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维到李白读后感(李白和王维)

发布时间: 2024-03-03 14:25: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王维和李白是什么关系按照史书记载,王维与李白的生活日期简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个死于公元761年,一个晚一年去世。他们都有很...

从王维到李白读后感(李白和王维)

王维和李白是什么关系

按照史书记载,王维与李白的生活日期简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个死于公元761年,一个晚一年去世。他们都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龄,孟浩然,杜甫等等。他们也曾在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地方生活过——李白到长安来的那些年当中的几天,王维应该是“出差”回来了吧等等,然而,他们俩人,却像真正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一点交集也没有。史书很少记载二人的应酬与对唱,不想李白送孟浩然的诗那样。
根据史书记载研究李白和王维的交情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及二人交情,有一清人赵殿成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记载如下: 世传《七贤过关图》。云是开元冬雪后。张说、张九龄、李白、李华、王维、郑虔、孟浩然出蓝田关,游龙门寺。郑虔图之。虞伯生有《题孟浩然像》诗:“风雪空堂破帽温,七人图里一人存。”又有槎溪张辂诗:“二李清狂狎二张,吟鞭遥指孟襄阳。郑虔笔底春风满,摩诘图中诗兴长。”是必有所传云。” 这则遗事出自明人陆深的《玉堂漫笔》。如果是真的,则李白与王维应该是有些交情的,否则不可能一起出游。但是赵殿成在这条引用后有按,摘抄如下:《东观余论》有滕子济所藏《唐人出游图》,乃宋之问、王维、李白、高适、史白、岑参也。跋云:“昔人深于画者,得意忘象,其形模位置,有不可以常法观者。顾、陆、王、吴之迹,时有若此,如雪与蕉同景,桃李与芙蓉并秀;或手大于面,或车阔于门,使俗工睨之,未免随变安于拙目。故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驵隽,惟真赏者独知之。此卷写唐人出游状,据其名题,或有弗同时者,而扬镳并驱,睇眄相语,岂亦于世得意忘象者乎?求画者主名弗可知,要非俗手作也”’云云。画意亦奇,并附录于此。 《唐人出游图》里的宋之问和王维、李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宋之问死的时候李、王二人不过才十来岁,不可能一起出游,所以跋中说好的画家有时会“得意忘象”。赵殿成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唐人出游图》,应该是对陆深《玉堂漫笔》中提到的《七贤过关图》有所怀疑:即使真有此图,也未必说明这七人真的一起出游过,也许只是画家郑虔的“得意忘象”。不过《七贤过关图》里的七人大致还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七人中也有不少是相互有交往的,真的一起出游也算有可能。如果郑虔的这幅图真正存在,并且这幅图是写实的,那么李白和王维应该还是有些交情的。
2.从李白和王维的性格上分析二人交情李白,狂放不羁,潇洒而不受世俗约束。从他的诗歌、行为、言辞中,你所感受到的,是豪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甚至是童稚的天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率性的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看着他的诗,你会觉得一切都变得开阔了,那是一种洒脱的解脱。 王维则有些雅的极致,是那种文人似的纯粹的雅,他的行为,他的诗歌中,让你感受到的,便是那种温文。他的诗中也会有豪气干云的时候,——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也会有士不平则鸣—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也会有雄浑的气魄—风劲角弓鸣;也会有自负—今生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你从中都不会从王维的是中找到那种“金刚怒目”似的东西,即便是不平,也表现得那么温柔。他好像更多情一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百年后,这诗中所表达出的友情仍令我们感动。或许,正因如此,他们俩人,或者说,他们代表两类人,性格不同才不会走到一起。 研究结论综上,从史书记载和李白王维二人的性格两方面着手研究,得出下面结论:
(1)史书很少记载李白和王维二人关系,从后人手记粗略了解到李白和王维可能有交情,交情如何不得而知。
(2)从李白和王维的诗歌风格上可以看出,李白的诗豪放,傲然,王维雅的极致则是极致的雅,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追求的理想也不同,这也是导致交情不深的原因之一。

王维和李白的故事

王维和李白的故事:

