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读后感(官渡之战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05 20:21: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8

官渡之战的读后感有关官渡之战的读后感1,近看《三国演义》,觉之深意有加,看到官渡之战时更是觉得精,彩,历史上名的官渡之战让人看到久久回味。,...

官渡之战读后感(官渡之战的读后感)

官渡之战的读后感

有关官渡之战的读后感1

近看《三国演义》,觉之深意有加,看到官渡之战时更是觉得精 彩,历史上名的官渡之战让人看到久久回味。

袁绍领 70 万大军,粮草丰足,但是袁绍疑心太重,不听忠言, 先后把田丰,沮授,打入死牢,如果袁绍肯听他两人之计,也许历史 就会改写, 三国里的曹操就会给袁绍代替, 官渡之战让袁绍一蹶不振, 70 万大军被曹操 7 万人马弄的全军履没, 袁绍失败在于猜疑心太重, 用人猜疑,曹操却在困难时虚心对待来降谋士,特别是许攸来降,对 官渡之战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许攸进言袁绍,绍却不听从,后许 攸降操,并献计烧绍在乌巢之粮草,导致袁军大乱,操一举再攻绍大 营,绍大败,回都杀田丰。

观史之鉴今。今天重温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历史行进到关 键之处,决定胜负的往往就在于决策者。决策者具有大智慧则将士以 一当十;决策者胸襟宽广则谋臣略士竭忠尽智;决策者志向高远凡事 则求久远,深谋之下则少过失,反之亦然。

有关官渡之战的读后感2

东汉末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公元200年二月,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企图诱曹军离开官渡,然后一举消灭之。这时,曹操早已领兵来到官渡,听说白马被围,给于去救。曹操先派一支人马到达黄河,假装要渡河,袁绍听到消息后,急忙派大兵阻拦。曹操趁机带轻骑兵突袭白马。等曹操到了离白马十里之地,颜良才发现急忙仓促应战,被曹军先锋———暂降曹操,急于立功离去的关羽所斩杀。袁军群龙无首,顷刻间孤奔鼠窜。

袁绍闻讯,气得双脚跳。派大将文丑率六千轻骑兵为先锋,全军追击曹军。曹军把重武器丢在地上,让文丑认为曹军投降了文丑到时,以为曹军投降了,便领将士捡武器。霎时曹军见袁绍军乱成一团,就命令部队冲出去。袁绍军顿时慌了,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被关羽所杀。曹军大获全胜,形成了袁.曹两军对峙。

在这场强弱分明的战斗中袁绍为什么会输?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袁绍不采纳属下的建议,这是袁绍最大的败点,主要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在战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的话执意开战。第二处是在曹操率大军进攻乌巢之际,袁绍不听张郃,高览之言,进攻曹操大营,而不救乌巢,致使张郃,高览叛变,让袁绍的战事雪上加霜;第二点是袁绍指挥不好,导致颜良、文丑过早被关羽斩杀,以至于最后无将可用;第三点是袁绍不能够充分信任其手下,导致许攸叛变,唆使曹操派兵火烧乌巢;当然,曹操获胜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他能稳定军心,在危险前很镇定;第二点是曹操很能利用袁绍的上当之心,才取得了成功。

有关官渡之战的读后感3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袁绍举70万大军伐曹操,而曹操却以7万击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的胜负很值得探讨,在大仗之前,谋士为了给曹操壮胆,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说,曹操这才迎战。综合来看,曹操能赢有以下几点。1.曹操善用人。他能接受来降谋士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断了袁绍的粮草;而袁绍用人严重失察,听信郭图的话中了埋伏,又听信了审配、逢纪的诬陷收田丰下狱,把沮授囚在军中,听任手下将领谋士勾心斗角,逼走了手下的大牌张郃高览;2.曹操知道兵贵神速,于是起精兵来决战,粮草并不是很充裕,而袁绍兵不如曹操之精却硬要与曹操比精良,不停从田丰的话,导致失败。这也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能够万无一失的做事,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过分的自傲,否则终成恶果自尝之。

袁绍见刘备招兵买马,就想去讨伐刘备,袁绍的谋士说,刘备不是真正的`敌人,曹操才是,你应该联合孙策,一起攻打曹操。袁绍听了,就派使者陈震前去江东。

陈震回来后,说孙策死了,孙权投靠了曹操,袁绍大怒,用七十万大军攻打许昌。曹操看到夏侯惇告急,派七万大军迎敌,结果大败而归,两军在官渡对垒,相持两个月之久,袁绍的手下献计,袁绍不听。曹操听了手下谋士之言,夜烧袁绍粮草,袁军军心焕散,大败而逃,曹军大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袁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以为兵多就可以取得胜利,不听谋士之言,最终失败而归。

官渡之战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轻视对手,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有关官渡之战的读后感4

袁绍知道曹操拉拢孙权对付自己,就率领七十万兵马去讨伐曹操, 曹操只率领七万人马去迎敌。

曹操兵少粮少,就想速战速决,结果第一次交战就大败,曹操之后 率兵守在官渡。曹操派人到许昌催粮,结果被许攸抓住了。许攸知道曹 军粮草没了,就献计让袁绍趁机去攻打曹操,必胜。结果袁绍知道学友 曾跟曹操有感情,就不信任他,许攸见袁绍不信他,就投奔了曹操。

