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长路赵元任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02 13:33: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5

哪怕遥遥长路多斜我的爸爸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他其实还是挺特别的。我们之间的故事也没多么轰轰烈烈,...

遥遥长路赵元任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

哪怕遥遥长路多斜

我的爸爸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他其实还是挺特别的。我们之间的故事也没多么轰轰烈烈,甚至平淡的稍不留神就忘记了,但和别人家的,就是不太一样。

小时候在奶奶家住,半夜发烧,老人家强行让我喝盐水退烧。我万般委屈,哭着喊着要爸爸来带我回家。故事的结局是爸爸挂完电话之后坐了半宿的火车从单位赶回来,却没有怪我不懂事。他当时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回忆起那个晚上,那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却一直没忘。或许这就是父爱的力量吧,所有的惶恐在他们面前都快速褪去。毫无来由的信任和依赖,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你都相信他会来,他都相信你会等。

我记得小学因为迟到不好意思上学赖在家里,爸爸揪着我的书包拖着我去学校;我记得小时候放学贪玩,天黑了才回家,远远看到路灯下爸爸气势汹汹的背影;我记得青春期那段日子天天和爸爸冷战,和平共处的日子屈指可数。

我也记得冬天时爸爸骑车子带我上学,昏暗的路灯下爸爸的呵气让我想到缕缕炊烟,整整三年,1095天;我也记得爸爸从大老远的地方拎了重重的东西回家,说“都是你爱吃的”;我还记得妈妈说爸爸工作辛苦,那么大年纪了,有时候一晚上都睡不了觉。

我还记得很多,可我现在不想回忆了。我在外面一个人,想太多就会哭。

那天看到一句话,“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真的长大了。”我不想长大,一次次恋恋不舍地回望,舍不得的不是那些幼时的乐趣,而是对你们极其有限的陪伴时间的眷恋。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将儿时记忆复现。当他们年轻时,幼稚的笔触承担不起太过华丽的辞藻,而当他们年老时,却从一个大人的角度去揣摩那时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为儿时蒙上一层世故的尘埃。

那天我就在想,为什么爸爸妈妈从小到大就一直在说:“一定爱护眼睛啊!戴眼镜麻烦死了!”为什么小的时候我们很少听他们的话呢?相处时间有限,为什么当初要花那些时间去争吵抵抗呢?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不可能伤害你的人,可为什么人要长大以后才懂得这个道理呢?

只身来到这个新的城市后才发现自己竟然这么恋家,每天都会在回宿舍的路上给他们打一个电话,从不间断。有时我在想,我们怎么突然就分开了呢?好像就是一刹那的光景,我就不能每天吃到家里的饭菜,不能听着爸爸的呼噜声睡觉了。真的是一刹那。如果可以,我甚至想过这辈子都和爸爸妈妈永远住在现在的房子里,只有我们三个人。

最近真的特别特别忙,忙的几乎想要放弃写这些东西,但是转念一想,这次不写点什么,下次的话就是一年后了,也不知道一年后的今天我在做些什么。心烦的时候会给他打电话,听他讲话时总要抬着头,怕他听到我的哭腔在远方无力地担心。离开以后,彼此都悬着一颗心,相遇后才能落地。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可能我就是那只鸟吧,我不爱你的时候,我的灵魂也就落地了。

陈奕迅唱:“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膊,哪怕遥遥长路多斜。”

遇见你之后,我相信我们会骑着海马去水里。

“爸爸我爱你。”这句简单的话,我从小说到大。

南渡北归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渡北归读后感1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终于将厚厚的一大本书,《南渡北归》第一部看完了。

  这是一部写大家,大师的书,太应该看了,而且应该早点看。我看的虽晚了,但终归是看了,并收获满满。

  《南渡北归》一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南渡》,第二部是《北归》,第三部是《离别》。《南渡》应该是最难的吧?因为后面两部还没有看。《南渡》是因为日本侵略的原因,整个政治,经济和教育都向南方转移,称为南渡。

  战争,本身就很可怕,在战争中逃难,就更难了。知识分子,拖家带口,前途未卜?作为读书人,授课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书。最惨的要数陈寅恪了,从日军铁蹄下抢救出来的书籍,一批在运输途中被换成砖头,一批被烧成灰烬,陈寅恪一次次被打击,昏厥过去。这些书,是陈寅恪经过批注的书,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稍加整理便是一部部惊世骇俗的大作。

