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对外关系史 读后感(近代中国与新中国对外关系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24-06-22 11:52: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全三卷怎么样这套书看得我真TMD荡漾,除了想上粗话没有别的直接感想。,大体翻了一遍,没细看。,全书分为三卷,每一卷一个副标题...

中华帝国的对外关系史 读后感(近代中国与新中国对外关系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全三卷怎么样

这套书看得我真TMD荡漾,除了想上粗话没有别的直接感想。 大体翻了一遍,没细看。 全书分为三卷,每一卷一个副标题,分别是: 一八三四——一八六〇年冲突时期; 一八六一——一八九三年屈从时期; 一八九四——一九一二年被制服时期。 说白了这书也很“客观”,它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一个“西方列强”的角度来看待那段历史。作者对着中国(中华帝国),用科学研究的精神来研究——我感到很熟悉,那是我们为了研究,去给小白鼠注射菌液,然后处死解剖看病变时的态度。 习惯了现代社会种种的我,无法反驳里面中国犯下的“罪状”,嗯,这就是不开化的民族,这就是不懂得国际交往礼节的民族。的确,看到的是愚昧与落后,是残酷的私刑,是对传教士的迫害和对洋人的憎恨——可是是谁请您踏上这片土地的呢? 明白了历史课本里常说的那句话——“以XX的死亡为借口开战”,明白了,的确明白了。 可为什么不谈谈鸦片?可为什么对于自己的军纪只有轻描淡写的一句“由于中国破坏了国际法并向世界挑战,世界也反过来在对待这个破坏法律者时不承认它自己的法律”(第三卷,P.303,“第十一章列强的同床异梦 二十六 北京受到的惩罚”,记录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情况,仅用了32开纸约一页篇幅)? 这些问题我们没有权力质问,因为只有强者有发言权,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国际法同理。 下面摘抄第三卷的部分章节,上海书店出版社版。 第五章 中国面临瓜分 (1896-1899) 三十二 中国屈辱未到止境 在世界史上,没有一个像中国领土这样广袤,人口这样众多,而又同隶于一个政府之下的国家——没有一个拥有它的面积和人口十分之一的国家——曾经遭到这样一连串的侮辱,或者这样多的受人轻视的证明(请允许我吐槽:那是因为印度不抵抗很干脆被殖民了),就像中国从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到一八九八年五月这六个月中所遭受到的那样;可是我们更不妨说,也没有一个国家曾经这样地理应遭受它的厄运;没有一个国家曾经在纠正行政上的公认弊端方面,或在组织又具有许多优良品质的坚强民族居住着的一个极其富庶的地区上的资源方面,表现过这样的无能(请允许我继续吐槽:你让断头台处决了一茬又一茬人的法国和你自己刚结束南北战争印第安人黑奴林肯血迹都没干的祖国情何以堪?)。有一些爱国的中国人已经感觉到这一点,但是,虽然有很多人认清局势中的事实,但是想得出办法的却寥寥无几;而且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在国家陷入更深的屈辱以前,还对于国家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列强现在正心满意足地期待着中国迫临的瓜分;它还得陷入那样深的一个屈辱阶段,以致列强会害怕它被瓜分而设法予以防止(请再允许我吐槽:这分号前后主语改变真值得玩味)。 P.136 第十章 北京各使馆获得解救 (1900.6-1900.8) 二十九 帝国屈辱已极 帝国已经降落到这样的深渊里。在一八四二年,中国屈从于一个条约,这个条约是被作为结束战争的最便宜的方法而接受下来的(鸦片战争)。在一八五八年和一八六〇年,它降到一种屈服的地位并被迫让与了侵害它主权地位的许多权利,但它却免了许多耻辱的标志(可以翻译为“英法联军也就是烧了圆明园,没有连紫禁城一起烧了,于是同治从承德回来还有地方住”)。在一八九五年,它被一个认作次等的国家所战败,并且受了很大的侮辱。现在,在一九〇〇年,北京朝廷和政府向全世界挑了衅,由于侮辱和威胁了各国正式任命的使节的生命,由于整批屠杀了无罪的传教士和他们的眷属,由于野蛮地攻击了在北京和天津的洋人,他们已经触犯了国际法(吐槽:1、“侮辱和威胁”可以用在国上不犯法,国反正没有生命?2、海兰泡整批被屠杀的中国人和他们的眷属原来有罪。3、中国对洋人的保护义务始终不可以忘,对自己海关关税的管理权力却可以被剥夺)。为了这些犯法行为,惩罚已经加在那些犯罪的官吏,加在曾经是屠杀和破坏的积极代理人的军队与义和团的身上;但是,或许在感情上是有罪,而并未积极参加屠杀的老百姓们却受到义和团和中国军队的可怕的摧残,然后又落在外国军队的手里受难,这些外国军队是为了他们本国同胞中有些遇到危险和有些遭到屠杀而激怒了的(然则本国同胞受到鸦片赔款不平等条约摧残和遭到屠杀的中国人不可以激怒,不可以对“或许在物质上享受中国赔偿在地位上享受特权,而并未积极参加屠杀的洋人”动手)。帝国所受到的耻辱为以往各次战事后所未有,因为它不但丧失了威望而且也坏了名誉;朝廷受到了流亡和自觉无能的惩罚;行政方面,包括在北京的有罪的满人和在南方的比较有远见的汉人,现在不得不进行一次外交战,其结果是使国家受到了更深的屈辱。 P.305-306 第十五章 帝国的复亡 四十三 一八三四——一八六〇年冲突时期的总结 在中华帝国和西方列国之间,除去商务关系而外,国际关系已经有了七十几年。在一八三四年,律劳卑曾经按照一个英王的使节所应该作的一切行事;中国朝廷和驻广州总督则按照所应期望于他们的一切行事;结果是律劳卑勋爵的有辱使命。在一八三九年,一桩事关所有旅粤外商的冲突发生了,但首当其冲的是英国;照中国和中国人看来,冲突唯一显明的原因是鸦片问题;照英国政府和人民看来,它的唯一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地位和保护旅居中华帝国的外商们的生命财产的权利(哪怕是做缺德生意的鸦片走私犯)。