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和自由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发布时间: 2024-06-25 03:22: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下面是我整理的爱与自由,...

读爱和自由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下面是我整理的爱与自由 读后感 范文 8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爱与自由相关内容推荐↓↓↓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7篇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000字作文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1

读了《爱与自由》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胎儿在母体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种东西,那东西将在 儿童 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儿童将按照预定的这种精神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放慢脚步与幼儿同行。

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童年期某个阶段内会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与他同步,理解他,给予他爱的照顾和支持。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哭泣时,大人便会问:“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可是幼儿没有任何回应,只是不停的哭泣,大人越说他哭的越痛,过一会儿,孩子的情绪平稳些时,他会主动告诉我们事情的经过,说刚才怎么怎么样。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时候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力,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时间,孩子一哭我们就忙着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却忽略了幼儿当时的情绪,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说出来嘛,你说出来,我们才能解决,为什么不说,只会哭呢”。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孩子在心智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他不知道用“说”可以解决问题,只能用哭的方式来倾诉,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放慢脚步与幼儿同行,陪幼儿发展,理解他,用心去爱他。

前几天我接待过这样一位家长,他在参观幼儿园的过程中,我向他介绍了孩子的一日流程中的.操作教具的环节,他很质疑的说:“孩子一年四季都操作教室内有限的教具,他会不会厌烦”。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家长也在心里问过自己,在没有从事蒙氏 教育 工作前,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理念,只是知道“温故而知新”,每多操作一次他的印象就会加深一层,从中间收获到的也会上升一个层次,但对孩子为什么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的科学解释我却不明白。其实,孩子需要经过不断的感觉训练,不断的重复操作去发展智力,大人们可以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而蒙特梭利教具恰好为近乎所有感觉训练提供了可能。大人们需要为孩子做的就是跟着孩子的步伐往前迈,让幼儿每走一步都是踏实的,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让幼儿的精神胚胎不掉队。

孩子的生活节奏很缓慢,我们要真正的爱他,要放慢脚步,与他同行,做幼儿的陪伴者而不是指导者,读了《爱与自由》,我的感想很多,以上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除了这些,还有……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2

我们给孩子的到底是“爱”还是“枷锁”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应该常常都是我们大人以为是满满的“爱”,但对孩子来说可能剥夺了他的自由。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 记忆力 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 经验 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爱与自由》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认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真正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及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还需要自己能灵活地处理好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3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 辩论 ,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 家庭教育 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 方法 ,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4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 言行举止 ,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5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800字5篇

★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

★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

★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5篇

★ 爱和自由读后感5篇600字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800字

★ 爱与自由读后感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 《爱和自由》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爱与自由—《夏山学校》读后感

    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快乐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并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来夏山之前,这些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在全书中举出很多问题孩子的案例如:13岁的温妮弗莱德讨厌所有的科目,成天逃学,父母束手无策。来到夏山仅仅几个星期,她就主动回到了课堂,为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发奋读书。11岁的乔治有强烈的恐惧心理,他不敢离开父母,不敢单独一人做任何事。来夏山一年半以后,他变得自信独立,敢于一个人长途旅行,从容应对人与事。16岁的汤姆屡次留级,老师认为他无可救药。在夏山学习一年后,他确定了人生目标,考上了医学院,为了当一个好医生而用功读书。

  整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学校确实有课程表,但那只是给老师的。”这是本书开头的第一句话。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他的人。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夏山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校长跟学生,已经是平等的关系,没有了教师的威严,有的只是极好的朋友关系。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我却从每句话中到感受到尼尔对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教育的本质不是向孩子传递落后的恐惧、生存焦虑以逼迫他们去争抢那转瞬即逝的“第一名”,今天的“第一名”并不能保证孩子从容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孩子、关爱孩子、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皮革马利翁效应说,当把一个孩子当作一个好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他就越来越好;而当你心里认定他是一个坏孩子时,你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济于事。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用心去包容和接纳每一位孩子,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鼓励孩子,去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我们的学生在欣赏、宽容、鼓励声中快乐成长。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经典图书,是中国系统地引进实施国际蒙台梭利教育的第一人、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孙瑞雪的代表作。

蒙氏教育法是以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名字命名的一种教育方法,其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父母或老师为教育本位,儿童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一、本书核心内容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的独立,舍得孩子的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者离开之后依然爱他。因为孩子也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尊重。我们应该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父母给予孩子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不要管理孩子,让孩子能够自我成长。

