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读后感【读书笔记6】,1.外来者进入东京这个城市,一个个都表现出不要被吃掉的紧张状态,终于成了一个集合体。,2.如片中这种性的...
《东京一年》读后感
1.外来者进入东京这个城市,一个个都表现出不要被吃掉的紧张状态,终于成了一个集合体。
2.如片中这种性的饥荒非常老套,基于性饥荒的人性转变显得非常可疑。我总觉得很多男性艺术创作者对于男女关系没有想象力,一旦觉得作品里男女关系缺乏推动力,就用“性”作为万能的解药。
3.或许他们本质上还是觉得性意味着自己占了便宜,两性关系从此就制衡了。
4.她们爱你是为了报答你的体贴,你使她们有了安全感以及你赠予她们的礼物――她们恨你是为了你打她们,或是为了一件待她们不公平的事。她们不知道爱是怎么回事――只是走进一间房去,爱上了一个陌生人。
5.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6.少女高兴又悲伤,姿态非常卑微,连哭泣都在求女的呵斥下不敢大声。
7.怎么会这样,变得这样滴水难渗?我担心自己老了也会成这样,因为弱势,反而偏要将自己身上生出一层角质来抵御想象中的“欺负”与“歧视”,把别人撞得头破血流。
8.爱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9.我想,这恐怕和前两年流行热
爱“扑倒大叔”是一个原理,都是叶公好龙,爱的不是大叔,是老了的小生:岁月没让他们沾染一点点市侩俗气,他们增加的只是风情万种的眼角笑纹。
10.对艺术创造有热情的人――无论是不是侦探小说家,都是天生敏感多汁的人。要么从小历经坎坷,小小的心灵被迫磨砺得如同成年人一样坚硬粗糙,要么被迫仰望着世间众人千姿百态的面孔长大,被迫看透了生死。因此他们提笔就老,那些超越了年轻的经验汩汩流出。
11.一夜十年,瞬间长大
12.谁不愿意拥有老灵魂?青春之躯下有着一颗沧桑的心,活得自知、克制,生命仿佛是一场漫长的“余生”。
13.生活本身即修行
14.我试了一张,“小吉”。人是这
样难伺候,是“凶”便恼火不信,是“吉”便怀疑每张都是吉,担心自己被糊弄了。
15.只有最木讷寻常、缺乏天分的普照成功地随鉴真到达了奈良。
16.高浓度的青春逐渐变得稀薄,是从同伴的不断失落开始。这种失落不一定失联,抑或是志趣道路发生变化。谈话交心往往陷入对彼此生活选择的不赞同,为了不破坏已经伤痕累累的情感联系,索性变得越来越沉默,终于相对无言。
17.《天平之甍》里,四个留学僧在从日本到中国的船上同心同意,一边被风浪颠簸得呕吐不止,一边还彻夜讨论自己坚持的佛法奥义。而二十年后,却只剩下一人在约定的道路上返程。
改变并不难,换个心境,转个身段,人就软软地就势生存――像娶
了唐朝女性的玄朗一样。坚持是最困难的,因为那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执拗,而是无数次自我动摇、怀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18.黑泽明的老师山本嘉次郎的观点是:连好吃不好吃这种简单评价都说不准的人,没有做人的资格 。
19.现代人没有了手机如同在裸体闲逛,脆弱得不得了。然而脆弱或许是面对艺术最好的状态,没有镜头来掩盖自己的失措,不靠照片来记忆偷懒,只能完全地暴露自己,把画面铭记在脑海里,然后绝望地看那画面一点点褪色。
20.他们单薄的人性就像戏剧舞台上的丑角脸谱,鼻子上被涂抹了一大块白粉。
21.约在葛西海滨公园。我们坐在海边的草坪上,他带了本《红楼梦》,我带了本《斯通纳》,两人相
对看书,像是到了异国他乡上自习。
22.朋友说自己改变了生活方式,断绝了互联网,不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只每日检查邮件和短信沟通事务。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能读大部头,且越来越能体会到经典的好。我说自己好像也丧失了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冲动。
产生了一个反乌托邦小说的想法:对社交网络的痴迷,并不是窥阴癖――对他人隐私的好奇,而是“请不要让我消失”的焦虑。
23.一部被过誉的小说
24.我们害怕外界世界――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满地黄金,因为我们无用。我们宁愿把自己困在知识的小小牢房里,一旦走出去,就会丧失自己身上的美德,而这美德是唯一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心力来源。
25.我们并不排斥这个世界,而是日复一日地筹划建造一个我们不能建造的世界。
