意无意寻找“说得上”的人。看完我倒觉得,不必刻意寻找了:人是会变的。本来说得上话,说着说着就说不上了。本来说不上,过着过着又说的上了。随缘自在,人生本来也不能把自己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二是人人处在万千机缘的网中,本来是一件事,说着做着却变成了另外一件事。比如姜家爷爷给孙子们分鸡腿不均,导致儿子埋怨,讲着讲着就讲成了 “分家”。

 

三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养母年轻时跋扈老来慈祥,养父年轻时通情达理老来却吝啬小心眼,如此等等。小说平实中带着幽默,看到很多细节时笑,只在一处曹青娥死时因为孩子们听不懂她的意思而叫一直跟着自己的小孙女来翻译时哭了。看完之后感叹,这就是人生:把着舵行船,行着行着风早变了。

 

文风朴实到极致:几十万字中没出现一个花哨的词语。我而今这年纪,已经看不得文字的姹紫嫣红眼花缭乱,我只喜欢真诚。读内涵深广表面却风轻云淡的文章,如遇老友,促膝长谈,会心而笑。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1

  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2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2021年的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

  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一个“走出”,一个“回归”,苦苦找寻百年,孤独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

  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难测,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变了,情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也变了。因此,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3

  看完走出延津就没再继续看下去,可能是因为百顺丢了养女巧玲让我感觉很伤心吧!

  本书文字很平常,每个人物性格的描写都是用简单的几句对话来体现出来,没有华丽或褒贬的评价,尔是让读都自己去感受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杨百顺属于那种豪无主角光环还让人很是很愤的主人公,一个仇视自己父亲、恨自家的营生、想逃离出父亲的撑控叛逆男孩,当他真证鼓起勇气逃离家园后想开启新的美女生活时却又因自己的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尔一次次的失败,本出中由杨百顺牵出的各色人物较多,均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为温饱而奔波劳累,有着典型的小市民的特性:软弱、长舌、听信谣言、自私自利....

  杨百顺父亲对儿子有着自私的爱,这也是封建社造就的出来的,所有的孩子都是传踪接代的工具,对孩子的养育就如同阿猫阿狗一般,只要吃饱不叫、不咬人、听话就可以了,完全没有什么心里教育,似乎只要自家香火不断就可以了。老汪的灯盏也是如此,她的死只换来了两斗米,白来人间走一回。百顺因为父亲算计自己未能上新学而起杀心,其实他更想杀掉的是自己,恨自己为何生不逢时、为什有这样一个自私自利只知道卖豆腐的老爹,他一次次的想逃离,想找到一个知己来诉说心中怒气,想学到手艺可以真正脱离杨家,想找到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可终究还是失败了,败在了他自己的手中,一切都不是他所想的那般美好,他的人生从未像他的名字那般顺利过,一次也没有,所以当老詹给他改句为摩西时他毫不犹豫,但摩西注定是拯救世人大英雄,尔他却连自己也无法拯救。

  整本书中人物对话较多,这让人读着读着就感觉到中国语言文学真是博大精深呀,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听了也会理解出不同的答案。同一件事如果经过多人的传诉,就会变成不同的故事,或是好故事,也可能是坏故事....以讹传讹害人匪浅呀!

  杨百顺一直想拥有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手艺,可以稳定生活,但一次次的学艺失败,使他身心俱疲,同时也学会了吃一欠长一致,不再去招惹是非,不再想询得一知心人,而是学会与任何人都何持一定的距距离,让自己处于中立的状态,不多方多语,不掺和别人的机关算计,可似乎命运总是在捉弄他,即便他刻意躲避麻烦,但每件事的发生皆有其中原委,每个原委中又别着好几道弯,这弯弯总会把他绕在其中,逃也逃不掉。

  看着看着,突然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是太脆弱了,无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爱人、知己朋友,在利益面前这些关系真是分文不值,如此现实的关系让人看着看着就伤心了,不想再继续看下去了。

  本人才书学浅,实在无法理解太明了,小小评论,书写一下个人感爱。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4

