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读后感,语言学,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
语言学 读后感
语言学 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语言学 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言学 读后感1
我最早得到《语言学纲要》是在一所教育学院,这所学院的教材库让我原价购买了《语言学纲要》。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想来也是好遥远的一种记忆了。我奔波了两所大学才买到了在我记忆中弥足珍贵的那本书。现在又购买新一版的《语言学纲要》,目的是想据此开出一门语言学概论选修课——那倒不是我找不到以往的图书了,因为之前的《语言学纲要》早已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前就深深地烙下了我个人的印记:每一遍的细细阅读,每一次的深入思考,每一点思想的火花,都在书本上记录下来了;书本上刻画了太多属于我个人的东西,包括阅读地点、阅读时间,瞬间感悟……所有的细节都一一在案。因此我舍不得把读过多遍的《语言学纲要》带到学生当中——昔日陪伴我奋斗的《语言学纲要》应该永远属于我个人生命体验的一个见证,那是一份需要在个人的空间中展示的厚礼。为此,我只能重新购买《语言学纲要》。虽然我的案头上已有6种不同作者编著的、不同出版社推出的、均可作为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的同类图书,但就简明、扼要,并富于启发性这一特点来说,《语言学纲要》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语言学 读后感2费迪南·德·索绪尔,法国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也就是他将语言学塑造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世界语言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索绪尔语言学也成为“索绪尔主义”,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就语言而研究语言”。
1 语法
索绪尔将语法定为语言学史的第一阶段。古希腊哲学家们把语言分析和哲学研究合在一起进行,得出语法和逻辑形影相随,至今我们也有切身体会,如我们学习西方英语中的语法和逻辑也是密不可分的。从赫尔曼·施泰塔尔在1864年,出版《特别顾及逻辑学的希腊和罗马语言科学史》到柏拉图区分出句子有静词和动词两个要素之后,经过《智者篇》阐述了谓词,《克拉底鲁篇》包含了名词和动词,一直到亚里士多德在静词、动词的连接上提出了“系动词”的名称,才逐渐完善了逻辑和语法着眼于主辞和谓辞、名称动词。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名词是“因约定俗成而具有某种意义的,与时间无关的声音”。
2 语文学
语言学史的第二阶段是语文学。语文学是与语言学完全不同的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其中提到语言学和语文学的区别,语言学只研究语言本身,不涉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语言的运用。在雅各布·格里木《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的古典语文学中,只关注语言习惯、诗歌艺术和作品内容,在基础形态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微乎其微。而如今,语文学也就是学派校定和训释的'手段和工具,具有历史时代性。例如,中国传统语文学中“尔等”在历史的演变下,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讲的“你们”等词,都是将语言功能及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生活历史所相关的一切问题包括在内。
在索绪尔看来,不涉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语言运用,只研究语言本身的话,他将群体语言分为整体语言和个体语言。其中,在整体语言中又分为整体语言和抽象整体语言,并且整本语言学教程都是根据这几点构成框架而展开。
3 语言与理性
语言与理性的区别和关系?到底逻辑占主导地位,还是语法占主导地位?
“诸阶段首先是语法,此由希腊人首创,法国人一成不变地承袭,它从未以哲学观点审视整体语法本身,确切地说,它与逻辑有重要的关系。一切传统语法皆为合乎规范的语法,也就是说,皆受拟定好规则的成见支配,并且在某种据称正确的群体语言和另外据称错误的群体语言之间予以区分,这一开始就是摒弃了从总体角度思考整体语言现象的全局视野。”《索绪尔第一次和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 de liuguisique generale,Premier et troisieme cours),法文文本由日人小松英辅编辑,日本学习院大学1993版,第181页。而索绪尔认为,一切合乎规则的语法,所谓正确与否,只是多数人才想出来的标准。因此,语言、理性与逻辑,也就成了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
在特拉希《观点要素学》中提到“人……当他转回到自身并开始反思时,他就为自己的判断规定规则,这就是逻辑学;为他的话语规定规则则就是语法;为他的欲望规定规则,这就是伦理学”。根据特拉希的观点,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制定规则,人们遵从规则,有了规范性,才会有所谓的语言,人类才能交流,才能进步,其实在规定规则形成语言的这个过程就是理性的,其答案也就不言自明。因此,语言学历史的第一阶段—语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
4 抽象的整体语言作为符号体系
整部《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个具体清晰的框架,因为考虑到群体语言不具备统一性,无法将其进行分类,于是索绪尔将语言分为整体语言和个体语言。而“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是本书的中心,充分体现了语言是形式,而不是本质,这也是语言学研究者中众所周知观点,我们从内部进入一个符号体系来研究语言,就出现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同时,由于语言的形成仅是为了表达人们的认知、观念和想象,所以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将称为语言的名称分派给了不同的事物,让概念和符号之间,能指和所指之间达成了一种成文的契约,即能指和所指分别构成符号的两个要素,也是语言符号的一体两面,互相对立,不可分割。为了在整体语言中更好地区分能指和所指,索绪尔听觉和概念两词分别来说明。
