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终结读后感200(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0 05:54: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

帝制的终结读后感200(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帝国的终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1

  《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作者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帝国的终结》承续了作者易中天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问题。

  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 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封建”的本意,是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

  以“历史为鉴”,我们可以更透彻清楚的理解现在的'治国方略。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国家和政党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当今的政治政策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2

  读完《帝国的惆怅》,就顺带着看了《帝国的终结》,这两本书其实内容有部分重复,尤其是涉及到帝国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缺陷的文字。

  值得重点阅读的是最后两章,“内在矛盾”与“共和之路”。帝国的产权问题导致了固有的制度无法通过改革使之重新充满生命力。比起产权明晰的、成熟的现代共和国制度,帝国的缺点必然使它走向终结。

  民主与民本,国民与臣民,法治与法制,宪政与限政等的区别是很多人不太清楚或者明明清楚,却故意装着不清楚的概念。不理清楚这些,就不会领会共和国的实质。最后一章对共和制度的基本精神阐述的很明晰:“民主关注的重点是授权,政关注的重点是限政。”民主授权,宪政限法,协调二者的是共和,它们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然是民主、共和、宪政的。看完全书,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论述。一直以来我也弄不太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直到看了此书才稍有领悟。

  最后,作者认为,在这个没有丝毫共和传统的国度里,建立共和制度“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要彻底摆脱帝国思想的影响,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常识意识。国学不必全盘反对,但是应当在宏观上去掉某些有消极意义的古代社会特有等级观念(例如三纲五常、愚忠、无法治观念、官本位思想等等),只继承那些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有实在好处的观念,并且要用符合现代世界共同价值的形式去阐释它(例如仁爱、恻隐等)。这就是易先生所说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三要素:“抽象继承”、“现代阐释”和“共同价值“。

  只有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共同价值,才能催生出成熟的共和国,让帝国彻底终结。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3

  做为开“明星学者”之先河的易中天先生,本人也曾在“年少无知”的时候的追捧过,追读过一些著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易中天先生开始失望,一部“品三国”一年都没有品完,而三国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实在微不足道,要说精彩程度不如隋唐,要说矛盾冲突不如魏晋南北朝,要说史料充足更不如明清,要说对中国的影响,唐宋元明清那个时期都比三国强,可易先生偏偏抱着个三国左右品味。读易先生的书也开始索然无味,一篇篇小品式文章的汇总,倒是易先生的几本非历史读物值得一读,《美国宪法的产生和我们的反思》、《破门而入》等,看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水平和睿智。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帝国的终结》,本不报太大希望(当初买它完全是因为要把过期书卡用光),但一读之下却有种欲罢不能之感。两千年的帝国史,被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在一起,过去感觉虚无缥缈的“历史车轮”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历史,悠悠上下五千年。今人读来,总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尤其是像我等俗人,看过的历史书籍不少,读懂的不多,知道历史故事不少,后来发现演义的居多。直到看完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感觉隐隐的找到了那把钥匙,读懂中国历史的钥匙。

  荣格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与群体,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个人具有性格上共通性,并由此演化出民族性格,并由民族性格决定了民族的命运。那什么决定了性格呢?如果按佛洛伊德的理论,成人的行为习惯全来自儿时经历,我把这理解为环境决定性格。如果指群体,应该是自然环境决定民族性格。

  那我们民族的性格来源于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自大禹治水时期,华夏部落就依靠肥沃的土地成为农耕民族,因此自夏以来,农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为了适应农业生产,中国抛弃了邦国制度建立了集权的帝国制度,因为集权可以形成稳固的政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满足了靠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样,帝国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政治上采用中央集权,精神上采用伦理治国,行政上采用官员代理。直到帝国制度下产生的内部矛盾不可调和,恰中国的大门又被西方“敲”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西方贸易融通经济破坏掉后,帝国制度才随清王朝一起走入历史。

  一条简单的线索牵起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集权统治的帝国制度使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王朝更迭,就像一壶老酒装了无数的新瓶,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特点,下一个王朝总比上一个好些,但究其灭亡的原因,都是王朝在集权统治中“无法无天”,国家只有法制而无法治,皇权集立法、行政、监察于一身又不受任何监督。而国家另外一个强大势力官僚集团因产权不清,处于一种“打工者”的心态,又拥有牧民的极大权力,形成了一种制度性腐败(如耗羡),破坏农业生产,导致最后每个王朝几乎都亡于奸臣当道、宦官乱政、官员腐败、皇帝昏庸等因素。

  这让我想起当初阅读《伟大的博弈》时产生的疑惑?美国建立之初,就存在两种经济理论的争论,一方是杰斐逊主义,一方是汉密尔顿主义。两个派别的争斗贯穿整个华尔街历史,最后汉密尔顿主义取得阶段性胜利。当时阅读是就没弄懂两种经济理论的区别,书对两种思想也没交代清楚。事后我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搞清楚。可惜国内对美国历史研究的文章不多,提及两种思想的文章更少,感觉上两种思想好像牵扯面极广,远不只经济方面,而是两种立国理论之争。但有一点,杰斐逊主张农业立国,真实的商品生产才能让国家富强。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疑问,开始有些明白,两种思想基本上是农业立国与商业立国之争。农业立国立足农业上大规模生产增加社会财富,需要集权统治的保护;商业立国立足贸易交换增加社会财富,需要公平契约的保护。当初美国建国者脱胎于英国,公平契约观念发展出来的民主思想成为立国之本,而农业立国会将社会变成权力社会,甚至集权社会。

