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读后感
求一篇关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论上;第四、在政策上.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
凯恩斯在书中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
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他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
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于是凯恩斯转向三大心理规律的分析.
2.三大心理规律
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这个就业理论的支柱.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凯恩斯把消费倾向看作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一些基本动机,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这一结果势必带来储蓄绝对额的增加,聚集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出现了裂痕,假如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水平.造成失业.但是储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转化为投资,这又受另外一 个规律的影响.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凯恩斯这样来定义资本的边际效率:“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 增加投资的动力,加之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更扩大了聚集需求量和现实消费量之间的裂痕.
在此,按“经典学派”的主张,唯一的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可是这又遇到了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
第三,灵活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那么灵活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
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正因为这样,利息率就不可能太低,如果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而宁愿把货币放在手头随时支用.灵活偏好规律的影响,又使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
总之,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所以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3.乘数原理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本身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
比如最初投资为1000万元,边际消费倾向为2/3,通过一系列派生的购买过程,则会使总收入增加2倍,从而带来3000万元的效果.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的效果也越显著,总收入增长得也就越快,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取决于消费支出和再支出.
一般地说,投资的增加和就业量的增加方向是一致的,假如每增加1000元投资可以增加100人就业,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3/4,那么乘数为4,结果增加1000元投资就将增加400人就业,透过乘数的作用,政府投资扩大就业的能力大大加强了.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4.工资与物价理论
庇古的传统就业理论认为,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使之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工资的削减虽然会对企业发生有利的影响,但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企业家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于是扩大开工率,可是由于需求缩减,生产的产品怎么会卖掉呢?所以从长期看,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只有在总需求增加时才能维持,因此,用削减工资的办法换取好处并非良策.
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主要分析了总需求的改变与物价水平的改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响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是降低利息率.由于利 息率降低,利润率便提高,因此企业投资扩大,投资物的需求增加,随之国民收入增加,又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透过乘数作用,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产,供给也将增加.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 同 比例增加.凯恩斯的物价理论还包括这样的内容:一旦到了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 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 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提高物价,这就成了凯恩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5.危机理论
对于资本主义的商业循环,即危机的原因,凯恩斯指出,“重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益的变动上产生的”,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取决于两个因素:新投资的资本物所获得的一系列未来收益;资本物的成本.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上涨的因素“固然有时可使事态严重化,偶尔也发生恐慌”,但他认为那不是典型的形式,“典型的恐慌,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危机发生在繁荣后期,按凯恩斯的解释,是由于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甚至资本物逐渐增加,生产成本逐步提高,利息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当失望来临时,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灵活偏好大增,利息率上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
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依然用投资、消费和乘数的关系做根据.他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为此,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办法遏制投资.他认为,正确的医治商业循环的办法不在于取消繁荣,永远处于萧条状态,而在于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
纪录片《货币》观后总结
开篇词这样讲到(大概意思):货币,在人类历史上仅仅占据5000多年的历史,何其短暂,不过并不影响它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一句话对货币进行定基调,然一句话的功夫无法形容其光芒。
货币的产生是伟大的,但一定程度上也像这潘多拉魔盒一般,放出了人间的百般丑恶。不过这不会影响它太多吧。
第一集《有价星球》,人类发展至今,几乎所有东西都有价值,而其衡量标准则以货币为标准。货币的存在使得诸如专利权、体育事业、金融业等蓬勃发展。就专利权来讲,若要使用某项专利,那就得向专利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资金,这样便促使一大批发明创造的产生,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就体育事业来讲,就比如足球这一运动,前些年欧洲一些重要赛事曾在中国举办,国内的一家电视台为取得独播权,便同赛事球队买断转播权,合利双方,一举赚得盆满钵满。金融业,更不消说。然而利弊相生,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经济危机、过度消费、通货膨胀等等由货币衍生的金融、社会性问题频发。不禁感叹,这俨然是一个被货币包围的星球,是为有价星球。
那么货币是怎么来的呢?是谁掌控它的呢?又是谁让它走上人类历史的舞台的呢?由第二集《从哪里来》便可窥见一二。汉武大帝时期,曾就货币铸造权到底是应由官方掌控,还是民间,展开了辩论,此可见于《盐铁论》,其中的一个焦点就在官营是否会侵害民生?这样一个问题同样在文艺复兴的欧洲也存在,欧洲长久以来便是神权社会,圣经中记载着不允许放债收息的存在(尽管当今很寻常),违者将受严厉惩罚,其中尤以犹太人受害为甚。美第奇家族也为此苦恼异常,反复思量多次,家族决定进行放债收息,因其可以保证社会的有效进行,同时也可以鼓励人们进行生产发展。借此,美第奇家族赶上了文艺复兴的快车,影响欧洲格局甚久。
