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4-05-04 05:54: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大明王朝1566影评《大明王朝1566》的影评如下:从剧情与人物刻画方面看,朝廷争斗的主线与浙江新政、沿海抗倭等支线紧密相连、互相牵制,充分体现...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

大明王朝1566影评

《大明王朝1566》的影评如下:

从剧情与人物刻画方面看,朝廷争斗的主线与浙江新政、沿海抗倭等支线紧密相连、互相牵制,充分体现了剧本结构的艺术。剧中涉及的每个人物,不论正邪,都刻画得完整立体。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观众看剧时可以带入不同角色,在一个事件中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对错。

从表演方面看,该剧汇聚了大量优秀演员,他们对角色的钻研与思考,很值得当下的青年演员学习。据主创回忆,当时的拍摄现场是异常安静的,演员之间不聊天,一来就走戏,每句台词都会事先背好。这份专业的精神与积极的氛围,也是成就群像戏的关键。

编剧刘和平的创作技巧

《大明王朝1566》的两大主角是嘉靖与海瑞,他们的性格与行为带动着整部剧的矛盾冲突。刘和平写人物时没有提纲,而是“随物赋形”。他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随着内心所感赋予人物个性与行为,再把人物还给故事,从而形成一个闭环。

靠着这个天才的方法,《大明王朝1566》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观众对于半虚构半还原的“历史”也没有任何怀疑。

不过,想采取这个方法,必须要对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刘和平在创作时非常注重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对“大明王朝”全方位把握,这样写出来的剧本才更扎实。

大明王朝1466观后感600字

《大明王朝1466》以明朝嘉靖45年间为历史背景,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刻画了嘉靖、海瑞、严嵩等一批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形象。该剧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贫富对立以及清官与贪官的传统议题,直逼现今社会,引发了人们对现今社会矛盾进行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剧集塑造的嘉靖和海瑞,一个一个是权力顶端的嘉靖,至阴至柔之君;一个是权力底部的是海瑞,至阳至刚之臣。两人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相克相生,每一次发力都会搅动大明政局;每一次对决都能惊天动地。《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新锐而独到的视角、鞭辟入里的时代精神,向观众朋友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灵魂和情感的冲击。
尤为可贵的是,学界权威们对于《大明王朝·1566》给予了一致高度的评价。思想理论界、文化理论界和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大明王朝·1566》用当代先进的科学历史观,并运用了当代艺术审美手段,对历史作了深刻厚重而生动的解读。该剧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并不仅仅满足于表现那些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是在这些故事里面展示了命运的逻辑。将我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明王朝1566》第七集观后感

