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故居观后感500字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距离市区中心25公里,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4月16日我到省高院参加《书...
萧红故居观后感500字
走进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不用介绍也猜得出来,这就是萧红。她身后是一轮红日照着一泓河水,河水荡漾着金色的波涛,她身着旗袍,披着围巾,站立船头,凝视远方,这大概就是她离家出走时的情景再现吧。一本形似打开的书,左面是一朵盛开的花朵,右面是前言,概括了萧红的生平: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20世纪初诞生于中国北方呼兰河畔,萧红一生追求独立、自由与平等,虽然漂泊异乡,历尽磨难,却始终怀着自由与真爱的憧憬。她以超卓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清丽隽拔的笔触,书写20世纪30年代底层民众生命的悲凉,灵魂的抗争,被赞誉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是萧红生命的起点,也是她文学创作灵感之源。她从这里启程,被战火追逼着一步步远离中国,跋涉千上万水,最终归于碧海蓝天。但是,无论她走得多远,故乡的一切,已深深地根植于她的心灵深处,成为她灵魂的居所,永远的精神家园。
纪念馆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梦回呼兰河四大部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传奇的人生经历。门里是一幅萧红在大树下与家人在农田里劳作的场景造型,小时候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对面是呼兰河的介绍,开始讲述萧红悲壮的一生。萧红及家人的珍贵照片悬挂在展台上,让我们看到了萧红小时候可爱的模样。萧红与萧军的雕像再现了他们美好的爱情和甜蜜的生活,一幅油画萧军深情地望着怀孕的萧红,疼爱之情油然而生。萧红的创作手稿写得非常规整、细腻、干净,她的字隽秀漂亮,可以当字帖用。从萧红用过的帽子、围脖、鞋子可见她是个热爱的生活的人。鲁迅先生生病时,萧红为他熬药的雕塑,体现出了萧红对鲁迅的敬重和情谊。萧红亲手设计的书籍封面可视为珍宝,馆内的几组照片讲述了萧红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她坎坷的一生和追求自由的向往。萧红在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涉及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其中《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商市街》等堪称传世杰作。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作品的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忽视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萧红的作品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学者从文学、历史、社会学、叙事学、女性主义等角度进行研究,开掘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美学品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视角的拓展与方法的更新,萧红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萧红作品中洋溢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探寻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愈益彰显出珍贵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关于萧红的戏曲剧照和影视剧照形象的刻画,愈加表现出人们对萧红的怀念和深入的研究,萧红已深入人心,在文坛上有相当重要的、无可撼动的位置。
与萧红纪念馆比邻的是萧红故居,走过一睹院墙就来到了萧红故居,院墙的雕塑再现了《呼兰河传》的场景。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进入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雕像中的她,身着古式旗袍,颈上围着一条围巾,手下腿上放着一本书,神态安闲地坐在一块长石之上。端坐在花坛中的萧红,目光安详地远望着,似在穿越过小镇上色彩斑驳的老屋,遥望着从村边流淌而过的呼兰河。故居的建筑结构是青砖、青瓦、土木建造。故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自己家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西院是租给房户使用的。东院五间正房的东西大山上,镶嵌着四块4米长的薄风板,在风板上有浮雕的云子卷花卉和盘肠图案。在建筑外观的柁关上刻有4个用楷书写成的规规矩矩的大字“吉”“祥”“如”“意”。建筑外观呈现着古朴典雅的深红色调子。东院五间正房:东面两间是萧红出生和她父母居住的屋舍,在屋舍内摆设着萧红曾用过的小饭桌、梳妆台、躺箱、茶桌等。迎门堂屋:中间摆放着萧红故居原始面貌的模型。在西屋两间墙上挂着萧军、端木蕻良、柳亚子等中外名人的题词及来故居参观的照片。正房:南门前有高2米为白色玻璃钢质萧红全身塑像。在正房后是一个近2000平方米,在《呼兰河传》中被萧红称作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后花园。
