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一杯清酒,度一场清秋光阴的梦很轻,轻得一缕秋风就带走了所有过往,经年的心很静,静得一场秋雨,便...
饮一杯清酒,度一场清秋
轻得一缕秋风就带走了所有过往
经年的心很静,静得一场秋雨
便涌出了所有柔情
秋是慢慢入的,但冷是突然的
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
四季辗转,摇曳岁月深处的冷暖
蓦然回首,几个春秋
凉风依旧,岁月不休
转眼,秋又凉了一度
一叶秋风,三两秋意
七分秋味,浮生秋梦
最是人间凉薄时,秋雨冷清秋
一朝风雨,满地残红
湿了花香,几许秋凉
唯愿流年不染伤,岁月亦无恙
风,吹散了岁月的痕迹;雨,淋湿了经年的心
一切尘埃都消散在这个
烟雨缥缈的清秋里
赏一地落花,碎一季繁华
读一卷诗书,描一纸心事
饮一盏清酒,度一场清秋
一杯清酒,恰似滴水落红尘什么意思
《如梦令》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读后感1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如梦令》读后感2一直以来就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尤其对宋词更是偏爱。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描写的细腻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宋代词人中,我尤其喜欢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我非常的喜欢,再者她和赵明诚的千古恋情也是我对其人和作品喜欢的重要原因。记得从初中时候起,语文课本里就开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结束,李清照的词学了大概有十几首。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词句现在想起依然能脱口而出,这都是中学时代太喜欢死记硬背的功劳,其实对于这些精华的词句有好多地方当时的我都不太理解。随着文化知识的积淀,人生阅历的丰富,逐渐的对于李清照的词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欢她的词了。
《如梦令》读后感3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如梦令》读后感4这首惜春之作,历来评论之人,都是认为抒发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的热爱,认为对话是在词人与丫环之间展开——即卷帘人是丫环,丫环的回答:海棠依旧。体现了问者多情,而答者意淡,觉得经过细雨骤风之后的海棠依旧盛开。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绿肥红瘦”以绿代叶,以红代花,为常见,然以肥状叶之茂盛,以瘦状花之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精当,则是修辞上的创新,为历代名家所称颂。
然吴小如先生则有不同看法,认为此词系出嫁之后所作,对话是在夫妻之间进行——即卷帘人是其夫赵明诚。先夜夫妻对饮,夫先起,而少女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景色如何?回答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毁。这里表面上看是惜花,实则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你知道么,你知道么,只怕是“绿肥红瘦”了,叶虽然还茂盛,但花已残了,隐喻青春将逝,容颜将老,似有少妇心事不为丈夫所知之意。看来自古女人最愁红颜老去,此话当真不虚,无怪乎美容产品美容店生意之奇好!
《如梦令》读后感5春节宅在家里闲来读诗词,倏地对李清照其人倍感兴致,也许因为同时是女人,才产生了对这位八百年前的北宋女文豪的特别仰慕;也许经过反复体会,纯粹被她的词的意境所吸引。高中时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当时并无特别感觉,如今细细品来却有着对这首词的独特体会。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应该是待字闺中亦或是已为人妇时百无聊赖中对自己少年时的美好回忆写照。在宋朝时的封建社会,对于待字闺中等待出嫁的女子,亦或是已嫁他人的妇人,应该不会有如此放纵自由的郊游玩耍,所以才会成为李清照后来的美好回忆,即词中开篇“尝记”一词的体现,因此作者当年游玩的时间背景应该是十一、二岁前后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外出活动自由的,但也有一定的封建礼教的约束,所以才会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少年时期这次尽兴的游玩,伴随着内心的放松、兴奋、紧张与惊吓,给予了词人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这首词短短数语,描绘出少年时代的一段生动画面,亦使千百年后的我读到这首词时,似乎与作者感受到了同样的经历,这就是伟大女词人的作品魅力之所在吧。