  集权是中国陷入历史漩涡的原因,而农业民族是产生集权统治的土壤,当我们的民族还处于农业立国,集权统治就不可避免,也就难以冲出漩涡,建立稳定社会。

  易中天先生在书的最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宪政的模式到了中国总是水土不服,最好的政治制度是自根自生的,纵然从外国移植过来,也要进行本土化改造后才能发生相当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中国传统中开掘出民主、共和、宪政的思想,才能适应国情生长下去。但问题是,我们有这种传统吗?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1

  《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作者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帝国的终结》承续了作者易中天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问题。

  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 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封建”的本意,是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

  以“历史为鉴”,我们可以更透彻清楚的理解现在的治国方略。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国家和政党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当今的`政治政策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

  《帝国的终结》是一本值得我们共产党员阅读和研究的好书。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2

  《帝国的终结》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有点像一篇论文,全书以论析为主,叙事为辅,深入剖析了帝国制度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之原因。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轴心,以作者对人心和人性的理解为根据,层层扒光了帝国制度的外衣,向读者揭示了其产生和灭亡的必然性。并且在全书的最后,指出了续帝国制度之后,民主、共和制度这条出路,在辨析的同时,书中也提供给读者很多很有借鉴意义的思考,是本值得一读的书。不过此书对读者的历史知识要求略微有点高,不但需要对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经过要有所认识,而且还要略懂帝国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线路。对此缺乏了解的人,读起来有些地方会比较难以理解。不过还好,易中天老师还写了《帝国的惆怅》这本书,它们俩应该是姊妹篇,如果你看了“惆怅”,再看来“终结”,会觉得这是一种延续,就能够比较顺畅地看完。而且我个人觉得“惆怅”比“终结”要好看些。

  那么《帝国的终结》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我想它主要是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帝国制度?帝国制度为什么会诞生?

  2帝国制度的发展路线是什么?它有哪些问题?靠什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3帝国制度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它又为什么会灭亡?

  4如果帝国制度注定要灭亡,那么什么制度才是更好的制度?用什么来替换它?

  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好好研究下此书。

;

中国通史第100集帝制的终结观后感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说说帝制终结的原因

说说帝制终结的原因
西方太强大,西方非帝制。
历史趋势抛弃了帝制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作者在《天朝的崩溃》中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

  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不吐不快。 对我们来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去忽略这段历史,毕竟它并不光彩,这是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一个人,如果有选择,总不愿意面对不堪的情形。而我,总在怀疑,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个个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虽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诈的官吏,却总能如鱼得水? 此时的清政府,此时的中华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许许多多的人认为鸦*战争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鸦*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文中关于中英双方使用武器、舰船、军队的编制以及作战方法,都有很细致的描述。例如对英国军舰的载炮门数,更是不厌其繁一一例举;对英军采用的战术,即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近代军事学术,也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战斗力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其次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最后制海权的丧失,我觉得是清军战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海军力量一直称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战争中,谁取得了制海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首先要歼灭北洋舰队的根本原因。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

  在作者看来,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签订合约后的安逸并不适合中国,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样一定充满了鲜血,但也只有鲜血,才能激励国人的觉醒;只有鲜血,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发展到这个样子,应该说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是一个必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也是无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战败后的中国没有能够及时走上自强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确的看待历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复那些错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2

  天朝的崩溃,光看其题目,就大致揣测出这是一本讲述清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书,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是如何终结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其中的"天朝","崩溃"用得恰到好处而别有深意。"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溃"却正表现出清政府无法避免的灭亡,暗含对于清政府腐败的讽刺。

  书首先对鸦*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

  我曾经思考过:就是因为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军签署了《南京条约》,才使中国现在人对于耆英的印象变成懦弱。可是如果耆英不投降,带来的只会是更惨重的损失,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于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过不去,可是对老百姓而言,却是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

  但现在看来,作者的想法更符合当时的国情,他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理性地分析比较,避免这场血的战役。我们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样走上自强之路。虽然如今想来,这不失为正确的策略,但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无法倒退与逆转,而清政府自认为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自己在世界之峰,又怎肯做个缩头乌龟主动屈服呢?但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打这场战役,中国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样的道路,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当然作者的观点虽然只是假设,但仍是相当成熟的.。从文中的这一段话便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两个需要分清的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该抵抗?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没有疑义,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读后感《《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

  其次,它围绕一些晚清时期我们所认为的汉奸及英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最大的亮点就是它阐述了真相,将教科书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还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对于林则徐的了解仅限于虎门硝烟这一事件,认为像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极端,给英军提供了鸦*战争的导火索。自大腐败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难道林则徐也不知道吗?明明知道自己敌不过强大的英军,还要用这样的行径去惹怒对方,不光清政府不会赞颂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难道你可以补偿吗?

