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文/一时雨下,2021-8-5,23:00,HZ,cloudy,已经好久没有写过...
第一篇日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2021-8-5 23:00 HZ cloudy
已经好久没有写过日记了,距离上一次写日记差不多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吧,那时候自己刚考完公务员,还在准备法考,还在稀里糊涂的做很多事。。。
总觉得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去记录一点东西,或有趣的,或无趣的,似乎都没有把它记录下来,有些在不知不觉间就遗忘掉了,还有一些,却总是忘不掉。
这算是第一次在线上写日记吧,坦白的讲,日记这种东西,本来是自己记录的点点滴滴,理论上来讲,是写给自己的东西,但是有时候,又好像是写给别人的。我从2021年开始写日记,写了足足四五本,送出去了几本,自己只留了一本。记忆这种东西,总是不敢触碰,那些曾经的人,曾经的事,曾经的快乐与忧伤,有时候就像微风拂面,它来过,你也可以切身感受到,但却看不到。日记就是这样的存在。
————————————————
在这里呆了几个月,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忙的不知所以然,身子不是自己的,灵魂有时候也不属于了自己。在家里闲暇的半个月,总是在想,生活为什么如此的枯燥无味,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生活如此的乏味,丧失了生活的乐趣?
在家的半个月,吃了睡,睡了吃,晚睡晚起,人也很懒,身体变得逐渐臃肿,仿佛那都不是自己了。曾经瘦骨嶙峋的我,忽然有一天也发福了,变成了油腻大叔,看着额头上的发际线,还真是可怕啊,这就是人到中年的模样了吗,而我,还只是处在王小波在《黄金时代》所描绘的那般,我想吃,想睡,想爱。。。
疫情忽然的反弹,让周遭的人都陷入了恐慌,每天早晨起来首先看的就是环球时报报道的疫情情况,这个市要封城了,那个省又多了几个确诊的,再仔细瞅瞅有没有自己的家乡,有没有自己所处的地方,看完以后,悬着的心就踏实了。然后在吃个早餐,办点正事,一晃大半天就没了,真不知道自己干了些啥,碌碌无为,一无所获。
痛定思痛,唯一不能停止的就是进步。总是在犹豫着要不要去做一件事,归根结底,还是知识的匮乏与恐慌,加上疫情导致的全世界人民的各种恐慌,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方向在何方,大家都陷入了一种未知的迷茫。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丰富自己的知识,从哲学这门学科开始看起,然后依次是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然后在这里面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去深入学习。可能说起来有点滑稽、可笑,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许是钱吧,也许是自由,也许是一个简单的生活...人就是走着走着,就忘了来时的路,我就是这样的人。都说勿忘初心,却做了一件又一件事与愿违的事。
于是,从哲学开始看起吧,哲学里面,第一个类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搜索了半天,才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类书的PDF版本还真不好找,我看书的原则一般是:能搜到盗版书的绝不买正版,除非是那种名著,也可以用来珍藏;能看评分高的书就不看评分低的书,有很多人已经先帮我筛选过了。
从昨天到今天,趁着闲暇时间搜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果发现微信读书里面有一本,叫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些话翻来覆去的讲了一遍又一遍,难以理解。一不小心看到了马克思自己的手写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豆瓣评分中高达9.0,感觉不可思议,看完下面的书评,才发现马克思真的很牛,二十六七岁就已经开始写这么高深的书籍。曾几何时,自己也曾幻想过,有一天能写出几本有深度、有思想的书来。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咋一看,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就是之前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吗。 但是资本论好像,并没有写的这么直白,于是我把第一手稿认真研读了一番,刚读第一句,我就惊到了。
马克思说:1.工资决定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2.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3.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的长久。4.资本联合卓有成效,工人联合遭到禁止并招致恶果。5.工人之间竞争很激烈。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在惊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深度如此之高时,不禁想到了自己,二十六岁的时候,还在享受校园的闲暇时光,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却缺乏思考的深度。他对资本、资本家、劳动价值、工资、阶级的理解和剖析如此之深刻。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再回想到现在疫情之下的各行各业,不就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描写的那样吗?
工人为生存而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盈利而苦恼。当资本家盈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企业的兴衰,导致企业的员工非常被动,就像马克思讲的,当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出售给资本家时,本身就把自己的自由作为一种商品出卖给了资本家,自身则作为资本市场的奴隶,为了生活,一无所有的人就不得不直接或者间接的为资本家劳动,任由他们摆布。
工人的价值与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成反比,生产的越多,他就越贫穷,因为他自身就变成了一种廉价的商品。深思一番,才发现,这与我们的工作如出一辙,如果在工作中,我们工作的量,加的班越多,我们就变成了一种廉价的商品,正如马克思所讲,工人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那些所谓的996,不就是资本市场下受到奴役的人群之一吗?
