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历史书读后感(关于唐朝历史的观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 2024-05-04 04:13: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关于唐朝历史的观后感300字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公...

关于唐朝历史书读后感(关于唐朝历史的观后感300字)

关于唐朝历史的观后感300字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其后唐高宗承贞观之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历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后国势复振,末期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塞北各族尊为天可汗,并借由羁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等民族,还征调漠北地区的突厥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且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体制。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国力远超同时阿拉伯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历史500字读后感5篇

读《唐朝那些事儿》有感(623字)
明朝是个好朝代,并不代表其他的不是。自《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写的就是好看!当然了,我也很喜欢。告诉你们,我就是个历史迷,爱看任何历史读物。这不,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去新华书店掘了一本书,“冬雪心境”写的,不错,就叫《唐朝那些事儿》。
此书分两卷,第一卷“大唐开国卷”,第二卷“太宗当政卷”。俺买了第二卷。太宗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此人风气名誉不大好,这皇位竟然是杀亲逼父得来的,无毒不丈夫!让俺好纠结。不过这皇帝挺英明果断的!这本书中,看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北征突厥、进兵西域、贞观盛世、天可汗威名远播……但是,那终其一生不能摆脱的玄武门阴影,最后导致李世民的覆灭。所以说,皇位不能抢啊!年轻时的李世民那个猛,可是中年、老年,他一日不如一日,迅速衰老。当他驾崩之日,李治登皇之时,谁最高兴?长孙无忌。他是皇帝的亲舅舅,现在又可以威风一时了。大唐,能否就此延续下去呢?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我不得不提书中的几件事:一、天可汗威名远播。啥呢?就是说李世民封上天可汗时,一些西域国家开始巴结唐朝,而李世民却明智地运用这一次机会杀死了仇敌。二、玄奘西行求法。玄奘就是唐僧,他真正西行没有孙猴子、猪八戒等人保护,二是凭着毅力走完的。他伟大,他平凡,他一生都效力于佛教。
这本书写得虽不及《明朝那些事儿》,但是依然很棒!一切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唐朝,多么繁荣昌盛!努力吧!李治去繁衍你的后代吧!
真是精彩的历史!同学们去看看啊!
唐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二:《唐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76字)
读历史,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唐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李渊的起兵到李世民去世的唐朝兴衰史。李渊的贤明、李世民的英勇让我记忆犹新。他们的成功,也引起我的深思。
李世民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个神话。他总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论何时都能化险为夷。这似乎不是单方面的因素,是人性的必然。
他是一个无畏的将领。在追击宋金刚的部队时,他的军队疲劳至极,属下的不满、劝解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在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有挫折,也许会有失落,但我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读到这段独白,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也许他们的军队不是真的无懈可击,而是因为信念在支撑着他们!精神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信念,便会无坚不摧!
他也几度命悬一线。围攻洛阳时,他差点被杀死,还好他的部下尉迟恭把敌人杀退,他才生还。尉迟恭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忠勇,让李世民刮目相看,也被后人所称赞。可以想到,假如李世民在尉迟恭前来投奔时杀死了他,那么现在他自己也早已成了刀下亡魂。个人的能力与才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朋友危机时的相救。在危难中的一只援手,会改变人的命运;在无助时的一次帮助,无法用金钱衡量;在失落时的一句安慰,能让心灵愉悦……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好好对待,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需要别人帮一把!
这本书给我的启迪还有很多:
勇往直前并不是一味地前进,适当的弯曲会使自己生存得更好。
常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提醒自己:自私会使人众叛亲离。
…………
历史本身很精彩,现在发生的,曾经发生过,并终将继续下去。我们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其兴亡,分析他们的成败,也用他们来警示自己。
唐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三:读《唐朝那些事儿》有感(1090字)
晋阳起兵、东征西讨,马踏江淮两岸,李唐王朝打遍天下无敌手。国泰民安、四方臣服,唐朝的辉煌空前绝后。那么唐帝国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唐帝国为什么会如此辉煌呢?唐帝国又有怎样的悲哀呢?唐帝国的伟大之处又在哪里?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一段尘封的历史,一起感悟唐朝的伟大和沧桑!
从公元618年大唐开国到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废除了大唐最后一位皇帝,唐朝共历经了290个春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国运亨通、万国来朝。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
和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帝国的开头一样,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天下并不容易。
在隋末众多割据力量中为什么李唐能够打败各路劲敌并创造了空前的辉煌,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千古绝唱呢?
第一是良好的国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什么资源最珍贵,人才最珍贵!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皇帝大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向两位名臣:魏征和封德彝征询治国的方针。封德彝的回答是“治乱世,用重典”,而魏征的回答则是“以仁德治国”。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他非常富有谋略和远见,最终他采取了魏征提出的治国方针。这不仅稳固了国家政权,还对之后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以仁德治国“的国策是大唐繁荣的一块重要的基石。那为什么唐太宗会采用魏征的政策呢?
老百姓经历了隋末的动荡和战乱,生活已经非常艰苦,大多数人之所以犯罪都是为生活所迫,这时如果不宽以待人,非要强加严刑峻法的话只会让百姓与朝廷结下仇怨,到最后很可能会激起民愤,逼着百姓造反,对双方来说都是两败俱伤,有百害而无一利。治乱世,用重典是不得民心的,这样做可能只会使得乱世更乱。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如果以仁德治国就能使双方都好过,并使统治者受到民众的爱戴。毕竟自古以来仁术才是最终级的王霸之术。这验证了一句话:给别人留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
第二是皇帝良好的性格和个人素质与优越的大唐精神。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都充分的应证了这句话。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皇帝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性格。以下仅是个人观点。
秦朝的两位皇帝都十分严苛、残暴,秦始皇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汉朝的皇帝大多仁弱。宋朝的皇帝大多老成、迂腐。明朝的皇帝大多坚韧而偏激。而清朝皇帝则是开明而又闭塞。相比之下,唐朝皇帝的性格可能是最好的。他既不残暴又不仁弱,既坚韧又不固执,既不迂腐又不没有原则,开明、豁达、包容,既富有冒险精神,不畏艰险又做事勤恳,脚踏实地。这也是大唐精神优越的地方。
时过境迁,人们依然可以从一座座断壁残垣、一本本古典诗词中体会和感悟唐朝的沧桑和伟大。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隋唐史读后感