《如梦令》读后感6夏天,暑气逼人,太阳像火炉像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花草也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李清照划着小船来到小河中。她边畅饮着美酒边欣赏着美丽的落日景象。她望着五彩缤纷的彩霞,想到了时光的`无情,不时地发出叹息声。李清照不停的喝着小酒,脸上开始泛起红晕,视线也渐渐的模糊了。过了一会儿,酒饮光了,却忘记了回家的路。她坐在一边栖息。天色已晚,李清照还不想回家。因为她已沉醉,所以错误的闯入了藕花深处。她望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很想摘一朵,但由于她已糊不清,难辨东南西北。她又想躺在小船里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和雪白的欧,清澈的河水,自由自在的小鱼儿。可她又不得不回家。她迷迷糊糊的划着小船,她划起来轻如鸿毛,不管怎么划,就是不会离开荷花丛中。她就使出浑身解数,吃力地划了起来,刚一开始池中的荷花只是随风摇曳,就在荷花的中央,小船停住了。李清照不甘心,于是就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划着小船。就在这时,一只只欧鹭全部腾空而起,在空中翱翔。
因此,李清照经常想起这件往事,就创造了《如梦令》这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读后感7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鉴赏一首词。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种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难说的一个字。佛经用三藏十二部都没全说清。词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虚空。手通意。所以如来之手连孙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种感官感物不同,不仅有高低,各职不同。一般人都丧失俩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还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准确。
常记溪亭,是心与意识,溪为心记住的物,是不磨灭。亭为意造,在一段时间不磨灭。溪对人与万物来说,是最珍贵。作者的心也是这么认为。可以说刻骨难忘。沉醉是五根随心而高兴,还希望心时时带它们去玩。五根感觉要差些,只能用醉来形容。所以不知归路。这里‘归路’是比兴,是心所感觉的路,这里作者感觉身体太放纵了,忘记心来世间的目的。
兴尽晚回舟,一个晚字,当然有后悔之意。舟是渡人与万物的。
误入藕花深处,藕花是长在郁泥里,艰难突破水层。这里只佛看见人们生活艰难而忧郁。
全句是说李清照进入佛门感觉晚了些,但她还是如溪水高兴得很。
争渡,争渡。是一争一渡,再争再渡。争是万物再生存中竟争,万物难逃这个法则,这叫命运。渡是自己生存下来还得舍身躯救别人,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经危险,明知危险还去驾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会死,但还是跳进火中。这时命运与生命就容入一体。所以争渡四字是人们几千年都没搞清的问题。一般人难以协调。这时受惊得是鸥鹭。鸥鹭是一种能飞但又不肯飞的鸟,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对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仅学佛。还学易。这首词还包含易经河图与洛书。
《如梦令》读后感8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读后感9往事随影,挥手便散,瞬而凝形。夹扶着清风,伴随着欢笑,忧愁,伤苦,渐渐消失在风的衣角之后,但又随着风窜上衣领。
即使你无法握住风的衣边,但是它会在你的身边久久盘旋。
记忆中的溪亭就像一根弦缠住她的脚腕,让她在繁华中,伫是。时一时,年一年的落日很平凡,在她的眼中却化成了一轮红月挣扎着最后的余晖。被落日烧红的天空与悠悠的浮云在红光中摇曳。她,也只有她,这平淡无奇的一幕在她的眼前回映。