文|芒果屋子

人是复杂的,是各种矛盾的结合体,善与恶、热情与冷漠、高傲与卑微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再正常不过。
之所以说到这些,是因为在《大明王朝1566》第七集里,沈一石和高翰文这两个人物形象开始逐渐走向立体,却越发透露出他们自身所存在的矛盾和无奈感。我虽还未看完整部剧,但已隐约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某种挣扎。
我们紧接上一集,高翰文、海瑞、王用汲都到了杭州,正遇浙江官府议事······
1.高翰文堂上驳议
三个初来乍到的新官来到巡抚衙门大堂,众人正在等待议事,堂上只留有一把空椅,显然没有海瑞和王用汲的位置。而这把椅子的摆放位置很关键,它设立在何茂才的对面,新任浙江巡抚郑泌昌的左边,显然是上座。而高翰文只是新上任的杭州知府,直接让他坐在最前边,说明郑泌昌对他很尊重,毕竟是严世蕃举荐的人。
主人客气但客人不得不讲礼。显然高翰文对基层没有太多的概念,丝毫没有谦让座位的意思,别人让坐,就顺势坐下了,还不忘给两个知县要椅子。对面的何茂才见高翰文如此不讲基层礼仪,面露愠色,巡抚大人还没说话,他倒像对待下人一般,说到:“省里议事从来没有知县参会的先例,定下来的事情让他们干就是了。”虽然何茂才说话直接,让人生厌,但他确实道出了大部分的真相,执行者多数只需要服从。
王用汲本想离开,见海瑞依然站得笔直,便也留下了。换位思考,若我是王用汲,见状也会想离开,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海瑞的坚持与刚毅,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也因此才变得可贵。
淳安二十七万灾民,海知县不可不留。加上高翰文的请求,给两知县赐了座。议案已经做好了,哪里还需要讨论,直接发给了各位官员看,通篇说的都是让那些大户赶紧把田地买了,好种桑苗,却一字未提及是否会压价买田。
海瑞本想表态,但高翰文制止了他,自己先询问了一番。毕竟“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是他提出的,何况胡宗宪已将利弊和他分析的很清楚。高翰文的态度令严党两人很是吃惊,也许严世蕃也没有想到,他派高翰文来,本想监视郑、何二人不要贪的太多,却没想到自己弄来的人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见,高翰文虽是严世蕃的门生,但他是爱惜自己羽毛的人。
何茂才易怒冲动,还是郑泌昌稳重有城府,他只得作废原先议案,让高翰文和两个知县先了解详情,改天再议,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时间,商讨应对之策。
2.沈一石用计缴械高翰文
郑、何二人吃了高翰文一记闷亏,心有怨气,还是郑泌昌看得通透一些:“我们啊,也就是在浙江还算一个官,弄到了朝廷,我们和马宁远没什么两样。”因此,他们也不敢和高翰文硬碰硬,便到沈府与沈一石商议。在第三集里,我们就说过沈一石这人,作为首富,这位有着三千架织机、几万亩桑田,还有上百家绸缎行、茶叶行的人,自己却穿着粗布衣服,喝白水吃斋,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沈一石此时还在他的极尽奢靡的别院琴房中,他弹琴,芸娘跳舞。芸娘是沈一石花了二十万两买来,在她17岁时便送给杨金水当对食的女人。当太监的对食,虽是假的,但对人格也是一种极大的侮辱。而沈一石和芸娘之间绝对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沈一石不在乎芸娘和杨金水在一起的上千个日夜,却因芸娘陪了太监李玄一夜而恼怒,对芸娘极尽侮辱。等到芸娘说:“李玄把我视为天人,而你把我视为贱人。”他才明白芸娘和李玄什么也没有发生。沈一石在此处已经体现出内心的极度矛盾,他和芸娘的对话戏非常精彩,二人内心的骄傲诠释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可见二人之间,有着感情的羁绊,只有在爱着对方时才如此在意,又同时兼顾着倔强的高傲和低入尘埃的卑微。但沈一石作为首富,什么样的女人得不到,为何钟情于芸娘?
所有的不合时宜在同病相怜中,都变得不再重要。沈一石内心的挣扎与痛楚,来源于他生在了重农抑商的明朝,他虽富甲一方,在身份上却始终低人一等。他和芸娘一样,有那么多的不得已。他告诉芸娘:“从我买下你那天起,你就不是什么天人,也不是什么良人,只是个贱人。”那买下芸娘并将她送给杨金水的沈一石又是什么人呢?
已近天明,沈一石才去见了郑、何二人。他们本想贿赂高翰文,但郑泌昌说了,高翰文这人,在理学上有些名气,可骨子里功名心比谁都重,小阁老派他来,也是为了堵朝廷里那些清流的嘴,明里给他钱,不会要。而且,这人出身苏南世家,诗和词都写得不错,对音律也还精通。
到此,沈一石对高翰文已了解了大概。不得不说,沈一石是非常之人,他谈吐不凡,很能识人,立马想到一计,让郑泌昌以了解制造局丝绸情形,让高翰文去见他,而他让芸娘弹奏一曲《广陵散》请君入瓮。
《广陵散》是嵇康的著作,高山流水,很是出名。嵇康本人一生放浪形骸蔑视权贵,却做官魏国。以《广陵散》为契机,高、沈二人对话颇有遇到知音意味,沈一石也是精通音律之人,但他点到为止,重点还是让高翰文指点芸娘。

