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上读后感(《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3 11:51: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梁惠王上读后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

梁惠王上读后感(《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

梁惠王上读后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四处奔波,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他没有统治阶级那样的野心,更没有他们那样的残忍之心,他的心里装满了仁义,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难实现。
  面对这样的结局,孟子无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败,不能让自己空有满腹经纶。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统治阶级。
  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气候,这种大气候注定了孟子的命运,他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诸侯们踢来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终极结果就是专制。虽然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却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他虽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为王者师,他天衣无缝的说理让王们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讲的“利”进行说理,“王曰:‘何以利我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没有什么反驳的,但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下,梁惠王考虑“利”不是没有道理的。诸侯争霸,你不考虑‘利’,也许就会成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联想到了现实的美国,到处考虑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损害,便进行制裁,甚至战争。正因为考虑利,其国家就强大,其人民就富裕,这有什么不好。
  实际上孟子的许多说理稍微一驳便不堪一击。比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间牛未见羊也。”见牛未见羊未必就是仁术,见了不杀和不见杀之都无法证明他有仁术,说不定见了杀比不见杀的更具有仁术呢!他说:“君子远庖厨也”,君子未必远庖厨也,如果君子远庖厨也,那么君子远吃行不行?
  孟子的有些说理偏离现实,这只不过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这种推恩理想在现实中往往难实现。
  “仁政”与“民主”无法比拟,“仁”与“自由”无法比拟,我们宁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宁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孟子梁惠王》感悟

现时文化体制与媒体炒作快餐文化背景下,如果去除压抑与浮躁心理,能否让那些如孔孟般的守住清贫的思想与文化巨人的苗子发育,给他们思想与行动的自由?

思想与文化的巨人,希望有发声的空间,有传道的舞台,有在与统治者合与不合之时去留的自由选择权。

孟子的论辩是一流的,其特色之一就是生动形象的喻证,让抽象枯燥的观点在深入浅出中成了有灵魂的绚丽火花。

在回答梁惠王为何“寡人之民不多”时,他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提问,却以“五十步笑百步‘ 的例子,形象地指出”其治政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明确”仁政“才是”王道“。那么如何,才是”施仁政“的具体方式呢?

接着孟子以铺排的方式,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 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另外,”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还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仁”治国,实行王道,其根本点就是’民本思想“。还政于民,以礼教化,先让民富,再铺之以礼,从而实现“王道”。

然而,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统治者更多的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他们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于相互的倾轧消耗之中,哪里会顾及民众的生死。

对照现实 世界,各国政要,关注自身国家或集团利益, 从不顾及生灵的存在。一些大国可以不顾战争带来的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来压制那些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异已者,而由于某种政治目的,又纵恿某些国家以邻国的恶意挑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而当今的一些“土豪们”,可以以千上万 乃至几十万元的购得宠物,高价买进宠物粮,做宠物衣。而从不关心,地球上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贫困线下挣扎,渴求粮食、药品来延续生命。而有些手握重权的统治者,高高在上,从不把民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不择手段毫无仁慈之心,巧取豪夺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孟子诵读本梁惠王上的读后感

孟子诵读本梁惠王上的读后感
读后感如下:
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
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
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
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
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孟子·梁惠王》读后感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这段对话,见《孟子梁惠王下》。
因为孟子是亚圣,所以后人对梁惠王初见孟子时喊一声“老头儿”(叟)颇为不满,觉得梁惠王一副吊儿郎当、不庄重的浮躁相,非明主也。其实要我说,梁惠王已经很难得了,治理着一个国家,那么多政事,还能抽出时间耐着性子去听孟老夫子罗嗦那些根本没用的仁义、王道。况且梁惠王敢于大胆承认自己乃好货、好乐、好色之人,倒是蛮可爱的。
想到这个,是因为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又看到了独乐乐与众乐乐的话题。
对孟老夫子的教导,一方面我表示认同,同时也很疑惑。
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中。所以我渴望与众乐乐,所以要走进人群。但当我身处人群中,面对广阔的世界时,却往往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很小,周围那广阔的世界好象都不复存在,所有的思想全部返回到自身。但当我独处,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时,世界却变得很大,思想又仿佛脱离了自身,散入到广阔的世界中。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有时想,与人乐乐,众乐乐者云,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不还有那句话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只此一句,已然否定了与人分享快乐或者分担忧愁的可能。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在寂静无声的夜晚一个人悄悄起来,抬头长时间地注视着繁星点点蓝缎子般的夜空,心灵感觉异常宁静,仿佛已经与天地一体,感觉到上帝的存在。
爱在下着大雪的夜晚,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散步。不仅仅是爱那种宁静,还喜欢雪花落在头发上,眼睫毛上,悄悄化成水的湿润感觉。
喜欢看秋叶脱离枝头,在风中飘飞的轻灵飘逸......
所有这些细微的快乐,都是非常自我,根本没法与人分享的。能够说出来,写出来的快乐,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为别人不是你,这是所有交流的根本。
你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文字,千百人中,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感觉到你最想表达的那句话,就能让你找到知己的感觉,希望能有进一步的交流。可是,这种尝试往往是失败的。一次成功的交流就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可是再仔细看,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陌生,最后导致的要么是重新的疏远,要么是麻木,甚至伤害。
所以,珍惜一切美好的感觉,且让它永远只是感觉,足矣!

谁有孟子见梁惠王读后感

今天看到《梁惠王章句上》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感触很深。
上学时期已经学过,现在再读更为朗朗上口,但读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心里受到压迫的感受,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为何会有?又如何解决呢?
从何而来?“狗吃人吃的粮食却不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也不知道发放粮食;人死了,就说:‘这不能怪我,只能怪岁月不好(收成不好)。’这和将人刺死却说:‘不是我干的,是兵器干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怪罪岁成的时候,天下百姓就会都归心于你。”看到这个对话,我就想起那么多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父母总是说,不是我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只是因为没钱。不是我不想孩子好,只是我没时间学习。不是我不想学习,只是我没有精力。而等到孩子种种迹象出现的时候,又把当初为自己找的借口再次搬来当挡箭牌。
为何会有?想到这些,我心里很堵,为自己,也为周围的人。因为自己曾经就找过这样的借口,止步于更系统的学习。而周围确实有不少朋友根本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为还有时间等得起,拖得起。殊不知,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快马加鞭了。等我们醒悟的时候,已经难以追上了。
如何解决?“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对我们而言,就是不再怪罪时间、精力、金钱的时候。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经济不是压力的时候,要克服的主要是拖延和惰性。对于一部分有经济压力的家庭来说,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地先跟上最基础的,保证思想是正确的。路还漫长,谁说以后的路不会越走越宽呢?
今日一读,和当初上学那会,感触太不一样了。
本文标题: 梁惠王上读后感(《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02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汤姆索历险记读后感(《汤姆 索亚历险记》读后感)《家》读后感2000字(《家》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