  书中却进一步写出了林则徐的真实人物性格,他只不过又是一个被清政府官场蒙蔽的普通官员,发配出去后仍然败在"官场"二字上,复出无力,阻挡不了英军的入侵,这"天朝"连最后的精良指挥都敌不过英军,大局又如何稳得住?

  第二次鸦*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将不堪一击的清政府逼向了绝路。辛亥革命的一发动,"天朝"就此崩溃瓦解。

  真相与记录总有一点偏差。其实到了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似当年嚣张跋扈,倒是想改变这千年世袭的帝制。可惜孙中山等人没有给清朝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是在改革几天后直接将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条道路:仍然保留皇帝这样的称号,但皇帝不掌握实权,只是类似于国家的象征。

  世事难料,中国曾经有那么多条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许今天的中国就完全不同。之所以这么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在清朝,细想也可以发现:是因为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为井底之蛙的愚昧,还是因为外国的侵略?其实都不是,是历史的潮流在前进,而鸦*战争,《南京条约》…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间崩溃的铺垫。

  我们不会再回到帝制时代,还有那些愚昧的时代。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3

  《天朝的崩溃》,作者是茅海建。主要讲述了与鸦*战争相关的史实。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读完了《天朝的崩溃》,我感触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个时期的腐败与黑暗。历史学家茅海建对“鸦*战争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后期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导火索。 在《天朝的崩溃》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天朝”是怎样崩溃的,但书中对多个问题的解释与论述,我终结出了“天朝”崩溃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国晚清时期,军事武器还是鸟枪等落后的武器,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而侵略中国的英军的武器炮弹、长枪等,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从兵器上来说,中国就已经输了。

  第二个原因是士兵与军官的问题。晚清时期,军队人数很多,在人数上占据很大优势,但清军驻防懒散,难以集中,调度非常困难,并且,大部分的军队都是用来维护治安,保护皇城的,没有较强的作战能力。晚清士兵与军官腐败,没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同时,军队也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了军队懒散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个原因是“天朝”在对待鸦*腐蚀民族的问题上认识不清楚,

  开始一直认为禁烟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败无能,没有把这个问题与英国商人联系起来。并且,在初期,没有禁烟的打算,直到皇室内部出现烟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烟,这就反映出清政府没有一点危机意思,依据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还未清醒。

  晚清时期的中国还是封建王朝,专制,黑暗,而此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无论是在军事,经济上,都远远的超过中国,正在走向巅峰,这就决定了,在鸦*战争中中国必败。

  天朝的崩溃是必然的,无论有没有鸦*,有没有英军侵略,这种传统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变,中国永远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强大。从这一角度来说,天朝崩溃帮助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现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的对待每一段历史,从那些错误的,荒谬的事件中获得信息,以便更好的发展。 从书籍可以看出作者治学严谨——每一章后面都有长长的引用书单。通俗易懂——连我这样不喜欢思考的人都能读得不忍放下。观点新颖——以当代的思想去解读历史。书中还有许多的句子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此先列两句:1、以纪传体为正宗的中国传统史学,过多地注重了人物的褒贬,历史著作中登场的历史人物,身上都带有明显的标签。2、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最后抄录书中的一段:

  “道光帝老了。战争结束那年他已60岁。他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样,希望天下平静,耳边安静,不再像从前那样细究静静水面下的湍湍暗流了。”

  “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高境界;而战后中国面临西方威逼的险恶环境中,无所作为是一种最坏的政治。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专制社会,皇帝的意识决定一切。以前都是在课本上读的近现代史,故事总是围绕着除了忠臣的不幸和奸臣的当道,缺乏言路和拥有圣裁的皇帝老在那里犹豫和游移,多么令观者揪心难忍,国家土地和利益不幸地被国外的强盗入侵和侵占,小时候还幻想过如果有时间穿梭机,派哪怕一个排的解放军不就把敌人挡出了大门之外了吗?但大门紧闭的天朝迟早一天还不是一样会再次被更强的敌人打开,脱离了世界和时代的“天朝上国”为何总那么难以从梦中惊醒,鸦*战争只是天朝上国不幸命运的开始。好书才能如此详尽地还原历史真相和全貌,将那些神话和政治谎言都击破,让我们更能体验到当时落后的中国面对强敌入侵,更合乎情理地理解当时人们的行为和举措,历史的环境限制了他们,体制上的崩溃并不能因为某个奸臣或替罪羊来承担,秦桧与岳飞总是让后人纠缠不清,却忽视了真正的问题。 要我对这书做个评价,我想说,有创见,颠覆传统史学对鸦*战争的观念。对林则徐的角色重新审视,对当时该“战”该“和”,作者联系日本维新黑船事件提出了大胆的观点。从政治而不从道德角度出发,“清朝迎战必败,应当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

本文标题: 帝制的终结读后感200(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13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观秦兵马俑读后感作文(秦兵马俑读后感)书虫二级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