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五代十国读后感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罗贯中先生用一句很简单的话,高度而精准的概括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
中国通史五代十国读后感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罗贯中先生用一句很简单的话,高度而精准的概括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分与合,在我国历史上不断的交替上演。历史学家将其冠以“盛世”和“乱世”之名。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生逢盛世,但是,命运是不能自己掌握的。如同人的躯体会经过初生、壮年和衰老一样,我们看一个盛世,也总会有初创的幼弱和新鲜,成熟的安乐与强权,老去的衰败和凄惨。当他老去时,已不再有王霸天下的威严。虽然每个人不希望社会变乱,但是腐朽的统治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惨。有人选择苟且偷生,那么也就有人会选择揭竿而起。
我们说,一个有传承的盛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正常模式。那么,乱世,就是一个历史的“夹缝期”。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越是强势的朝代,之后的夹缝期越是长久,如汉朝之后的三国时期、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等等。
唐末更是如此。
五代十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夹缝期。这个夹缝期的乱和惨,史之少有。
究其原因,强势王朝对天下统治力强,地方势力相对弱而平均。当这个强势王朝崩塌时,没有一个足够权威的人可以号令天下,群雄并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说适逢其时。所以这时候会乱的更彻底。
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理清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的脉络,因为实在是枝杈丛生,眼花缭乱。
不过,乱世也是英雄辈出之时,因此这段历史也确实精彩。
此时拿到了这本书,对于渴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确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可以借此一窥那段历史的全貌。
五代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二):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不死不醒
说起历史,权力就不得不提上案头,古往今来,战争的爆发,无外乎一个原因,那就是权力。权力可以带给人所有他想得到的东西,荣华富贵,山珍海味,功名利禄,为了争取权力也是不折手段,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就连大义灭亲的人都不在少数,权力就犹如百宝箱一样,就算争的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五代十国是历史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对权力追逐更为心狠手辣,各种阴险诡计层出不穷。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一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缔了周恭帝柴宗训的位置,顺利登基,改元建隆,国号为“宋”,史称“宋朝”,“北宋”。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讲的就是那个时期的历史见闻,作者墨竹,自幼酷爱历史和文学,致力于通俗历史的写作,对历史有独到的见解,造诣颇深。他主张人性化的写史方式,以现代视角审视解读历史,经过长期的准备之后,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来写历史。《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是墨竹“不忍细看”历史书系列中的一本,全文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取材新颖,但也十分的严谨,遵从客观事实,再加以自己的理解探讨,阅读起来畅快淋漓,看完此书就像听人娓娓道来的讲了几个小时的故事一般,不觉疲倦。
唐末的时候黄巢起义,这是由黄巢领导的民变,王仙芝起义的后续,它也是唐末民变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这场民变导致唐朝日渐衰落,唐朝大势已去,后梁紧跟其后。这场民变其实并不能把唐朝盛世拖入深渊,其主要原因是民变后藩镇割据的现象加剧,中央的权力也管辖不到各个军事实力雄厚的藩镇,唐朝败落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王,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了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应该是中国历史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短兵相接之事经常发生,为了扩充领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去攻打敌人。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上还是沿用的唐朝的制度,各朝之间略有不同,五代十国的刑法,也是基本沿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其实在那个朝代人们很难生存,频繁的战争,导致日常生活物资极度的匮乏,天灾屡出不穷,普通老百姓民不聊生,战争破坏了自然,自然对无辜的老百姓进行了惨痛的惩罚。
五代十国是中国朝代中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频出不断,但战争也推进了文明的发展,为何宋代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的原因便是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读这段历史,你便能更好地了解、诠释整个中国史。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三):令人唏嘘的五代史
文/柴刀下山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可以细看,只是不忍。
盛唐暮年,关东大旱,朝廷不减税赋,天下由此大乱。都以为造反有理、革命无罪,于是黄巢啸聚百万农民,攻入了长安。进入长安之时,与百姓秋毫无犯。但那只是假象。一个人的品性,或者一个团体的本性,在丰衣足食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当他们饥饿的时候,在困境的时候才能看出来。黄巢没有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在陈州之战时,为了让军士吃饱,竟用巨锤将数十万人给舂烂了当作粮食。然而,黄巢最终还是没能回天。
吃人,听起来异常恐怖。
吃数十万人,恐怕恐怖已经变成了麻木。
黄巢摧毁了大唐,给五代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以后百年,群雄并起,混乱得令人难以理解。
当然,说群雄并起,有些说套话了,很多人根本称不得一个“雄”字。
比如朱温,睡遍文武大臣的媳妇不说,还睡了儿媳妇。整个就是一个行走的阳具。这样的人,竟然还称帝。
再比如石敬瑭,为了称帝,认比自己小的人作干爹,还将燕云十六州割了出去。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有什么影响?影响就是后来的大宋就被这十六州给拖死了。而且是死得干干净净。在崖山时十万士大夫跳海,号称崖山之后无中国。
再比如李存勖,他喜欢唱戏。戏子见他唱得不好,就打他耳光,他竟然还笑。这样的奇葩也是少见了。
如果说中世纪称为欧洲最黑暗的时代,那么五代就称为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儿子杀老子,那是经常的事。今天投在张家、明天投在李家、后天再投在张家,也是见怪不怪。一句话,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当老大。这种观念的形成,对后世是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赵匡胤立大宋后,说不行,不能谁的拳头大谁就当老大,咱们还是谁的道理讲得好谁就当老大吧。于是重文轻武的风气就贯穿了整个宋朝。宋朝的文人在历史上是地位最高的,待遇是最好的。于是没几十年,宋朝的武力就下降得不忍直视了。反正就是谁都打不过。后来到了南宋,好歹岳飞打了几场胜仗,还被皇帝给杀了。
说到底,都是五代时近百年的战争形成的社会思潮。
暴力对文明的摧残是恐怖的。
暴力对人性之恶的放大是恐怖的。
读读五代史,对绝大多数的君王都厌恶,唯有柴荣,令人扼腕。
如果我们生在五代十国时期,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是去争夺皇帝宝座,还是做一团人肉羹?
