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0字左右(《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01 23:46: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用了一周的通勤时间在地铁上读完了《历史的温度》这本书,内容给我带来了挺大的触动。全书由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部分构成,可以...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0字左右(《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用了一周的通勤时间在地铁上读完了《历史的温度》这本书,内容给我带来了挺大的触动。全书由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部分构成,可以说每一部分都很精彩。 

      人物篇的故事更多的是让我感慨我们身处在这个世界,形势可能会影响我们普普通通的每一个人,同样我们也会有可能影响世界的变革。从“东京玫瑰”户栗郁子、海蒂.拉玛、阮玲玉等人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跟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往往是让你意想不到的。 

     居里夫人的经历让大家看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德方面,想想今天的中国社会其实也还是如此。学术上的成就并没有让她过上幸福的个人生活。丈夫去世后因为和丈夫的学生互生好感传出去后导致身败名裂,当时的法国社会都对她恶语相向。但是却没有人去指责她丈夫的学生,即使他要求他妻子默许他能有情人。好在最后一战期间,因为亲赴战场利用X射线帮助拯救了不少士兵的生命才逐渐的挽回了个人的声誉。多说一句,这一家人真够牛逼,不仅自己夫妻是诺贝尔奖得主,连女儿也一样拿到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虽然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做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讲,他却是个极度不合格的人。爱迪生顶着发明大王的称号,实际上却是将整个团队的努力成果归功到他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一个团队成就了他。我觉得除了技术之外,他更多的是精通商业,知道如何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普世的商业价值,也因此他最后被世人记住。在做人方面,同样是有缺陷的。在交流电和直流电之争中,不惜通过电死人的方式来宣扬交流电的危害。最终自己也被赶出一手创建的公司,而成就了通用电气。 

      可以说再牛逼的人都是会有私心,一开始更多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动乱年代,上层人物的私心往往是导致了普通民众的受苦受难,更会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失,比如外蒙古的丢失。在没有经历大的灾难前,很难想象中国人能够团结在一起。当然在国难当头的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可惜的是往往先离开这个世界的都是一腔热血之士,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警醒世人。民国时期却是出了很多的牛人,民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可以说让我很震惊,很显然今天的中国并没有继承这些。 

      最后谈谈个人的感受。以前我对带头人的要求太高了,总觉得带头人应该是在能力、见识、人品、心胸等各个方面都要很牛逼,也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做成事情。现在想想这个是太苛责了,人都是有缺点,只要这个缺点不是致命的,应该不至于影响他做成一件事情。 

历史的温度

  向来我最爱的科目,除了语文,就是历史了。但历史这个学科又太广太杂了,夹杂着前人的主观而带动着我们对于历史的看法。最近看到一位博主的观点,觉得十分认同,实在符合我的想法。为什么一件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版本和看法?只是因为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感觉也不同,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异曲同工之妙。人无非就是想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所以用一些春秋笔法将自己的观点隐晦地引导读者。就拿吃狗肉这件事讲,爱狗人士和爱吃狗人士能一样吗?
  但我不敢妄谈历史,毕竟肚里油墨不多,且观点太主观,怕太偏激。可我觉得,历史是有温度的,或暖或冷,都有一份属于时间酝酿的温柔。

  起初,我觉得历史是冰冷的。毕竟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离不开战争。张养浩在《潼关怀古》里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都是建立在百姓的血泪上的。在历史书上都只是寥寥带过,主要写的是帝皇将相的昏庸或者兴盛。战胜者用笔墨大肆渲染自己的丰功伟绩,成王败寇,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失败者只能被人编排,被抹黑,然后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发生就无法被篡改,虽然总有人想要去掩盖这样的事实。于是在白纸黑字中,在碑铭和书页上,历史告诉我,逝去的永远无法溯洄。我无法告诉袁崇焕小心朱由检,也无法阻止圆明园被火焰一寸寸吞噬,我无法避免那些屈辱的行为……

  但是后来,渐渐感受历史到的温度。特别是那些在课本里的历史人物,逐渐鲜活起来,他们没能参与我们的人生,而我们却跟着文字参与了他们的一生。这时候你会发现:放浪不羁的李白,也曾是踌躇满志的有志青年,只是因为太爱喝酒,耽搁了太多事;豁达开朗的诗神实际上是一个一生都在致力填饱肚子的“食神”;那个婉约的李清照,也是那个时代独立自主的奇女子……看起来遥远的他们,突然之间有了血肉,似乎就在我们的眼前。会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跌宕起伏。恍惚从历史中,得到了这样的奇异的感觉。

  所以说,不谈立场的话,历史必须严谨,但可以不用那么严肃。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以及轶闻,它是历史,但不是正史。可它流传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是正餐总有甜点饮品解解腻,溜溜缝,但终归是小食罢了。这就是历史的温度,我们能从其中得到不同的滋味来。所以历史具有引导作用,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在里面能看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观点。但我们其实可以不用为喜欢哪个朝代而争得面红耳赤,也无需固执地将观点强加于别人。何须固执地去深究,偶尔浅尝,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大多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无非是猜测大于事实的,既然已经过去,也不必觉得它的冰冷将人拒之门外。

  每段历史都有自己的温度。但在历史的大道上,偶尔的角落里,反而有一些细碎的残片。可以试着去捡一捡,不必去追逐洪流。历史很大,可能在书页上随手一画就是几十年岁月。可历史又很小,小到我们都尝试感受它的体温。那就这样吧,去感受灼热或者阴凉。