在一八四二——一八四四年间诸条约所作的解决办法中,鸦片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其他的问题,就当时西方意见已经准备予以讨论的,都作了处理。中国意见不同意这项解决办法,中外间的摩擦继续不已,直到一八五六年,给予英、法两国以发动第二次战争的理由。这次战争是以一八五八年解决中西关系的四个条约为结束的。为克服主战派的反对,一八六〇年的第三次战争有了必要。一八六〇年的解决办法巩固了一八五八年的协定,由于三次战争的结果,中国人懂得了,也当作法律般地承认了,从前强定条件凭以维持国际关系的是中国,而今天则轮到西方各国强中国已从己意了(多数即为真理?或者战胜即为真理?)。这就结束了冲突时期。 四十四 一八六一——一八九三年屈从时期的总结 接踵而来的便是中国接受战争决定的屈从时期。各省官员也许会采取按照他们本身利益来解释条约规定的那种自然而然的办法;但是当帝国的威望被它的对外战争摇撼的时候,它已因伟大的太平军叛乱而元气丧尽;它的中央政府是无法抗拒外强的要求的。若干年来,这些要求都纯粹是针对条约的执行,并且各国驻京公使也联合一致来支持清廷,但是各国的野心渐渐暴露了(作者您的祖国就是这一野心建立起来的,谈何“渐渐暴露”?)。在这些年份中,中国几乎丧失了它对所有藩属国——曾经环绕帝国并保护它免于和外界接触的一带缓冲国——的控制权,其中计有琉球、伊犁的边缘地带、暹罗、缅甸和安南等;在一八九四年剩下来的仅仅有西藏、蒙古和朝鲜。在这个时期中,一个明智而有力的政府,在一个帝国的分崩离析、元气丧尽的情形下,本可该组和加强它的行政和财政;任何力能实行统治的统治者都会注意到帝国的防务(6岁即位19岁身死的同治和4岁即位的光绪,两个儿皇帝时期)。但这个寻常的责任竟被帝国政府忽视了,这个屈从时期——也就是和平时期,就等闲虚抛。 四十五 一八九四——一九一二年的被制服 时期;帝国留给共和国的遗产 继之而来的是被制服的时期。在一八九五年,对日战争带着中国以奇耻大辱和朝鲜的丧失。在一九八九年,四个强国各在中国沿海攫掠海军基地和商业口岸以为己有,帝国的瓜分,似迫眉睫。随后在邻近北京的仅仅几省之内,发生了有满人支持,但由汉人发动的一九〇〇年的疯狂暴动;在惩罚之下,中国沦为这样卑微的一个被奴役的国家,以致帝国倘欲图存,根本改革的必要,已是不待明眼人而可见的事。屈从时期已经等闲虚掷;在被制服时期之中,一八九五到一九〇〇年的前半期,已经荒废;一九〇一到一九〇五年的后半期,则浪费在毫不触及统治种族的威望和外水的那些零星琐碎、无补实际的改革上;并且在最后一段时期,帝国试图以为时已晚和有违初衷的改革来堵塞汉人高涨的民族意识的浪潮。所有这些亡羊补牢的努力都失败了,大清帝国于是复亡,留给建筑在它废墟上的这个共和国的是纲纪废弛、行政腐败和屈居于外强奴役地位的一份遗产。 P.472-474 粗略读过一遍是在写《瀛台囚》之后的周五,周六考试,结果周五晚上被这本书伤得不行。什么叫做“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为此抛弃了多少东西?文明被自我怀疑,习俗被自我抛弃,甚至连文字都成了待罪之身。一扔就是一个世纪,到现在才慢慢抢救着。 可究竟是什么“落后”? 是科技,是坚船利炮,是战争的胜利。在这本书里充满了“双重逻辑”,这是胜利者肆意的书写。 一个骄傲了几千年的民族,被用一个世纪的屈辱剥去了自信,这才是最可悲的。 但是有种东西是刻在骨子里,写在碱基序列保守区域的,是亘古不变的。 我希望,我坚信。 最后,以《俄国熊看中国龙》一书封底一句话结尾: 在北极熊眼中,中国是一条什么样的龙? 从17世纪到20世纪数百年中, 这条龙是如何在屈辱中挣扎,如何腾空而起…… P.S.:摘选中括号内为我加的评论,和原文格式无关。

近代中国与新中国对外关系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才是强国之路,不能幻想依靠别人。援助他国不附加政治条件才能交到铁杆朋友。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
1
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第一条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第二条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第三条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第四条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2
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国和外国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流就越频繁,而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给我们以启示: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画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宝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
本文标题: 中华帝国的对外关系史 读后感(近代中国与新中国对外关系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17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不画金元宝 银元宝读后感(金元宝怎么画)陶行知故事集读后感600字(《陶行知》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