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读后感800字(楚辞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 2024-06-08 22:04: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楚辞读后感800字,楚辞瑰丽宏伟,音律绝佳,涵义深远,沉重又典雅。下面是的我为你整理的楚辞读后感800字,更多楚辞读后感800字请关注读后感...

哀郢读后感800字(楚辞读后感800字)

楚辞读后感800字

  楚辞瑰丽宏伟,音律绝佳,涵义深远,沉重又典雅。下面是的我为你整理的楚辞读后感800字,更多楚辞读后感800字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篇一:楚辞读后感800字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篇二:楚辞读后感800字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篇三:楚辞读后感800字

  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辞》的400字读后感

  真正的“文学经典”,不是那种说“我看过”的作品,而是那种说“我又看了”的著作。
  一部《楚辞》,主人公为国为民、刚正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闭目沉思,他是那样清晰的站在对面的高山之颠,为世世代代的后人所敬仰。
  通篇贯穿着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力量,体现着鲜活思想、文学艺术的紧密结合和独特风采,散发着改天换地、现实主义的雄浑诗韵和耀眼光芒。
  洋洋洒洒的长诗,个性鲜明,想象奇特,语言斑斓,意境苍茫,诗韵源远流长。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一部作品,历经两千多年,还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为它是真正的“文学经典”!
  读《离骚》
  白皓身察傲骨芳,孤独抑郁语飞扬。
  修艰上下而求索,悲恨别离逐远方。
  天境途中回望楚,怀沙哀郢汨罗江。
  投粽竞渡思千古,诗祖离骚韵味长。
  读《九歌》
  湘云楚月雅霜娥,爱恋情思悲喜涉。
  山水星云接日影,诗篇别致绘九歌。
  云中君
  兰香沐浴秀云端,直下飞冲天地间。
  楚地冀州呈万变,彩衣杜若舞翩纤。
  湘 君
  无浪沅湖飞桂舟,呜呜箫瑟作君求。
  期不信至横流涕,佩珏捐遗杜若收。
  湘夫人
  兰椽桂栋荷屋顶,九嶷缤纷降众灵。
  时不可弃江浪上,沙洲杜若送远行。
  少司命
  兰叶青青紫茎亭,雀屏鸟羽持慧星。
  刺天长剑童儿抱,独护生灵事理明。
  山 鬼
  飘渺烟波美女颜,香花暗送望巫山。
  君心我意思不断,秋雨秋风酿忧烦。
  读《九辩》
  月稀移步望残星,抑郁爱怜结轸生。
  穷困无极操守持,从容淡泊秽中清。
  无私德秉参天地,忧国忧民大善行。
  摇落深知悲宋玉,独绝凄怨九辩经。
  读《哀郢》
  怒问皇天常违范,为何百性受摧残。
  古来谁见惜民者,可敬屈子天下先。
  读《九章》
  美修立志吟橘颂,愤懑心中痛诵经。
  哀怨情思怀美女,涉江流放怨回风。
  涕流哀郢惜昨日,绝命怀沙汨水惊。
  刚正高洁古未见,九章泣血永留名。
  读《渔父》
  潦混独弃护清白,日月情操为国哀。
  三闾大夫江上逐,渔父颌首讨胸怀。
  清浊两辩歌沧浪,江畔吟咏现伟才。
  含恨左徒冤作古,留名青史在英台。

哀郢文言文解析

1. 屈原哀郢赏析

我把重要的都挑出来了。

《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前三层为回忆,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为第六层。

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此下即绘出一幅巨大的哀鸿图。“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汉水,兼道而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时腹内如绞。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甲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这一天,故特意标出。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放时情景。

第二层为“望长楸而太息兮”以下三节,写船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长楸”意味着郢为故都。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李贺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因为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诗中从“西浮”以下写进入洞庭湖后情形,故说“顺风波”(而非顺江流),说“阳侯之泛滥”,说“翱翔”,等等。

“将运舟而下浮兮”以下三节为第三层,写继续东行时心情。“运舟”指驾船、调转船头。“上洞庭”言由洞庭湖北行,“下江”言顺流而下。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诗人之去,可谓一桨九回头,读之真堪摧人泪下。