萧红出生处东院五间正房,按萧红出生时恢复的故居原貌陈列,有当年的北方火烧炕,家具,家人的相片、被褥等生活日用品。东厢房原为有二伯居住现作为萧红陈列馆使用,陈列着萧红遗物,手迹,萧红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各种版本的萧红著作与国内外研究她的书刊杂志及相关文物资料。后花园遗址还原了萧红小时侯的景色,栽种了各类蔬菜有黄瓜、倭瓜、豆角、茄子等。磨房馆内陈列展出的张家当年使用过的磨具,如碾盘,磨盘,风车等。其他还有王四掌柜家,张家粮仓、养猪户人家、王大姑娘家、粉坊、小团圆媳妇家、老式水井、马厮等。
萧红一生被情所困,在亲情上自幼丧母,与疼爱她的爷爷相依为命,给了她太多的温暖,但她受到继母的冷落,缺少父爱、母爱。在爱情上她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个男友都弃她而去,自己挺着大肚子艰难的生活,穷困潦倒一生。她还缺少友情,没有太多的朋友,甚至连几个知己都没有,最后客死他乡。萧红一生命运多舛,坎坷艰辛,但她对文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从没有改变过、放弃过,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名著,也正是这些活灵活现的文字让我们知道萧红、认识萧红、了解萧红、怀念萧红。虽然她英年早逝,命运短暂,但她留给我们的却是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寻着萧红的足迹,让我们一路前行,把握住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个关口,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妩媚动人。
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萧红女士的笔下,呼兰河城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下面是关于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中记载了萧红的童年时光,有悲伤、有欢乐。呼兰河是萧红小时候所住的地方,她的祖父死在了那里,她的二伯也死在了那里
这本书里说了那里的冬天很冷,天空是灰色的,大地被冻裂了,整天飞着清雪。还说了这里卖麻花的人很多,虽然是冬天,但他们(卖麻花、卖豆腐的人们)还是坚持着卖。
一到黄昏,人们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河灯。这边的人还喜欢跳大神(一种迷信)。
萧红小时候很顽皮,每次祖父去除草,她也跟着去。然后把旁边的花一朵一朵摘下来,然后一朵一朵地插到祖父的草帽上。祖父浑然不知,还以为是那年春天雨水大呀,这棵玫瑰开得特别香,二里路也闻得到。回家后,那插满玫瑰花的草帽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可开心啦。
萧红虽然有时很顽皮,但有时也很懂事。
她的祖母死的时候,来了很多人。虽然萧红不关心祖母的事,但是她招待客人招待得很好。她把她的小哥哥带到花园里,一一把东西介绍给他,自己也不打扰其他人。
随着故事中萧红的一天天长大,慢慢的,那里的小城特色我也了解了不少。他们跳大神,看河灯,看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片有欢乐、也有悲伤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2披着晨雾,浴沐着黑土地的熏风,终于走进了呼兰河畔。
我来到萧红故居,想谒拜这个文学家的摇篮,我想凭吊这个命途多舛,不幸早夭的孤寂的灵魂。院里,一栋五间中国式古建筑横卧东西。这是五间檀五鸠,青专青瓦,软山明砣,前后出檐的具有北方特色的清代建筑。据记载,原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共有房舍30间,分东西两大院。5间正房后是近2000平方米的后花园。萧红在这空旷大平原上的五间房里,度过了她孤独寂寞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进入正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挂着的萧红遗像,她深情的双目仍然执拗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注视着呼兰河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东套间是萧红的住房,靠东窗是一铺3米多长的东北古老的火坑;里面陈设列着八仙桌,书柜,黑板,琴桌,梳妆台等;还展出了萧红的作品,生活照及纪念萧红的文使资料400余件;西套间玻璃柜里陈列着一些字画及萧红生前留下的《跋涉》,《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其中,萧军题词的《萧红故居》和端木蕻良题词的《黑龙江之光》镜匾最为醒目。故居的庭院中央,矗立着洁白栩栩如生萧红的塑像,梳着齐耳的短发,聪慧而略带忧郁的双眼,在构思着,仿佛萧红就在故居里。
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她在孤寂中咀嚼生活的滋味。当我走进这寂寞空旷的五间房,就仿佛走进了萧红的小说的氛围里呼兰河畔,走进了她儿时的后花园,去看那火烧云,天狗吃月亮……萧红从呼兰河畔走出来,承着五四新文化的雨露,她走进滚滚的时代潮里。她的心灵早就不堪封建的樊笼,不堪闭塞的禁锢,她早就可渴望着去看外面的广阔世界。待慈爱的祖父一死,她开始逃婚,当年萧红带着一只手提箱坐在马车上,一直向前,她没往后看一眼,仿佛回头就被留下。她走了,象一块流动的云霓,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奔波。萧红走的时候,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但希望屡屡破灭,她陷于失望和孤寂。
十年后,她流落到香港,怀念起摇远的北方,那个高梁大豆的故乡,丝丝缕缕飘逸的思绪在她的梦里萦绕着,象流淌的涌泉,从她的笔端流泻出,这就是她的最后一部杰作,也是她的绝唱。