剧中说,高翰文本是苏南书香大户,从小骨子里便受了太湖流域富庶书香子弟进则理学,退则风月的熏陶,加之聪明过人,于度曲染墨不止擅长,而且酷爱。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走了仕途,才抑制住了这个心思,把那些吟风弄月的才具用到了程朱陆王身上。沈一石也正是凭着对当时这种风气的把握,才把他带到了别院琴房,雅人或因清高而不合污,却绝不会以清高而拒雅致。
权、钱、色,试问有几人能完全不动心。
高翰文用了四字来概括自己想表达的态度:“可惜”、“难得”。
说“可惜”时,沈一石正在给高翰文介绍丝绸,芸娘故意弹错一个节奏,而高翰文一心一意的听着乐曲,哪有心思听什么丝绸的介绍啊,听到错音,感叹“可惜”,这也正中沈一石下怀。
说“难得”时,沈一石刚介绍芸娘的身世,谎编她是自己的亲侄女,兄嫂早年亡故,只好将她接来抚养,并教她乐曲琴音,心养高了,不愿嫁人,又不愿委屈她,已经二十了,芸娘的婚事成了自己心头的一块病。这对高翰文来说,简直是他乡遇知音,不禁感慨“难得”,意识到自己这样说有些失态,赶紧又将话题转移到看丝绸上。
人呐,都是有弱点的,沈一石一出马就找到了高翰文的软肋,不得不说,他才是高人。
3.海瑞遇官兵毁粮
再看海瑞这边。
本来海瑞、王用汲、高翰文要一起去粮市调查市场行情,但前面说了,郑泌昌以了解织造局丝绸情形,让高翰文去见沈一石。织造局高翰文哪惹得起,只得放了两位知县的鸽子。所以,这个高翰文,让人对他在喜欢与讨厌中左右徘徊。他心有良知,但又不像海瑞那般有原则,只能说,大家都是普通人啊。
而海瑞和王用汲在等待高翰文时的一番对话,让人对海瑞有了另一番了解。王用汲想要送海瑞两身丝绸衣服,海瑞穿着过于寒酸,就像一个随从。但海瑞耿直的说,自己只穿布衣。这简直抵得心存好意的王用汲无话可说。海瑞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忙解释:“海南天热,穿丝绸不合适,所以一直以来,都只穿布衣。”这才缓解可尴尬的气氛。可见,海瑞并不是不懂的人情世故和说话的一个人,他只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很多人不喜欢海瑞,说他不变通,不接地气,但实际上这样可贵的人在我们身边少之又少。连王用汲都希望海瑞能去自己的家乡当父母官,足以说明海瑞对老百姓的好。
码头上,一群官兵用火枪销毁要渡船的粮食。老百姓奋力抢救,说着这些都是自己买的粮,有什么错。
王用汲见状,先一步上去质问带头官兵。显然别人不买他的账,说是奉臬司何茂才的吩咐,禁止私自买卖粮食。在得知这些百姓都是淳安灾民,自个买粮自救,海瑞一身正气地走向前,那两米的气场,那坚毅的眼神,带头官兵本以为他是随从,却没想到有这气魄,一时拿不准来者何人,也只得先退兵。地位高不高不要紧,见到自己属地的百姓遇难,无论怎样,气势要到位,出击要精准。
至于海瑞会如何到臬司衙门讨要说法,高翰文中计后会怎样定议案,淳安又会有怎样的境遇,等待第八集。

《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



《大明王朝1566》是本好书。
我想写大明王朝的读后感,很想写,可是写了删,删了写,先写高翰文这个心怀天下却文艺的不适合官场也是我最喜欢的傻人,快写完的时候删了,再写胡宗宪再写吕芳再写海妻再写海瑞,一个早上加一个下午,最后竟什么都没写出来,妈妈叫我吃晚饭的时候实在是写的脑壳子都痛了,大明王朝被我翻了又翻,翻了又翻,我愣是没能力从头到尾系统的写一个人。
知乎上凌羽中写了十三则回答,对于人物剧情的解析都堪称经典,分析海瑞上升到荀子的时候,有一种天呢这就是我想说但说不出来的感觉。大家可以去看看,真羡慕他们这种有文学造诣的人。
我就勉强断章取文,分享一些让我看的激动的能跳起来的文字吧。
吕芳把冻僵的冯保拖到炕上,冯保向干爹认错。吕芳埋怨道“跟了我这么多年了,说过多少次了,牛教三遍也会撇绳了。瞧你那嚣张气,为了往上爬,二十九打死了周云逸,今儿又抢着去报祥瑞。我不计较你,可宫里这么多人能不记恨吗?还有周云逸那么多同僚,还有裕王,要找死也不是你这么个找法。”
冯保知道要把自己送到裕王府,以为末日到了,吕芳到底是跟过嘉靖这么多年的,出口成章“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我再教你武官们说的那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看我大明朝的气数,这皇位迟早有一天是裕王的,到了那一天你才真是个死呢。我现在以皇上的名义,派你到裕王府作皇孙的大伴,你要夹着尾巴,真正让裕王和他府里的人重新看待你,如果真有裕王入主大内的那一天,干爹这条老命还得靠你。”
——开头第一章,就看到这几句话了,配合那景那事说出这番人生真谛!扮演吕芳的演的太好了,把真理总不经意的娓娓道来,也是整本书中我认为看的最透的人,也是我认为最中庸最仁的人,可谓是上善若水。最后,他对跳进水里失声痛哭的杨金水说“哭吧,哭完我们就再也不哭了,让他们哭去吧”的时候,真的恍若上帝。
严嵩: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中间有丈夫,下面还要拉扯着一大群孩子。会当媳妇两头瞒,我也是个媳妇啊,就是比你长一辈。
徐阶:国朝以孝治天下,天下便是一家。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间的媳妇,凡事但按着媳妇的职分去做,能忍则忍,该瞒则瞒,尽力顾着两头。实在顾不了,便只好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
——绝对是见过最恰当的比喻,这个比喻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吕芳说胡宗宪像“媳妇”,处于皇帝、严党、清流与百姓之间,进退不能。第二次是严嵩对胡宗宪说自己是媳妇,既要照顾皇帝,又要照顾自己的党羽,还要兼顾百姓。最后一次则是嘉靖帝即将驾崩时徐阶的回话,这次终于将“媳妇”的真谛说了出来:皇帝是父祖,百姓是子女,而所有大明的官员是“媳妇”,就算是屈了子孙,也不能苦了公婆。 