真的不容选择。
这便是历史的车轮。
好好看看吧。
法治中国读后感
一是着力制定善法,实现善法之治。王安石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善法是法治的根基。如果法律是恶法,如同源头活水遭受了污染,法治便无从谈起。纳粹德国在希特勒集权统治时期,法律在形式上较为完备,并且得到了近乎苛刻的执行,实现了“形式法治”,却偏离了“实质法治”轨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巨大灾难。判断法之善恶的标准,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和保障人权。因为,人权是法治的第一要义,法治的真谛是人权,法治的魅力也是人权。只有人权得到法律的足够尊重和保障,才具备了现代法治的主要品格和“实质法治”的基本精神。我国各级立法机关应当把人权作为一把标尺,重新审视立法思路,全面梳理既定法律,确保我国现有和即将制定的法律是善法,建设中的法治是善法之治,逐步实现“实质法治”。
二是加快推进立法,健全法律格局。通常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法律体系较为完善,无论国家还是社会的任何大事小情,都会被纳入法律框架内,法律“定纷止争”的目的能够在社会很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快速发展,目前已有239部法律、690多部行政法规、86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完成了全部立法,相反,今后的立法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因为,社会立法较为薄弱,民生立法相对落后,法律冲突比较普遍,法律滞后现象较为明显、法律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国要加快形成以宪法为基础、部门法律齐全、配套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支撑。
三是提升法律信仰,培育社会基础。美国学者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地深入推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但也由于内在道德教育、外在法律制约、违法惩戒机制相对不完善,衍生了诸多严峻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因强拆引发的血案,有因宝马撞人后的殴打,有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有官二代、富二代的肆无忌惮,有弱势群体的求救无门,等等,已数不清有多少这样血淋淋的个案在刺痛世人逐渐麻木的神经,法律信仰到了丧失的边缘。放任这种现象,法律就会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变成一纸空文,法治就会更加遥远。建设法治国家,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手段,着力使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绝不能遇到问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通过不法手段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是强化法律实施,保障法律权威。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再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实施,其价值得不到落实,只能是文字的堆砌,毫无意义可言。公民自觉守法,是法律实施的基础。苏格拉底拒绝越狱的故事告诉我们,他着力把法律推定为人格化的存在,无论法律本身或其执行公正与否,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每个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基本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方面,即守法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不但推迟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也给政府威信带来影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加快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必须严格执行法律,切实做到违法必有责、违法必追究、加大违法成本,让法律的阳光普照大地。
五是推动司法独立,促进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标。没有司法独立,就没有公正司法,也就没有现代法治国家。我国由于特殊国情决定,不可能实行西方三权分立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必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制度。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特别是要限制官员、限制权力,把权力置于有效控制之中,禁止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司法妄加干涉,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式管理》的读后感
百年中国读后感300至400字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写法如下:
作为一名就读于xx大学学生,课余抽空观看了《中国》,镜头首先对准的就是大凉山的贫困村。全国12.8万个贫困村的脱贫,每一个都是一场攻坚战。结对帮扶,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党和政府的扶贫力度,泸溪县浦市镇田家溪村贫困户、42岁的杨早秀感受深切。
杨早秀的3个孩子均患有先天性佝偻病。今年,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她四处筹集20万元种植3亩香菇,没想到7月一场洪水将她的蘑菇基地翻了个底朝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万元。
更令她没想到的是,工作队不气馁、不放弃,立即拟定了新建大棚的计划,帮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杨早秀说:“这不是花架子的扶贫,工作队让贫困户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我从心底感谢党、感谢政府。”
无论是大凉山上的钢梯、美丽乡村里的特色小镇,或是将对口扶贫由输血式化为造血式的“闽宁模式”,都是协调发展的生动体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下好“十三五”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从天梯上孩子们的笑容、扶贫干部的汗与泪,到“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规划版图、谋划未来。
统筹协调,补齐短板,携手共进,行稳致远。中国正在克服一个个困难,创造一个个奇迹。这是中国制度带来的自信,这是中国特色书写的传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