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篇名著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1]《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家喻户晓了。我想不少文学家已经发表过这部名著的言论了...
求三篇名著读后感
[1]《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家喻户晓了。我想不少文学家已经发表过这部名著的言论了,所以我不想对这部名著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想对其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猪八戒是他们四司徒之中最让读者讨厌的,可是我对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结合了大家的优点,虽然他不够孙悟空那么勇敢机智,但是他也会不停地运用一些自己的思维,在困难面前为大家出主意;虽然他没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会帮助大家提东西;虽然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与善良,但是他也会动真情。
在生活中,像猪八戒特点的这种人好象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少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如下:
(一)在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凡事都提倡‘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小孩,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小孩喜欢这样的老师(当然外表除外),因为这种老师比较和蔼,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以前是天蓬元帅,当然了解世事啦),交给大家很多课外知识,从他平时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比较幽默的人,那么就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是吗?
(二)除了小孩以外,现代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人,他们总是动不动就说爱情,像猪八戒这种人就是再合适不过了。猪八戒这种人对爱情有责任感,并且会用真心去爱别人,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动别人,所以更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俗话说,想要别人爱你,首先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猪八戒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人,所以他能获得他人的爱。
(三)成年人也就包括年轻人,老人和中年人。他们同样需要猪八戒这种人做家人或朋友,有责任心的人总是能取得别人的青睐与喜欢的。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人吗?答案没有人会清楚。我想会比较少见吧,现代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应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猪八戒也许是个幽默,有责任心且值得信赖的人吧。这是我对他的印象。
[2]《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1]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心,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让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我感叹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竟能在还未发明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未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
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阴郁,却又知识渊博。他可以为法国偿还几百亿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地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会逃避人类,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的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却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在南极缺氧的时候,当时只有潜水服上的储蓄罐里还有一丝空气,那时由于缺乏空气,他们几乎虚脱。这时,尼摩船长没有去吸最后一丝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教授。他为了别人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感动了我。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作者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重视防止被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儒勒.凡尔纳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面对这早在两百年前的先知者的呼吁,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此书只是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吗?不,它是在启发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对自然科学有更大的收获。
儒勒.凡尔纳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
[2]《海底两万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脑中就充满了重重的疑惑,因为至今为止,人类对海底的了解依旧很少,更别提海底两万里了!!于是,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翻开了儒勒••凡尔纳的著作,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却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真是太神奇了!在将近10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12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我觉得我自己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博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书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航行中,阿尤那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我也一样,在旅行过程中我的心情可以说是随着事情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也更加钦佩尼摩船长,真希望成为像尼摩船长一样智勇双全的人!!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不禁让我联想到8月7日22时发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致使伤亡惨重。我想如果不是人类对于环保的忽视,这些所谓的“天灾”也就不会发生了。
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环保已刻不容缓!!!
名人传读后感
[1]《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会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用痛苦谱写的与命运抗争的音乐,为后世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精神食粮: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扼住命运的喉咙,“用痛苦换来欢乐”。正如他所说:“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此担当患难。”“噢,人啊,你应当自强不息!” 痛苦的米开朗琪罗用他一生的血泪创作出不朽的杰作。面对敌人给他的种种困难,他总是以坚定的意志来面对。他那伟大的心灵犹如高耸云端的山峰,在浩然长空之中,在碧波云海之间,那么伟岸,那么圣洁。 文坛巨匠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万千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他用自己的不朽作品向世界传播着爱的种子。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他们都经受了痛苦的考验。面对人生的劫难和世间的悲苦,他们从来就没有一丝的惶恐与颤抖,他们英雄的姿态是那么桀骜不驯,有如波涛,有如飙风,不住的吹响欢快的号角。他们从来就不讳言痛苦,而事实上,他们的痛苦在常人看来又是难以想像的。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有些人面对困难就畏缩不前,而有些人则勇往直前;有些人面对小蚂蚁一样的小生命就一味的把它给踩死,而有些人善良的人看着它们慢慢远去……这就是区别,人生的区别,心灵的区别,意志的区别。这些事例,我们的生活中都能遇到。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是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悲惨的命运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头上,他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享有的盛名并不能免除痛苦的考验。”而我们通过阅读他们战胜苦难的经历,也可以自觉的承担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遭受苦难的不止是我们,还有许多伟大的灵魂于我们同在,与我们分享苦难。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们要学习他们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坚韧不拔的意志,遇到挫折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听,贝多芬雄浑的英雄交响曲,又一次奏响……
[2]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三篇读后感1800字
《细节决定成败》粗一看这题目,似乎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是仔细一读这本书,却是深有感触,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这段话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
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成人生大错,可以造成事业颠峰之危,而一个细节的讲究,可以让企业咸鱼翻身,可以在谈判中力挽狂澜于既倒.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得靠每一个员工做好每一个细节.