“当陵阳之焉至兮”以下三节为第四层,写诗人作此诗当时的思想情绪。在这一层中才指出以上三层所写,皆是回忆;这些事在诗人头脑中九年以来,魂牵梦萦,从未忘却。“当陵阳之焉至兮”二句为转折部分,承上而启下。此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上游,宜春以南。《汉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即此。其地与湖湘之地只隔着罗霄山脉。大约诗人以为待事态平息,可以由陆路直达湖湘一带(俱为楚人所谓“江南之野”),故暂居于此。

第五层即“外承欢之汋约兮”以下三节,承接第四层的正面抒情,进而揭出造成国家危难之根源。朝廷那些奸佞之徒善于逢迎奉承,不仅因为他们无能,还因为他们无忧国忧民之心,只知为了一己的利益而诬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国安民方面实在难以倚靠。但关键还在于当政者喜好怎么样的人。“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便是屈原对顷襄王的评价。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作品表现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

诗的前三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四、五层是直接抒情。乱辞总承此两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

本诗在结构上表现了很大的独创性:一,开头并未交待是回忆,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四句为一节,三节为一层意思,很整齐。语言上的特点是骈句多,如“去故乡而就远,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远”等,既富有对偶美,也有助于加强感情力度。在风格上,徐焕龙《楚辞洗髓》谓之“于《九章》中最为凄惋,读之实一字一泪也”,诚然。

2. 《哀郢》原文是什么

【原文】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3. 结合诗句如何分析《哀郢二首其一》主要的表现手法

《哀郢二首其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形容流光迅速。“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表达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的感情。

诗歌尾联是“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哀郢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背景:公元1164年,张浚大举北伐,符离战败,宋朝廷再度向金屈膝求和,达成隆兴和议。公元1166年官居隆兴通判的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陆游在家乡穷居四年,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九月过荆州时,他触景生情,怀古伤今,遂向慕屈子,慷慨悲歌,以屈原《哀郢》为题,写了两首七律,以抒发自己炽烈的爱国情怀。

4. 九章·哀郢的注释译文

[1]郢:郢都,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

[2]皇天:上天,老天。皇是大之意。

纯命:指天命有常。 [3]震:震动,震惊。

愆(qiān):过失,罪过。震愆:指震惊、遭罪。

这两句子的意思是:上天变化无常,为何让百姓受震惊遭罪过? [4]方:正当。仲春:夏历二月。

迁:迁徙,指逃难。这两句的意思是:人民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正当二月向东逃难。