货币的价值是不是随意定价的吗?若不是又该以什么为标杆呢?进入下一集《黄金命运》。黄金在货币史上独霸四方,到底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它的存在就为不同货币的价值提供了衡量手段,其名为“金本位”。源自于英国,由牛顿制定的一系列基于黄金的货币政策,并衍生出相应的货币伦理。由于金本位的存在,英国得以在之后的几个世纪内要占世界前列。然而,一战破坏了金本位建立的金融体系,世界经济大受影响,其中以战败国德国尤甚,大量超发货币,物价飞升、通胀严重,民不聊生,很久难以喘息。就这样,国家的信用也遭遇滑铁卢,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伏笔。
哪里的钱(货币啊)最多呢?可不就是银行嘛,第四章《银行历程》。银行业的发展是以信誉为基础的,最早一批银行家以家族为单位,其中最为出名的当以罗斯柴尔德家族著称。家族第一代由于其在拿破仑欲征服欧洲时,保护了黑森公爵的财产,为其赢得足够的名声与信誉基础,借此,其家族同国家之间产生更为广泛的联系,银行分布更为广泛,以至于成为欧洲第六大势力。由此,银行业的时代到来。进入19世纪,家族银行模式渐渐无法立足于日益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股份制银行应运而生。在过往,银行不曾贷款给穷人,因而规模不大,不过为了银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也向贫下阶层借贷。然而随着业务模式的更迭,银行与储户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大,即储户的存款存在亏损甚至全损的可能,因而国家出台政策使其进一步稳健发展。在清末,没有银行,只有票号,但在外国资本的挤压下,无法维持经营,因而有了向西方学习并组建银行的行动。然而国有银行同国外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体现在思维僵化,市场不活化,仍需要不断改革。
有利益在的地方就有斗争,第五集《权力之争》。经济的不断发展,央行与政府之间对于货币相关权利掌管之间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央行是否可以实现相当搞得独立性,不受制于政府的管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可以稳健发展。欧美国家的央行大多独立于政府,权利间的制衡致使政府不会、也不能随意改变货币政策,以保障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应对金融危机上,央行的作用尤为凸显。
第六集《通胀之殇》,经济低迷,加印货币,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存在导致物价上升、货币贬值的不良隐患,导致通胀严重的结果,最终甚至造成世界战争。如何保值,资产不缩水,尤其是在货币日益贬值的今天,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显得更为重要了,买房,在中国是一种重要的保值方式,然而这也是房价持续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对冲机制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是保值的一种方式。恶性通胀,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推荐书目《通往自由之路》、《和平的经济后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七集《三条红线》。三条红线:税收、国债、货币发行。货币多发,致使通胀,无论哪个国家都不会不重视的财政方面。税收则是以全体人民意志为基础的,一旦税收过多,必将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有甚者,国家政权颠覆。国债是以国家信誉为本的,若是一个国家的国债日后无法兑换,将严重损害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把握好这三者,关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附: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不能认识人民的统治者是暴君,将因暴政而亡;不能认识统治者的人民,将永远是奴隶。
约翰·洛克《政府论》
第八集《汇率之路》。汇率同货币的作用相同,都充当交换的媒介,前者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衡量标准,后者是物与物交换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公平与稳定的权衡,维持汇率稳定、公平对世界发展具重要作用。汇率的存在同样也可以给一部分人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使一部分人经济损失。其中有一点,汇率降低,可以增加出口,这也是贸易战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九集《超越国界》。因之贸易发展,货币不断跨越国境,而美元可以如此风行世界,源于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使得美元同黄金直接挂钩,让其在日后的发展总能独占鳌头。
未来在将来,货币永相随,用钱的地方会很多,让自己增值当为核心啊。
有点乱,没较为清晰的逻辑性。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你们怎么看待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内容精要:凯恩斯提出了一国总产量和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也就是对失业原因的分析,这是“凯恩斯主义”中的核心问题。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的高低,所谓有效需求,是预期可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资本家按此社会总需求决定他们的产量并提供就业机会。
失业的直接原因就是:当社会对企业生产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时,资本家也就不再增加投资(需求)了,这时就业量就会减少,以致造成工人失业。
失业的终极原因是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爱好货币)过强所造成的。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而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过强,企业家为了自身的最大利润,就不会进行充分的投资,如果投资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充分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就会呈较低水平,这时即产生失业。
当我们面对“下岗”的现实问题,也许不会从枯燥的“有效需求”理论上去寻求依据,而往往是归结到一个普通的客观事实上:中国的人口太多了!
凯恩斯认为:就消费而言,如果人口缩减,就会导致消费需求减少,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业。就投资而言,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人口缩减会使资本家对未来的预期悲观,从而抑制投资和生产活动,相应地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并导致失业。
可见,人口多并不是失业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的失业多属结构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人口缩减”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才形成“失业魔鬼”,这比“人口过剩魔鬼”更加厉害。
那么,失业情况的消除应从何处下手呢?凯恩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扩大有效需求,消除失业。实际上,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采取了这种宏观的经济管理方法才使经济得以复苏的。
现在我们仍有一个误区,一讲市场经济,就认为是自由经济,不要政府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体制下的经济,都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宏观管理,其中包括宏观计划管理,只有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相符合,才能使经济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
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体系中,消除失业情况的措施有哪些呢?
首先考虑的政策是降低过高的利率,凯恩斯不主张用革命的方法对此予以消除,而主张运用权力,先由中央银行作用于商业银行,具体做法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等等,再由商业银行作用于企业和消费者。凯恩斯给出的第二个决定性政策,就是公共投资政策,比如举办公共工程等,该书对二战后普遍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用,作了理论的阐明。
不过,包含赤字财政的财政膨胀政策,其货币发行量与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有关,不能不受到金本位制的很大的制约。因此,该书提出采用所谓管理货币政策和提倡的财政政策包括了这种货币制度的变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