就我们培训中心而言,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做好每一个细节,中心的总体工作的正常运行就不能得到保证;教研培训人员没有做好每一个细节,就不可能保证教研培训工作的质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利普·克劳斯比说:"一个由数以百万计的个人行动所构成的公司行为经不起其中1%或2%的行动偏离正轨".如我国前些年澳星发射失败导致澳星爆炸,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一个单位若想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已故总理周恩来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2、
《百年孤独》读后感
高中高三作文 来源:作文网 已经有87人读过 [在线字典]我要投稿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4、
寒假里读完了《巴黎圣母院》。如你所知,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雨果老先生在近二百年前写下的这部小说任由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直至今天依旧光彩斐然。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中穿插着不少关于建筑艺术的文字,着实是晦涩难懂。据传维克多·雨果自幼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巴黎圣母院正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更是走遍了圣母院的角角落落,因此他的描写是详尽的,奈何我能力有限,实在是欣赏不了。
除去这些略显枯燥的文字,小说的叙事部分还是很吸引人的。不可否认,凡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作品,大都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像《飘》中的斯佳丽和巴特勒船长,《简·爱》中的简和罗切斯特先生,《高老头》中的高里奥和女儿们……而《巴黎圣母院》中有着鲜明个性的则是拉·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孚罗洛和伽西莫多。
在这部小说中,美与丑的对比如此明显,或许这也是小说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是丑恶的代表,敲钟人伽西莫多是外表丑陋和心灵美好的结合体。
尽管所有人都说,克洛德虚伪、无耻、道貌岸然,但我从内心深处是很同情克洛德的,作为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原本博学多才而受人尊敬,可惜最终还是在欲望的边缘堕落了。当年他对弟弟付出了如此多的爱,最终却亲眼看着弟弟死在圣母院里、死在养子手中;曾经他仁慈地收留了残疾的伽西莫多,后来却被这个古怪的敲钟人推向地狱……所有的悲剧,都是源于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只可惜他是神甫,他无法拥有这种爱。他一直在纯白的灵魂和罪恶的欲念之间苦苦挣扎。之前,神灵的力量、科学的光芒支持着他伟大的生命,欲念被他深深地压制在心底,而爱斯梅拉达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事情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看到克洛德在爱斯梅拉达面前放弃尊严苦苦哀求、希望得到她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爱意,那样的场面,真是令人心碎啊。作者写这部小说,目的就在于揭露宗教的虚伪和禁欲主义的丑恶,克洛德其实是受害者啊,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想来克洛德与仓央嘉措何其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将欲念化为罪恶的行径,而后者将满腔幽怨写成绮丽的诗篇。或许,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仓央嘉措数百年来深受藏区人民的尊崇和爱戴。
至于美丽的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我真有些难以理解。她爱弗比斯——那个英俊的弓箭队队长,以至于她甘愿为心爱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当克洛德将这美丽的姑娘带到绞刑架旁,让她在顺从于自己和失去生命之间选择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可是她英俊的队长做了什么?他贪恋这姑娘的美色、不想对她负责,他在得知姑娘被捕时并未出面为她作证,他在岳母家里与他美丽迷人的未婚妻共同观看旧情人生命的终结,他奉路易十一之命抓捕所谓的女巫毫不顾及往日的情分……爱情总是盲目的。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过去的岁月,不论是快乐或痛苦,一旦在记忆里复活,记忆往往自动剪切掉那些不好的部分。想来爱情亦是如此,情人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值得自己爱的,至于其他,早已被自动剪切掉了吧。事实上,英俊的弗比斯并不比克洛德高尚。
波希米亚,或许这几个字就代表了热情奔放、敢爱敢恨。我不禁想起了梅里美笔下的卡门,又是一个因爱而死的波希米亚姑娘。普契尼的歌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凡为爱而生者皆为爱而死。她们都是为爱而生的吧。
伽西莫多是个怪物,若不是当年被克洛德收留,恐怕是活不到现在的。可是,这样忠诚于克洛德的一个人,最后竟变成杀害克洛德的凶手。一切还是因为爱斯梅拉达,敲钟人爱那美丽的姑娘,可是那姑娘被自己的恩人、自己的养父所害,于是他选择了背叛。而最终,三人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爱斯梅拉达死于绞刑,克洛德被养子所杀,伽西莫多殉情而亡——追随他的爱斯梅拉达而去了。
小说中还有许多吸引人的人物,比如失意的诗人比埃尔·甘果瓦,他是个幸运的家伙,虽然几次差点死于绞刑,可他最终还是活了下来,并且为国王编写了一部宗教剧,也算是圆了梦了。比埃尔是幸运的,或许,这种幸运源于他的性格。他的理想是成为哲学家、成为剧作家、成为诗人,而这些东西本都是虚幻的、可有可无的。作品不成功,他就告诉自己没有人能欣赏这么高雅的艺术;食不果腹露宿街头,他就想想那些落魄的诗人;无意间闯入乞丐群落,他也并不拒绝,很好地生活在了这个并不高雅的世界里(当然,这还要感谢美丽的爱斯梅拉达,毕竟是她救了我们的诗人)。
