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喀布尔人读后感(50字读后感大全《喀布尔人》)

发布时间: 2024-06-21 02:30: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泰戈尔短篇小说读后感谁有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读后感?一点启发也可以啊~概述: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敏妮。小贩把对...

泰戈尔的喀布尔人读后感(50字读后感大全《喀布尔人》)

泰戈尔短篇小说读后感

谁有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读后感?一点启发也可以啊~
概述: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敏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敏妮的父亲。在喀布尔人从监狱里出来看望敏妮时,他紧缩敏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亲生女儿重逢。“我喀布尔人疼爱敏妮的原因是什么?喀布尔人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所以对敏妮特别疼爱。”文中“我”对喀布尔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开始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小贩看待,所以当喀布尔人送干果给敏妮时,“我”给了他钱。后来发现他与敏妮成了好朋友,开始慢慢改变看法,并相信他对敏妮不会有什么威胁,也就放心了。婚礼上他的到来,让“我”有了不好的预兆,态度有点冷淡。直到看到他小心保存的自己女儿的手印,才终于明白了这个喀布尔人,对他的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并缩减婚礼开支,资助他回家与女儿团聚。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例:“他伸手到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 不是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印迹总在他心上”。这一细节使人们终于认识了喀布尔人,任何疑虑和担心都会云消雾散,而且会对喀布尔人肃然起敬。泰戈尔对“小小的手印”这一细节的渲染,使喀布尔小贩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逼真的印象使人终生难忘。仿佛一提到父爱,便会使我们想起这个喀布尔人,想起这一细节——它对喀布尔人爱子之心的展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更具文学史的典型意义。超越阶层的深沉父爱。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泰翁的小说,大胆运用民间口语,给孟加拉文学语言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促进了孟加拉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泰戈尔短篇小说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篇都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博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愈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愈真挚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们去憎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