  并不熟悉刘震云,虽然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为电影,但我却从没看过。意外的在朗读者这个节目看到了他,感觉他性格有点怪怪的。又听他朗读了一小段这本《一句顶一万句》,里面不爱说话的老汪让我也感觉怪怪的。于是我买下了这本怪怪的书。

  我认为本书的核心有两点,孤独感和讲道理。人生想找个能说得上话的人竟然是那么的难。父母未必懂得子女,夫妻未必懂得对方,曾经互相了解的朋友也未必会一直好下去。倒是路上偶遇的人也许真的能够理解你的心事。但那偶遇的几率实在太少,于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在灵魂层面孤独。可是人又往往不甘于孤独,人往往需要被理解。所以有了那么多的怨侣,有了那么多离开。

  说话又与说话不同,有人说话讲理,有人说话乱扯。总能把一件事扯成两件事三件事甚至更多。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甚至会为这种话牵着鼻子走。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胡扯的人得势,嘴慢的人吃亏。待到作者给你把事情一码一码的码放清楚,你会发现非常好笑。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非常复杂,总被一个由头扯出无数的事情,总被曲解原本的意思。而生活中呢,这样的事情太多,我们每个人都胡扯过,也都被胡扯过。甚至每个人都有气的有理无处说的恨不得拿刀拼命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故意东拉西扯混淆视听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找不到人说话的时候。

  夫妻是人生不多的能自选的关系中的一种。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子女,也不能和交心的朋友每天在一起,所以夫妻关系就格外的重要。夫妻能说到一起去好像是和睦的夫妻最重要的一点。当两人见面没有话说的时候,隔阂就很难解决了。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就是干脆什么都没有了。夫妻之间的不顺眼多半是因为说不到一起去,经济、子女、等等的问题都不是核心的问题。当说不到一起去的时候,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让彼此更不顺眼。

  说话是很奇妙的艺术。某辩论大咖讲他中学前很不爱说话,因为他拿捏不准何时该停、何时该笑、何时该附和等说话的潜规则。但当他接触辩论的时候他发现非常简单:话题是已知的,观点是固定的,甚至说几分钟也是有规则的。这样执行起来反而很简单。我不由得希望某辩论节目请刘震云去做嘉宾,感觉会很有趣。不知道他会不会说“话是这么说,但不能这么干。”、“事儿能这么干,但不能这么说。”、“这事从根上起就错了”。这三句话相当经典啊,我试了一下,发现用这三句话非常像讲道理!乍一听简直无可辩驳,跟算命的有的一拼了。

  这部书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大凡小说,总要介绍主人公后来怎样了,其余角色后来又怎样了等等。这本书没有。吴摩西变成罗长礼后来呢?他如何成家立业,跟妻子能不能说得来?馒头铺到底归了谁,有没有打起来?杨百顺离家出走再也没回去,他爹和他的兄弟有没有后悔过有没有寻找过?甚至缺了耳垂的秦曼卿结婚后又如何?这些应该很重要的事情仿佛都不重要了。好像可以预见终是每个人孤独收场。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了。

  人生难得一知己。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5

  以前没读过刘震云先生的书,知道这本书也是在一次阅读大赛,看到一名同学对于这本书的书评写的挺不错,便买来读了。

  这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他讲的是人生,是人。关于人和人生的,往往没有终结,所以这样的结尾带来的阅读效果是深刻的。牛爱国在离开家之后辗转奔波,终于知道自己需要找什么了,故事结尾的那通电话最后是他一句:“不,得找。”

  找什么?找到他真正在乎的,找到他内心里真正想要的,找到真真切切让他体会到生命的美好的`。而此时,这些于他而言,就是章楚红,那个可以和他说得上话,可以让他大大方方放开做自己的别人家的女人。世事多么奇妙,这个别人就是他自己的朋友,在他有难时慷慨给予帮助的好人。一边是寻到知己的欢愉,一边是背叛好友的罪恶,但是推开牛爱国逃离的既不是罪恶,也不是欢愉,而是对好友李昆的畏惧,他害怕被报复,这种畏惧让他放弃了这个女人,逃回了家乡。