请哪位高人给我发篇---《隋唐史》读后感!我要的是上下五千年里的那个隋唐史!谢谢119。
一星期加熬了两夜读完了这本书,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阶段的的历史对于现阶段我们中国的和平崛起,对我们组织和个人都会有许多借鉴的地方吧.只是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了就应该回头来品味一下自己的收获,也能与四海豪杰有个交流思想的机会啊!这样收获会更大吧.
1.历来古今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对内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自己首先躬行节俭,减赋息民.破旧立新;对外打击突厥,巩固了国防.所以20多年后呈现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不过 杨广却把起基业给毁了.年轻时他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山”、后来他“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三征高丽)”.再后来因为国富民强开始享受以前的硕果,造成了他为人骄傲自大,做事前考虑不够缜密,这点在打高丽时体现出来了,一百多万军队攻打高丽,却大败而归。另外他年轻时没受过挫折,即使发动政变都很成功,所以心里承挫能力差,到隋末农民起义四起时他又自暴自弃, 极度奢侈,荒废政事,最后被灭了.从现在来看,给我的启示是要节俭,勤奋,否则连个暴君也做得不出名,嘿嘿,因为他年轻时才华横溢,爱读书,如汉武大帝年轻时一样.
2.将相本无种,男儿当字强!隋末枭雄四起,虽然只有李渊胜了,但他们也不枉此生.
3.气量决定你的成败,宰相肚里能撑船,他李世民能撑得更大,毕竟能容忍如魏征那样老挑自己缺点过失的人是很难的,象成吉思汗那样宽容自己的敌人更难.宽容的原则是维护自己的自尊(但许多时候,在职场上大学生自尊并不值钱啊)的基础上理解他人的不同,但绝对不是懦弱!因为思维方式,成长背景都不相同啊.以前和云雷他们合作写论文时发现的这句话"做事情的人会因为希望事情成功而不得不宽容,因为他不宽容别人,别人就不会宽容他;做事情的人会知道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因为他要做成一件事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别人设身处地替他着想”后来找到这三句:"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
3.男人最大的财富,除了健康,就是有个贤妻。如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明太祖的妻子大脚马皇后。(李连杰,孙少安的妻子也是啊)她们在自己丈夫失败挫折时及时给予温暖,支持。
4.疑惑;有些事情我也不明白,先是皇后一系弄权,如武后,韦后(唐中宗皇后)等。后来用宦官来治,如李辅国、鱼朝恩等。宦官又用将军来治,结果有引出许多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如安路山,史思明等。这就是封建体制的弊端吧。用盛唐时名相姚崇给唐玄宗的建议(玄宗答应姚崇那十件大事,姚崇提出:"第一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内,不对外打仗;第三件,不许宦官干预朝政;第四件,皇亲国威不得占据朝廷要职;第五件,王公犯法与民同罪;第六件,租税以外不得额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营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礼;第九件,允许朝臣发表不同意见;第十件,严禁外戚干预政事),或许好使。想想还是现代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稍好点。
附录:A.唐中期以后宦官专政情况(《中国人史纲》)
皇帝 宦官专政情况
1.宪宗 被宦官陈弘志所弑。
2.穆宗 为宦官王守澄所立,服长生药死。
3.敬宗 被宦官刘克明所弑。
文宗官 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后文宗欲假手朝臣杀宦,事败,仇士良等宦官大杀朝臣,史称「甘露之变」。
4.武宗 为宦官仇士良所立。
5.宣宗 为宦官马元贽所立。
6.懿宗 为宦官王宗实所立,死后宦官另立十二岁的僖宗为帝。
7.僖宗 政事全由宦官田令孜控制,僖宗呼之为「阿父」。
B.唐朝历代皇帝及年号表 1.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2.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 唐 代 皇 帝。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第 九 子。 字 为 善。 贞 观 五 年 (631) 封 晋 王。 十 七 年 立 为 太 子。 二 十 三 年 即 位。
4.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5.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6. 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
7.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
8.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
9.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
10.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
11.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
12.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
13.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
14.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
15.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
16.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18.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19.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
20. 唐哀帝李拀(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则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7篇