公元701年的大唐,两位诗人横空出世。一位出生在北方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太原王氏的王维,另一个则是出生在巴西郡(今四川)普通人家的李白。谁都不曾想到这两个人日后,将会成为大唐诗坛乃至世界诗坛的泰斗级人物。

二人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王维逝世于公元761年,李白恰好也在隔年溘然长逝。他们都是年少成名的风流才子,又同在长安为官,李白受道教影响颇深,而王维也是好道之人,同时,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至交好友孟浩然。

李白和孟浩然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二人曾相约游历江夏,把酒言欢,抵足而眠。后来分别时,在黄鹤楼上李白怀着一腔不舍之情,挥毫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千古绝唱,足见两人感情之深厚。王维和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志同道合的知音,相同的写作风格,相似的人生经历,感情同样好得不行。

但历史妙就妙在这里,本应该顺理成章成为朋友的王维和李白却仿佛拉黑了彼此的“朋友圈”一般,尽管有这么多“在一起”的理由,在你在任何文献都找不到两个人一丝半点的交集。

留别王维。三百个字的读后感。

《留别王维》这首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而且语句平淡却极其自然,将作者落第后的心境表达的极为深刻。
言简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此外,这首诗也表达了世上知己总是很少的,高山流水难觅知音,既然这样,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其实,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个人的世界也可以很精彩,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因此活在当下就好。

王维:一个生在李白和杜甫年代的诗人奋斗史

  作者:六神磊磊

  一

  大唐开元五年,长安城外,一个少年正在办进京手续。

  他长得挺帅气,略有点瘦,风尘仆仆,背后除了一个仆人,一大堆书、乐器和画夹,再没别的了。

  “姓名?”

  “王维。”

  “字?”

  “摩诘。”

  “尼玛,还巨蟹呢。问你的字,不是星座。”

  “我就是字摩诘。”

  “……好吧,特长是?”

  “美术,书法,音乐,诗歌……”

  办事员有点不耐烦了:“说最主要的!”

  “写诗吧。”王维平静地说。

  办事员撇撇嘴,露出一丝鄙夷。写诗?现在首都的诗人已经太多啦!随便丢块石头都能打到几个诗人。

  他懒洋洋地给王维盖了个章,扔出表格来:“去安检吧。”

  王维看了一眼章子:“才三个月?大人,我要办三年的。”

  办事员更不耐烦了:“三个月够长啦。你们诗人能在长安混一个星期都不错了……”

  “我还是要三年。”王维坚定地说。

  写不出名堂,我誓不回乡。

  二

  这一年,大唐的诗坛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

  老一辈天王陈子昂、宋之问等刚刚作古,新一代的大V张九龄、王之涣等又崛起了,写的诗动不动就刷屏。

  “快看啊!贺知章老师又更新了, ‘二月春风似剪刀’,真棒!”人们刮着手机,啧啧称赞。

  长安城里遍地都是诗人,抱着简历和代表作,到处找投资人。王维每到一个小酒店,都会听到有诗人在大声讨论着什么“平仄和谐”、“四声八病”等术语。

  仆人有点担心,劝他说:

  “阿维啊,现在入市,你确定?竞争这么激烈,要不你把目标稍微搞低一点?非要做什么头部大号、一线诗人吗?”

  王维端起一碗6度的米酒,一饮而尽,白净的脸上立刻浮现潮红。

  红海又怎么样,人越多,我越要拼。他说。

  我的目标,不是做什么一线诗人,而是另外四个字:

  天下文宗!

  三

  王维每天都很努力。

  白天,他要出门投简历、推介自己,晚上就回酒店用功,一盏油灯总是亮到很晚。天气好的时候,他就背上画夹,出门写生、采风。

  渐渐地,他的名气大了起来,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给自己定了目标:一年后的京兆府试。过了这一关,才能去考进士。

  这时已是开元七年,大唐诗坛风起云涌,竞争更加激烈。

  在四川,一个叫李白的同龄少年举起一根绣花针,仰天长笑:“哈哈,我的铁杵终于磨成针了!”他要收拾行囊,去征服远方。

  在河南,一个孩子刚刚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凤凰》。他叫做杜甫。虽然只有七岁,但已经才气侧漏。