26.相较之下,其实更希望看到意外的善――或者说,善本身并不意外,因为它也是人的本能,只是善渐渐自我怀疑了,动摇了,主动沉默了,甚至被摧毁了。
27.比如,在一个全是瞎子的国度,独眼龙是很痛苦的,因为他能看到别人仗着黑暗的不堪和龌龊。于是独眼龙选择戳瞎自己。
28.这就是一期一会,相遇即告别。
29.她说,在30岁的时候抛下国内的一切来日本生活是她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大多数时候,我都觉得人们的这种说法是种自我保护,因为生活的沉没成本太高――那些逝去
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对别的人生选择的牺牲都无法挽救,所以只能给自己的人生选择寻找合理化的解释。
30.天真的人很容易世故,某种程度上,天真和世故并不是矛盾的特质,而往往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同阶段。天真的人不懂得珍惜这个特质,而是早早地把它当作成长必然蜕掉的皮,轻率地抛弃在一边。
31.而成年后还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天真一面的人,本质则是负责的――至少是见过复杂,才知道天真有多可贵。
32.波德里亚非常刻薄地这样形容跑者:“我们可以拦住一匹发狂的马,却拦不住一个正在慢跑的人。唇上泛着白沫,全神贯注于内心的倒计时,全神贯注于他进入反常状态的那一刻,此刻千万不要拦住他
问时间,他会把你吃掉。”
33.跑步的确具有宗教的一些特征:人群聚众,大脑中分泌出一种宗教性的欢愉。因为聚众,这种欢愉又变得更为强烈。
34.奥登有首我喜欢的诗:“在正直的人群中正直/在污浊中污浊/如果可能/须以羸弱之身/在钝痛中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
35.但我能否像一个自由社会的人那样生活?能否融入我在国外的生活?
不,顶多算“流亡者景观”罢了。虽然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社会,但是在这个不一样的自由社会中,身为“流亡者”,我唯一的财富就是墙内生活所造成的扭曲。自由社会对我的好奇,就像帝国主义时代的野蛮部落展览。
36.就像过年期间,很多媒体人写了返乡的文章,以城市人的视角去看乡村的粗俗和愚昧,并且故作惊讶大惊小怪地展示出来,仿佛看到了停留在史前的社会。
37.张爱玲《心经》里早熟而贫穷的少女绫卿说:“某种程度上,我是人尽可夫的。”
38.即便是纯粹的喜欢,很大程度也是因为看到了对方幽暗的和自己相似的优点――因为和自己相似,所以能敏锐捕捉到,这又有了自恋的嫌疑。
39.我有些无措,像是去热情的人家做客,宾客尽欢,而我不小心看到了主人在客人走后厌恶和冷漠的脸。
40.一个作家是如何死亡的?从重复自己开始死亡
41.仅仅是因为和自己的想象不一
样,人们便拒绝相信这种真实。因为事实超越了自己的理解,人们就认为是不可信的。
42.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作家,因为好的作家必须面对他所在的时代,正面直视一个庞大的世界,而不是背过脸去,仅仅看着自己的回忆。
43.我喜欢鲁迅的一句诗:“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44.我很熟悉那种冷漠,有种人因为极度敏感和害羞,表现出来反而是一种冷漠。
45.赤裸本身没什么迷人的,迷人的是堕落。
46.要想了解一个作家,不仅要看他备受好评的优美作品,还要看他本人讨厌的作品,因为那里面往往隐藏着他最深层的秘密。
47.这样的时候,虚度时光的感觉异常强烈,因为和社会保持着很紧密的关系。
48.就像是好心人跑完一段全是埋伏的路,然后不断折返,为那些后来者指出埋伏的位置。
49.我们被大众媒体和影视剧惯坏了,总有种幻觉,觉得危险――尤其是死亡来临之前,会有些暗示。
50.1786年,歌德去了意大利,在《意大利之旅》中,他写道:“在汹涌拥挤而不断前行的人海中晃荡,是一种奇特而孤独的经验。所有人都汇入这一条江河中,但每个人却都极力地想找出自己的出路。在人群之中,在躁动不安的气氛里,我第一次感到平静与自我。街上越是嘈杂和喧闹,我就越是安然自得。”
51.按照偶像剧的路数,这样的女性应该被爱情救赎,家底厚实的伴侣握住她的手,接过她生活的负荷。但现实是,她的爱情秘密而隐忍,她没有被照顾,需要照顾的反而多了一个。
52.我们总爱用“心疼”去形容自己无法理解的情感。
53.如果向田邦子嫁给一个能干的男人,跟她结婚生子,招待他的朋友,依附于他的生活,她便无法保持高产而专注地创作。
不必心疼不平等的爱情,因为爱情就是不平等。