这本书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例如秦琼在养病之时,心里时刻挂念自己的老母亲,王伯当虽然跟错了主人,但是他对主人忠心耿耿,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篇1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那些历史,也总是出现在我们的电视荧幕上。最近播出的《隋唐演义》,就是其中的一个。

自古以来,一个王朝的兴起,必然伴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贤能者得天下,而昏庸者、暴政者只能坐失天下。隋唐之间的交替,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中国有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就是说人民可以拥护一个王朝的产生,也同样可以推翻一个王朝。隋炀帝杨广修建运河劳民伤财,昏庸无能,贪恋美色,不得人心,终究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淹没。而唐太宗李世民广结八方侠士,侠肝义胆,爱民如子,深得人心,让一个个英雄甘愿为他血洒疆场,成为了一代千古明君。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取代隋朝,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历史的洪流中,像隋唐这样的兴替还有许许多多。譬如与隋朝一样二世而亡的秦朝,譬如商周的交替,再譬如唐宋的更叠。历史车轮碾过的缕缕痕迹中,隋唐为其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权力的欲望都是无穷无尽,永无止境的。在那些对于权力的追求之路中,有着多少的森森白骨,又埋葬了多少不屈的灵魂。而拥有了权力之后,又会怎样的运用它呢?这些权力用法的差异,就成了历代王朝之间不断交替变换的最根本原因。

历史并没有已经成为过去,历史仍在延续。隋朝的灭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唐朝的兴起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当时的封建社会,但仍旧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篇2

《隋唐演义》这本本主要讲的是隋朝时的故事。隋朝的第一个皇帝杨坚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勇,二儿子叫杨坚,杨勇是太子,杨坚则是晋王。

太子杨勇过着简朴的生活,杨广则天天过着奢侈的生活,荒淫无度,而当时的皇帝杨坚则提倡节俭的传统美德。一天,杨坚去看望他的二儿子杨广,杨广的内探把消息告诉了杨广,皇帝到杨广家里,家中十分清贫,处处是书,杨广还告诉皇帝天天十分惦念父皇母后,杨坚心中渐渐觉得二儿子杨广比太子杨勇更要优秀。杨广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一心要取代哥哥当上太子将来好做皇上,为此他不择手段,终于有一天他如愿以偿。

杨广当上太子后,沉迷女色,贪奢无度,并且顺利的当上了隋朝的皇帝。他挥霍无度,残暴百姓,为去扬州看琼花,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即现大的大运河,百姓们则过着民不潦生的生活。所以,反隋的人就有了。百姓们建立了---反王,个个武艺高强,对杨广和朝庭恨之入骨,其中有李渊带领的李唐一族尤为突出,杨广把兵权都交给了宇文家族,十八反王势力渐渐强大,宇文家族也对皇位虎视眈眈,最终,杨广死于宇文家族手中,取而代之的则是李渊。

李渊当上皇帝后,建立了历史上的唐朝,他成了大唐盛的第一个皇帝,他爱民如子,强兵护国,全心全力的治理国家,天下太平,百姓们无不拥戴。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想到后果。杨广的行为必然会导致隋朝的灭亡,唐朝国强民富正是因为有一个爱民如子的朝庭,百姓们安居乐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本书把我带入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历史回顾中,受益非浅!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篇3

《隋唐演义》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十大名著之一。让我一读开头,就想读结尾。

这本书只要讲述了隋炀帝杨广和高祖李渊的一场战争。在秦王李世民(李渊二太子)夜探白璧关时,遇见仇人尉迟恭,护驾的程咬金和尉迟恭好一顿战斗。尉迟恭黑鬼有条神鞭重八十斤,中上鞭的人必死无疑。程咬金被打后死了,但又复活,原来这程咬金是土福星宫转世,死后遇土复活,这样一连几次,气得尉迟恭气不打一出来。但秦王受委屈了,军师徐茂公将程咬金赶出了军营。最后,李世民在长安登基,自号唐太宗。

读完这本书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惊奇、高兴、悲伤……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故事中,军师徐茂公好谋善断,尉迟恭有万夫不当之勇,秦琼神勇无敌,罗成武艺高强,李元霸力大无穷……人物各有特色。其中徐茂公足智多谋我最欣赏。他用智谋战胜了刘武周,让刘武周的得力之将归顺于唐。

徐茂公的计谋让我想起了李广的空城计,他的几百人马遭遇匈奴几千人马袭击。李广装作若无其事。匈奴担心李广有什么阴谋,便撤退了。其实李广并无阴谋,只不过担心打不过匈奴,使出了一个让敌人误会的空城计罢了,没想到敌人果然中计。