  可这一年,大唐诗坛上最闪亮的,是我们的王维。

  京兆府试后,成绩公布了。王维跑去上看下看,都没发现自己的名字。“没事,失败是成功之母……”他给自己打气。

  忽然仆人哭了起来:

  “阿维,你往最上面看。第一个就是你。”

  果然王维是第一名,叫做“解元”。

  他再接再厉,第二年又进士及第,一个二十岁的超级年轻进士就这样诞生了。

  这绝对是大新闻。后来白居易二十七岁中进士,都大吹特吹了一下。

  朋友们告诉王维:还不快炒作啊!上头条啊!取个最爆炸的标题,搞点最吸引眼球的内容,写几句最激情的诗,说你心澎湃什么的,一定会刷屏的!

  这都是套路。后来,四十多岁的李白拿到翰林待诏的聘书,立刻刷了一篇很澎湃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白居易二十七岁考中进士,也狠狠炒作了一把:“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还有孟郊、杜牧、姚合……考上之后几乎都要抢个头条的。

  按道理,王维应该学着李白、白居易他们的路子,写篇刷屏的爆文:《二十岁,我为什么能中进士?》《您过奖了,我只是个天才而已!》,再出几本《蒲州男孩王摩诘》之类的畅销书。

  但是王维只是微微一笑:这种诗,不是我的风格。我要拼,但是不喜欢这样拼。

  他挎上了画夹,继续去采风、写诗。

  四

  可以说,老天爷给了王维一把好牌,有才,帅气,到目前为止他也打得很好。

  可紧接着,上天开始虐他了——

  **!因为手下人犯错,王维躺枪,被贬出长安。

  再炸!他的恩师、大唐诗坛的元老张九龄被贬,王维孤立无援。

  737年,王维遭到了第三炸,被贬了两千里,去遥远的凉州。

  王维没有捶胸顿足,也没有很自悲身世,就像当年中进士的时候也没有飞扬跋扈一样。他背上已有些旧了的画夹,踏上了去边关的征途。

  他隐约感到,一种奇异的力量在召唤着他。

  两千里又怎样,我就去那里写诗吧!

  边塞诗,其实很不好写,如果说唐诗已成了红海,那边塞诗就是血海。

  当时边塞诗的四大天王已经出道了三个: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个个称霸一方。王维还能怎么写?

  王维淡定地拍了拍画夹:我不写,我画!

  出了原州,来到萧关,前方戈壁一望无际,夕阳西下,把葫芦河水染作橙黄。王维兴致大发,拿起彩笔,涂画起来。

  千古名篇就这样诞生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都是归隐,为何王维坦然而李白却显得心酸不甘?

李白和王维同年出生,差一年去世,李白两次入长安时,王维也都在长安或终南。 李白也游过终南还写过诗。 两人有一个共同的挚友孟浩然。 两人同王昌龄,杜甫都有过交往,两人都走过玉真公主的后门。

两人都喜欢交朋友,都对宗教痴迷。 可是除了小说里,正式文献里没有任何两人交往的只言片语。 两人在长安的各种沙龙里见面的机会非常大,但两人却没有交往纪录,这让许多研究着都很好奇。

中国文人,在文学上成功者,便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文学上不成功者,也要借政治上的裨益来弥补,以求人五人六站稳脚跟。 

但是,中国文人,绝对长于文学者,也绝对短于政治;特别善于政治者,也特别不善于文学。 因此,文学成就很高者,其政治智商必定很低,李、王两位,成功于文学,失败在政治,这大概也是中国文人难逃的宿命。

公元730 年(唐开元十八年),李白经河南南阳至长安。 在此之前,他漫游天下,行至湖北安陆,因娶了故相许圉师的孙女,遂定居下来。这期间,多次向地方长官上书自荐,以求闻达,不应。

文坛的不安生,无不由此而来。 李白与王维,就是循着自己的轨迹运行而无法相交的星系。

谁不愿意仰望那满天繁星的夜空呢?每颗星星都在银河系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那宇宙才称得上灿烂辉煌。 若是,只有一颗星星在眨眼的夜空,或者,只许一颗星星在发光的文坛,那该多么寂寞啊!


本文标题: 从王维到李白读后感(李白和王维)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54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钢铁是怎祥炼成的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小学六年级生命生命课文读后感(《生命生命》课文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