[5]去:离开。故乡:指郢都。

就:趋,往。 [6]遵:循,顺着。

江夏:指长江和夏水。夏水是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是长江的分流。

[7]国门:国都之门。轸(zhěn)怀:悲痛地怀念。

[8]甲:古时是以干支纪日的,甲指干支纪日的起字是甲的那一天。鼂(zhāo):同朝,早晨。

这两二句的意思是:走出国门,我心里悲痛地怀念着郢都,甲日的早晨,我踏上了行程。 [9]闾(lǘ):本指里巷之门,代指里巷,里巷是居民区。

[10]荒忽:心绪茫然。一说指行程遥远。

焉极:何极,何处是尽头。一说,极,至也。

这两两句的意思是:从郢都出发离开了所居住的里巷,心绪茫然,不知何处是尽头。或曰:前路茫茫,不知何往。

[11]楫(jí):船桨。齐扬:一同举起。

容与:舒缓的样子。 [12]哀:悲伤。

君:指楚王。这两句的意思是:双桨齐举,船儿缓行,我哀伤再没有见君王的机会了。

[13]楸(qiū):树名,落叶乔木。长楸:高大的楸树。

太息:叹息。 [14]涕:泪。

淫淫:泪流满面。霰(xiàn):雪粒。

[15]过:经过。夏首:地名,在今湖北省沙市附近,夏水的起点,长江在此分出夏水。

西浮:船向西漂行。 [16]顾:回顾,回头看。

龙门:郢都的东门。这两句的意思是:经过夏首,向西浮行,回顾龙门,已望不见了。

[17]婵(chán)媛(yuán):心绪牵引,绵绵不绝。 [18]眇:同渺,犹辽远。

跖(zhí):践踏,指落脚之处。这两句的意思是:情思缠绵,心怀悲伤,前程渺远,不知何处是落脚之处。

[19]顺风波:顺风随波。从流:从流而下。

[20]焉:兼词,于是,于此。洋洋:飘飘不定。

客:漂泊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顺水随波,从流飘荡,从此漂泊无归,作客异乡。

[21]凌:乘。阳侯:传说中的 *** 之神,这里指波涛。

泛滥:大水横流涨溢。 [22]翱翔:飞翔的样子,这里比喻飘流的样子。

焉:何。薄:止。

这两句的意思是:乘着起伏汹涌的波涛前进,恍惚如鸟儿飞翔于天,何处是栖止之所? [23]絓(guà):牵挂。结:郁结。

解:解开。 [24]蹇产:结屈纠缠。

释:解开,消除。这两句的意思是:心思牵挂郁结,不能解开,愁绪结屈纠缠,不能释然。

[25]运舟:行舟。下浮:向下游漂行。

[26]上洞庭:指入洞庭湖。下江:下入长江。

[27]去:离开。终古之所居:祖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指郢都。

[28]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这里指漂泊。

[29]恙(qiāng):发语词,楚方言,有乃之意。 [30]须臾:时间很短暂,犹言顷刻。

反:同返。这两句的意思是:于是我的灵魂想回归故乡,我何曾有顷刻的时间忘记返乡。

[31]背:背对着,指离开。夏浦:地名,指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西思:思念西方,指思念西面的郢都。 [32]故都:指郢都。

[33]坟:指水边高地。一说指水边高堤。

[34]聊:姑且。舒:舒展。

[35]州土:这里指楚国州邑乡土。平乐:和平快乐。

或言土地平阔,人民安乐。 [36]江介:长江两岸。

遗风:古代遗留下来的风气。这两句的意思是:看到国土辽阔,人民安乐和自古遗留下的淳朴民风,止不住悲伤感叹。

[37]当:值。陵阳:地名,在今安徽省青阳县。

一说陵阳在今安徽省安庆南。焉至:至何处。

一说,陵阳指大的波涛。这里指波涛不知从何处而来。

[38]淼(miǎo):大水茫茫的样子。焉如:何往。

这两句的意思是:到了陵阳,还要到那里去?南渡这茫茫大水,又往何方? [39]曾不知:怎不知。夏:同厦,大屋,这里当指楚都之宫殿。

[40]孰:谁。一作何。

两东门:郢都东向有二门。这两句的意思是:没想到郢都繁华宫阙已经化为丘墟,有谁使郢都的两座东门变成一片荒芜? [41]怡:乐。

[42]惟:发语词。郢路:通向郢都之路。

辽远:遥远。 [43]江:长江。

夏:夏水。涉:渡水。

这两句的意思是:想那回郢都之路是多么遥远,长江和夏水又深不可渡。这两句的意思是:郢都不能回。

[44]忽:指时间过得快。信:相信。

—说不信是不被信任,下句的不复是不复被信任。 [45]复:指返回郢都。

根据此句“九年”的计算,屈原在顷襄王时被流放是在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至白起破郢的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首尾正是九年。这两句的意思是: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令人难以相信,流放已九年未回郢都。

[46]郁郁:郁积的样子。不通:指心情不通畅。

[47]蹇:发语词,楚方言。侘傺(chàchì):怅然独立,形容失意者的茫无适从。

戚:同戚,忧伤。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愁思郁积,心情不畅,怅然独立,内心伤悲。

[48]外:表面。承欢:指承君主之欢。

[49]谌:诚,实在。荏弱:软弱。

持:同恃。难持,即很依靠。

这两二句的意思指斥那些蔽贤误国的人,说他们表面上巧言佞色,以奉承君王的欢心,实际上靠不住。 [50]湛湛:厚重的样子。

进:进用。 [51]被:同披。

被离,犹披离,纷乱的样。

5. 《哀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郡以后。

屈 原在流亡队伍中,亲眼目睹了祖国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思前瞻后,甚是百感交 集,以极沉痛的心情写下这首诗,哀叹郢都的失陷。诗歌从质问苍天开篇,突兀而起,一下子将读者引入国都残破、人民罹难的悲惨情景中。