  牛爱国终于决心去找章楚红,是经历了许多个圈的,他得感谢他的母亲曹青娥,他母亲的养父罗长礼,罗长礼的孙子罗安江,还有许多别的他需要感谢的人。这些人比他绕的圈更多,但最终没能在人世间活得明白,却让后来人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少走了许多弯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人生的道理。这个道理在行文里是个中心——找一个说的着的人,过一个像样的人生。

  人生是需要追求幸福的。但是幸福不是凑合,书中的很多人都在凑合人生。杨百顺的爹老杨,一辈子认定赶大车的老马是自己的朋友,任何掏心窝的话都说给老马,有什么事拿不定主意也找老马。可是老马呢,却从不认为老杨是他的朋友,他甚至觉得老杨是个累赘,每次和老杨的对话,皆是打马虎眼,老杨却当了真。因为这些个被当了真的乱主意,倒也成全了些本不可能成全你事,比如杨百利去了“延津新学”,杨百业阴差阳错娶到了富贵人家的女儿秦曼卿。

  又比如杨百顺的弟弟杨百利,他也在混乱地追逐幸福的过程中,凑合起了日子。先是在“延津新学”的学堂里和牛国兴学会了“喷空”,两人十分能说得来,后来学堂关了,两人为了还能在一起,都到了牛国兴爸开的铁治厂,结果两人最后话没说好闹掰了,杨百利跟着机务段老万到了新乡当司炉。杨百利追随的是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却从未想过自己该如何与人说话,该如何让与他说得上话的人仍愿与他说话,他也不明白真正的说得上话是什么意思。因此他是不幸福的。或许他表面上可以找到说话的人,到真正理解她,与他心意相投的人却是没有。

  主人公杨百顺一生都在追逐,他追逐的是内心的踏实,那是他的幸福。他为了不卖豆腐,先是去杀猪,再是去染坊挑水,去竹业社破竹子,在县政府种地,入赘给吴香香。在这漫长的周折中,杨百顺也曾有过可以说的着的人,但只是在当时,换个时间、地点、场景,又一切都变了。入赘吴香香本是图个靠山,他与家里断了关系,什么也没有。吴香香一开起来与他说得着,后来说不着,杨百顺干脆事事随着她做主,倒是和吴香香的女儿巧玲说得上话。然而世上的事,多是出乎意料,巧玲被杨百顺一时疏忽,让人拐跑了。杨百顺从此没了心中唯一的寄托,便离开了家乡,踏上了追寻让自己心安之境的路途。

  这本书看得我很纠结,不是纠结自己,而是纠结书中的人。在我看来,明明可以这样过日子,他们偏要那样过日子,本来是像春天发芽冒绿的小植物一样生命力鲜活的人生,到了他们身上却成了窝在阴晦角落自怨自艾的苔藓般阴暗的人生。这大概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特征。不同于今日的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世界。这也是时代的限制。上个世纪甚至这个世纪初或者现在仍有许多许多人因为各种原音,不能追求精神,更糟的是,有的人,甚至没有精神世界这一意识。这是极其可悲的现实。这种状况使得许多人的一生都难得幸福。

  这使我想到我身边的许多人,许多事。其中有一个人活生生被精神的虚空压垮的人。虽是这个时代的人,但他是生和长在贫困农村的,是真实生长在书中描写的那种大环境下的。和杨百顺一样,他和自己的父母说不上话,当然没有到和杨百顺一样和家里断绝关系的程度。二十多岁他在家里的社会的压力下娶了一个大家都认为会过日子的女人,而这个人他从认识到结婚并未花多长时间相互了解,婚后几年这个女人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他成了乡下所有人都羡慕的有房子有儿子的人。然而几年之后,年轻时活泼健康的一个人像中了魔咒一样沉溺上了赌博,身体也患上了许多病症。家里的亲友都对他恶语相对,让他改回来。没有人问他,你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是不是有什么包袱。当我得知这些事时,我的第一想法是除非他招到一个解开他内心的人,他这一生可能改不回来了。然而这样的人,他是找不到了。他的父母五六十岁了,身边的亲友大部分都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大环境对他的心理提示都是“你不行了,你这样是对不起人”。在这样的声音里活着的人,都难以向阳光生长。待我有一次接触了他的妻子,我更加理解了为何他会变得那样颓废。那是我在一个乡下的客厅里,只见一个打扮十分土气的女人带着一个男孩走了进来,一进来她便用充满怨气的语调埋怨那个男孩,嘟囔着不想要这个孩子。短暂的接触让我觉得见到了电影里上个世纪的老派中年妇女,心态阴暗,思想落后,不懂人情。那时我开始深深同情那个孩子,从小就要在阴暗的氛围里度过,那时我也理解他为何自甘堕落,我想这个女人大概也是以对男孩一样的语气对他说“真不想和你一起”。

