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写读后感(用对比的手法写《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6 23:46: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5

对比_读后感1200字,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应有尽有,“对比”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话题。比如像是物质与精神的比较,幸福与悲惨...

对比写读后感(用对比的手法写《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对比_读后感1200字

  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应有尽有,“对比”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话题。比如像是物质与精神的比较,幸福与悲惨的比较,外表与内在的比较……

  “一个胖老人,一个瘦老人;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

  世人的追求各不相同,有些人沉溺于物质上的丰富,有些人则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当然也有人同时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美。如果单单只拿物质与精神这两方面比较的话,我更倾向于精神上的慰籍。因为即使一个人拥有数不尽的物质财富,可他永远满足不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那份需求,他的心灵是空虚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得到了他在精神上的追求时,他会觉得物质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像哥白尼所研究的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困顿于城堡中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物质与精神并存是最理想的境界,若只能二者取其一,也许精神能带来更大的动力。

  “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人类也一样,没有绝对的正面,也没有绝对的反面,都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也不能说正面就一定是好的,反面就一定是坏的,也许他们都有各自美丽的地方,都有各自不足的地方。虽然他们背道而驰,互相斗争,但只有他们在一起才能算是完整的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人的缺点和优点刚好是正反两面,一个再好的人也会有缺点在身上,一个再坏的人也会拥有优点,其实我认为只有同时拥有缺点和优点的人才是完美的。

  “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物理学中,若要说一个物体在运动,则一定要为它找一个参照系,而且也只能说成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系在运动;若把物体作为参照系,则变成参照系相对于物体在运动。所以在对某一事物下结论时,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对象。像我妈她常常对我说:“你怎么这么笨,看你们班***,###怎么就会这么聪明。”而我听得不爽,所以就想出了一段让她无法反驳的话:“你知不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你知不知道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我的笨,何来他们的聪明,也许当他们遇到更聪明的人时,他们就变成笨,当我遇到比我笨的人时,我就变成聪明。一个人的笨与聪明,要看和谁比,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没有人是绝对笨的,也没有人是绝对聪明的。”虽然我说的只是一时气话,但我觉得也不无道理。现在的人老是喜欢比较,比帅,比美,比聪明,比金钱,比权力,比地位,其实有什么好比的呢,我认为有句话说得特有道理“人比人比死人”。

  当你想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你发现了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优秀,或者说你有什么过人之处需要展现出来,可你是否想过,被你比的人他的感受,你是否想过可能有些人比你优秀,只是他们不愿表露。事实上,当每个人都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时,比较也就会慢慢地无立足之地了。

隆中对和出师表的对比读后感!

希望写多一些大概在450字左右,越多越好!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用对比的手法写《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近来可好?暑假过的愉快么?我看了许多的书,感觉自己充实了许多。特别是最近看了《送东阳马生序》,让我想起跨越与坚持的关系。
宋濂,一位通过努力和勤奋遍观群书的学者,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觐见,同乡后生马军则前去拜访,因此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短短的一篇文章,说尽求学的艰苦,令人看了也为他这种毅力所震撼。即使没有富足的生活条件,即使比别人的读书环境苦了几百倍,但他依然在知识的海洋中开辟了一片天地。他跨越了许多的困难后,千辛万苦的收获了自己的果实。为什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最欣赏他的坚持。我从没想到有人会爱上知识如此的难以自拔,我从没想过有人会无所企望的在寒冬中苦读,我更没想过有人可以对求学的道路如此执着!我相信,就是这股力量使他跨越了天寒地冻,跨越了路途遥远,跨越了贫穷艰苦……
坚持跨越的人有很多,爱迪生为研究电灯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聋了也要见坚持以换来我们如今的光明,他跨越了黑暗的世界;法布尔经历一生为了自己钟爱的昆虫事业而努力研究,他跨越了只有自己的孤单;海伦凯勒天生残疾,但是通过别人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最终拥有自己的美好生活,她跨越了无声,无色的命运;这些人坚持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的槛,无不给我们做着一次次的震撼教育。
看到如此多人的经历后,我才明白成功不只靠机遇,还有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的跨越所有的困难。这是我所收获到的---跨越的信念铺垫了理想的奋斗,坚持的脚步成就了障碍的跨越。希望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做到这样,追求自己想要的,多少的栏都要咬牙跨过去!望与你共勉。