历史的温度这本书怎么样

历史的温度这本书很不错。

作者张玮,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对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个个事件,通过抽丝剥茧般的描述,将历史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作者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的客观环境,设身处地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没有先入为主地代入立场,也没有采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内容简介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

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记得是去年双十一,刷着淘宝不知道要买些什么,不知怎么看着看着就跑到了买书的专栏,无意中在推荐的栏里看到了这本书,点开,“历史的温度”这几个大字映入眼睛,时隔屏幕,有些雾里看花的味道,封底上一众新媒体人的推荐语,底下也是一些看过之后人的好评,感觉应该也还不错,推断是本有趣的历史读物,包装庄重朴素,大概这书也不会太媚俗。感觉也是一本又不肤浅的书,作为学校中除了学习打发下时间的读物,通读之后,阅读感受基本达到了理想预期。

书名为历史,但涉及内容却不局限于历史,写蒋百里的《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写鸟山明的《靠画漫画,28岁就缴4000万元个人所得税是怎样一种体验?》,如野史体,写戴笠的《“戴老板”之死》,写王亚樵的《“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如金句体,写埃菲尔铁塔的《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还有那个把奥运冠军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真实的朋友来写。文笔娴熟流畅,行文简洁明快,给人一段轻松愉悦舒适的阅读历程。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历史是没温度的。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大多来自历史课。在教科书上,一个历史人物是太扁平,太死板!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性,有故事,既有他的正面同时也有他的侧面,反面等多面!而教科书上的那些形象高大的历史人物,那他各方面都是高大的,包括私生活在内也是没有任何污点的。课本上会告诉你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却不会告诉你玛丽居里和遗夫的学生朗之万有一段充满争议的恋情。课本上会告诉诉你李鸿章签订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却不会告诉你李鸿章作为晚清的“裱糊匠”那种“秋风宝剑孤臣泪”的悲凉!

历史事件也是枯燥的、冷冰冰的,所有有趣的知识最后都要变成干巴巴成满载着痛苦回忆的考点。
在教科书中,历史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习惯于用现在的观点衡量古人的做法(很多失败原因里最后都要谈到阶级的局限性),将重要人物的姓名、生卒年月,重要历史事件的时代意义、正负影响背得滚瓜烂熟,却忽视了蕴藏在其中的精神流传,最后考出了一个不错的历史分数,却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观,对历史的兴趣也随之消磨殆尽。
历史本身很有趣,历史本身也很精彩。可悲的是,荧屏上还充斥着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手雷炸战斗机等的雷人桥段。一些宣传也仍是一些以生硬的说教为主流。

在《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一章中记录了关于地动仪真假的争议和论证,其中作者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这也是我们应该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像是一场漫长的炼狱,有史实是太残酷,让人锥心绞痛;又像是一场愉快的旅行,让人心驰神往。——题记

  古人曾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有人说历史是无情的,乏味寡淡,没有温度,没有情感。那这本书何来温度?读过我才知晓作者的情怀就是温度。他抛开历史的冰冷背景,在书中树立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欲望的鲜活人物。

  《历史的温度》分为上下两册。接触这本书是带领学生上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这一课。书里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凡尔纳生平的故事。标题叫“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文章当中介绍了凡尔纳创作的作品三部曲(《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过程,有着详细的描述。我顿时对这样一位享有“科幻小说之父”头衔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海底两万里》小说中描述的“鹦鹉螺号”潜艇竟然成了1886年英国开发第一艘使用蓄电池潜艇和1955年核动力潜艇的前身。以及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的发生过程细节,也与他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描述的情况几近相同,这让我咂舌,凡尔纳不是一个小说家,仿佛是一个预言家。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孙殿英的盗墓笔记”“鲁迅背后的两位女性”等等。因此,我又找来了《历史温度》1继续阅读。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也让我印象深刻。珍妃是清朝元户部右侍郎长叙的第五个女儿,他和姐姐瑾妃从小跟随叔父长善长大,又在广州生活,受到西方先进和开放思想的影响与光绪帝情投意合。关于珍妃的死亡原因说法有很多。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逼迫珍妃投井而死,带着光绪帝逃到了承德。从这里可以看出珍妃她的思想影响了光绪,也试图推翻慈禧的政权。慈禧为了保身将手伸向了这样一位后宫嫔妃。可以说慈禧让中国后退了几十年。但慈禧也并无作为,慈禧带领着左宗棠等一些大臣,收复了当时中国的边境新疆地区,也并不能说慈禧是一个万古罪人。

  全书分为四个板块,有人物篇、逸事篇、战争篇和奥运篇。作者张玮从多个角度来叙事历史长河中的精彩时刻的。有一篇“1942年十五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讲述的是美国飞行员迫降中国后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的故事,每一位机组成员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都是一段惊险且有温度的'故事。他们并没有被日本人的残暴和血腥屠杀吓倒。他们给予美国迫降飞行员冒死的帮助。文中写道“当自己的家园被侵略,人民子弟兵是前面的一堵墙,百姓是墙下坚实的土壤。”我感慨万分……许多战争篇章我看的很愤怒,很难过,甚至落泪,全身心的投在故事当中,体会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心中无限感激和敬意。战争年代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表现出的那种坚韧勇敢和无畏精神让我为之敬佩。

  阅读完这两本书,我看到了人性的温度。除了书中的故事精彩,还有文章后面的“馒头说”评论,也值得看一看。
本文标题: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0字左右(《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18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捡砖头思维读后感400字6(用砖头的思维羸得了二十亿的读后感)数学蜜蜂识途读后感(蜜蜂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