完美的落幕下,举一杯清酒在船头畅饮。余晖下,长长的影子被拽的很长很长。她沉醉在这时分,杯酒如同杯水不觉地饮下,微微醉意,心醉,身也醉,忘记了回归的路。
小舟在湖中荡漾,摇摇晃晃,泛起圈圈波纹,湖中的荷叶也随之起伏。星光披着夜行衣,踏着悄悄地脚步来到夜色之下。她心中的情致不得不收敛,划动着小舟,漂浮在宁静的湖面上。
缓行的小舟停止了前行,水花溅上船头,打湿了夹板。藕花拦住了归路,醉意下慌张地划动着小舟,惊起鸥鹭。来自被拦住的慌张化成了一片欧鸣,她笑了,笑自己是那么地失措,放下手中的浆,看着惊飞的鸥鹭。
回忆在我们的脑海回荡,我们不知道这一份属于她的,又会占有多么的地位。
历史已经流淌而过,也没有书籍可以供我们考证,只有这首诗还在夜幕下徘徊。
品味她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也不会有一杯清茶比它还清。在日暮下她就如同失路之人感伤着余辉,在星辉下她是那么的无助,但短暂的失态却没有破坏她浑然的气质。
无限的落幕,也许会让她饮醉天明,也就是星辉点醒了她,但没有点醒她的内心。
她就如同一个谜,很近,在我们眼前,是这首诗;很远,有千年,已经离我们而去,很近很远只是一个念,在日暮下一直有着她的背影。
也许她只活在那个日暮下,那一个日暮记载了她的全部。
也许她也活在那个星辉下,那一点光照醒了她。
也许她也活在那首诗中,那一篇流淌了她的回忆。
而我,宁可相信她只活在了那个日暮之下,她的背影是那么地失落,手中只有一杯清酒独饮,也只有饮醉才能释怀,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惊起一滩鸥鹭。
惊起的鸥鸣是一杯醒酒茶吧。
《如梦令》读后感10“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宋朝溪亭的一处荷塘里,一位少女正在泛舟。脸色微红,似乎有一丝醉意。一不小心,小舟驶入了藕花丛生的深处,她用力地划桨,倒惊起了一滩鸥鹭,无奈兰舟还在打着旋……
初读之下,便能体会到这首词的欢快和气氛。据说当年李清照的闺中词传出去后,京师轰动,他们都在为这位才女的才华所惊叹。
《如梦令》这一词牌名为后唐庄宗曲。“如梦,如梦,残月落花重。”它本来不叫《如梦令》,经考苏轼把原名《忆仙姿》改为《如梦令》。其中以李清照与秦观二人最出名。
李清照当时是快乐的。少女快乐的文字深深地映在我们脑海中。但是,“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女,将来会不会误入一个比藕花溏还要深的深处呢?误入一个变乱尘间是否是她的命中注定?毕竟,她从辛弃疾身边走来,从软弱无能的宋末走来。当她深感“锦样年华水样流”时,回首韶华,又有多少泪水和淡然?
“诗酒还需趁年华”。青春易逝,追悔莫及。何不放手一搏,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饮一杯清酒,度一场清秋,爱一生之久"
Drink a glass of sake for a lifetime of pure autumn love.
2 、以前安稳是为了你,现在潇洒是为了我自己。
In the past, it was for you, and now it is for myself。
3 、旭日东升,清风拂面。 铁马冰河,夜夜青山,全是你。
The rising sun rises to the east, and the breeze blows its face. Iron horses and glaciers, every night Castle Peak, are all you.
4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far and wide, the world is pyrotechnic, none is you, no one is not you.
5 、我跋山涉水 披荆斩棘,你不是终途 你是原因。
I wade mountains and rivers, you are not the end of you, you are the reason.
6 、哪有什么来日方长,从来都是三旬过场,人走茶凉。
There is no day long, has always been in the past, people go tea cool.
7 、我不是个有心的人,我只是心里有个人。
I'm not a man of heart, I just have someone in my heart.
8 、玫瑰很美 深刺人心,太阳很暖 深拥不及。
Roses are beautiful and piercing, the sun is too warm to hold.
9 、别为了不属于你的观众演不擅长的人生。
Don't play a bad life for an audience who doesn't belong to you.
10 、愿你习惯曲终人散,不再为谁独悲欢。
May you get used to the end of the tune, and no longer joys and sorrows for anyone.