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以前流水线工人,逐渐被机器替代时,那些流水线工人就要与机器相对抗。同一个产品,一个人一天可以生产100个,而一台机器可以没日没夜的生产成千上万个时,人力就成为了一种廉价的劳动力。
同样,工人 与工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作为资本家来讲,资本的联合卓有成效,而工人之间的联合必然遭到禁止,并招致恶果。资本家想要看到的是工人之间的分离与竞争,提高劳动效率,生产越多的产品,使其自身变成一种廉价商品。这让我不禁想起网上流传的比较火的一个词“内卷”,当然,我也看到过罗翔老师专门去讲如何看待“内卷”,如果我们承认“内卷”,我们与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同样的,如果把工人之间的竞争看做“内卷”,无异于将其自身的劳动作为一种廉价的商品。
有时候自己写东西,就是这样,写了就停不下来,也不知道自己写了啥,就写到这里吧。
2021-8-6 0: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工资
(1)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的长久。
资本联合卓有成效,工人联合遭到禁止并招致恶果。
工人之间竞争很激烈。
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斯密的 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当供大于求时,工人会沦为乞丐。第一,在分工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2)市场价格的偶然和突然波动,
地租<利润<工资
当资本家盈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
工人为生存而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盈利而苦恼。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时间,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在福利增长的社会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考货币利息生活。
资本家之间竞争加剧,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底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
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
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得到步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严。
人们借助于机器来劳动和人们作为机器来劳动,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
于是,为了生活,一无所有者不得不直接地或间接地替有产者效劳,也就是说,要受他们的摆布。 《社会经济的新理论》
大工业城市如果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健康人、新鲜的血液不断从邻近农村流入,那就会在短期内失去自己的劳动人口。
资本的利润
财富直接提供给他的权利无非是购买的权利。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资本家的权利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
人加进商品的份额越大,死资本的利润就越大。
对资本家来说,资本的最有利的使用就是在同样的风险条件下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使用这种使用对社会来说并不总是最有利的。最有利的资本使用就是用于从自然生产力中取得好处。
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大资本也会按其量的大小相应比小字本积累得快。
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利润由于竞争而减少。因此,遭殃的首先是小资本家。
出租自己的劳动就是开始自己的奴隶生活;而出租劳动材料就是确立自己的自由。劳动是人,相反地,劳动材料则根本不包括人。 《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新理论》
资本的积累是分工的必要前提,所有只有资本的积累越来越多,分工才会越来越细。
房东从穷人身上取得巨额利润。房租和工业贫困成反比。
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
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土地的位置。
食物是始终提供地租的产品之一。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频发,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
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报酬,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杂记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价值越来越低)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它活动领域并成为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人的终极,发挥自己的潜质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
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使自己在精神上二重化,而且能动的,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审美意义上的人)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讨厌自己进而厌恶别人)
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行为是人的镜子)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因为在工资中,劳动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有目的无自由,无目的才自由。)
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工资只是私有财产中抽离的一部分)
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以活动本身为目的)
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管窥
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管窥
论文关键词:《1844年学手稿》 经济 现代启示
论文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了“国民经济学”中劳动者非人化的观点,揭寡了“国民经济学”与时立的假象,强调了劳动者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合理性,进而肯定了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促进作用。该经济伦理思想对于克服当下的拜金主义与物欲膨胀的道德困境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伦理—以特殊的视角解读《手稿》
经济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双重含义,既有经济学视野中的伦理研究,也包括伦理学角度下的经济研究。在这里,经济伦理主要指调节经济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以及对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经济范畴、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正当性进行评价的道德价值观。马克思的是对斯密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超越,在他分析研究经济的一系列著述中蕴藏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本文试图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谈谈一孔之见。
《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在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以往对《手稿》的研究大多注重于其的研究,而对其中经济伦理思想解构不多。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从异化概念入手,系统考察与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阐述其经济观,从而反映了其对经济研究取得的成果。《手稿》虽不是一部专门的伦理学著作,但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流露出来,并表明了马克思最基本的伦理诉求。经济伦理视角的圈定,会有助于对其研究的深化,并彰显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体现