  幸福啊是个多么珍贵的东西,你需要在茫茫人海,渺渺时空中认真寻找,是凑合不得的。幸福也不是别人眼中的,是自己感受的。追逐幸福是需要勇气打破成规的,规矩里的幸福不一定是你的。牛爱国最终放下一切去寻找章楚红,那便是看透了这层理,他要去说他想对章楚红说的话,他要去听章楚红要对他说的话,即使时间过了境况变了,话也许会变味,然而那是他的心告诉他的,得去找她。去找她是他的幸福,那便是美的。

  人生需要追逐幸福。杨百顺去了,牛爱国去了,结局是什么谁知道呢,但相比凑合人生的结局,追逐幸福的结局是没有失败的。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6

  读完,觉得是迟到的阑珊之人。 书改编成了电影,但是口碑不太好,也不知导演女儿是不是立书父亲说的着的人,也许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局限,才让观者有了如此不同的反响吧。 不太爱看长篇小说,因为初读,要记住乱七八糟的人物名字,就会让自己好像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但是此书鸡零狗碎的一大篇,却莫名其妙的几天读完了。 通篇人物好像都在找一个说的着的人,其实我觉得不是找特定的谁,就是找让自己舒爽的状态,就像肚子憋得慌,不论是上洗手间稀里哗啦一番,还是四下无人噼里啪啦一下,都可能让人身心舒畅。 上篇的吴摩西和下篇的牛爱国,出延津和回延津,不同的人,一出一进,隔着时空,他们都在找,然而真的就是说这吗?被津津乐道的“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然而全篇每个人物都逃避过往,却都没有放得下以前。 也许没有信仰,不信主,但心里都有份执着,依从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 牛爱国最后还是在找,也许最后找到,也许没有找到,也许找到也不是那个楚红了,也许会像吴摩西那样在别处,归从世事,安身过完一生,丢失最初的信仰,但是那张泛黄的教堂建筑图,还会在那里吧,也许在。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7

  在兰小欢的微博上看到他推荐这本书,称赞是“最好的小说”,于是从图书馆借了来读。

  刚开始读时颇不顺利,感觉是翻开了一本百家姓,老张讲故事牵出了老李,老顾的摊子左边是老王,右边是卖豆腐的老孙,还有剃头的老关,老啥啥,老啥啥,人物太多混淆不清,说不清谁是主,就像一部乡村记事。

  适应了本书这样的人物出场安排后,也慢慢缕清了人物主线是谁,抱歉我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似乎是叫杨百顺吧?后来改名为吴摩西。其实每个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改变,一步一步走完了一生,那些出现在你生命里的过客,一刀一刀给你刻画出一辈子。

  书中出现的小角色颇多,可以说每一个都性格鲜明,不知道为什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染坊里的那个老板,热爱猴子,爱寻思事,有工人犯了错就爱盯着他看,再低下头想,这个一想,就把人给想怕了,比骂你打你还难受。

  书里经常出现这样一句话,大概是:把一件事说成了另外一件事。是啊,吵架的人儿,闹矛盾的人儿,可不都是由一件事吵到另外一件,由一件事牵扯到一个人,乱糟糟一堆,吵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你们压根就没有吵那件事,而是牵扯到背后的枝枝蔓蔓,不是说吵你今天看我眼神不对,而是吵你内心不再爱我了所以眼神不对。试想要是所有的人,看待事情都只抓当下,不要由此及彼地想那么多分析那么多,那人际关系是不是会简单一点?夫妻是不是会恩爱和谐一点?

