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美学十五讲》凌继尧,第一讲,美从何处来,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这个名词在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
美学十五讲
第一讲 美从何处来
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这个名词在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宇宙的原理。他认为宇宙的秘密在于:一面是数的永久定律,一面是至美和谐的音乐。美即是数,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P3)
对于观照宇宙的美,东西方之间的差异:
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宇”是屋宇,“宙”是在“宇”中出入往来的)
西方人站在固定的地点,以固定的视角透视深空,他们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规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P4)
苏格拉底学派
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金盾和粪筐) 自在之美:事物本身的美,不包含效用的因素,是绝对的 自为之美: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包含效用的因素,是相对的(同一种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P7)
美和合目的性 “美是效用” 美和效用有联系,然而又有区别。美和效用的联系在于:美的事物是有效用的,但有效用的事物不一定是美的。也就是说,美的事物是合目的性的,但合目的性的事物不一定是美的。(P9)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西方第一篇有系统地讨论美的著作
什么是美?
美是理式。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所区别,因此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物的所有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物的存在就要求物是某种理式的载体。(P13)
柏拉图认为有两类存在:理式世界和现实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而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客观唯心主义)(P15)
美的理式的特征
永恒性,美的理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绝对性,不随人而异,不受外界的影响;先验性和单一性,美的理式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与美的事物相分离,自存自在。
《美学》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学》读后感1“空”,是中国美学意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集道家智慧于大成,展现出了中国哲学的精华。
“空”,指的是物质上的“空”,却映射出精神上的“繁”。“空”不是空虚,而是空灵。外表的空旷匮乏,并不代表着意境的空。我国的传统国画,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图画的神貌。第一眼看去,好似画作并没有什么内容,显得有点空旷单薄。细看,便会被其中淡雅的意境所吸引,心思也会随着那淡淡的笔墨飘进那素净之地,达到精神的满足。不同于欧洲那种浓墨重彩的油画,用各种艳丽的颜色吸引住你的眼球。中国的国画是以空淡之灵慢慢化进人的内心,让灵气丰盈人的身体。
“空”是有灵气的。仿佛一只跃动的精灵,清新脱俗,不染尘气。“空”的美学强调用心灵去感知万物,用心去顺应自然的发展。“空”与“灵”,有空才有灵。唯有将尘世中的执念扫空,才会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灵气。灵气,方为人之魅力所在。不为过去而烦恼,不为未来而忧愁,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对人世间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判断,即使看破了红尘,也要装作看不破,用积极与真诚对待人生。这样的人,才是有灵气之人。
“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已经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当代,我们仍能在现实生活中时不时地追寻到“空”的印迹。苏州园林,即是“空”中显“灵”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方水乡,一片聚落,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承载着空灵的气息,氤氲着每一位苏州人的内心,展现出苏州大地的神奇与美丽。苏州园林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苏州这片土地上,循着那缓缓的流水,穿过一条寻常的巷陌,苏州园林总是在不经意间映入你的眼帘。苏州园林并不像宫殿那样富丽堂皇,它有的,只不过是几间清新淡雅的书房,几池清澈见底的湖水,或是一座低矮的假山。漫步其中,在这空旷的园林里,你自会发现蕴含其中的无限魅力。一汪清池,承载的是苏州人骨子里的柔情与细腻。一座假山,耸立的是苏州人不屈与刚正的风骨。不仅是苏州园林,在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都蕴含着“空”背后的“灵”,都散发出中华民族背后的灵性之美。
“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映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灵”的风韵。从中华民族对于美学的审视,便可推知中华民族的性情与风骨。中华民族是兼具柔情与刚毅的民族,散发出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气息。“空”与“灵”一直扎根于我们华夏人的内心,从未消逝过。