许攸给曹操献计,烧毁袁绍的粮草,袁军不战自乱,全无斗志四处 逃乱,袁绍发誓要跟曹操决一雌雄,曹操采取十面埋伏的计谋,兵分十 路,杀得袁绍大败而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人马怎 么会败给曹操的七万人马?许攸抓住曹操的使者, 本来是攻打曹操的良 机, 但是袁绍不相信许攸, 从而失去了好机会。

曹操相信了许攸的计谋, 反败为胜。

该相信别人的时候要相信别人,但是袁绍这时候即使后悔,已经 晚了,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以后做事不光想前面该怎么做,也要 想想做完一件事的后果是怎么样。

官渡之战读后感50字?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读《官渡之战》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官渡之战》有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官渡之战》有感 篇1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中计 ,就派主力袭击白马 ,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 。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 ”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从近代来看,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

  读《官渡之战》有感 篇2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战例。曹操以七万军队打败了袁绍七十万大军。为什么袁绍七十万大军却敌不过曹操的七万人马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粮草是否充足,士气是否高昂,军队人数的多少,地理环境的优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帅能力的强弱。

  许攸是袁绍的一位很好的谋士。一日,曹军的`粮草吃完了,曹操写信并派人去许昌催督粮草。不料这封信落入许攸之手,他十分欣喜,急忙拿信来见袁绍。袁绍却不以为然,说曹操诡计多端,怕这信中有假,竟不听许攸建议。还说许攸和曹操是同窗,这次和曹操里应外合来算计他。许攸一气之下离开了袁绍,去投奔曹操。

  当许攸来到曹营的时候,曹操正在睡午觉。曹操忽然听到帐外许攸的喊声,知道许攸来投。曹操非常高兴,急忙起身出帐相迎。由于走得太急,以至于连鞋子也没有来得及穿,就迎了出来。这令许攸大为感动,便帮助曹操出谋策划,终于打败了袁绍。

  袁绍轻贤漫才,刚愎自用;曹操尊贤重士,求贤若渴。袁绍虽兵多粮足,手下谋士如云,而他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处事不当,以至于处处失误。曹操虽兵稀粮少,但他能明辨是非,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手下人心团结,军心稳定,往往能化险为夷,事事主动。因此官渡之战,在决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争事例,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如赤壁大战,孙刘联合总共不过十几万人,却大败曹军八十三万人。再如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都能从容应对,并且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都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例子。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统帅能力的强弱,其中包括他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读《官渡之战》有感 篇3

  鹿死谁手,决战官渡——三国读书笔记之官渡之战

  现在看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只有四个字形容,以少胜多。经此一役,曹袁二人之性格,指挥力、决策力对比可谓一目了然。

  以少胜多并非是兵法常态,以多欺少才是正确路线。为什么袁绍拿了一手好牌,反而输的如此惨烈?这个我们要从头说起。袁绍一方,对于是否出兵,谋士团成员的意见是相左的。

  田丰认为现在不宜大动兵戈,要等时机。而逢纪认为咱们主公行的是仁义之师,有什么不能出兵的呢?

  结果逢纪胜出,田丰被关进打牢闭门思过去了。行兵到阳武,沮授也因提出“咱们兵多而不精,建议以守为战略主线”策略被关了禁闭。

  战役还没开始呢,袁绍就自断双臂。

  反观曹操这边的情况,虽然大家心存恐惧,但是高层却意见统一,只有一战。荀攸提出看法,就是速战,咱们的粮草拖不起啊。

  两军对阵,曹操说我奉旨讨贼,袁绍说我奉衣带诏讨贼。一言不合,开打呗。结果曹老板,这一仗大败,只好退守官渡。两军开始了,斗智斗勇的拉锯战。袁绍这边推土成山,向曹营射箭,曹军造了霹雳车,反击袁军。袁一计不成,又想挖地道,也被曹军所破坏。

  这个时候,曹老板撑了两个月,军粮捉襟见肘,谋生了想要撤回许都的想法,写信咨询荀彧。

  荀彧一言点破天机,我们就这么多人,竟然跟袁绍对峙了两个月没有被打败,不正说明问题了吗,为什么要撤?只要坚持总有机会。故事的转折要从曹操部将徐晃的手下抓获了袁绍细作,得知韩猛要押送粮草送到军中。徐晃的办事效率还很可以的,顺利的烧掉了韩猛的粮草。

  这个时候审配,向袁绍建言,行军打仗粮草为重,一定要重兵把守才可。

  袁绍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派爱喝酒的淳于琼前去驻守乌巢。而曹操这边粮草也已经告急