  前半部分取名“出延津记”,后半部分取名“回延津记”,前半部分讲的是一个男人从少年到中年,离开延津去外面打拼,后半部分讲的是跟这个男人有瓜葛的一个小姑娘,被卖到外地,长大后想回到生她长她的故乡,顾为“回延津记”,布局结构有点像《灿烂千阳》,两个有关联的人,分别占据书的一半。但不同于《灿烂千阳》的是,这本书没有明确的结局,杨百顺的子孙(杨百顺生前最爱的,因为长得像老詹)究竟想问那个小姑娘什么话,那个小姑娘的儿子的情人想跟他说什么话,都不知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也许正应了书名,这没有说出来的一句话,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8

  说得着,说不着 《一句顶一万句》,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触是,老段对中风了的老杨说的那句话: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了个朋友吗?想来,这句话也是最映衬书名的一句吧!用书里的经常出现的话讲,就是跟谁说着,跟谁又说不着。

  这本书分了两部分来写,在决定买这本书来读时,看过这本书的简介。第一部分说是写吴摩西出延津找与他能说到一起去的养女,名为出延津记;第二部分是写吴摩西养女的儿子回延津寻找吴摩西的故事,名为回延津记。

  既是扫完这简介,开读的时候便也依着简介的思路在探究书里的故事。我开始读这本书,是我在理发店做头发,理发师说得要三四个小时,另外一起买的《一个人的朝圣》有两本,想着《一句顶一万句》会不会正好就读完。然后就在人来人往,嘈杂的环境下翻开了。看着看着便四周的声音都消散了,一心沉静在绕乱的小说里;不是沉静在小说里,而是在纠结简介里人物怎么还没出现;也不是纠结人物还没出现,而是被作者铺天的不是而是的排比句给绕昏了。四个小时,愣是没将出延津记这部分读完,也没有读到吴摩西的出场;吴摩西也不是没出场,而是他出场的时候叫杨百顺。

  看完第一部分才知道吴摩西原是姓杨,是卖豆腐的老杨的儿子,因为当了“杀人犯”,“杀”了老杨和老马而逃出;也不是真杀了老杨和老马,而是在心里杀了他们,自此就离开了杨家庄。后来传教的老詹给他改名为杨摩西,并为他的第9个发展的信徒,虽然杨摩西还是离开了老詹的破庙,但是大家都叫习惯他的名字,便也不再改回杨百顺了。为何他又改姓吴了,原来他后来嫁给了吴姓寡妇,改了姓,也有了与他说的上话的养女巧玲。他与寡妇说不着,寡妇后来与人跑了,便有了他出延津,且把巧玲丢了的事。

  整本书虽然在话上不是直戳要点的写着,有很多绕饶弯弯,但也正是这些绕饶弯弯让人有着一直读着丢不开手的魔力。

  第二部分的回延津记,牛爱国,也就是曹青娥的三儿子,曹青娥也就是当初吴巧玲。曹青娥一开始与三儿子并说不着,但是六七十岁后就与牛爱国说的着了,将吴摩西的事情都说与了牛爱国听,但是牛爱国与母亲又说不着,每次也就是听着。后来牛爱国离开沁源,曹青娥又与三儿子说不着了,与孙女百慧说着了。曹青娥病危时的只言片语,百慧将奶奶平时与她说的事说出来,牛爱国便明了了曹青娥的意思。用了一个故事,才能让儿子懂她的意思,便也是一个费劲。后来,牛爱国的老婆与人跑了,牛爱国本不想找,但姐姐说要找,就算是假找。与七十年前一样的情形,当他决定要带百慧去的时候,我心中不忍担心悲剧的重演。但在走前夜里,百慧竟生病,牛爱国便就一人踏上假找的路。一路走,一路想可以去的地方,本是假找,走着走着倒成了真找,也不是真找,因为不是找的庞丽娜;也是真找,因为他突然想找到有关母亲养父吴摩西的故事,就有了回延津这一出;后来又变成了找章楚红,倒也是成了真正的找。