《美学》读后感2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美学》读后感3我一直觉得在博物馆看国画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画卷中全无动漫的浮夸,也没有油画那样流光溢彩,如空谷幽兰,却有暗香浮动,神秘而不可把握。经过《中国美学十五讲》“蹈虚蹑影”、“无色之色”两篇文章对国画知识的介绍后,我对国画终于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想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与联想。
“蹈虚蹑影”揭示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规律,提出艺术不是写“实”,而是写“影”——在画中大概就体现为幻象化的景物。一来作者通过对质实的世界的改造,直观地传递出事物给人的`感受。比如有些人物画各人比例不同,有的人衣袍无风自动,这样画重点就很鲜明,人物有力量感,画面也更具气韵美。过于追求局部的描绘,反而使画面形散而神不似,失去内部的灵性。二来没有了现实空间的限制,画家便能通过画面寄托自己某些内在情思。这样创作出来的画往往很有个人风格,展现出画者的真性情。琢磨这样的画,也便是在琢磨画者的思想,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故事。米芾曾见到苏轼画竹从地而起,一笔至顶,便问:“何不逐节分?”苏轼答:“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我想不仅是我,米芾一定也被苏东坡的奇思妙想给惊艳到了。画竹的过程中他侧重于表现出其中的时间感,做到了以表相的一个“点”,表现出内在的“流”。只从这一支画竹,便可以见出苏轼思维方式的卓尔不群。
黑白二色的基调,使中国画别具一格。但这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内涵。“无色之色”阐明了为何中国画的色调基本都是黑白二色,这其中有色空思想的影响,也有历史因素影响。在中国哲学中,无色即为世界本色。我们现在画画配色讲究,却远不如古人以水墨率性而为——插画里蓝瑛的《溪山雪霁图》留给我很深的影响,画面里只有深深浅浅的黑白二色,溪流处能让人感觉到溪水的流动,没有多余的色彩喧宾夺主,灵动之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朱良志先生在书中说“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中国的画确乎是不写实的,表现的主题更多是情感与哲学。据说在古代,作画就常常被用于体现自己的品行修养。无论是“蹈虚蹑影”,还是“无色之色”,都是再高明没有的表现主题的手段,它们建立在超脱原有物象的基础上的,体现出作者辩证思维。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国画中品出人与物的精神气质,风度韵味,有更多的收获。
《美学》读后感4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蕴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美是承载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读后感5《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宝石,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或论诗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乃至代表着整个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他”。
《美学》读后感6现代人开始更加愿意关注生活中的美。而本书中对于色彩美的理论知识相信能够吸引不少人。艺术作品中色彩丰富多样及层次可以反应出艺术家及观众双方的心理变化及感受。作者通过对于一系列名人作品的创作灵感及分析,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学会如何来欣赏色彩美。 尽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许多的美好,可以是“眼睛未曾看过,心里未曾想过,耳朵未曾听过”。但是,在读本书时,想到至少再见到色彩鲜艳时,要会欣欣赏。
书的中心思想大体上是,艺术作品中色彩的感官效果能够带给人喜怒哀乐、阴晴冷暖等情感体验,在视觉画面的理性与感性色彩能够引起观者的思考与共鸣。如何来欣赏色彩?具体说,色彩的搭配,对比,调和及远近层次是关键。其中“理性的表现方式所表现的更贴近于生活和真实,是本质的一种表现;而感性的色彩表现则是以某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进行画面表现,所表现的是印象和情感”。
当然,艺术家们也常常用理性的色彩表现出感性的情感,给人以更深的灵魂感触,感叹于大自然的美好与强大。感性就是色彩的主观感受,每种色彩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及联想。例如,“红色可以联想到火焰、热血、对联,给我们带来热烈、奔放的色彩感受”。其中,色彩的意象及抽象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色彩上,多种色彩相互组合及交错后,色彩表现的抽象含义会显得更加具体、形象”。它特别是出现在现代派抽象艺术作品中。
而画面色彩分为主色、副色、衬色三种。衬色是画面的衬托色,是为主色和副色服务的,一般指画面的背景用色及环境用色。色彩具有很强的和谐性与表现性,这些色彩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混合、色彩的重置、色彩的并置的方式来进行表现的,通过这些方式,大师们才能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具体说“色彩对比主要包括:色相(少,多)对比、低中高色彩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等6个方面。
色彩又分冷暖两大系,冷色系包括:蓝色、绿色、紫色等;暖色系包括:黄色、橙色、红色等。其中各种精细学问大了,没想到艺术家有这么多深入的道道。显然,只有通过作者对于作品具体分析,上面内容一看就能够明白,至少还可以讨一个说法。正所谓,一图抵千字。学习了色彩艺术语言。
本书的纸质本值得珍藏,就算是对于生活欣赏美的投资?在旅行中读完它,感觉不够,不透。静下心时,还会再欣赏它。生命科学说,结构与功能相关。开始有点纳闷,因为它没有讲太多的艺术构局,原来另外还有专著。拭目以待!