他们有这等计谋,是因为他们小时侯博览群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吗!我一定要发愤读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同时,我也欣赏将士们誓死为唐的精神。我要把这种精神放在学习上,更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要一鼓作气冲破难关。

我十分欣赏欣赏唐代将士,更欣赏他们那不怕困难的精神。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篇4

《隋唐演义》这本书讲述了从南北朝末期到隋唐时期发生的朝代更替故事。

在南北朝末期,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四处攻打其他政权,所向披靡,一统天下,隋朝成了继秦朝以后第一个一统天下的朝代。隋朝的建立,标志着天下进入了稳定繁荣富强的时代。

可是,朝代总是不会永久存在的。杨坚的儿子杨广登基后,表现得无比昏庸:修大运河、加税、攻打高丽(现在的朝鲜韩国带)······致使百姓苦不堪言,被逼迫得造起了反。天下大乱,十八路反王逐鹿中原。可此时,杨广竟然还不知道,仍在游玩作乐!

后来,隋朝的大臣李渊也起兵反隋。这时的朝廷已经乌烟瘴气,就像没有生命的皮球,任意地让人们踢来踢去。终于,李渊成功地推翻了隋朝,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唐朝。不久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登基后励精图治,将唐朝治理得无比繁荣,史称贞观之治,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一代明君。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两点。一是统治者决定成败,如果杨坚当时不选杨广当接班人,隋朝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如果杨广当时以黎民社稷为重,不推行苛政,隋朝也不会这么短命。

第二,谋略决定成败,如果李渊当时还是忠心耿耿地跟随杨广,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在战乱中被杀死、无人顾及的普通大臣,起兵反隋,难道不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正确决定么?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篇5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两本厚厚的《隋唐演义》。这两本书结合了白话文和诗,写了大隋从兴盛到衰败和唐朝的渐起的全过程。上下两册共六百零三页,共一百回,每一回的.开头都有一篇摘自右调的诗总领全文内容。使文章变得更加精彩。《隋唐演义》的上下两册十分精美,是两本很好的书。

这两本书讲述的故事背景大为不同。一本讲的是当时大隋统一时,一本讲的是十八路反王起义时,故事内容主要是讲了绿林好汉:秦琼、程咬金、王伯当、单雄信等人以瓦岗山为根据地,联合反王推翻大隋创建唐朝的事。当时杨广在位当大隋的王,他鱼肉百姓。大兴土木造宫殿,闹的百姓吃不好穿不暖,天天民不聊生,而他在宫里吃喝玩乐,十分快活。后来出于巧合,秦叔宝等人走到了一起,准备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造反。他们一反,各地也都反了。秦叔宝也是一路顺风,收降了许多身怀绝技心有大志的好汉,比如罗成、尉迟公等,使他们更加强大起来,在这世道上有了威望,同时也有了力量。终于,杨广上吊自杀了。随之唐朝又立了起来。隋唐演义就完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只有正义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自古正邪不两立,每一个人都要做有正义感的人。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我很喜欢它。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篇6

《隋唐演义》这本书记录了南北朝末年到唐朝初年的历史,讲述了隋朝的兴亡和唐朝扫除各路反王的精彩故事。书中的人物鲜明,一读下去就会让人们爱不释手。里边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如混世魔王程咬金,行侠仗义的秦琼等等。

最令我感动的故事是罗成的死。一天,罗成去探望李世民,唐高宗请他去收复紫金关,他就随李建成和李元吉到紫金关陷入重重包围之中,罗成出战和敌军战了很多回合也已筋疲力尽,谁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开城门援助。可怜的罗成在紫金关被万箭射死了。真是让人既同情罗成的死,更气愤李建成和李元吉做出的傻事。

不仅是罗成的死使人感动,还有很多故事让人深深感动: 瓦岗寨众兄弟为了推翻当时的封建社会, 创造一个民主的世界而招兵买马, 与另十七路反王一同征讨隋朝,瓦岗寨众兄弟这种为人民着想、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在《秦王钻鞭得尉迟》里,秦王李世民一心想得到武艺出众的尉迟恭,他便杀了尉迟恭的主子,然后尉迟恭让李世民和程咬金从他鞭下钻过。李世民和程咬金从他鞭下钻过去了,而尉迟恭本可以打死李世民的,但他却没有,因为他被李世民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隋唐演义》这本书既增长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推荐大家多读几遍,去了解里面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隋唐演义学生读后感篇7

这几天,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隋唐演义》,中国十大名著之一,作者是褚人获。

这本书大概讲的是:瓦岗寨众英雄匡扶正义,反抗暴政,各路起义军推翻隋唐到唐王朝建立、李世民称帝的传奇故事,再现了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历史年代。其中秦琼卖马、程咬金劫王杠、罗成打破一字长蛇字阵、尉迟恭日抢三关等故事早已是脍炙人口。