  故事里每个人每个阶段都会有与自己说得着的朋友,与说得着的人说话,一句便顶了一万句,听得人懂;与说不着的人说话,一万句都顶不上一句,听得人不懂,说的人也累。老杨当老马是朋友,是因为与老马说,老马的眼界比他长,一句顶了别人一万句的作用。但是老马没把老杨当朋友,因为老杨与老马絮絮叨叨说那么多,对自己并没有多少用。书里的朋友,都是建立在两人说到一起,能解惑,能解忧,当遇事、遇矛盾后这样的关系便又显得很脆弱。所以才会有那句话,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了个朋友吗?

  说得着的也都渐渐生疏,或是闹了矛盾了;说不着的却又变得说得着,然后走走又说不着了!一辈子都在寻找,能解孤独的人,经心活过,才知道,人呀,总有不可避免的孤独时光。近来不是有句话说的很好么,你的孤独,虽败尤荣!一句顶一万句,是不是也有另一层含义,人一辈子寻寻觅觅那个能说一万句的人,还不如自己在孤独中清醒的一句话呢!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哈喽,日更。
功能性写作读后感,正好前几天读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看这本书也是响应潇洒姐的推荐,学习刘震云的写作方式。

写作时摒弃直白的话写人物,而用细节去描述,让读者透过细节能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心情,人物的特点。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拜读这部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一个成熟、大气之作。首次出版时间为2009年3月,全书36万字。本书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讲述二十世纪前期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农民——杨百顺又称吴摩西寻与隔壁银匠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了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巧玲,为了寻找她,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讲述了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妻子,走出延津的故事。

主人公杨百顺,最想成为罗长礼一样的喊丧人,最终走出延津后,隐名以罗长礼为生,子孙皆为罗氏后代。

下部主人公牛爱国,为的找到能说得着的人,几经折腾,最终去寻那个想告诉他说一句话的章楚红。

书中人物大都是中国最底层灯老百姓,作者把老百姓的身份、话语、日常描写的真实,能有置身其中之感。

透过前半部杨百顺这个主人公的前半生,读的过程中也在反思自己已过去的三分之一人生,有多少事是做了一半,有多少事三分钟热度。

读小说有时就是在读平行时空中的另一个自己。

一句顶一万句,最后像是明白了,一句指的是没说出来的那一句。那一句待说出口的话值得去琢磨,想弄明白,可明白之后呢?

全书渗透一种忧郁基调,爱说话的和不好说的像搭档。杨百顺他爹老杨逢人便说他跟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而老马是从心底上看不起老杨。但是老马跟说笑话,从未离开老杨。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我爱跟你说个话,你却不拿我当回事,都说艺术源于生活!

下部出延津主人公牛爱国,妻子两次跟人出轨,第一次被抓,第二次直接私奔。这窝囊压抑之情却无处诉说,无奈酒后找到自己发小,借酒消愁说出自己难以诉说之情,却又别发小酒后失言,肆意扩散。被媳妇戴绿帽子七八年,牛爱国没有勇气去离婚,一直拖着对方,赖着对方,拖着就是不想解决问题,压抑之心越积越大。

既然是问题有什么不能解决呢,还是人活的拧巴,不是想不明白,而是自己承担不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后果。自己想不明白又要跟别人说说,别人就能站在你的角度换位思考你的问题么,一个坑接着一个坑,所以就有了这句话,明白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曹青娥说,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日子就像脚印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的,上哪去挑,挑谁去!上天抛弃了你,你是选择走向毁灭还是生存,想明白了,你就知道上天不是抛弃了你,而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曹青娥还说,日子过得是以后,不是过从前。

再不如意的过去,终将都会成为历史,历史是用来铭记的,时刻提醒自己那个不堪的过去再也不会重来。

整部小说并没有用太多的华丽词藻渲染农村的生活,简单朴实,读起来线索清晰又不啰嗦。

总觉得读小说是在读人生,尽管是别人的一生,也能从中悟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经典的作品,值得一读。
本文标题: 一万句顶一万句读后感500字(《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25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脚的读后感(读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大学生读后感怎么写(大学生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