  作为世界级的大家,三百年仅此一人的陈寅恪,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研究员职称,还被牛津大学聘为教授,请陈寅恪去牛津大学主讲汉学。这是牛津大学创办三百年多年第一次聘请中国学者为专职教授。全欧洲的汉学家听说陈寅恪要去讲课,纷纷跑去准备听课。由于二战的爆发,陈寅恪未能成行,被困在香港。

  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蔡元培,胡适,梁启超,蒋梦麟,梅贻琦,朱家骅,叶企孙,李济,陶孟和,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鲁迅,冰心……数不过来的大师,大家和名人。看他们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佩服的同时,也有对自己的激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解和学习这些大师太有必要了。

  过去,对其中的一些大师盲目崇拜,看了《南渡北归》知道了很多,也开始学习甄别了。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籍,包含了很多历史记录和资料。历史,除了记录,还是一面镜子,形形色色的人留在了里面。

  这些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批的大师们,在《南渡》的过程中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而且都是实实在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能看出每个人的本质和特点,非常珍贵。

  特别喜欢这本书,特别是关于陈寅恪等大师的部分,还有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和徐志摩,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与传说中的有所不同,是很值得羡慕的那种高尚的品格和关系。

  接下来的两部《北归》和《离别》也是厚厚的,慢慢看吧。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这样的书,看不够,还想看。

南渡北归读后感2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胜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册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书中,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记忆。

  全书开始于沦陷后的北平,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杜撰有血有肉的人。这批人,他们护送中国文物和大学图书在烽火下南渡。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硝烟中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建筑轮廓。也在山区的艰难环境下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本该在优越实验室中完成的'任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仍不放弃。他们,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正因为有这批坚守信念的大师们,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这是中国式的风骨,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

  在逃亡路上,为了不丢弃人才培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在艰难的日子里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却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但却这么艰难的日子里,它为祖国培养了多少人才。

  解放战争时,梁思成焦灼地在楼上转圈,一看到有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些古建筑要全完了。”罗哲文回忆,梁思成在二战末期经常抱着日本地图标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图交给美军请求他们不要轰炸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日本知晓后极为感激——梁思成此时却早已死去多年。

  看过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们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镜头,林穿着合体的旗袍,脚下踩着一双平底布鞋,他们正进行维修测量工作。那时候,所有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欣然。看照片的人关心的不会是林徽因的脸蛋长得美不美,也不会是照片拍的模糊而没有色彩。它展现的是中国大师们的坚定信念,在一个古国的土地上,用生命的时间抢记建筑的记印。

  书本仍在读,它在慢慢展现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国,我想,这就是梁思成和《南渡北归》的意义吧。

南渡北归读后感3

  今年暑假跟随叙事者共读了南岳老师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它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笔于大陆文革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摇。最后一批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以及卷滚在大潮里的众生学者,从历史的苍茫中走来,又消失在那幽暗尽头。这样情形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奔波向祖国西南,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蒙自、李庄,在几近食不果腹时,仍专心学术,不忘民族复兴,用知识去触摸那“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一个月的时间,仅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颇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取得学位后,大多选择回国,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为国家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从民国知识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正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国外,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大师们求学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计个人得失而从容投身祖国怀抱,且在条件非常艰苦前提下,做出伟大功绩和壮举,将以八股论优劣的时代,翻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他们从海外归来,谱写历史,创造辉煌,这二三十年代产生我国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大仍是中国大学史上的光辉。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的几个大字,貌似决绝地渗出那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曾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当时光逝去,他们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贵的灵魂却却与年轮共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

南渡北归读后感4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书的封面有个副标题(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吸引着我一本本的读下去,来探索验证这个答案。

  此书共有三本,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越读到后面越沉重,它呈现了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结局。处处引证、各处搜罗,相对真实地还原了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等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大师们感伤的命运。

  读第一本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中华民国初年学风极盛,海龟众多,大师辈出,办学恪守学术之自由独立之精神,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真可谓人才济济,但随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大师们只得叹声无奈地踏上那悲壮而浩大的南渡之旅。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教学环境下,依然激情四射地给学生们讲课,连“跑警报”跑的都很浪漫,苦难让师生们变得更加坚韧,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延续,并相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而对比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生活衣食无忧,却少有大师们的成就,真是要感到惭愧啊!