《隋唐演义》里很多故事令我难忘,有徐茂功智退三路兵、雄阔海捐躯千斤闸、紫金关众将破贼……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徐茂功智退三路兵,这个故事讲了:尚师徒、新文礼、杨林来攻取瓦岗。在万分焦急的时候,徐茂功站出来用他的智慧说退了尚师徒,新文礼也随之而去,接着有劝走了唐壁。徐茂功用他的智慧和那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退了三路大军,他的大智若愚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书中也有很多猛将,有程咬金、秦琼、罗成……其中我最喜欢罗成,他在破一字长蛇阵的时候毫不犹豫,那可是谋反的事,并且和他爸作对,但他为了国家,宁愿牺牲这些,他大公无私真令大家佩服。

唐代政治史论槁读后感

唐代政治史论槁读后感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研究唐史者所必读之书目,近日笔者初读了陈先生的这部书,略作札记如下:
  读陈先生的著作,首先遇到的便是要克服不同时代语言的差异,陈先生于民国期间完成此书(1941年),大多带有些半文半白的语言现象;另外陈先生写文章以考据著称,读他的文章可以看到先生考证之精细。这也看出陈先生“治史”之严谨,有理有据,“论从史出”。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大多以古典文献作为其引证的对象,所以还要克服古代文言文的语法障碍。我的古文功底不是特别的好,所以读陈先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困难,初读之后,只是对陈先生的这篇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为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篇为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下篇为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由于对唐代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应该说很费劲的把上篇读完了。读过后感觉陈先生在上篇说了三个问题:一为唐代皇室的氏族问题;二为唐代政治势力之变化;三为藩镇割据的原因再分析;
  在陈先生这本书中,他对隋唐史一个主要观点是:更加从民族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隋唐历史的发展。在这篇中陈先生开篇说:民族与文化问题乃李唐一代史事之关键。
  对于唐代皇室的氏族问题,陈先生对史料进行的一番考究和论证,认为“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於有唐一代之官书,其纪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後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并认为“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故隋唐皇室亦依旧自称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伪冒相传,迄於今日,治史者竟无一不为其所欺,诚可叹也。”从中给我们的传达了一个这样的信息,治史者对于史料的甄别至关重要,学会辨别史实的真伪。
  对于唐代政治势力之变化,陈先生自有一番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提出了“关中本位政策”,他认为“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後裔也。自武曌主持中央政权之後,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故“关中本位政策”最主要之府兵制,即於此时开始崩溃,而社会阶级亦在此际起一升降之变动。盖进士之科虽创於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涂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於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於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武周统治时期不久,旋复为唐,然其开始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之趋势,仍继续进行。迄至唐玄宗之世,遂完全破坏无遗。而天宝安史乱後又别产生一新世局,与前此迥异矣。”这里所说的“新世局”就应该是中篇所讲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对于藩镇割据的原因再分析,陈先生认为藩镇割据是与民族有很大的关系的。为何这么说呢?陈先生给出了答案: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两大集团①长安集团②河朔集团。长安集团在玄宗后期以宦官为主,河朔集团乃是安史旧党。他列举高力士、鱼朝恩、吐突承璀、仇士良、杨复光、田令孜等人的出身,认为“唐代阉寺多出于今之四川、广东、福建等省,在当时皆边微蛮夷区域。其地下级人民所受汉化自甚浅薄,而宦官之姓氏又有不类汉姓者,故唐代阉寺中疑多是蛮族或蛮夷化之汉人也。唐代中国疆土之内,自安史乱后,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舆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故论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