我喜欢奥登的一首诗:“我们如何指望群星为我们燃烧?/带着那我们不能回报的激情?/如果爱不能相等/让我成为那爱得更多的一个。”
54.差异越小的人越容易屠杀。
55.毛姆把人分成“人们”和“他”。当人们在捡散落满地的六便士时,
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56.即便眼前是同样的风景,两个人画出来的也截然不同。
57.任何亲密关系――不仅仅是两性关系,都会演变成一种权力关系。朝夕相处分享情感的两个人势必会分出精神上的强弱,当权力关系逐渐变得清晰,强者无论做什么,都成了对弱者无声的鞭挞和欺凌。
58.虽然任何关系都有强弱之分,但更受折磨更痛苦的却不一定是弱者。弱者示弱,不断暴露和展示自己的弱点,你无法指责他,类似病人先发制人地把自己的疾病当作挡箭牌,呕吐般宣泄着自己的可怜。弱者姿态低无可低,强者被逼得退无可退。
59.我同样从小生活在一个不鼓励表达情绪的世界里,有一个以木讷
平静作为最高标准的童年,长大之后,从事的工作却像一个孤独的矿工――每日不知疲倦地深掘自己内心所有隐秘幽深的角落,使之暴露。
当我有一日与人共同居住,我会不会像梵高一样,因为终于有人缓解了自己的孤独,而变得谄媚又可悲?
更可怕的是,我是否会把同居的对方当作从天而降的天使,自己为他添上光环,拙劣地模仿着他,直到有一天他受不了情感的负重而离开,我痛苦得有如自身的一半死去了?
60.看山看水,其实是以山水的目光看自己,看自己的短视和狭隘。
61.有些空间让人想躺着,有些空间让人有性兴奋。
62.只有在灯泡闪烁的瞬间,才能
模糊地看见前面的一点点路和别的游览者的身形轮廓。大家如同一起误入他人子宫的婴儿,在羞赧中有种奇怪的亲密。
63.人死如灯灭,死亡的瞬间对死者来说是一种命运的完成,就像英国作家E.M.福斯特所说:“人的生命是从一个他已经忘记的经验开始,并以一个他必须参与也不能了解的经验结束。”
64.海不会记得我来过,我的人生却被带到了未知的航道。
65.实际上,那些看似活得随意的作家其实都具有高度的自律性。
66.把一个人生命的容量扩展到最大化。
67.如果不创作的话,作家可以拥有幸福平静的生活。作家可以选择吗?
他们可以,但是他们不能。
68.旺盛的创作状态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无法平衡,这是从事艺术人的宿命。是艺术之神选中你,而不是你选择服侍它。华兹华斯有句诗说:“我等诗人年轻快乐地动笔,最后的结局却是消沉和疯狂。”
69.很惭愧地说,我厌恶“鸡汤”,但是依赖“鸡血”。
70.人在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询问真实。
71.这是真的,人在春风得意时,顺风顺水时,驾轻就熟时,理所应当时,对生活得到的结论,全是虚妄。
72.最大的原因并不是灵感的枯竭,而是体力的衰退导致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
73.当你制定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时,也就默许了少数派和弱者的插队。
74.马基雅维利说,作为统治者,如果你接受每个行动都必须通过道德观察,你一定会栽在不受道德法则约束的敌人手里。
75.做必须做的事,无论情况如何,但要努力使它们看起来对人民特别有利。
76.这种“dis”的过程称之为堕落是不合适的,因为堕落是一个有快感的过程。
77.一位南非黑人作家曾经说:“当白人开始回心转意学会爱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恨了。”
78.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压抑的过去必作祟于现在。
79.卢里对她们生活与心理漫步经心地越界或多或少和他心理上的优越有关。
80.卢里并不是一个坏人,他从未真正地欺压过黑人。出于人文学者的天真和软弱,他至多是自我中心的感伤罢了,可历史并没有因为他不是作恶者而放过他。
81.他真正地崩溃了。这种崩溃不仅仅是出于父爱,更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熟悉的旧世界已经崩溃了,一个秩序井然、奖惩分明、白人黑人有色人种安分地各司其职的世界已经过去了。
82.我想起自己每次经过日本三三两两聚集的女生,总能听见她们齐声感慨:“卡哇伊!”她们对于“可爱”的定义,自然是根据男性的审美而来的。当迎合着男性审美的少女成功嫁人,她们就成了悠闲的少妇,理所当然地花着丈夫的钱――我去较为高档的餐厅和咖啡厅,顾客几乎全是女人。这样的男女关系就像是一场共谋。
83.我想起自己高三时学习压力太大,每个晚自习的课间都在走廊上冲着夜空大喊:“好想结婚啊!”