《手稿》是哲学手稿,又是经济学手稿,是对“国民经济学”的专门批判,在此过程中就自然涉及了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因此,其经济伦理思想便集中表现在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资产阶级实质和伪善面目的揭露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与道德的矛盾对立的批判。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道德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是和对国民经济学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的。所谓国民经济学,马克思指的是站在资本家立场上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生活的经济理论,同时包括从道德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理论。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把劳动看作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并把这本质归之于人本身是对的。但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劳动者的非人化状况理应如此,因为人只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资本就是人的生命,而资本的本质在于追求利润。国民经济学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科学,它在发展过程中必定抛弃“承认人、人的独立性、自我活动等等”的伪善性,而把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国民经济学”是敌视人的,是以符合私有财产及其增殖为标准的。
“不言而喻,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劳动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这表明,在国民经济学的视野里,人不是有着肉体和精神双重需求的自然人,而只是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工人”,除了有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限度的物质需求外,别无所求。“国民经济学不知道有失业的工人,即处于这种劳动关系之外的劳动人。小偷、骗子、乞丐,失业的、快饿死的、贫穷的和犯罪的劳动人,都是些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并不存在,而只在其他人眼中,在医生、法官、掘墓者、乞丐人等等的眼中才存在的人物;他们是一些在国民经济学领域之外的幽灵。所以,“对人的漠不关心”是国民经济学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在此从“国民经济学”对人的态度揭示出它是违背人性的、不道德的。
马克思还尖锐地揭露了“国民经济学”与道德对立的假象:“国民经济学和道德之间的对立本身不过是一种假象,国民经济学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现着道德规律。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表述了“国民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另外,马克思批判了“国民学”即资产阶级经济观在财富增长与消费的奢侈和节约问题上的禁欲主义以及服从于资本增值的实质。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关于克制、穷困和节约的禁欲主义的科学,它告诫资本家如何增殖财富,但对只是机器的工人来说则是如何节约资本的问题了。“国民经济学”对工人进行说教,在它看来,工人是没有感觉、没有需要、也不需任何享受的存在物。“工人完全像每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工人的任何享受要求,任何奢侈都是不可饶恕的。马克思嘲讽这种所谓的道德的科学:“国民经济学,尽管具有世俗的和纵欲的外表,却是真正道德的科学,最最道德的科学。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克制,克制生活和克制人的一切需要。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的这种关于禁欲主义的道德说教不但是对工人的非人化状况的肯定和确认,同时也是对资本家非人化的肯定和确认,资本家的生活活动和人性被资本剥夺。它要求资本家要尽量少花钱只是为了更好地发财,更多地占有。因此,在异化劳动下,“挥霍和节约,奢侈和困苦,富有和贫穷是划等号的。“国民经济学”关于奢侈和节约的争论实质上都是在道德上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作辩护,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节约和挥霍都是受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制约的。
(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矛盾对立
关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促进作用。在《手稿》中,他热情洋溢地赞美了的力量:“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在其人性中存在;因此,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这就是说,经济本身的发展并不会阻碍道德进步,并且,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道德进步才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基础。但是,马克思转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悖论。“这种经济制度注定人们从事如此低贱的工作,处于如此悲惨和痛苦的境地,相比之下,野蛮状态也犹如王公的生活了”。
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其异化劳动理论从宏观上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全部经济生活的非人化和反人道性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他认为,劳动异化不仅使工人非人化和不道德,也使资本家不道德和非人化。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原则除了个人主义之外就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它使资本家的人性也异化了,因为他们的生命和人性被发财欲全部夺去,使人成为物的奴隶。一切行为、需要的满足与享受都要服从于资本和利润,因此必然带来禁欲主义的道德说教。这不仅不能使人生获得幸福,更是不人道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人的需要异化为对货币的需要,使人的道德水平滑落到了谷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追逐最大的利润,搜取最大数量的货币。因而,人的丰富多样的需要被简化为货币的需要,“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有了货币就有了一切,所以,人的一切道德都荡然无存。“货币的特性就是我—货币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因此,我是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决不是由我的个性来决定的……我是一个邪恶的、不诚实的、没有良心的、没有头脑的人,可是货币是受尊敬的,所以,其持有者也受尊敬。货币是最高的善,所以,其持有者也是善的。此外,货币还使我不必为成为不诚实的人伤脑筋,我事先就被认定是诚实的.。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货币这种颠倒黑白的力量的描写,尤其生动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和腐朽性。总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悖论。
三、(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马克思的学说之所以经久不衰,既取决于其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又取决于它回答的问题的普适性。勿庸讳言,当代经济发展现实中,物的异化以及人的伦理因素未被充分尊重甚至缺失的现象仍未根本消除,科学的人“物”观仍未得以完全树立。在我国初级阶段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在利益驱动、金钱诱惑下人的行为被其支配而作出诸多违反人性之举,实质也即是物对人支配的表现,而我们必须警觉这种无形的支配,否则,货币一旦成为最高的善,成为一切人与生活、社会、自然界的一切纽带的纽带,成为社会普遍的化合力,整个自然与社会也就必然地被货币加以普遍的混淆与颠倒。另外,全球的经济发展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困境。比如,人的欲望在随着物质的丰富而无止境的急剧膨胀,在物的诱惑下,人某些应有的道德属性逐渐沦落散失。那么,究竟如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营造理想的经济伦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手稿》仍有借鉴之处,如马克思提到的类本质思想就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面对经济发展的伦理负效应,人类必须意识到要有全人类的意识并以此来约束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成为一种伦理性经济或道德性经济,让人类的经济进步不至于以牺牲人的道德发展为代价,而是追求在经济与伦理领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人类进步。
当今经济伦理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的挑战还远不止如此,因而,我们更应该深人研究《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搞清思想内涵,借鉴与汲取其思想精髓,努力把握与领悟其厚重而深 邃 的精神实质,以求科学的当代及未来的经济伦理建设的实践,使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统一。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