  又说:“在长安文化统治下之士人,若举进士不中,而欲致身功名之会者,舍北走河朔之外,则不易觅其他之途径也”、“安史之徒乃自成一系统最善战之民族,在当日军事上本来无与为敌者也。考安禄山之种族在其同时人之著述及专纪其事之书中,均称为柘羯或羯胡”。所以认为安史之乱也是与种族问题有关。
  对于这个上篇而言,除了对李唐王朝的皇室氏族做了考究之外,重点的就是论述“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
  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通读中篇,我认为陈先生是以有唐一朝皇帝继承问题为线索,论述了“唐代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系于北门卫兵之手(以中央的四次革命最能说明)”、“唐代皇帝继位之不固定”、“唐代士大夫党派的分野(即是党争之渊源)”、“牛李党争”、“内外朝之党派与皇位继承之关系”。
  唐代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系于北门卫兵之手
  陈先生认为:唐代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关键实系于守卫宫城北门禁军之手。”以四次中央革命的成败来论述之:一为玄武门之变,二为中宗之复辟,三为神龙三年李重俊之反叛,四为韦庶人之死(唐隆政变)。
  为何系于北门禁军呢?“而北门之重要则由于唐代都城建置之形势使然,其详见拙着《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章附论都城建筑一节。”对此陈先生又略述之:“唐代之北军即卫宫之军,权力远在南军即卫城之军之上,其情势舆西汉南北军所处者适相反。”、“《周官·考工记》匠人云:面朝背市。”西汉与此相对应,而唐则不然。“唐代之长安城,其宫近城之北端,而市则在城之南方,其宫市位置适与以前之西汉长安城相反,故唐代之南北军舆西汉之南北军其名虽同,而实际之轻重则相殊异也。”、“唐代之长安,其宫在城北,故北军为卫宫之武力。苟明乎此,则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悉决于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军事之胜负,而北军统制之权实即中央政柄之所寄托也。”
  玄武门之变:“太宗之所以得胜,建成、元吉之所以致败,俱由一得以兵据玄武门即宫城之北门,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门故也。”玄武门之重要性可谓深矣!而建成、元吉岂可不知?陈先生引《常何墓志铭》,然后知太宗与建成、元吉两方皆诱致对敌之勇将。至于太宗之胜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拉拢工作做得比较好。
  中宗复辟之成功:“中宗复辟之成功,实在沟通北门禁军之故。张东之既得羽林军统将李多祚之同意,大局即定,虽以武曌之枭杰,亦无抵御之能力矣。”
  神龙三年李重俊之反叛:在此陈先生则是从李多祚前后两次兴兵干预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来说明。(上一次是中宗复辟)
  韦庶人之死:“玄宗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夜之举兵,与三年前即神龙三年七月六日节愍太子重俊发动之玄武门事变正复相似,而成败不同者,以玄宗能预结羽林万骑诸营长葛福顺、陈玄礼等,而韦后死党守卫玄武门之羽林禁军统将如韦播、韦璇、高嵩等,皆为其部下所杀故也。”
  “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为成败之关键。”
  “关中本位政策”施行以来,内重外轻之势所致也。然自玄宗末年安史叛乱之后,内外轻重之形势既舆以前不同,中央政变除极少破例及极小限制外,大抵不决之于公开战争(唐末强藩与中央政府权臣及阉寺离合之关系构成战乱,其事应列入统治阶级之升降及党派分野范围论之。故凡本书所未能详述者,以义类推之可知也),而在宫廷之内以争取皇位继承之形式出之。于是皇位继承之无固定性及新旧君主接绩之交,辄有政变发生,遂为唐代政治史之一大问题也。
  后文又举“玄宗政变夺皇位”一事说明之:“玄宗既以有大功故得立为皇太子,而其皇位继承权仍不固定,其后虽已监国,并受内禅,即皇帝位矣,而其皇位之不安定也如故,必至诛夷太平公主党徒之后,睿宗迫不得已,放弃全部政权,退居百福殿,于是其皇位始能安定,此诚可注意者也。至太平公主欲以羽林军作乱,幸玄宗早知其谋,先发制人,得斩禁军统将常元楷、李慈等,唐代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系于北门卫兵之手,斯又一例证矣。”
  唐代皇帝继位之不固定
  ①太宗夺权
  ②立李治为太子
