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视频 读后感350字(开国大典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12 09:18: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开国大典观后感350字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重温了红色经典电影《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天,这个日子,...

开国大典视频 读后感350字(开国大典观后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350字

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重温了红色经典电影《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天,这个日子,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上的烙印,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它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再次复兴!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并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看到这里,我的热血沸腾了。那个时候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新中国是在炮火中建立的。当毛主席庄严地宣布在天-安-门广场上久久回荡,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至今仍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底震颤,那震颤的力量就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阴郁的天空,随之而来的光明洒满大地。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之上,那红色在清澈的碧空的映衬下更加鲜明。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前进的旗帜,他们的躯体筑就了新中国永不倒塌的万里长城!随着新中国成立而欢欣鼓舞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血与火背后的光明。已经整整五十八年了。五十八年来,我们的新生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五十八年来,我们的的新中国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四望,满目欣喜。是前辈们不断实践、革新,完成一项又一项历史使命,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今年香港回归十年又记录了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红色旅程……
我的心透过了历史的积淀,我又听到了毛主席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声音振聋发聩,再没有任何一个声音如此振奋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声音又激励着我们勇于创新,去开辟新的天地
当南京国民党政府逐出大陆之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的胜利,这时候中共方面认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机到了,于是就有了《开国大典》这部影片。虽说已经看完了,但毛泽东手拿开幕词,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及一幅幅人们欢呼的场景久久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此成立了,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结束了国民党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将从一个落后的、受奴役的旧中国,逐步走向安定、统一、繁荣和昌盛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在五星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的前程,国家的发展而牺牲的英勇烈士,永不能忘记。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坚强的。相比之下对于那些出卖国家的小人,我们应该以唾为待,我们应该为他们而感到痛恨,感到悲哀!中国的成立是由无数英雄烈士的心血和生命换来的,如今,在这美好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应该懂得珍惜。

开国大典读后感500字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开国大典读后感5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开国大典读后感500字请关注开国大典读后感栏目。

  开国大典读后感500字【一】

  读了《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之后,文中那庄严,雄伟的景象让我感慨万分,久久不能忘怀。

  这篇课文主要讲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在天安门广场的主席台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盛况。那天下午,嘹亮的国歌响起,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我的心也跳动起来。是啊,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句话呀!那一刻是所有中国人民都无法忘怀的。因为,我们终于不再弱小,我们也是被世界所认可的人了,我们站起来了!

  我们之所以有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靠战士们的流血牺牲才得来的。所以我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成为有用之人,来报效祖国,报答那些曾为中国解放、富强而奋斗的战士!

  开国大典读后感500字【二】

  今天,我们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看着五星红旗在风中冉冉升起,便想起了前几个星期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文中庄严、雄伟的景象让我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忘怀。

  我永远忘不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如此辉煌的万园之园,毁在入侵者一把巨火中,他们把能拿走的国宝通通拿走,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这沧桑的历史,使所有的中国人心里充满了无限的仇恨。

  我永远忘不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才换来这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中国的国力增强了,人民富裕了,我们也有了“两弹一星”中国的宇航员不久将会翱翔蓝天,这多么令人鼓舞与自豪。想到这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看着五星红旗在杆顶迎风飘扬,我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报答那些曾为中国解放、富强而奋斗的战士!

开国大典观后感2000字

RT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参考资料:《开国大典6小时》 于江编著,辽海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回答者:xshh11111 - 魔法学徒 一级 10-8 18:59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 条
o
评论者: xyzxyz007 - 童生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7 条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迅速组成政府机关,推行各项工作。
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又宣读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并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对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晚上,北京市民举行提红灯游行,直到9时许结束。
回答者:老妖真精 - 副总裁 十一级 9-25 10:58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接受新政协的《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10.2~3 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以下简称“全国和大”)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郭沫若当选为全国和大主席。
10.3 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0.9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通过“以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国庆纪念日”的建议案,并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纳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
1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
11.15 周恩来外长致电联合国大会,否认蒋介石集团出席联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蒋介石集团的代表团。周恩来外长分别致电联合国组织秘书长赖伊和联合国大会主席罗慕洛,声明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要求联合国立即取消该“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12.16~1950.2.17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50年1月21日,周恩来总理抵达莫斯科。)14日,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2.27 四川省会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胜利结束。大陆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庆典场地为何选定天安门
佚名
下午2时58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实况播音员丁一岚立即欢呼起来:“毛主席来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顿时,天安门广场成了欢腾的海洋……
目录
1.权衡再三选定庆典场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万吨
3.为新中国门面整容
4.天安门城楼的超级书法展览
5.中日美术家联手制作大红宫灯
6.周恩来提议中国“第一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1.权衡再三选定庆典场地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听完汇报后,各位领导先后进行发言,作了一些指示。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
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紧锁着眉头,习惯性地将一个胳膊时抱在胸前,在办公室里踱起步来。
他没有马上拍板。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
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
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 摘自:于江编著《开国大典6小时--大典背后的秘闻》一文。
开国大典的照片中为什么没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以浓重的湘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刹那间万众欢呼,礼炮齐鸣。然而,在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朱德却从毛泽东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为什么要离开他的位置?原来,城楼上空间狭小,他看到担当摄影任务的新华社记者为了拍下完整的画面,不得不把身子倚着汉白玉栏杆,一个劲地向后仰,向后仰。这样做太危险!朱德见状,赶忙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牢牢抱住那位摄影记者的双腿。
在朱德的帮助下,记者终于顺利完成了拍摄。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开国大典的镜头之外。◆[2004-01-21]