求《喀布尔人》原文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中文版
喀布尔人①
--------------------------------------------------------------------------------
①喀布尔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人在印度做小贩的很多。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我真相信她这一生没有一分钟
是在沉默中度过的。她母亲时常为此生气,总是打断她的话头,可是我就不这样做。看到敏
妮沉默是很不自然的,她倘若半天不说话,我就不能忍受。
因此我和她的谈话一直是很热闹的。
比方说,一天上午,我正在写我的新小说第十七章的时候,我的小敏妮溜进房间里来,
把小手放在我的手心里,说:“爸爸!看门的拉蒙达雅,管乌鸦叫‘五鸦’。他什么都不
懂,对不对?”
我还没有来得及向她解释世界上的语言是不同的,她已经转到另一个话题的高潮。“您
猜怎么着,爸爸,普拉说云里有一只象,从鼻子里喷出水来,天就下雨了!”
当我静坐在那儿思索着怎样来回答她最后的问题的时候,她忽然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爸爸!妈妈跟您是什么关系呢?”
我不知不觉地低声自语着:“她在法律上是我的亲爱的妹妹!”但是我绷起脸来敷衍她
道:“去跟普拉玩去吧,敏妮!我正忙着呢!”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这孩子就在我书桌旁,靠近我脚边坐下来,用手轻轻地敲着自
己的膝盖玩。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小说中的主人公普拉达·辛格,刚刚把女主
人公康昌拉达抱住,正要带着她从城堡的三层楼窗子里逃出去,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
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
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
葡萄干。
我不知道我女儿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感想,但是她开始大声地叫他。“哎!”我想,“他
要进来了,我这第十七章永远写不完了!”就在这时候,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这
孩子。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赶紧跑到妈妈那里去躲起来了。她糊里糊涂地认为这大个
子背着的口袋里也许有两三个和她一样的孩子。这时那小贩已经走进门里,微笑着和我招呼。
我书里的男女主人公的情况是那样地紧急,当时我想既然已经把他叫进来了,我就停下
来买一点东西。我买了点东西,开始和他谈到阿卜都·拉曼①、俄国人、英国人和边疆政策。
①十九世纪末叶阿富汗的国王。
他要走的时候,问道:“先生,那个小姑娘在哪儿呢?”
我想到敏妮不应当有这种无谓的恐惧,就叫人把她带出来。
她站在我的椅子旁边,望着这个喀布尔人和他的口袋。他递给她一些干果和葡萄干,但
是她没有动心,只是更紧紧地靠近我,她的疑惧反而增加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会面。
可是,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
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
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
—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①的
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①印度币名,一个卢比的十六分之一。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
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
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
我正在这时候走进了门,把她从危急的灾难中救了出来,我自己就对她进行盘问。
我发现这两个人会面不止一两次了。喀布尔人用干果和葡萄干这种有力的贿赂,把这孩
子当初的恐怖克服了,现在这两人已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
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他
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
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这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便反问道:“那么,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你公公
家去呢?”
孟加拉的小姑娘,多半早就听说过公公家这一回事了。但是我们有点新派作风,没有让
孩子知道这些事情,敏妮对于这个问题一定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她不肯显露出来,却机灵地
回答道:“你到那里去么?”
可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谁都知道,“公公家”这几个字有一个双关的意思。那
就是“监狱”的雅称,一个不用自己花钱而照应得很周到的地方。这粗鲁的小贩以为我女儿
是指这个说的。
“呵,”他就向幻想中的警察挥舞着拳头说:“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
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就哈哈大笑起来,她那了不起的大个子朋友也跟她一起
笑着。
那些日子是秋天的早晨,正是古代的帝王出去东征西讨的季节;我却在加尔各答我的小
角落里,从来也不走动,却让我的心灵在世界上漫游。一听到别的国家的名字,我的心就飞
往那边去,在街上一看到一个外国人,我的脑子里就要织起梦想的网,——他那遥远的家乡
的山岭啦、溪谷啦、森林啦,布景里还有他的茅舍和那些远方山野的人们自由独立的生活。
也许因为我过的是植物一般固定的生活,叫我去旅行,就等于当头一个霹雳,所以在我眼前
幻现的漫游景象,加倍生动地在我的想象中重复地掠过。看到这个喀布尔人,我立刻神游于
光秃秃的山峰之下,在高耸的山岭间,有许多窄小的山径蜿蜒出入。我似乎看见那连绵不断
的、驮着货物的骆驼,一队队裹着头布的商人,有的带着古怪的武器,有的带着长矛,从山
上向着平原走来。
我似乎看见——但是正在这时,敏妮的母亲就要来打扰,她央求我“留心那个人。”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她一听见街上有什么声音,或是看见有人向我
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毒蛇、老虎、疟疾菌、蟑螂、毛
虫,或是英国的水手。甚至有了多年的经验,她还不能消除她的恐怖。因此,她对于这个喀
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我总是笑一笑,想把她的恐惧慢慢地去掉,但是她就会很严肃地向我提一些严重的问题。
小孩从来没有被拐走过么?
那么,在喀布尔不是真的有奴隶制度么?
那么,说这个大汉把一个小娃娃抱走,会是荒唐无稽的事情么?
我辩解说,这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多半是不会发生的。可是这解释还不够,她的恐怖始
终存在着。因为这样的事没有根据,那么不让这个人到我们家里来似乎是不对的,所以他们
的亲密友谊就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
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
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有时在黑暗的屋角,忽然发现这个高大的、穿着宽大的衣服背着大口袋的人,连我也不
免吓一跳,但是当敏妮笑着跑进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的时候,年纪相差
得这么远的这两个朋友,就沉没在他们的往日的笑声和玩笑里,我也就觉得放心了。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天气很凉。阳光从窗外射
到我的脚上,微微的温暖使人非常舒服。差不多八点钟了,早出的小贩都蒙着头回家了。忽
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
看热闹的孩子。喀布尔人的衣服上有些血迹,一个警察手里拿着一把刀。我赶紧跑出去,拦
住他们,问这是怎么回事。众口纷纭之中,我打听到有一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软浦①围巾
的钱,但是他不承认他买过这件东西,在争吵之中,拉曼把他刺伤了。这时在盛怒之下,这
犯人正在乱骂他的仇人,忽然间,在我房子的凉台上,我的小敏妮出现了,照样地喊着:
“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拉曼回头看她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
有夹着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到关于那只象的问题。她立刻就问到第二个问题:“你到公
公家里去么?”拉曼笑了说:“我正是要到那儿去,小人儿!”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
笑,他举起被铐住了一双手,“呵,”他说,“要不然我就揍那个老公公了,可惜我的手被
铐住了!”
①离德里不远的一个印度城市。
因为蓄意谋杀,拉曼被判了几年的徒刑。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
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说起来真不好意思,连我的快
活的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了。她的生活里又有了新的伴侣。她长大了,她和女孩子们在
一起的时间更多了。她总是和她们在一起,甚至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我几
乎很少和她攀谈。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婚礼定在杜尔伽大祭节举
行。在杜尔伽回到凯拉斯去的时候,我们家里的光明也要到她丈夫家里去,把她父亲的家丢
到阴影里。
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
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照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打一清早,喜事的喇叭就吹奏起来,每一
个节拍都使我心跳。拍拉卑①的悲调仿佛在加深着我别离在即的痛苦。我的敏妮今晚就要出
嫁了。
①一种印度音乐曲调名。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院子里,要用竹竿把布篷撑起来;每一间屋子
和走廊里要挂上丁丁当当的吊灯。真是没完没了的忙乱和热闹。我正坐在书房里查看帐目,
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
他。他没有带着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他从前的那种生气。但是他微笑着,我又认
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拉曼?”我问他。
“昨天晚上,”他说,“我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这些话听起来很刺耳。我从来没有跟伤害过自己的同伴的人说过话,我一想到这里,我
的心瑟缩不安了,我觉得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的预兆。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他立刻转身往外走,但是走到门口,他迟疑了一会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
先生,只一会儿工夫?”他相信敏妮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他以为她会像往常那样向他跑
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他又想象他们会和往日一样地在一起说笑。事实
上,为着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来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和葡萄,好好地用纸包着,这些东西
是他从一个老乡那里弄来的,因为他自己的一点点本钱已经用光了。
我又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今天你什么人也见不到。”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见”,就走出去了。
我觉得有一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
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
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
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
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
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
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
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在那遥远的山舍里的他的小帕拔蒂的手印,使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小敏妮。
我立刻把敏妮从内室里叫出来。别人多方阻挠,我都不肯听。敏妮出来了,她穿着结婚
的红绸衣服,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一个小新娘的样子,含羞地站在我面前。
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有点惊讶的样子。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最后他微
笑着说:“小人儿,你要到你公公家里去么?”
但是敏妮现在懂得“公公”这个词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地回答他。听到他这样
一问,她脸红了,站在他面前,把她新娘般的脸低了下去。
我想起这喀布尔人和我的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一天,我感到难过。她走了以后,拉曼长
长地吁了一口气,就在地上坐下来。他突然想到在这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
他必须重新和她做朋友。他再看见她的时候,她一定也和从前不一样了。而且,在这八年之
中,她怎么可能不发生什么变故呢?
婚礼的喇叭吹起来了,温煦的秋天的阳光倾泻在我们周围。拉曼坐在这加尔各答的小巷
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
我拿出一张钞票来,给了他,说:“回到你的家乡,你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
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因为送了这份礼,在婚礼的排场上我必须节省一些。我不能用我原来想用的电灯,也不
能请军乐队,家里的女眷们感到很失望。但是我觉得这婚筵格外有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那
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和她的独生女儿重逢了。