84.我还是一个如此功利和虚荣的人,畏惧平稳生活带来的安逸,只能从进步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感知到自己在活着。
85.他在自杀前发了微博:“世界是勇敢者的居所。懦弱即便被爱也很难有勇气在此世继续下去了。江老师喝酒了,我却从来对酒精没爱好,真是丢脸的终曲。”
86.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是开放的,欢迎很多人来做客。但是庭院中还有一个小木屋,小木屋的门是紧锁的,那锁很难打开,有时是连环锁,有时甚至是死锁。
87.庭院是我们出于社会规范而展现出的温暖与友善,那是假山假水,小木屋里关着的灵魂才是那个真正的胆怯的自己。
88.我知道他之前一直被抑郁所困
扰。可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他人的痛苦只有两种反应:一是你赶快好起来就不痛苦了,二是你还不好起来那就是你自找的了。承认他的痛苦,并且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陪伴他在痛苦状态里是一件需要专业训练的事情,并不是仅仅依靠热心肠就足够了。
89.大导演如此踌躇或许是因为一个魔咒:一流的小说很难拍成一流的电影,二流的小说反而容易被演绎成伟大的作品。
90.日本彻底沦为贸易、文化、宗教的孤岛。
91.他在懵懂的状态就信了教,像是毫无知觉地穿上了一件不合体的西装,余生都用来与这身西装作对。
――摘录于蒋方舟《东京一年》
东京一年读后感 100字就可以
《东京一年》读后感(一):东京一年 我的三天
花了三天时间读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蒋方舟的文字极具亲和力,打开书是一篇篇的日记,其实我读书很容易倦怠,读着就想要跳到别的章节,以为自己抓住了整个脉络就已经收获了这本书。而这本没有章节的日记合订本却让我耐心地读了下去,因为小标题只是一个又一个日期而已。
其实这是第一次读蒋方舟的书,更吸引我的其实是东京,打开书内容也确实是符合我的期待,缓慢地、从容不迫地诉说着每一天,也是符合东京的感觉。喜欢作者去看的那些艺术展,虽然每天都是在体验却也没有忘记身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上班族,更像是运动员,因为运动员没发敷衍自己,整个过程好比在海上挣扎,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这是每一个喜欢文学或者喜欢日本文化的人都可以去尝试一读的书。
《东京一年》读后感(二):生活在别处
是的,生活总是在别处的。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有机会离开习惯的生活环境、节奏和习惯,你会重新发现自己的生活。蒋方舟就用一次在别处的生活重新发现了自己和生活。
《东京一年》是蒋方舟在日本访学居住的一年里写下的日记式随笔和评论。首先,这种小篇章的结构,让每一篇读起来都不太难,不用担心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每一天写的事情,或多或少,或长或短,但都是能看完的。这一方面可能是作为作家的蒋方舟对文字的慎重;另一方面,作为异乡人的蒋方舟,在日本的生活多少有点涣散。每日不是读书就是逛街、看展览、看电影等。她自己在新书分享会上也说,日本社会其实是很难融入的。她在日本选择作为一种歪果仁的身份生活。因此,她有大量的时间以异乡人的视角去观察日本的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当然作为作家的蒋方舟,观察只是思考的起点。对于生活中许多的小事,她似乎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总是能说出个子丑寅卯。陈丹青在与蒋的对谈中,对这点就表达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慨。从现象出发,然后旁征博引、上下钩沉,最后总能把事情说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上去。我深信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而作者则是一座孤岛。他们手持一把锤子,然后他们眼里就只剩下钉子了。
蒋方舟说通过这一年的生活在别处,她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我觉得有点夸张,但透过这样的一年,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却是可能的。我也曾放下学习、放下工作,去到远方,以各种形式中断自己与过往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新刺激,都让我将过去和现在对比,在反差和不变中,愈发明确了自己是什么人。蒋方舟有阵子以“公知”的姿态,肆意挥洒着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见解。经过这一年,她说自己开始转变。转向内在,回归写作的本质。一时痛快肆意的评论和剖析,代表了一种一时的意气。显然,不是谁都能像梁任公那样,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尽管有如此转变,但蒋方舟内心那种洞察之后,对事物的犀利评点并没有完全消失,转而以更加隐晦和有趣的调侃出现。如讨论日本人跑步的那篇,从日本转到中国,笔锋隐且犀利。