而后以邮都为起点,由近到远,写出流亡过程中一步一回首,一步一挥 泪的沉痛情感:“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 见^ ”诗人越行越远,郢都高大的乔木和矗立的城门都已在视线中逐渐消失,但悲 伤的泪水不知不觉就像雪珠一样不停地纷纷洒落。

最后,“乱辞”写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以动人心弦的怀念之情,返回故乡、重振家邦的愿望收尾,既照应了题 目与开篇的内容,又给人无穷回味。

全诗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6. 文言文“祭遵传”的解析、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颖阳人。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颖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个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 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颖阳侯。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7. 文言文解析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8. 九章·哀郢的作品原文

九章·哀郢[1]皇天之不纯命兮[2],何百姓之震愆[3]?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4]。

去故乡而就远兮[5],遵江夏以流亡[6]。出国门而轸怀兮[7],甲之鼂吾以行[8]。

发郢都而去闾兮[9],荒忽其焉极[10]。楫齐扬以容与兮[11],哀见君而不再得[12]。

望长楸而太息兮[13],涕淫淫其若霰[14]。过夏首而西浮兮[15],顾龙门而不见[16]。

心婵媛而伤怀兮[17],眇不知其所跖[18]。顺风波以从流兮[19],焉洋洋而为客[20]。

凌阳侯之泛滥兮[21],忽翱翔之焉薄[22]?心絓结而不解兮[23],思蹇产而不释[24]。将运舟而下浮兮[25],上洞庭而下江[26]。

去终古之所居兮[27],今逍遥而来东[28]。羌灵魂之欲归兮[29],何须臾而忘反[30]?背夏浦而西思兮[31],哀故都之日远[32]。

登大坟以远望兮[33],聊以舒吾忧心[34]。哀州土之平乐兮[35],悲江介之遗风[36]。

当陵阳之焉至兮[37],淼南渡之焉如[38]?曾不知夏之为丘兮[39],孰两东门之可芜[40]。心不怡之长久兮[41],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42],江与夏之不可涉[43]。忽若去不信兮[44],至今九年而不复[45]。

惨郁郁而不通兮[46],蹇侘傺而含戚[47]。外承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2欢之汋约兮[48],谌荏弱而难持[49]。

忠湛湛而愿进兮[50],妒被离而障之[51]。尧舜之抗行兮[52],瞭杳杳而薄天[53]。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54]。憎愠惀之修美兮[55],好夫人之慷慨[56]。

众踥蹀而日进兮[57],美超远而逾迈[58]。乱曰[59]:曼余目以流观兮[60],冀一反之何时[61]。

鸟飞反故乡兮[62],狐死必首丘[63]。信非吾罪而弃逐兮[64],何日夜而忘之[65]!。

哀郢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宋代·陆游《哀郢二首》 哀郢二首

宋代 : 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怀古 , 感慨国家 赏析

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楚原是商的属国,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因此可以说“是远接商周祚最长”了。“祚”,指王统。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章华歌舞终萧瑟”,写的便是这种历史的结局。“章华”,即章华台,楚国离宫,旧址有几处,此当指沙市之豫章台。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云梦风烟旧莽苍”:楚地著名的云梦泽,气象依旧,风烟迷濛,阔大苍茫。这里,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而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还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第二首则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第一联:“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即指郢都;“徂岁”,犹言过去的岁月;“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这里用以形容流光迅速。此联是说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是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对人事代谢现象的探寻。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澹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创作背景 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出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沿长江西上入蜀,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此地为战国时楚故都郢,他触景生情,怀古伤今,遂向慕屈子,慷慨悲歌,以屈原《哀郢》为题,写了两首七律,以抒发自己炽烈的爱国情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薰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薰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9482篇诗文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唐代·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秋晚登古城

唐代 : 李百药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秋天 , 登高 , 写景 , 怀古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清代·屈大均《鲁连台》

鲁连台

清代 : 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咏史怀古 , 叙事 , 抒情 , 赞美 , 写人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宋代·黄庭坚《书摩崖碑后》

书摩崖碑后

宋代 : 黄庭坚

展开阅读全文∨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 咏史怀古 , 议论抒情

本文标题: 哀郢读后感800字(楚辞读后感8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94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自强的故事读后感(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读后感600字)孩子你可以众不同的读后感ip(孩子你可以与众不同读后感400字以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