徐阶说那么多年没有像海瑞一样奏谏的原因,一半敬,一半诚,不能不说不是大真心话呀。其实哪里会只有海瑞看出国之根本矛盾呢,只是大家权衡了说与不说的利弊。还很喜欢改稻为桑实施不下去的时候,嘉靖帝说的那个儿子理论,各人管好各人的儿子,让我想到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最后嘉靖帝说海瑞算什么笔架那段也很喜欢。
胡宗宪对马宁远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平时叫你读读《左传通鉴》,你不以为然;我叫你读一读王阳明的书,你更是不以为然,还说什么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现在我问你,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本意?孔子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这也叫知不可为而为之?  读书是为了明理,明了理就有了主张,知道该怎么做。但理是在变化的,又不能守死理。

——看书最先让我震撼到的人物是胡宗宪,我还特意发了朋友圈。他在毁堤淹田的变故里可谓临危不乱力挽狂澜,朝堂上与嘉靖一番应对,事事周全又公忠体国真不愧是老成谋国的主儿。仅凭一纸供词就把包括嘉靖在内的所有人都绕进去了,朝廷上下都被他刷了,那一刻真的是迷妹一样仰望他,天下竟有这般做事周全者。五体投地胡宗宪大叔的高智商高情商,难怪嘉靖也要寻思“胡宗宪何许人也”,吕芳说,像媳妇。
另外,我觉得人人皆爱胡宗宪大叔的原因是,他真心,真心为国真心为嘉靖真心为民真心待同僚真心待老师。虽然最近看资料里说,在《明史》里胡宗宪大叔并不正面,但是哈姆雷特之见本无谓客观的。
海瑞:历来参劾严党者,皆因牵涉皇室反罹其祸,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只敢参严,不敢直言天下之大弊,才使得严党能够藏身大弊之后,肆行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倒了一个严党还会再有一个严党,严党要参,皇上要谏,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这样的道理,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敢向皇帝进言!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一段,电视和书都是跌宕起伏的热血高涨,感觉自己是握着拳头读完看完的。推荐大家如若没时间,就这一段可以去看看,电视在第35集,书在第三十五章。 书里嘉靖狮子般吼叫、疯子般狂怒,众卿直觉的玉熙宫要塌下来了的画面真的栩栩如生,电视里黄老师一气呵成,仿似海公再世,听得我豪气顿生,不由自主跟着念台词呀。
嘉靖:“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凭你,读了一些高头讲章,学了你家乡人丘浚一些理学讲义,就来妄谈天下大事,指点江山社稷。你岂止这个比方不恰当?在奏疏里妄谈尧舜禹汤,妄谈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还妄谈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元世祖。朕问你,既然为君的是山,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座山还在?”
海瑞:“都在,在人心里,在史册里。”
——这里海瑞回答避实就虚,根本不和嘉靖说事实,只说那些千古帝王都在人心史册里。这也让嘉靖知道,即使一怒之下杀了海瑞不过是让他更加留在人心和史册中,嘉靖断然不会如此成全海瑞的。这里的对话意味深远,海瑞看似刚直,实际话语极富智慧。他写六必居评语的时候,王用汲也评论说,不会出事,毕竟都在理上。海瑞大叔不是傻不拉几的直臣,他和胡宗宪大叔一样深谙从政之道。   (不过我不喜海瑞,因其妻子女儿及未出生的儿子太可怜了,此人看似心怀天下,实则抛家弃国,我赞同嘉靖说海瑞无君无父无家无国这番话。海瑞说其儒家风范,可是儒家最要紧的中庸他并没体现,看他与赵贞吉的冲突,看他几番拒绝王用汲的好意,就像凌羽中所说,荀子在海瑞身上占了上风)
嘉靖: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这番对话简直了,第一次看完就忍不住背了下来。充满了中国人的玄妙精神和中庸之道,也展现了嘉靖帝为政的本质——外儒内法,便是以调和阴阳为主,法律条文为辅,说到底均衡就好。而被王用汲称有“古君子之风”的海瑞则是强调外法内儒。他一度用大明律将对方驳斥的哑口无言,可是本质上只是明面上被驳斥了,内心里大家都知道自己这样做是约定俗成的对的,海瑞他不懂事而已。前面郑必昌曾送海瑞四字“和光同尘”,也是这个道理。和光同尘这成语我真喜欢。
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看过的书真的以国外居多,而国学熏陶沉淀几乎没有,两千年的文化弃置不理,真的好愚蠢。

年轻的父母真的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接受国学的熏陶。
本文标题: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23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上市的读后感(周大生星座极光新品上市读后感怎么写)李开复诚信读后感(跪求李开复给大学生七封信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