《东京一年》读后感(三):不怎么样,失望
书名是东京一年,很好奇在这一年里,是否对东京能有比别人更深入的体会,以作家的视角介绍一下东京给她带来的感觉。抱着这个想法,读了这本书,然而失望至极。
在书中,就是去了哪个美术馆,之前看过了哪些书,再有就是对书的内容的堆砌和罗列,更像是一个转述者,极少有自己的看法,哪怕只是对东京一个人、一家店的个人体会,都看不到。而这些个人对某本书、某个名人的看法,读者很难get到,所以更是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总是忽然间就说自己读了哪本书,书里怎样怎样。感觉她还无法跳脱将自己建构起来的文化积淀,形成自己的观点,一直在咀嚼别人的东西。
其实不用说东京一年,这种生活不管在哪里都是成立的,不用非去东京待一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哦你看书挺多,张口就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但似乎与本书的标题没什么关系吧。尤其是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梵高和高更,那些事都众所周知了,而且并看不出与文章有何关系,让人费解。
书的开头,将自己和歌德并列,也确实让人震惊到了。其实所谓少年成名,不见得什么好事,至少我没有看出她这本书有任何文采可言,个别篇幅不客气的说,是流水账。
还好我是看的电子书。
读《东京人》有感
《东京人》这本书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看完的第一感觉,它就像在跟你讲邻居家的故事一样虽然有点狗血,但也看的下去。它主要描述了失偶的敬子带着两个小孩与妻子病重,独自扶养小孩的岛木俊人同居的事情,岛木俊三因公司倒闭,抵挡不了社会压力,而选择死亡。驾船远走,公司员工小林美根子坚信他还没死。一直在找他白井敬子以为岛木俊三死了之后,一名小她十几岁的青年医生田部昭男在一块了,而此时岛木俊三的女儿弓子,也喜欢上昭男。敬子的儿子清从小与弓子青梅竹马,对她情根深种,敬子的女儿朝子因为在家得不到一种被呵护的感觉,便对家里的任何人都冷眼相待,朝子喜欢演戏,与同事小山互有好感,在没有感情的基础上初尝禁果,因怀孕而结婚,因生活的困窘,及两人三观的不同,朝子堕胎两次最终离婚。当岛木俊三没死,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时,昭男与敬子之间的感情线也逐渐下滑,最终昭男去了巴黎,俊三与小林美根子两人私奔,弓子也逐渐接受了清……其他一切照常,生活还是得要继续。
李逵元夜闹东京读后感600字
李逵元夜闹东京读后感600字写作思路:通过对这一章的熟读,根据松江等人的性格,来揣测出这几人的想法,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一下几人带给自己的感受。
正文:
宋江一心想着招安,他有着自己的想法。不招安,官军将会想尽办法剿灭梁山,梁山难以存活。招安,众好汉可以衣锦还乡,领得一-份荣誉。
“李逵元夜闹东京” 这一回是宋江首度有了"招安”的想法,同时也为起义失败埋下了伏笔。宋江等人在元宵佳节赴东京赏灯,拜会名妓李师师,宋江欲要李师师吹吹皇帝枕头风,李师师听不懂,这时皇帝来嫖,宋江等三人商议要就此告一道招安赦书。
未果,被宋江嫖妓惹恼的李逵,到李师师家后院放火,宋江等乘火先逃出城,留下李逵与燕青东京大闹一场。李逵元夜闹东京里,李逵莽撞无知,不知大小,误事,如果在东京出事,他是首要责任了。
但在那暴躁无礼的表现之下却又体现出来他不失憨厚可爱的性格特点。京剧“李逵元宵闹东京”同样精彩,将众人物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李逵鲁莽,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心直口快,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慷慨大方,率直粗犷,有勇无谋,嗜血成性
元宵节将至,宋江带少数弟兄到东京城内观灯,企图通过宋徽宗的宠姬李师师,打探徽宗有无招安的可能,宋江假扮员外,在李师师家坐了喝酒,李逵在外面等急了,闯进门去,见宋江、柴进和美色妇人吃酒,却叫他和戴宗看门,气得毛发倒竖,提起把交椅朝推门进来的杨太尉劈脸打去,扯下书画,点着放火,街上夺条棒,直打出小御街。李逵闯祸,官兵来追,宋江等人杀出城去。
总而言之,松江等人的做法很不好,放在现代社会就是黑恶势力,一言不合就违法,有句老话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说的就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不要看水浒传,会让年轻气盛的少年更加的猖狂。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