朱良志写得《中国美学十五讲》的读后感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的讲稿。今收入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本书中多为作者精思独得之言,而不流连于枝叶。读之令人壮而不傲,尤其使人意豁。
看书就如观览庭院。写书评无非是有感于房屋的富美,材料的坚实,间架的合理,或是对自己有了某些启示,想与房主多攀谈几句。别无他意。
关于本书,作者的出发处在中西之别,继而把捉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第2页)可以想见,这样的中国哲学必使它与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千载之下遥想先哲,多不是正襟危坐地讲学论道,更多的是他们活的生命。这可能是泰戈尔所赞许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因此,作者心中的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之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第2页)对于本书,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陈说,不需改写,直陈如下,“这里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的十五个问题,我以为都是生命超越美学的重要问题。本讲座的十五讲可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要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等等,这些对确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空间)、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生命美学的形态论。而后五讲,则是对生命美学范畴的讨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这是生命美学的范畴论。中国传统超越美学含摄的内容很多,这里选讲的若干重要问题,只是对于基本情况作一粗略的勾勒。”(第3页)前五讲,考镜源流,知其所从来,其特点尤在第四、五讲,以及第二讲中对于不二法门之辨析。此后各章皆源此而发。颇见整合之功。此书首章为庄,次为禅,后为儒、骚,可见作者之取向与识见。我们看着作者好像偏袒了庄禅,而这只是因为它们对中国美学出力太多,劳苦功高,平心说,这点实惠是应得的。作者在引言中说:“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我以为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从内在逻辑中把握中国美学的特点,不把中国美学当作论证西方美学的资料,是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第3页)这是对于中国美学合法性的一个解释。对此问题,有人反复咀嚼,有人一语否定,不若“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来得温暖与切实。这里有作者对于中国美学的体量与信心。
观此书者,知此书不愧于典型。处处都是精锐之兵。其中的妙解、特识与别裁,足以开启智识。即使偶然遇目,也是往往见宝。本书并非面面俱到,这也不是本书的目的,然而中国美学的精义已十有七八了。字里行间透漏出,这本小书里有个大世界。
匆匆一过,未免怠慢了作者的苦心。多所领受,不仅是著者之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领受之力,有得于心者仅如下几条:
1.从容论学之风。观此书,行文的舒卷自如,文字的洁净雅致,取材的富广精审,都足资取法。读此书知中国美学之美。其间溢荡着从容之风。对于历史中的先人,作者能体认其精神,详于存异而略于求同。然而作者用心,正在“借有此异以证其同”。对于儒、释、道、骚、气化哲学各章,作者虽然没有专章是论述其合融的方式与状态,而章章又莫不是。
对于今人之论,作者也是多论其异同,而鲜涉其是非。《明儒学案》:“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至于作者有了新鲜而地道的理会,我们读者也应先观其不同。文中虽然有辨析,而绝无负气求胜、扬己陵人。而能在与其不同处出新意。在濠梁之辩中,庄子观鱼而知鱼之乐,朱光潜认为这是“推己及物”,“移情于物”,作者认为值得商榷。(第16页)对于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三种态度,作者又在这之外提出第四种态度。这不是作者在恣意求新,而是在厚实的研究之上才生发的。对于第四种态度(即是妙悟)作者有专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