《呼兰河传》如风俗语画一样美。无论是色彩浓郁的放河灯,还是感情饱满的唱野台子戏;无论是声形毕肖的跳大神,还是黑土地上原始的风俗,都是那个代的生活壮况的真实呈现,这种浓烈的地域特色,那百万字的作品是流淌是心灵的释放,使《呼兰河传》散发出经久的.魅力和醇厚的芳香。早在三十年代就被鲁迅,矛盾等名作家称其为“中国最有前途的高产多才女作家”。然而,这位有着叛逆性格,才华初绽的才女历经人世间太多坎坷和不幸后,于1942年的1月22日寂寞的离开人世。葬于香港的浅水湾,年仅31岁。她写《呼兰河传》时,心中一定充盈着伤感的甜蜜和幸福的忧伤。从泥泞的岁月里走过,她把自己的足迹深深地留了下来。那些深深的脚窝里,盈盈盛满着的,该是她永不谢幕的青春中最寂寞的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3“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在胡兰河畔那些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不禁思考“平凡”的真正意味,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但一生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际遇。有的人一生或许跌宕起伏、轰轰烈烈,而还有一些人或许就如呼兰河畔的那些人一样,日复一日的劳作,一生便是如此。
无论怎样的一生,生命的长河却从未止息。在生命的平凡、悲剧色彩之下,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对待平凡、对待生活呢?这是萧红自己问的问题,也是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萧红的笔下记录下了一群或者说是一层好似被遗忘的人群。
有人说,“不读张爱玲不能懂得文字的复杂之美,但是不读萧红,不会深刻理解文字的简单之美。”的确,萧红的文字平易、朴素,就好像一个女人再慢慢地说着她们巷子里的琐碎事儿,可是当你读完后,总觉得那简单的文字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真正的文学作品,伤感而不悲凉,每每读完在你的心上留下一些东西。有的给人内心宁静,也有的能带你注意那些平常从未关注过的人或事。
与平凡中看出不同生命的内在的共同的东西,引发人的思考。并将之用文字展现出来,这或许是一种文学创作的使命吧。
春天最深切的怀念读后感
春天最深切的怀念读后感北极村是中国最北的小村子, 每年有多半的时间被积雪覆盖, 在那个广阔的空间人的感觉就很渺小。读书起,我就喜欢写作文,故乡的森林、河流、清风和明月给我无尽的灵感, 童年的木刻楞房、白夜、极光,这些图景深深刻入了我的心灵, 给我的人生和创作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1981年, 我考入大兴安岭师范学校, 在风景优美的校园里度过了3年大学时光。 师专毕业后我回到山村,先后在永安学校、塔河二中任教。
1985年, 我去参加省作协在萧红故居呼兰县办的小说创作班,将《北极村童话》交给《人民文学》编辑朱伟,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由此我正式走向文坛。
1987年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院学习,1990年我分配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在《北方文学》做编辑。来到美丽的哈尔滨工作,北极村和我苦涩而清香的童年都告别了……我的性格比较沉静, 写作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生命的存在。 时光在每天的工作和写作中静静流淌,不知不觉我已经33岁了, 偶尔我也会在闪念中期盼有个人与我分享生活的美好。
1997年, 我和到哈尔滨开会的同学黄世君重逢, 当时他任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委书记, 一个人拉扯着一个上初中的女儿。1998年,34岁的我和黄世君组成了家庭。 在家乡,一大清早,为了看第一缕曙光, 我和丈夫早早就起床了。 大兴安岭的冬天实在是逼人的寒冷, 玻璃窗上蒙着厚厚的霜花, 我们用手指刮出一道月牙形的明亮玻璃, 透过它去看曙光。
婚后, 我往返于千里之遥的塔河和哈尔滨之间,一边写作,一边陪着丈夫。 那是我过得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也激起我的创作热情,70万字的长篇小说 《伪满洲国》,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 如果不是那种温暖幸福的状态,我是没有勇气触碰那么宏大的题材的。
我和世君结婚后虽然经常两地生活,但彼此关心、志趣相投。我们都热爱大自然,只要在塔河,每天晚饭后我们都要出去散步,他的内心世界也是极其丰富的,对自然界风霜雨雪的变幻与我一样有着天然的敏感和感慨。 我们最常去的是呼玛河边, 他喜欢拣那些扁圆的石子打水漂, 我则帮他数一共绽开了多少朵水花。
世君说总有人问他, 你娶了个名人做老婆,她会做饭么?听他的口气, 很多人把我想象成那种只知道做事业、 生活上一塌糊涂的女人。 其实只要我没有特别重要的活动, 总是回到老家来陪伴他。每天他一下班,屋子已打扫得干干净净,饭菜也已做妥。每逢学校的寒暑假到来时, 我会推掉一切笔会的邀请, 赶回老家带他和前妻的已读中学的女儿, 为她找辅导老师补习功课, 有时与他女儿谈心到深夜, 希望她能理解我对她的一番苦心,好好学习、朴素求实、不慕虚荣。世君总是很知足地对我说:“我真有福, 娶了你这么个好老婆。 ”
2001年4月初, 我觉得脖子发木,转动时能听到“咔咔”的声响, 好像谁在里面给我安了一台发报机。颈椎CT片子出来后,医生说我颈椎的3、4、5节都已变形增生, 说我这算是比较严重的颈椎病了, 据说按摩对缓解这病很有好处。自从查出了毛病,只要和世君在一起, 他每天都要给我按摩一会, 他不懂穴位, 完全是乱按,但奇怪的是居然很有效果。
世君是一个认真务实、 热爱学习的人,他捡起了英语,并考取了中央党校法律研究生院。 世君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 我利用五一长假去北京看他, 他一再叮嘱我不要忘记带结婚证。 结果真是可笑, 我们去越秀大酒店住宿登记时,掏出了结婚证。服务员用打量乡下人的眼光看了我们几眼,嘴角浮出轻蔑的笑容。 我讪讪地收回了证件。 进了客房后世君显得有些愤愤不平,说世风日下。我说很喜欢看他愤世嫉俗的模样,像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 我们互相哈哈大笑, 然后我挽着他的胳膊出门去看北京街头绽放的白玉兰,明丽的阳光下,我觉得我自己幸福得实实在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