开国大典观后感500字作文

  人们高声欢呼,无不激动的挥起衣服,向外甩去。在国旗高高飘扬的司令台上站满了人,他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一个烧焦的日本国旗落了下来,落在了地上,落在了中国人的心中……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开国大典观后感500字

  看了《开国大典》这部影片后,我的心情很激动感触颇深。

  1949年10月1日,在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上,彩旗飘扬,万众瞩目的开国大典开始了!人们从五湖四海赶来参加开国大典。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镜头:身穿中山服的毛泽东主席用宏伟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们政府、在今日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是用那些英勇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还 有一个镜头: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坐在爸爸的脖子上,喊着:“毛主席万岁!”还 有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民,开怀大笑,胡子还 一抖一抖的。这些镜头,都充分体现了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毛主席向群众挥手致意接受检阅。

  看了这部电影,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想起了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催瑞等,他们那么勇敢,那么坚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让祖国这条腾飞的巨龙飞跃发展。

  开国大典观后感500字

  今天,看完了《开国大典》这部电影,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1949年10月1日,古老而多难的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年代。美丽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万分激动。工人,学校师生,还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早早的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等候典礼开始。下午,象征着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即将开始。28声炮响过后,毛主席宣布开幕词:“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顿时,整个天安门广场沸腾了,整个北京沸腾了,整个中国沸腾了!所有人心中都沸腾了。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三十万人一齐脱帽敬礼。接着,会场上响起了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

  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他在中国人民心中没有一丝被淡忘。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再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里无比的自豪和激动。就在那一天,中国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是这些英雄的战士们,使一个英雄的国家站起来了。他们推翻了压迫中华人民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获得了自由。他们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使一个真正为人民做主的国家站了起来。

  想想那些为祖国成立而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换取了祖国的成立。那些企图扼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动派,遇到这些宁用死来换取祖国成立的铁军的时候,被吓得节节败退。从小兵张嘎到狼牙山五壮士,从平型关大捷到淮海战役,无不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勇敢坚强。也正是这勇敢坚强的人民,使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现在,看看我们优越的生活,再看看那些曾经英勇奋战的战士们,我们也越加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战争的硝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依然留在我们心中。一些西方国家依然在瞧不起我们。所以,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开国大典观后感500字

  我在爸爸妈妈那里得知,开国大典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电影巨作,我不禁想欣赏看看这个令千万中华人民们兴奋,喜爱,百看不厌的电影巨作……

  1949年10月1日,一个多么令中华人民难忘的一天啊!在这一天,解放军们在伟大的革命领导毛泽东、邓小平的带领下成功地打了胜仗,顺利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随着老百姓的呐喊声、脚步声、呼唤声、笑声,在新中国天安门上举行开国大典。

  人们高声欢呼,无不激动的挥起衣服,向外甩去。在国旗高高飘扬的司令台上站满了人,他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一个烧焦的日本国旗落了下来,落在了地上,落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其中我最难忘喜欢的片段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正沉醉在欢喜之中的老百姓们在火堆旁翩翩起舞,手拉着手,唱着国歌跳起了美丽的舞蹈。他们一直以来的辛苦终于有所了!那一刻,我心潮澎湃,那一刻欢乐喜悦的心情无法形容。在血水、汗水的共鸣下,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了!也许,你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你错了。如果当时没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革命主义领导的指挥,中国也就不会有这么一天!在突如其来的困难面前,他们沉着镇定,毫不惧怕,总会用自己的指挥和勇敢化险为夷。在老百姓眼里,毛泽东像一个慈祥的小学老师一样,对你温柔,待人平等,平易近人……周恩来在百姓眼里,是个热情、奔放、善良、至高至圣,伟大的思想家……朱德在百姓眼里是个“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人。

  老百姓围在他们的身边,小孩子都在认真仔细地听他们讲打仗时惊险、刺激的故事呢!那个场面热闹极了!周恩来、毛泽东等革命领袖都津津有味地描述着战争时士兵们的斗智斗勇,日本鬼子的残忍残暴……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革命战争时老百姓的疾苦,还 有那些革命领袖的辛苦,中国现如今的繁华都是他们含辛茹苦的成就啊!

本文标题: 开国大典视频 读后感350字(开国大典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0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成长是一次勇敢的漂流读后感350字(成长是一次勇敢的漂流读后感)激励学读后感(励志文章读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