清酒一杯,明灯几盏,以慰平生
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上下求索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愿意为你倾注光阴,而你愿意依着他们的言行,苦苦前行,不负韶华。
书名:清酒之魂
农口尚彦在日本的清酒界里是扛把子似的人物,一生从事酿酒,27次荣获日本全国鉴评会金奖,2008年被授予日本黄绶褒章,获得厚生劳动省认定的酿酒界至高荣誉—— “当代名工”。
这本书里讲了农口的个人成长以及酿制一杯好的清酒所蕴含的匠人精神。而这里最让我触动的,是成就他一生事业的三位贵人。
父亲培养农口正确的酿酒态度
农口出生在清酒世家,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杜氏。杜氏是指酿酒的负责人,在酒庄里具有绝对的权威。杜氏对产出的每一瓶酒负责,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清酒包装上。一名杜氏的水平如何,品一杯清酒便能知晓了。
父亲从小把农口带在身边,小小年纪就知道,在这个行当里怎么挑人、怎么看人、怎么用人?日后农口自己成为杜氏,这些经验帮助他更快、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
父亲在他十七岁时做学徒的年纪,并没有亲自带他,而是送他到别家学习。父亲说:如果一开始就跟着自己学,是学不好的,要先去吃别人家的饭,回来才能更好地吸收我的经验。
学徒期满,农口回到父亲手下工作。在此期间,父亲对他很严厉,即使是别人的过错,只要是不好的事情,父亲就会对他发火。
酿酒的工序环环相扣,一个地方出了差错,可能这批材料就不能要了,要扔掉重做。因此,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控都要有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如果因为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便不管,是酿不出好酒的。
以至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总比别人多干三四倍的活儿。即使是别的工人不好好干,他也会默默把别人的活儿都干了。他担心万一出了差错,被杜氏责罚。
农口得父亲言传身教,养成了勤谨的做事态度。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要管别人怎么做,而你只要问你自己,你要什么?你要成为谁?而你应该怎么做?这一点父亲懂,少年时的农口也懂。
恩师山森培养农口对酿酒时机的判断
农口在学徒期间有一位恩师,叫山森,是他的第二位贵人。
要想成为杜氏,在酿造的过程中,要不停思考什么时候该下料?什么时候米曲好了?什么时候酵母繁殖好了?
山森在带农口时,总是自己先判断过酒曲的状态,然后再问农口,“现在是不是时候到了?”“是不是该做下一步了?为什么?”
因为总被问,农口每天在车间里不停地检查、观察和思考酿酒的每一个过程的习惯,他“闻味道、测温度、用牙咬,用整个身体和五感去体会。
山森说,现在是酒曲最好的状态。农口就会想好在那里?如果想错了,农口会想到底错在哪里;如果得到了肯定,会仔细地确认这又是什么样的状态。牢牢的记住这个状态
就这样反复练习了两年,基本上达到了跟师父同样的判断力。十九岁的农口用两年的时间,已经把师父一生对酒的判断力学到了手,而这是成为杜氏的最重要能力。
我在听这段的时候就在想,农口的恩师、做学徒的酒庄,一定是父亲精心挑选的,他知道农口在学徒期间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能力,当然农口也没有让父亲失望。
柳社长给农口展示才华的平台
清酒“菊姬”的社长柳辰雄邀请农口为他们的品牌酿酒,这使他在28岁时成为杜氏,并且是史上最年轻的杜氏。这位柳社长也是农口的第三位贵人。
柳社长完全不懂酿酒,平日里因为身体虚弱,滴酒不沾。为了家族品牌的延续,他把所有的信任和希望都放在了农口身上。
为了让农口全心全意酿出好酒,只要农口说需要什么机器,柳社长就毫不犹豫地买来。
在四五十年代大米是限购的,为了酿出更好的酒,柳社长不惜高价在黑市上购买大米。
经过多年的反复尝试、各种调整,还有柳社长的大力支持。农口成功了,并因此被被封为了“清酒之神”。
农口有才,足够刻苦,可也要遇到一个资本雄厚,能赏识他才华的伯乐。清酒的研发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经年累月。柳社长愿意一直支持他,直到他成功的那一天。
书中的最后,农口写了这样一句话:
“酿酒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最深的感情,倾注到酿酒所需的所有物质上——曲呀菌呀都不会说话,所以你必须要让自己正直地面对它们。如果想糊弄它们,那酿酒一定会失败。即使把自己化成粉末也要顺应它们,让自己去适应曲菌、去迎合酵母菌。没有这样的心态是酿不出好酒的。它们绝对不会服从于个人强加给它们的固执。”
面对生活不也是如此,不是要生活适应我们,而是我们逐渐了解它。
这样的故事总是使我感动,我曾有一段迷茫的时期,无助、孤独。有位阿姨陪我走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她用温柔的眼注视着我,拉着我的手,轻轻的点头,静静听我诉说,慢慢的宽解我。
有些事对别人来讲,可能不算什么,可于我而言却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她伴着我披荆斩棘,渐渐剥开迷雾。
有一天我们对坐着,轻摇红酒杯。我说,姨,您是我生命中最耀眼的那盏明灯。谢字是无论如何说不出口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