泰戈尔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的贵族世家。父亲热心社会活动,终生致力于哲学和宗教的研究,对他影响很大。泰戈尔在这样一个开明自由、充满艺术氛围而又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健康成长。泰戈尔曾先后被送进四所学校学习,都因他厌恶学校的教学方法而辍学。最后父亲为他请了两位最有名的老师,教他文学、哲学、英语、数学、音乐和摔跤。老师要求严格,使他掌握了各种知识,又增强了体魄。他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21岁发表第一部诗集《暮歌》。
1878年,泰戈尔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法律,次年回国。在归国五年内出版诗集《暮歌》、《晨歌》和《画与歌》;戏剧《大自然的报复》以及长篇小说《王后市场》和《圣哲国王》等。他早期的诗作纯朴、自然,赞美自然,赞美爱。1890年出版诗集《心中的向往》。1892年出版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摩诃摩耶》,通过描写一个美丽多情的姑娘的悲惨遭遇,抨击了社会的愚昧与落后。
90年代,泰戈尔先后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等七部诗集。
泰戈尔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之后出版了《摩吉多塔拉》、《红夹竹桃》、《时代的车轮》和《纸牌王国》等剧本及大量诗篇,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三四十年代,当德、意、日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抒情诗表示抗议,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泰戈尔于1910年出版了著名诗集《吉檀迦利》,“吉檀迦利”就是“献诗”的意思。1912年,泰戈尔自己把《吉檀迦利》译成英文,并因此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诗集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他的《故事诗》和《两亩地》也成为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新月集》是诗人历经人世沧桑之后,从睿智洁净的心灵唱出的天真的儿歌,诗人熔铸儿时的经验,借助儿童的目光,营造了一个晶莹、纯净的童话世界。
泰戈尔一生共创作了2000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这里有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1941年,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