作者从不自矜有学,说自己的作品粗糙,然而,作者也决不因此而懈怠,“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潘耒《日知录序》)以此比照,可略知作者为学。书中,似乎都是人所能言之事,道的却是人所难言之旨,如庄、禅、儒、骚。作者却“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对于不二法门的阐发,更见作者功力。作者真可以孙奇逢评人之语描绘: “人所束手之题,使君曲为条指,人所歇脚之事,使君偏为热肠,亦一无所慕,一无所惧。”古人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不是等闲人。这几分从容不是心态的转换可以办到,而是深厚根基的兴现。
2.读一本书,看其引文便知闻见的广狭,功力的疏密,这是读书人所共知的。但是,本书的引文却限于通识,隐而不显,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正如我们不应仅仅看房子的华美,更应留意建屋过程中的艰辛。如不二法门一讲,其开路先锋,一望便知。即如第40页论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83页论到石涛的楚风,第146页论中国艺术中“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第209页作者论古意盎然,都看似信手一挥,却是功利深厚,皆是作者学有所得之论。如此,还只是能见到落在纸面上的,至于这背后所涉览的文献又不止万计了。未尝艰苦而来的学问,就如费燕峰在《费氏遗书》中所说:“一段好议论,美听而已。”作者搜采之勤,在本书中难以窥见,但是,把眼光放在书的背后,可知其所从来的道路极坚实。章学诚《章氏遗书与陈观民工部论史学》:“文士撰文,惟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惟恐出于己。”我想本书的可贵处在于,其言皆有得于心而出于己,又必有所本而不尽出于己。能“为古人立心”。我在书中看到:中国美学活的精神在历史。历史的精神还多不在理论。也许理论本身就装不下历史的精神。作者醉心于历史,或许在此。我想,若以本书之影响而言,其于理论之影响绝不会小,但于历史的启示或可能更大。
本书可以说是“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但因其有根底,所以它愈为己而愈为人。人们常引《文史通义?答客中》:“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高明者以考索为根底,高明者益高明。作者之学如此。
3.开后人法门。本书多能指出向上一路,新人耳目,触发新意。真是“混沌里放出光明”。如本书第七、八讲重在阐明中国艺术的时空观。这一阐发让我们重新回顾历史学家的小发明,却给美学的研究带来了颇多的新意。由此出发,不仅时空,其他的观念也与美学极有关涉。在许多方面,本书真是能“接前人未了之绪,开后人未启之端”。(清 薛雪《一瓢诗话》)读此书,知 “读书不多,无以证斯语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全祖望引黄梨洲语)信而不诬。深切的体认与追思,使得作者能深入人心,切中要害。作者说:“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第8页)山水诗并不仅仅在描山画水,山水画也不仅仅在涂红写绿,它们的背后是生命的精神,所以,郑板桥的诗“流水澹然去,孤舟随意还”在作者的眼中,“写的不光是流水和孤舟,写的是他的心灵的优游,写心灵在气的世界中浮荡。”(第114-115)真非孤沉独往而难得。如作者说:“气韵的核心是生命意义的传达,它虽有赖于形,但专注于形而不可得。”(第113)我想,作者的长处,并不在于指出这一点,其出人头地在于从中酌取生命精神,而又能以生命化的形式给予传达。作者传达的形式和传达的精神达到了熔通。作者真是“以境显境”。
4.高远的识见。做中国美学的人,容易被史料的浩瀚,历史的纷繁所震慑。本书中的各章,皆从历史中来,而经作者的慧眼,它们都成了今日美学建构中的脊柱。历史与理论的融通的确是一大技艺。登峰而入微。在茫远的历史中,作者以精神提起。在历史的汪洋中优游,舒卷。真如一得大自在之人。
学人所共知,中国美学难以找到专门的著作,此书名为中国美学十五讲,而作者之着力处又多在美学之外。作者在哲学与艺术的通汇处领得了美学的精神。古人讲析之愈精,则逃之愈巧,此最为学人致意,而研中国美学者更应留心。作者真是把美学藏之天下了。
又如骚人遗韵,并非哲学,而于美学又影响甚大。作者极为阐扬,推向深入,亦可见作者识见之高。推想可知,哲学之外有益于美学者又不仅此而已了。即以他讲哲学与美学关系而论,亦不粘滞概念术语,而重在两者的相通处,不强作牵合。两者不限于名言的假借转用,更在精神之汇合与融通。这为重新审视哲学、美学及两者的关系开了眼界。
5.本书之醇。作者严于畔分中西,而善于融会古今。学人常好引西方以自重,本书中也有中西对比处。然而,我觉得,作者看到中西遥相呼应时,谨慎多于喜悦。如作者说:“庄子的自由,其实就是‘由自’,自己获得主宰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将权利交给知识,交给内在世界的‘习心’。这有点相当于斯宾诺沙所说的‘自因’说,以自身为原因的自由,”作者让两人相识,又马上告知有不妥,说:“但又有区别。庄子的自由,是一个由奴隶到主宰的哲学回归,由‘由他’到‘由自’。” (第20页)如此者不繁引。我想这是学者应有的审慎。
书中的插图也尤为增色,它们极有助于领会言语漏掉的智慧。其中,或有作者的契合之作,也有古人跨越千年万里前来相助。此外,如作者读书之法也值得借鉴。
读完本书我也引发了一些疑惑,虽然不敢说这是学术思考,就当是攀谈,可以水济水,岂是攀谈?