  ③高宗的立嗣问题(实则高宗与武后立嗣,武侯其中的作用大)
  ④中宗复辟:“神龙元年正月癸卯(二十日)玄武门之事变,其事自唐室诸臣言之,则易周为唐为中兴复辟;自武则天方面言之,则不过贪功之徒拥立既已指定而未甚牢固之继承储君而已(凡唐代之太子实皆是已指定而不牢固之皇位继承者,故有待于拥立之功臣也)。”
  ⑤李重俊反叛:“明知其皇位继承权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险之举耳。”
  ⑥唐玄宗即位:“玄宗既以有大功故得立为皇太子,而其皇位继承权仍不固定。”
  ⑦玄宗太子李瑛的废黜与肃宗李亨的上台:“惟肃宗既立为皇太子之后,其皇位继承权甚不固定,故乘安禄山叛乱玄宗仓卒幸蜀之际,分兵北走,自取帝位,不仅别开唐代内禅之又一新局,而李辅国因是为拥戴之元勋,遂特创后来阉寺拥戴或废黜储君之先例,此甚可注意也。”
  ⑧代宗的即位:“代宗虽有收复两京之功,而其皇位继承权不固定如此。最可注意者,则为自宝应元年四月乙丑(十六日)事变张皇后失败后,唐代宫禁中武曌以降女后之政柄,遂告终结。而皇位继承之决定,乃归于阉寺之手矣。但阉寺之中又分党派,互有胜败,如程元振等舆朱辉光等之争,即是其例。至于李氏子孙无论其得或不得继承帝位如代宗舆越王系之流,则皆阉寺之傀儡工具而已。”
  ⑨德宗为太子时,其皇位继承权亦不固定
  ⑩顺宗废黜之事在《通鉴》贞元三年有详细记载,陈先生在此处强调:“永贞内禅尤为唐代内廷阉寺党派竞争与外朝士大夫关系之一最着事例,且唐代外廷士大夫之牛李党争即起于宪宗元和之世。”
  “本篇中专论唐代皇位继承不固定之事实,则至德宗顺宗之交为止。此后以内廷及外朝之党派关系与皇位继承二端合并论证,而在论证此二端之前,先一言唐代士大夫党派分野之界线焉。”
  唐代士大夫党派分野之界限
  武后之前:山东氏族与关陇贵族集团
  高宗武后之时为一大变迁
  主张经学为正宗——山东氏族;由进士出身而以浮华放浪者著称——新兴阶级;“唐代士大夫中其主张经学为正宗、薄进士为浮冶者,大抵出于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之旧家也。其由进士出身而以浮华放浪著称者,多为高宗、武后以来君主所提拔之新兴统治阶级也。”
  牛李党争问题
  李党——旧派(郑覃、陈夷行等)
  牛党——新派(李宗闵、李钰、杨嗣复、令狐楚、白敏中、杜牧等)
  下为陈先生之言:
  唐代门生对座主关系密切:
  “李德裕所谓朋党,即指新兴阶级浮薄之士藉进士科举制度座主门生同门等关系缔结之牛党也。”
  “座主以门生为庄田,则其施恩望报之意显然可知。此唐代座主对于门生关系密切之一例证也。”
  “牛派巨子以同门之故,遂结为死党。”
  “新兴阶级党派之构成,进士词科同门之关系乃一重要之点。”
  “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究其所学之殊,实由门族之异。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沈转变之概状矣。”
  “宣宗朝政事事与武宗朝相反,进士科之好恶崇抑乃其一端,而此点亦即牛李二党进退荣辱之表征也。”
  “大中一朝为纯粹牛党当政李党在野之时期,宣宗之爱羡进士科至于此极,必非偶然也。”陈先生引张尔田先生《玉溪生年谱会笺》叁大中二年下引沈曾植先生之言曰:唐时牛李两党以科第而分,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
  陈先生又言:可论者约有三端:一曰牛李两党之对立,其根本在两晋、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与唐高宗、武则天之后由进士词科进用之新兴阶级两者互不兼容,至于李唐皇室在开国初期以属于关陇集团之故,虽舆山东旧族颇无好感,及中叶以后山东旧族舆新兴阶级生死竞争之际,远支之宗室其政治社会之地位实已无大别于一般士族。二曰:凡山东旧族挺身而出,与新兴阶级作殊死鬬者,必其人之家族尚能保持旧有之特长,如前所言门风家学之类,若郑覃者,即其一例也。亦有虽号为山东旧门,而门风废替,家学衰落,则此破落户之与新兴阶级不独无所分别,且更宜与之同化也。三曰:凡牛党或新兴阶级所自称之门阀多不可信也。
  “然唐末黄巢失败后,朱全忠遂执统治之大权。凡藉进士词科仕进之士大夫,不论其为旧族或新门,俱目为清流,而使同罹白马之祸,斯又中古政治社会之一大变也。”
  “又唐代新兴之进士词科阶级异于山东之礼法旧门者,尤在其放浪不羁之风习。故唐之进士一科与倡伎文学有密切关系。”
  内外朝之党派与皇位继承之关系
  陈先生在此先讲了“永贞内禅”,“因永贞内禅为内廷阉寺与外朝士大夫党派钩结之一显著事例,而牛李党派实又起于宪宗元和时之故,此后即取内外朝之党派舆皇位继承二事合并言之。”
  宪宗之即位:“宪宗之得立为帝,实由宦者俱文珍等之力。”
  牛李党争起于宪宗之世:“牛李党派之争起于宪宗之世,宪宗为唐室中兴英主,其为政宗旨在矫正大历、贞元姑息苟安之积习,即用武力削平藩镇,重振中央政府之威望。当时主张用兵之士大夫大抵属于后来所谓李党,反对用兵之士大夫则多为李吉甫之政敌,即后来所谓牛党。而主持用兵之内廷阉寺一派又与外朝之李党互相呼应,自不待言。是以元和一朝此主用兵派之阉寺始终柄权,用兵之政策因得以维持不改。及内廷阉寺党派竞争既烈,宪宗为别一反对派之阉寺所弑,穆宗因此辈弑逆徒党之拥立而即帝位,于是“销兵”之议行,而朝局大变矣。”
  “元和朝虽号称中兴,然外朝士大夫之党派既起,内廷阉寺党派之竞争亦剧,遂至牵涉皇位继承问题,而宪宗因以被弑矣。”
  吐突承璀在宪宗一朝受宠一时,而穆宗之即位,由于支持澧王宽后被穆宗(遂王)所诛。