独立人生和薄暮下的刀锋对比读后感

独立人生和薄暮下的刀锋对比读后感
我自《刀锋》一开始就对拉里这个人物有怀疑之心。
我们的阅读旅程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代入”的成分,假想自己,或者某个熟识的人就是书中那个左右奔走的主角。这一次,这现象在我心中特别严重。
是这样的,两年多以前,我认识了一个人,被当时的我误认为“拉里式人物”,我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接受了他所描绘的人生故事:大学辍学,在softcore drug和宗教之中自我折磨,最信服的长者是一位觉姆,自家庭出走,在另一个大洲转机时毫无准备地离开机场,从此再也没回过家,在数个国家间流浪,寻求生命真谛。。。可是不久前,当我和他断交时,我看到的他却是这样的:一个极度自私,靠父母的救济,每天在幻觉和痛苦中半梦半醒的家伙,给自己许多理由不去做可能会失败的事,不专心做任何事,哪怕是酗酒。
所以,当我看到拉里表示要去巴黎“loaf”之时,嘴角不免浮出一丝嘲讽的笑。是啊,巴黎。我没有办法认为,一个不需劳作,每年便有三千美元固定收入的人消耗其时间的任何方法,会比其他任何一个辛苦挣得每一餐,每一宿房钱的人之度日法要高尚,哪怕前者是把自己关在又脏又破的小房间内,或是成日在图书馆的硬板凳上坐着,发奋研究人生意义。
我必须承认,在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比如两年以前,是很是羡慕那种对未来毫无计划,毫无期待,放下一切已有的环境,“深入”生活的活法。这很大一部分上是为什么我能和上文提起那人成为朋友。在我阅读《刀锋》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我本身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我那个曾经的朋友一直是同一个人,变化的只是我看他的角度,所以说,变的不是他,只是我。这不免让我更加迷惑,这说明我终于成为了少年的自己所鄙视的那种人了吗?即是与拉里所代表的东西呈对立面的那一种?我希望不是的。。。
书读到了最后,看到拉里决定回美国,过普通人的生活,做个卡车司机,再去纽约开出租车,我对他的恶意也消失了。我又想了好久,最后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范围缩小为,对拉里这个人物单一,呈高度赞赏的态度。毛姆大叔在《刀锋》中,对大部分人物都做到了怀有温情,褒贬皆有之,不论是花了一辈子社交,为一个个晚餐派对鞠躬尽瘁,但对家人关照有加的Eliot,还是脸红脖子粗,但是毫无保留地爱着Isabel的Gary,只有拉里一个人,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被直接描写的人性缺点。文中的作者,对拉里被他人指认为自私的一面,即抛弃在美国等待他的未婚妻和生活,也不以为然,因为“我”是书中少数能够理解拉里精神追求的人之一。除此,他为了塑造拉里高大的形象,还淡化了书中其他有着物质追求之外动机的人物,比如拉里一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导师:鲁莽却又受过风雅教育的波兰前军官、法国阿尔萨斯修道院中日夜劳作祷告的僧侣、印度告别家人,踏上乞讨生涯的高级官员。。。
毛姆不忍为拉里添设缺点,也许是因为他把自己太多的情感和对某些美好事物的追求倾注于拉里身上,所以对他要比对其他人要更加宽容一些,顺便也将拉里的人生轨迹写得特别“真善美”。
看清楚自己追求的到底是真理,还是喜欢自己追求真理那个决绝的背影,我觉得这是一件年轻人特别需要警惕的事。当自己放手去追逐梦想时,不要只追逐那个“范儿”(好,我辍学了,好,我辞职了,好,我离家远飞了!),那个最重要的部分:虔诚的心还有努力,有没有做到呢?世上寻求真理的道路,并不只有一种。最后拉里也总结了,只要“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最后“不近女色”一点有待商议),在什么地方,过什么样的日子,都是次要的。
我最终的敬意献给世上每一个所谓的“普通人”。
本文标题: 对比写读后感(用对比的手法写《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08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无感读后感(《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三))《中国的品格》读后感(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