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言志。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原因:表达了对曾晳勾勒出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的赞同,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言志。
出自《论语·先进》中的《侍坐章》。
原文: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
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注释:
①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②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③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④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不到20岁)。
⑤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⑥风乎舞雩(yú):在舞雩台上吟诵。
⑦风:风在这里指《风》。
⑧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⑨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⑩归:通馈,进食,送食。
⑪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⑫与:赞许,同意。
赏析:
《侍坐》一文是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体现。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开头至“则何以哉?”),写孔子启发学生各自谈自己的志向。孔子谈话一开始,就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启发学生,教育他们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不要因此就不敢说话,解除学生的内心顾虑,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显示了孔子对待学生态度亲切,又有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
第二段(“子路率尔面对”至“吾与点也”),写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人分别谈了各自的志趣与抱负。子路说他治理“千乘之国”,即使遭到侵略与饥荒,只要三年,就可以做到百姓勇败善战,又懂得礼义。曾表示自己治理五六里的小国,等到三年,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还等待“君子”来做。再有陈述自己愿意做一个小相,干些祭祀或诸候会盟时的事,最后,公西华写了自己与三位“侍坐”者的不同志向他喜爱郊游,春三月,身着春服头与常年人一同在水里洗溶在舞等坛上乘凉,后吟咏而归。
第三段(“三子者出”至末尾),写孔子对学生们的评价孔子认为治国要讲求礼义,子路表现骄做不谦让,所以“哂之”:冉有、公西华都表现过分瑾逊自谦,所以加以鼓励,让他们讲话:曾哲气质和平、不听不源,在未仕的时候,从自己做起,不求人知,孔子毫不掩饰地赞同了曾皙的淡泊之志。
这篇文章通过孔子与学生们所进行的一次生动的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体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教育大师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他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观点。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通过简短的对话和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孔子启发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不要“以吾一日长乎尔”而不敢发言,语气温和平易,表现出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态度。当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主张后,孔子表示了对各人观点的不同态度,显示出一个思想深沉、举止端庄的教育家形象。子路的发言是“率尔而对”,写出了他的直率坦白和鲁莽自信的性格。冉有、公西华因见子路的发言受到师长“哂之”直至孔子点到名之后才讲话,且以治小国、千小事来回答,写出了他们察言观色,谨慎谦虚的性格。曾皙与众不同,当孔子要他发言时,他放下手中的琴瑟,站起身来答话,显示了曾晳从容有备、礼貌周致。在孔子的再次催促下他才发言,更表示出一种谨逊恭敬的态度。曾哲以一个自我陶醉的生活图景为喻,表示出一种恬淡的性格和高远的志向。总之,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相栩如生,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启示
孔子注重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毫无顾虑地发表看法。适时 ,适度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扩展资料: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不说了。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说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曾皙说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赏析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孔子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总结感悟
学生慢慢地感受师生之间的“侍坐”的闲味儿氛围,感受“鼓瑟希,舍瑟而作”的照应氛围,也暗示了曾晳的人物性格特征,也补充交代前面三子回答老师问题时,也必“作”,也暗示了曾晳的以“美”治国的和谐,文明,闲适,自由的大同理念。
他们也会感知60岁的孔圣人说话的语气,语速,还有动作。子路表演者都很出彩,但学生对子路的理解有些标签化,感受不到子路也是有抱负很自信的一个人。所以展示时,基本都侧重在“率尔”上,新教材对这个词的解释更变成了“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老教材“轻率急忙的样子”。不加考虑,可以理解为鲁莽,但也有自信的一面在里面。
他们加进去了“三子出,曾晳后”之前学生和老师道别的话……
很惊喜。
新老教材对比,把新教材调整的几个注释也给学生梳理了一下,新教材对虚词的重视超过老教材,直接显示,课后和注释都有提示。段落上由16自然段调整到21自然段,更能够体现对话体的特征。对“毋吾以也”的解释给了两种说法,这两种翻译我觉得都有道理,从孔子60岁前的遭遇来看,“老了,没有人用我了”,可以理解。从孔子三次问道老子来看,以及他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主张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簰到海外去”(杨伯峻《论语译注》);或译为“主张行不通了,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李泽厚《论语今读》)孔子也体现有儒道互补的一面。我觉得新教材更注重思辨性,多元化理解,言之有理,鼓励发现。(以上纯属一家之言,纯属认真思考后的胡诌,如有反对的声音,诚恳请教)
5班我处理得有些生硬,想赶课,但还是没有办法在今天结束。但5班同学今天参与度非常高,没有在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只有5人。评价组环节,我很重视他们每位同学的发言。
2班要从容很多,是因为我调整了评价组的评价角度。第二个班上课,有时候更容易调整不足的地方。问题的设置更加的循序渐进了些,但还是没讲完。
130分钟,还没处理完,我在想,我是不是太低效了些。文言现象的处理,我不敢再向刚开始从三年级下来的那段时间一样,交给他们预习,自学,然后汇报。效果不太好。普及度不够好,因为学生真的有惰性,学生也真的能力有高下,基础有薄厚。吃一堑长一智,我觉得我现在上课,更落地了。[捂脸]文言+文,我都不想放过。
明日早读,背诵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暮春而归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暮春而归作文1、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2、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3、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4、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曾蒧,字皙.
他陪着孔子,孔子说:“谈谈你的志趣.”曾蒧说:“穿着刚做好的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个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孔子听了,长长地叹息说:“我赞成曾蒧的志趣啊!”
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即敢说敢为,不拘小节.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描绘出了一个升平祥和的大同世界,因而孔子表示赞同.
冉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