能指在本质上具有时间性,是在历史维度中人们听觉反应的表象,而能指的存在呈现和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声音的心里印记,也就是说,能指在本质上就是任意的。所指,简单来说也是语言意义的本身,也就是人们通过语言所反映出来事物的概念。
对于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来讲,无论能指是什么,对于它所代表的概念来说都是任意的,拥有可由另一个来代替的自由。相对来说,符号就不自由了,人类社会强加给符号所要表达的概念,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强制选择性,看起来符号是可随意改变的,但由于符号的巨大数量而构成语言,改变几乎是不可能。在议案通行本中提到“历代相传的历史因素完全支配着语言,排除任何一般的和突如其来的变化”,任何民族在一般情况下都满足于它所接受的语言,以沉积的方式存在于构成这般人众的每个人的大脑里,当其参与到每个人的每时每刻时,因为它不停地在接收到人们的影响,就足以说明要对他革命是不可能的,根据这个历史因素,解释符号的不可变性完全是可以说通的。同时,索绪尔指出符号可变形的可变性,因为符号本身的延续性,其变化的选择以连续性的原则为依据。
5 语言和言语
索普尔认为,“语言”和“言语”共同组成了言语活动。对于言语活动中被拆开的两个部分,索绪尔分别进行了阐述,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而言语是交流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意识等特点,整体语言给个体语言提供了构成言语的要素,也就是说,言语的要素是从整体中提取出来作为个体语言来运用和表达,而所表达的语言便成为了言语,具有个性化,以致于更加说明言语离不开语言的存在。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把语言分析和哲学研究合在一起进行,“索绪尔主义”所提出来的“语言”和“言语”也可以用哲学中共性和个性的观点来解释。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指出不同事物的普遍性。同理,语言决定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共性,使大众可以接受的部分,这样才能用于人类进行情感和言语活动的交流,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的基柱。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很难找到所谓的规律。言语是交流活动中带有个人色彩和思维的表达,并不一定是每个人理解和消化,从而完成让事物间存在差异的使命。哲学中还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和个性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言语最初提出来的时候是不被人们所认可的,也就是说,任何个性不能完全包括在共性之中,但经过了时间历史的洗礼,在言语活动中逐渐成为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用语,它也就成为了一种语言被大众群接受并使用。从中可得,言语也是相对有条件的存在。
;简述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
从符号的任意性出发,必须要区分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探讨语言的状态(共时态)和演化的阶段(历时态)是区分的关键。
历史体现了个别成分在时间中的演化,历史产生形式,系统使用这些形式。
研究的重点是形式在系统中的作用,无需解释其历史的变化或产生的原因,因为这种解释仅说明语言成分的变化,而不能说明语言系统。
语言学从结构上进行解释,说明形式及其组合规则。
《语言论》读后感
布龙菲尔德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语言论》明显地摒弃了过去的语言学传统,这部著作因其简洁明了而被视为语言学中的经典之作。与传统的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语言研究不同,布龙菲尔德摆脱了语言学中所有内省心理学内容的影响,将语言学独树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因而在语言学界引起巨大争议。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不得不提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最早由他提出,经过后人不断完善,对语言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层次分析的相关内容,所谓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将整个句子一分为二,再逐层划分,划分的时候必须符合语法要求,这个很重要不能忘记。例如“他迅速地从球场东头跑到西头”这个句子,我可以很明确的划分前面的部分,可是到了“从东头到西头”我就开始犹豫,我在想到底是状中结构还是动宾,介词从修饰中心语应该是个状中结构,而后面的东头到西头这个部分,我的理解是东头和西头都做宾语那么会不会是动宾的结构,可又没有明显的可以判定为状中的成分。学习了布龙菲尔德的层次分析法,才有所顿悟:我为什么要把后面划分同等的`两个部分,“从”可以是一个明显的状中暗示,而“跑到”就是动宾的暗示,这样看来就清晰明了了。会觉得模糊不清的理由就是无法层层递进,把小的部分一开始看得更大,试图倒分着回来,既然他以词类构成,那么从从词的语法成分分析就是一个很合理且有效的方法。从词类上来看的话,名词多做主语,而动词多做谓语,形容词又多做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而介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其实把它的层次按结构理清楚,一切又会变得明了。
句子成分可能会出现的另一个误区是,句子越长越复杂,这样的看法是绝对不正确的。例如“喜欢看踢足球的学生今天都来了”这个句子,层次分析法里认为名词性偏正短语可充当主语,动词性短语可以充当谓语,一分为二后,前面的偏正短语是主语部分,而中心词是学生,主语前的动宾部分又不能整体作宾语,所以还得划分,依次分清,结构就变得明了,甚至比起一些更短的句子,这样虽然长但是有清晰的层次的划分的更好理解。而能够准确地划分各种句子的成分那么就需要大量的练习。
在布龙菲尔德的书中还提出音位法,提出由词中部分的不同划分词义,在英语单词中这个可以有明确的理解,就像钢笔pen和每个per,音位分析法的理解就是它的词义的不同在于最后一个字母r和n。在英语单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但把它换到汉字里就很难去找到其中的联系,这个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很难,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有更深的理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