二、 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

蒙氏教育法认为,孩子生来就是一个精神胚胎,也就是说,孩子是带着思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精神胚胎经过不断的活动和操作产生感受,从而进一步产生智力来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根据他内在的程序自我发展完成的。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很多人认为孩子要有人教才学会知识,而不是自己认识的。

蒙氏教育法的证据是: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阶段,他并不是在听大人说什么,而是更专注于看大人做什么。虽然很少听,但是这不妨碍他在三岁前就学会母语。这说明了孩子是一个精神胚胎,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依照自己的内在程序进行认知世界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外界给予的影响。

人的智力形成,是通过从孩童时代对世界触摸后,形成的感知和经验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大人教出来的。所以,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依靠感觉和存在秩序慢慢建立的。

内在秩序是通过对外部事物的有序认知建立的,包括事物的整齐、逻辑的清楚以及规则和原则。如果父母打乱了这个有序认知,孩子就糊涂了,很难建立概念。所以,我们尽可能让孩子亲身去感受一个事物,他才会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一味地念给他听或者指给他看。

蒙氏教育法认为, 过多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思维的混乱,动手能力欠缺 。

三、 爱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爱孩子的方式构成了爱的环境。爱的方式正确的话,孩子就知道这份爱是稳定的,不需要去讨好父母来获取关注,那么他就会把精力放在发现和认识世界上。而不稳定的爱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焦虑和恐惧当中,害怕失去你的关心,就会表现出一种特别依赖父母的状态。

不正确的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没有耐心关爱孩子

很多父母本身就没有长大,不会付出爱,所以没有耐心去关爱孩子。这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不认同。

2、情绪化的爱

表现为父母开心时对孩子很好,不开心时就不理他,甚至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会导致孩子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地讨好父母。

不正确的爱的方式会在家中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会对外界感到害怕,认为除了父母之外的人不那么爱他,对外界比较抵触。一方面表现为内向、认生、依赖父母的特质,另一方面表现为焦虑、不守规矩、没有安全感。

四、 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1、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他感知到你的爱

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制止,而是要让他重复地去做,你只需要在旁边引导他安全地操作就可以了。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归理性

父母不要说“我希望你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之类情绪化的话,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因为这些自己都未能实现的愿望,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3、理解孩子并给他足够的耐心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段时间反应比较缓慢,这时不要打断他,让他慢慢地经历这个过程,这时需要做的是帮助他、鼓励他,而不是替他去做。

五、 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

蒙氏教育法要求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给的自由适度的话,能培养出孩子适应社会的好品格。

在0-6岁阶段,给孩子适度的自由是不会让他跑偏的,因为孩子一旦有自由的时间,就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事的规则也会随着他的实践慢慢建立起来,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在秩序自我学习、认知世界,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会形成以下良好品质:

1、创造力

儿童阶段,创造力可以说是个性。父母如果限制孩子的发展,强行加入自己认为正确的概念,那么孩子就会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给孩子自由,就是释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意志力

意志力体现的就是专注。在0-6岁的阶段,要尽可能让孩子去根据自己内在的程序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当他愿意用很多时间做一件事情时,他会很专注,意志力就在慢慢地养成。

3、守纪律

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一开始会不守规矩,但这是短暂的。经过善意引导,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慢慢建立秩序性,随着他的成长,遵守约定就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强制守规矩,而并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个规矩,压抑太久反而会表现出极端的破坏性。

六、 需要提醒的行为

当孩子的自由影响到其他人时,有三种行为需要提醒他:

1、干扰到别人

当孩子打扰到别人时,父母就要带他做些其他事,不要让他继续干扰别人。重复几次后,孩子就会明白,当他打扰别人时,就会被带到其他地方,不能继续做他喜欢的事了。为了继续自己喜欢的事,不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打扰别人。

2、粗野、不礼貌的行为

发生这种行为一般是由于被压抑太久而表现出来的发泄行为,这时父母需要辨别他的意图,然后向他解释这么做是不对的。

3、拿不该拿的东西

比如,孩子喜欢吃糖,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吃多了坏牙,就会把糖放到高的地方,当孩子去拿的时候,父母不要指责,而是告诉他:“你想吃吗?你是不是拿不到,我拿给你,但是这个吃多了牙会疼。”重复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你不是不让他吃,而是不希望他不健康。

对这三种行为,不要惩罚孩子,只需要提醒。
当孩子能够养成优秀的品格和独立的人格,进入学校和社会后,就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以正确的方式面对社会。这是我们给孩子自由的最大意义。
本文标题: 读爱和自由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21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人与海第一章读后感30字(《老人与海》第一章读后感)最后一封书信读后感(书信读后感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