《愿望的实现》读后感

      愿望的实现这本书讲了关于实现愿望的许多小故事。其中一篇讲了苏西和她的父亲互换了身份,苏西变成了老人,而他爸爸变成了小孩子,生活变得非常混乱。不同的童年讲了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不一样的精彩,那些有趣的往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时常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偷睡眠者讲了,小时候我们每天都要去探索未知,以至时间不够用,只好压缩睡眠的时间。金色花写了,母亲把一生的爱都倾献给我们,关心着我们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我们该如何回报母亲呢?仙人世界讲了仙人事件是个美丽的、温馨的、与世无争的美好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想住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环境中。纸船讲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企盼了解外面的世界,诗中的我是通过纸船去传达自己的爱与希望的。小大人讲了希望自己变成爸爸那样。英雄讲了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能,力大无穷的英雄,保护爸爸妈妈,那样的话,人人都会夸我真棒,我就真的长大啦!旅伴讲了我们周围有不少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的行为举止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其实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都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染衣女讲了桑格尔非常傲慢,阿米娜改变了他。玩具的自由讲了穆尼小姐的木偶玩具渴望得到自由。喀布尔人讲了他想念他的女儿,每次都找米妮玩,后来他坐牢了,他出狱的时候正好是米妮结婚的时候。纸牌国讲了从前有一个呆板、制式的国家,所有的人不管干什么,都是按照规矩来做的。他们既不思考,也不自作主张。他们既不辩论,也不谈论新话题。有一天这个国家迎来三个陌生人,这三个人非常自由,不学他们的规矩,慢慢地纸牌国的人都学着他们三个,不受那些规矩的束缚了,都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

        我的愿望是希望疫情早点过去,这样我就不用呆在家里了。

泰戈尔的散文《收获》的点评

要100字左右
  泰戈尔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的,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都是使用泰戈尔的诗歌。维尔弗德· 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其中之一。
  泰戈尔生平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8岁就写诗,并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时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他的散文诗《金色花》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短篇金香木花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1901年,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在1912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1924年曾来过中国,泰戈尔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逝,享年81岁。
  泰戈尔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 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
  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著“泰戈尔哲学”S.Radhakrishnan说: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
  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Bengal)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是常
  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诗之国”里,产生了这个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自然是没有什么奇怪的。泰戈尔的文学活动,开始的极早。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即开始写剧本了,他的著作,
  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凡是说孟加拉文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诵他的诗歌。后来他自己和他的朋友陆续译了许多种成英文,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爱者之礼物”、与“岐道”;剧本有:“牺牲及其他”、“邮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环”;论文集有:“生之实现”、“人格”、杂著有:我的回忆”、“饿石及其他”、“家庭与世界”等。 在孟加拉文里,据印度人说:他的诗较英文写的尤为美丽的是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泰戈尔的创作
  一. 主要作品
  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1首为印度国歌。
  13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3岁以后 ,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 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 ,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纸牌王国》 ;诗集《再一次》、《边缘集》和政治抒情诗《礼佛》等。1941年4月 ,他写下最后遗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其中《金色花》被选入七年级教材。
  2.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 ,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 。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六个哥哥也均献身于社会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1878年去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泰戈尔童年时代即崭露诗才,他的爱国诗篇《给印度教徒庙会》(1875)发表时,年仅14岁。1880年,19岁的泰戈尔便成为职业作家。1881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还有戏剧和小说等作品。这些早期伤品的特点是梦幻多于现实,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期,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诗篇《两亩地》(1894)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从宗教神秘主义走向深刻的人道主义。这一时期的诗作还有《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第5部抒情诗集和一部《故事诗集》(1900)。此外,他还创作了6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的《素芭》(1893)、《摩诃摩耶》(1892)、《最后活着,还是死了?》(1892)等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杰作之林。
本文标题: 泰戈尔的喀布尔人读后感(50字读后感大全《喀布尔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15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保安读后感30字(红星照耀中国三四章读后感)重新做人 读后感(《重新做人》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