王世发先生曾说过,读书的最高境界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巴黎圣母院》正有这样的感觉,仿佛站在巍峨的高山之巅,目光所及之处,有笑有泪,有喜有悲,时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求三篇关于名著阅读的读后感
最重要的是要短、简便读《雷锋日记》有感
三月是一个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季节,三月更是一个讲文明,树新风,让雷锋精神吹遍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季节.在学雷锋活动月中,我看了许多关于雷锋的书籍.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雷锋日记》.这本书记下了雷锋在每一天的工作中的感悟.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这句话使我更难忘.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写出雷锋对工作的热情,对劳动的热爱.他觉得自己为人民做事是最光荣的,是最骄傲的事.雷锋个人的人格魅力是他进步的动力.还有就是他对党,对人民的纯朴的感情.雷锋给人们的一个印象,就是他永远有着儿童般年轻的面颜和欢乐纯真的笑容,以及他无时无刻想为人民服务,想着去做好人好事……
雷锋提倡的"钉子"精神,他说得对,学习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我对这句话有很大的体会.我经常觉得在自己的每一天里,都无法把一点点时间拿来看课外书.但当我看了这本书里的"钉子"精神后,便想,其实在我的每一天中都有许多时间来看课外书,只是在于我想不想看,愿不愿看,罢了.比如,我可以在坐车时拿出书来看:回家后,可以用看电视的时间来看书;也可以在下课后看;还可以在星期六,日……这么一来,我不是有许多时间看书了吗 只要我每天积累一点,天长日久,不出一个月,我就可以有更丰富的知识了,有更多的收获.
其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部分,是值得大力弘扬的,古人说得好,诗百遍不厌,那么好的民族精神也应该被无数次地宣扬与传播吧 学雷锋不仅要学习其精神,并要将他的精神用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实践.那些反对学习雷锋或者是对学雷锋报以消极态度的人,大概都认为自己深得雷锋精神的精华,但是我敢说一个真正懂得雷锋精神的人对雷锋应怀有敬重之情.学习其精神不应只怀有雷锋心肠,却不做雷锋事迹,重要的是将其精神应用于实践中.
我在以后的日子中,继续发扬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这颗种子.深深埋在我的心中.时刻用实际行动去哺育它,让它生根发芽.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永远在我的心中闪着不灭的光芒.雷锋提倡的"钉子"精神会成为我最好的警句,也是我人生的真谛.
《童年》读后感 童年》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 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 我们没有, 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 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 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 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 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 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 马克西莫维奇· 彼什科夫, 小名阿廖沙。 他自幼丧父, 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 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脾气很坏,主人公阿廖沙时常 因为犯错而被外祖父抽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大打出手,视财如命。这一切 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 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 独自一人踏上社会。 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 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 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 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愁吃不愁穿。 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 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 教室中, 听着老师讲课; 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 你想要什么, 就给你什么; 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 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 些想不明白, 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 得他们去做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 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 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我们要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祖国,做一个坚强的中国人!