  经全国军民与知识分子的共同奋战,终于赢来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南渡之后的北归,本可以快慰人心,可谁又想到不出三年,内战爆发,大师们的命途依旧多厄,又需做出一次无奈地人生抉择,忍痛别离,自此天各一方,海峡两岸遥遥相望,命运从此不同。

  最后一部离别,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百废待兴需重建,而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则需要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人性的贪婪展现的是和战争一样的残暴,让我们在运动中送走一位位大师;而在台湾的傅斯年、梅贻崎、胡适等也纷纷驾鹤西去,相继离别。

  大师们虽已远去,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是永存的,面对国难、国乱,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勇气和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坚守信仰,无问东西。

南渡北归读后感5

  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但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东北进行考古调查,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有了两年后有傅斯年撰写的《东北史纲》,书中第一条便是“近年来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在中国北部以及东北之努力,已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事。”由此事实依据驳斥了日本人“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理论,给日本“指鹿为马”者当头一棒,为中国人大出了一口志气。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梁启超坚持鼓励自己的儿子学习考古,尽力发展国内的考古业的原因了吧。文人们有自己捍卫国家尊严的方式,相比上战场冲锋陷阵,文人们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这些,又如蔺相如和廉颇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辅相承的。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则是那一代大师们在战乱中奋力保护祖国文化,传承祖国文化的那种坚持,数年颠沛流离,数次哀叹山河破碎,可也许是时代造英雄,这一代文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保留了进行学术探究的严谨态度,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点一点被抢救回来的文化。

  而对这一历史温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传承了这种精神,这本《南渡北归》他写了八年,数次进行实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看到他们当年用什么锅,睡的什么床,描写的时候就更加真实。”而大家也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解释并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作出大贡献的青年人。但这句话也应该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现在,更应该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学科。

  推荐这本书,就如作者岳南所说的这样,希望你们能在这套书中读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张扬的那种”历史温情。

“遥遥长路寻背影,暖暖爱去如流星”求上下句?自编也行;

背影

上句是:每晚每日如何让你知,是雨是晴。

下句是:盼望原谅我,不要问究竟。

“遥遥长路寻背影,暖暖爱去如流星”出自歌曲《旧情绵绵》,全歌歌词如下:

回头当天的一切像泡影

原来天荒地老总会明

这晚上此刻的心情

我再盼望仍然让你知 梦里难平

为何痴心的感觉未冷冰

然而始终没法可决定

我带着不该的表情

与你对望悠然 像已经没有事情

回头一生中几次未看清

仍然苦恋共你的爱情

我继续奔波中不停

每晚每日如何让你知 是雨是晴

遥遥长路寻背影

暖暖爱去如流星

盼望原谅我 不要问究竟

但愿现在在你的心中

亦有着共鸣

回头一生中几次未看清

仍然苦恋共你的爱情

我继续奔波中不停

每晚每日如何让你知 是雨是晴

遥遥长路寻背影

暖暖爱去如流星

盼望原谅我 不要问究竟

但愿现在在你的心中

亦有着共鸣

如何任性 来换我过去对你

永远依依不舍的岁月无声

愿你来和应 重温美丽晚星

回归恬静 绵绵旧情

遥遥长路寻背影

暖暖爱去如流星

盼望原谅我 不要问究竟

但愿现在在你的心中

亦有着共鸣

《旧情绵绵》是张学友演唱的一首粤语歌曲,歌曲由刘卓辉作词,Kei Ogura作曲。歌曲于1993年发行在专辑《我与你》中。

扩展资料

张学友(Jacky Cheung),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毕业于香港崇文英文书院。

1984年因获得首届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而出道。

1985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Smile》。

1993年发行的专辑《吻别》打破华语唱片在台湾的销量纪录。

1995年起连续两年获得世界音乐大奖全球销量最高华人歌手奖 。

1997年参与策划的音乐剧《雪狼湖》在香港连续演出42场。

1998年获得第9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唱人奖。

2001年获得第23届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

2004年发行首张个人全创作专辑《Life Is Like A Dream》。

2021年12月30日至2021年12月29日,举办“张学友1/2世纪世界巡回演唱会”,打破12个月内巡演观众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21年获得第35届十大中文金曲金曲35周年荣誉大奖。

2021年举行“A CLASSIC TOUR 学友·经典世界巡回演唱会”。

张学友热心公益慈善。1998年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当选世界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至2009年担任香港演艺人协会副会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学友

本文标题: 遥遥长路赵元任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81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无人喝彩读后感(800字美文摘抄加500字读后感)骂人的艺术读后感(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