  曹操写文书给荀彧让他置办粮草事宜。可是,这书信却没有送出去,最终落到了许攸的手里。

  许攸很高兴,这么大一馅饼落我头上了,赶紧去袁绍处,建议袁绍去攻打许昌。

  袁绍半信半疑,觉得这会不会是曹操设的一计呢?正说话间,审配派人送来了许攸贪赃枉法纵容亲人的书信。袁绍大怒,就你这种人还来我这里献丑,不杀你就不错了,还不滚蛋。许攸郁闷之下,投靠了曹操。曹老板生死存亡之际,自然是礼贤下士。在坚持用人不疑的情况下,亲自带兵前去乌巢劫粮,留下众将看守军营。淳于琼喝的不省人事,乌巢顺利被劫。袁绍一方看到乌巢被劫,又产生了意见分歧。

  张郃认为应该前去救乌巢,而郭图认为劫粮曹操必定亲自前去,不如趁此时攻打曹操营寨,肯定一打一个准。

  双方争执不下,袁绍采取了你们都对,我都听的策略,既派蒋奇前去救乌巢,又让张郃、高览前去攻打曹营。结果蒋奇被杀,张郃、高览攻打也不尽顺利。

  郭图怕张郃回来找自己对证,设计离间张郃、高览与袁绍的关系,只是两人投降曹操。

  事情到此,胜败已分。袁绍带着800余骑仓皇渡河而逃,而曹老板大获全胜,犒劳三军军士。至于袁绍逃走后的故事,只能放下下一篇中来说。

  读《官渡之战》有感 篇4

  三国期间,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名叫官渡之战。这一战发生在公元200年,也正是这一战,大大削弱了袁绍的势力,奠定了曹操今后一统北方的格局,真可谓是三国中“三大战役”之一。关于这一战,古往今来都有许多人分析其胜败之因,那么今天,就让我总结一下其概要。

  我认为,纵观官渡之战的最大主旨,便是“遗憾”二字。

  第一个遗憾,是袁绍采用了错误的战术。

  这一战,发生在曹操基本平定中原地区之时。当时袁绍盘踞幽冀二州,正有夺得九鼎的想法,却被曹操一下阻挡,少时的友谊自然是不触即破。于是,在公元200年的秋天,袁绍亲率七十万青壮,南下攻打他与曹操势力的交界之处—官渡。七十万啊,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数字啊!如果将曹操后来阻挡袁绍所率领的七万人马与之比较,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实力对比有多悬殊了。但最终的结果是—曹操赢了。我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袁绍采用了错误的战术。其实当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曾先后劝谏过袁绍,让他借助双方粮草供应差的先天优势,以逸待劳、以守待攻。遗憾的是,袁绍没有接受。他认为,曹操不堪一击,于是轻敌冒进,不顾粮草。而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得以不惧因双方粮草差过大而导致的危局。

  但是袁绍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就算采用了错误的战术,仍然稳赢。于是许攸出现了。

  第二个遗憾是,袁绍并没有采纳许攸的意见。

  许攸是曹操的朋友,但他竟投奔了袁绍。在官渡之战白热化的阶段中,他给袁绍献上了一个足以使曹操彻底败亡的计策—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这个计策,经过后代史学家的仔细研究,发现是可行的。而我们也知道,这个计策无疑会断掉曹操的后路,让曹操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就在这时,堪称三国史中最遗憾的事情之一来了—袁绍拒绝了。于是,就像三国演义中所述,“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许攸投奔了曹操。之后剧情,相信大家都知道,许攸告诉了曹操乌巢是袁绍粮草囤积处的机密。

  然而,就算曹操烧了乌巢。胜局还是未定。于是,第三个遗憾来了,郭图为利逼降张郃、高览。

  在曹操断了袁绍的粮草以后,尽管袁绍实力大损,但仍然有实力,还有张郃、高览两位将领。袁绍终于做了清醒的判断,让张高二将攻打在乌巢的曹军。可是,这时对乌巢失守难逃其咎的郭图为了不被二将发现是自己导致了乌巢失守,离间了袁绍和张高二人,使张郃与高览不得不投降了曹操。而也正是这一次投降,不但使袁绍实力大损,而且导致了袁军军心惶惶,致使袁绍最后在仓亭被打败,郁郁而终。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袁绍,作为一代枭雄,却没有如曹操般的宽广心胸和准确的判断力,最后败于官渡,遗憾而死。叹矣!

中华上下五千年官渡之战读后感怎么写

中华上下五千年官渡之战读后感怎么写
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在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代繁衍。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历史书,讲述了中国自五千年来发生的大事。书中的历史故事我们很多都耳熟能详,例如大禹治水,陈胜吴广起义,赤壁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其实我觉得,作者在写此书的时候不仅是想让读者了解历史事实,而且还想让我们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勤劳。其实每个故事的发生一定会有它的起因,而有些历史典故还会让现代人赞叹不已,甚至作为借鉴,在当今社会还有着同样显着的效果。这些,无不证明古代人们的智慧。
  一个个事例在激荡着我们的心;一位位英雄值得我们去学习。虽然历史是我们的过去,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历史,我们才能发展到今天文明的社会。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历史的沧桑;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历史的悠久;更是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民族那强大的生命力呀!
本文标题: 官渡之战读后感(官渡之战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88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五大(写读后感的5个步骤)呼啸山庄的英语读后感(呼啸山庄读后感英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