任何人在看到“童年”二字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童话般的画面,想起我们 童年的美好时光。如果你觉得高尔基的“童年”也是如此,那么你就错了。如果 他的童年和我们记忆中的如出一辙, 那么还有什么可看性呢?正是因为和我们每 个人的遭遇不同,才可谓是一部令人惊叹的著作。也许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 《童年》通篇讲述的都是一场悲剧。 高尔基每一时期的创作都与当时的时代脉搏密切相连。 他所生活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正是沙俄统治走向衰败的时代。当时的俄国,可以说是政治极端腐败, 下层人民生活困苦,整个社会正在酝酿大的变革。而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就 是人,人们生活在这个腐败的社会中,必定会有共性,那就是我们说的民族性。 像多数的革命作家一样,高尔基也开始了冷静的思考,深入挖掘当时走向衰败的 沙俄统治时代中人们的扭曲心理及所具的共性。 作为自身就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作 家来说,创作一些讽刺自己生活的社会的著作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总有 人要站出来,唤醒人民,让那些麻木的人民恢复意识。 我前面说 《童年》 描述的是一场悲剧, 不完全是。 小说中仍有许多让人看到光明, 感到温馨的地方。比如高尔基在描写他的外祖母的时候,感情基调一下子就变化 了,她的外祖母平凡善良,朴实充满爱心。这使她在整篇小说在处于一个充满黑 暗压抑的世界中,脱颖而出,光彩夺人。在那样的社会风气下,能有外祖母这样 朴实善良的人存在,的确可贵。也对高尔基的一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她经常给阿 廖沙讲一些故事,是关于怜悯穷人和弱者的,教会他一点点的做人道理。她也代 表了在那个时期千千万万的朴实善良的俄国妇女。这就使得我不得不佩服高尔基了——他居然能从这样绝望的世界中找到光明。 高尔基的《童年》所描述的是他三岁到十岁的生活。三岁到十岁,是一个孩子最 快乐, 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也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 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 由懵懂到记事,哪一天不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哪一天不是快乐的,回想一 下我们第一次去幼儿园,第一次上小学,都是温馨而美好的回忆。当我们每天过 着按时睡午觉,和爷爷奶奶去公园,每天拿着蜡笔涂涂画画的生活的时候,同样 的年龄下,阿廖沙却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外祖父的怒骂打闹,两个叔叔尖酸刻 薄,家再没有家的温馨,家人也没有家人的关爱。外祖母的陪伴和呵护成了阿廖 沙唯一的慰藉。多么可悲。 可想而知,在那样的环境下,每个孩子的童年都遭受着同样的摧残。孩子的心灵 是那样洁白无瑕,却让他们每天面对恐惧与黑暗。好的成长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来 说很重要。如果这本书不作为抨击黑暗统治社会的教材的话,我想,它会给我们 更好的启发,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方面。 跑题了,当他改变不了自己的环境的时候,就选择忍耐,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一片 净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使他非常珍惜与外祖母相处的时光。他不像其他在 沙俄统治下,麻木的人那样随波逐流,自甘堕落,当他忍无可忍的时候,选择走 向了人间。
三篇关于红色书籍的读后感,1000字
急需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三篇光辉文献“是指哪三篇?具体内容是什么?
最近山西自上而下开展重温“三篇光辉文献”,但是具体是指哪三篇?“三篇光辉文献“是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
“三篇光辉文献“具体内容体现了党中央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为讲好山西故事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篇章举旗定向,对山西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是一次精准到位的把脉问诊。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三篇光辉文献” 常学常新、学懂弄通、见诸于行。
扩展资料
“三篇光辉文献”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要根据省委办公厅的安排部署,在全省党员干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近日,省委办公厅印发通知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重温“三篇光辉文献”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党委(党组)会、中心组学习等方式,使全体党员特别是“关键少数”对“三篇光辉文献”入脑入心。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三篇光辉文献”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学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办好山西事情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通知强调,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三篇光辉文献”的宣传解读。唯其如此,才能够在全社会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引领山西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跨越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黄河新闻网-学好“三篇光辉文献”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