  “销兵”成长庆一朝之国策:“销兵”之数每年仅限百分之八,且历时甚短,其所以发生如是之大影响者,盖当时河朔为胡化区域,其兵卒皆善战之人,既被裁遣,“合而为盗”,遂为朱克融、王廷凑所利用,而中央政府征募之人自然不能与河朔健儿为敌也。
  宪宗、敬宗之死,敬宗、文宗之得帝位都为阉寺所为。“致敬宗及绛王悟之被弑害,与夫文宗之得继帝位,均是内廷阉寺刘克明党与王守澄党竞争下之附属牺牲品及傀儡子耳,亦可怜哉!斯又唐代皇位继承不固定舆阉寺党争关系之一例证也。”
  理清牛李党争发展之历程:“文宗一朝为牛李党人参杂并进竞争纷剧之时期”“就牛李党人在唐代政治史之进退历程言之,两党虽俱有悠久之历史社会背景,但其表面形式化则在宪宗之世。此后纷乱斗争,愈久愈烈。至文宗朝为两党参错并进,竞逐最剧之时。武宗朝为李党全盛时期,宣宗朝为牛党全盛时期,宣宗以后士大夫朋党似已渐次消泯,无复前此两党对立、生死搏鬬之迹象,此读史者所习知也。”
  “鄙意外朝士大夫明党之动态即内廷阉寺党派之反影。内廷阉寺为主动,外朝士大夫为被动。阉寺为两派同时并进,或某一时甲派进而乙派退,或某一时乙派进而甲派退,则外朝之士大夫亦为两党同时并进,或某一时甲党进而乙党退,或某一时乙党进而甲党退。迄至后来内廷之阉寺“合为一片”(此唐宣宗语,见下文所引)全体对外之时,则内廷阉寺与外廷士大夫成为生死不两立之仇敌集团,终于事势既穷,乞援外力,遂同受别一武装社会阶级之宰割矣。”
  “李训、郑注所以能异于宋申鍚,几成扫除阉寺之全功者,实在利用阉寺中自分党派,如王守澄与仇士良、韦元素等之例是也。又当时牛李党人各有其钩结之中官,训、注之进用本皆由于阉寺,故能悉其隐秘,遂欲同时一举将阉寺及士大夫诸党派俱排斥而尽去之也。当日阉寺之党派既是同时并进,互相争鬬,达于剧烈之高点,故士大夫之党派各承其反影,亦复如之。斯为文宗一朝政治上最要之关键。”
  “由宪宗朝至文宗朝,牛李争鬬虽剧,而互有进退。武宗朝为始终李党当国时期,宣宗朝宰相则属于牛党,但宣宗以后不复闻剧烈之党争。究其所以然之故,自来未有言之者,若依寅恪前所论证,外朝士大夫党派乃内廷阉寺党派之应声虫,或附属品,傥阉寺起族类之自觉,其间不发生甚剧之党争,而能团结一致以对外者,则与外朝诸臣无分别连结之必要,而士大夫之党既失其各别之内助,其竞争遂亦不得不终归消歇也。”
  总之,在论述内外朝之党派与皇位继承之关系时,陈先生认为唐代中后期的皇位嬗变阉寺乃是幕后黑手,皇帝只不过是一种傀儡罢了。而阉寺与外廷,则阉寺为主导,外廷乃是阉寺的附属品。而外廷斗争(朋党之争)之湮灭乃是由于阉寺“合为一片”。
  其中有几位皇帝是值得注意的:肃宗、代宗、宪宗、宣宗、哀帝,为什么呢?肃宗登基,李辅国因是为拥戴之元勋,遂特创后来阉寺拥戴或废黜储君之先例;代宗登基"皇位继承之决定,乃归于阉寺之手矣";宪宗之世牛李党争起;宣宗即位后士大夫朋党似已渐次消泯;而哀帝时为何这种统治瓦解了呢?笔者在陈先生的论述中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是我过于愚笨了)
  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开篇先生就言:兹所欲论者只二端:一曰外族盛衰之连环性,二曰外患与内政之关系。在外族盛衰之连环性一节当中先生依次论述了突厥、回鹘、吐蕃、高丽、南诏……
  如按陈先生的意见,那么我们所夸耀的大唐盛世岂不是也在民族的夹缝中生存?东北有高丽,西北先后有突厥、回鹘,西南有南诏。如此中国在唐朝怎么可以算得是一个大国呢?首先从国界来说,唐代不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其次又有这么多的外族势力在不同时期内的犯边;
  关于第二节外患与内政之关系,陈先生首先从府兵制的瓦解入手,论述了吐蕃的侵犯与边疆戍兵的关系,从而说明其府兵制瓦解是与外族的侵犯有关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是唐代兵制的一大特点,但是面对吐蕃的进攻,这种兵农合一已经满足不了边防的需要,“故不能不有长期久戍的‘长征健儿’”。“此吐蕃之强盛所给予唐代中国内政上最大之影响也”。
  其次论述了回鹘与中国在和平时期财政经济之关系。(陈先生在前说回鹘与中国摩尼教之关系,在此颇有疑问,摩尼教那是西方传入中国的,怎么觉得先生好像说这倒是中国本土的了?)先生就马价问题展开一番论述:“蕃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唐与回鹘在和平时期之关系中,马价为国家财政之一大问题,深可注意。”后文又说:“唐室之应付此项困难问题,计出于无聊,抑又可知矣。”
  再次陈先生从回纥与中国人民经济关系加以略论。许倬云先生在《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中把唐代的他者分为三类:一曰陆续由近边外族,流入中国的人口;二曰外商因为来华贸易流离中国的胡客蕃商;三曰整体投奔中国的外族;外族商人与中国人民经济的关系就有一定的关系了。
  在此篇的最后陈先生引用宋祁的话:故宋子京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笔者对此还是不能理解!
本文标题: 关于唐朝历史书读后感(关于唐朝历史的观后感3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23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会发光的鱼读后感30字(烛光里的鱼读后感50字)月季花和雪人读后感(月季花和雪人读后感想2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