在第二讲中,作者的精神与技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扶云高蹈,倚树独眠的庄子。会通物我,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忘情融物,朝阳初启真个把庄子说活了。作者从庄子的言语中展示了一个世界。作者的研究是从庄子所描述的境况而悟出的,所以,庄子是非理性的。但是,我们若考虑到庄子的描述这一行为本身,我则感到庄子还具有一种清晰而明朗的生命态度。这一态度,他描述时,是位生命的审视者,而他在描述的境况之中时,则是位生命的游戏者,我想,两者于美学都有大关涉。中国人所具有的清晰而明朗的生命态度,与近世西方的科学理性不同。然而我觉得,这种生命精神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这是中国人的生命达观。我们在苏轼那里极易看到这一智慧,这一智慧不排斥往事难再仍可期的唯美,也不缺少心有微花淡淡香的精微。一只生命的眼睛审视自己,把玩生命。知道生命的能与不能。
此外,“大造”(第57页)这二字代代有人言,而心境各异。或因天之造化不可明察而生畏惧之情,或因其刚健有功而生悦乐之心。即以魏晋、两宋相比,差异甚大。如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可见他,或说当时的人对于这大化是曾心存畏惧的,而邵雍的诗:“物皆有理我何者,天且不言人代之”,却是充满了和乐的言语虽同,而心态纷殊。或原本一词,而其意屡迁。
本书可以说是“为古人立心”的力作,在这过程中,作者所获得的无言欣悦也溢于言表。本书就是作者的妙高顶,小扁舟。作者真是“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至于本书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美学研究上的地位,此书所显明的学界风貌的转换,又不是我这学识浅薄之人可以妄评的。不过,我们从这本书里印领了太多,所以对于它的期待也同样的多。或者,它不仅为研究中国美学之著作,将来也会是中国美学应研究之著作。这个书评没有以小见大的能力,若想体会作者及本书的微妙境界,还请读者去看原书。游玩者好其佳丽处,读一过,定心满意足;而细心者不仅及此,还应知其用力处,读完此书,若能再读作者其他一些著作,受益决不可以道里计。所以前者尽可以与之沉浮,而后者还得独具一只慧眼。因而,前者的眼中可能只有可爱,而后者的眼中不仅可爱,而益可敬。
谢谢。。。
美学方面推荐的书籍
包括中外的,详细点,专业些,最好附带大致介绍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这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且李泽厚先生的文笔极好,文章写得极美,也正是这种优美有些地方反而显得不太严谨,但绝不影响该书成为学习美术史的入门书。
2、《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作者是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教授,现在的工艺美术史多如牛毛,当然了,历史就那么多东西,任何人都能列举一下,写本书,但是田自秉先生的这本书写得非常全面,条理清楚,尤其是在工艺制作方面论述的很清楚,可以做为教材使用。
3、《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
4、《金枝》,詹 弗雷泽著:读大学的时候,老师推荐的,光看这名字,本以为这书是一本土的掉渣的中国人写的,名字够土,但翻开后,却发现这本书的精彩。这是关于原始宗教和巫术研究的书,内容异常丰富,读过后,我最大的疑问就是弗雷泽是怎样得到这些原始宗教和巫术的第一手材料的?他列举了太多不 为人知的稀奇古怪原始小部落的风俗习惯,这本书也是我的最爱。
5、贡布里希《文艺复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6、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或译为《世界美术之旅》)
权属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 ,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爵士,其殚见洽闻,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述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他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第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本不呕血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著作之一。
7、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可惜,这位大师在这书里并没有讲到当时的艺术,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成就。
8、《罗丹艺术论》,这本书应该写在前面,可算做入门读物
9、《墙》,高洺璐著:中国现代派艺术的介绍,不错
10、《后现代主义艺术谱系》,岛子著:偶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岛子是个诗人,现在才了解他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研究,这书其实如其名,只是个谱系而已,关于各种流派只是简单介绍,并且有一些产生后现代派艺术的文化分析。但是,这书里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长见识了。
11、瓦萨利《名人传》:想必不用解释了。。。
12、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还是很喜欢他的研究方式。
13、《一口气读懂美术常识》
从美术基本知识、美术的重要分类、美术名作和美术名家这四个方面着手,对美术基本常识进行介绍。通过本书系统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拓宽知识的视野。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而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对世界生动鲜明地反映。因此,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学生智力、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果当你看到一幅画,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甚至连画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颜六色的色彩,更没有看见隐藏着的价值是什么的时候,或者不知道毕加索、凡高、塞尚等这些人为什么会被世人所敬仰?这些绘画大家所留下的令世人惊叹的美术名作到底好在哪里?翻开这本《一口气读懂美术常识》,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帮助你解开心中的疑惑。
14、《无法抗拒的中外艺术》
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全书涉猎的主要内容为:雕塑、建筑、绘画、音乐、影视、戏剧、舞蹈、书法等各主要的艺术门类,本书介绍了这些艺术门类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完整地再现了人类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使读者在全面掌握世界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还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
艺术是人类把握现实、表现思想感情和实现审美理想的特殊方式。艺术领域十分广阔,种类繁多,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和创新。艺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的情感、意志以至世界观;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增长知识,提高精神境界,本书就介绍了许多常见的艺术种类及相关作品,带领读者感受艺术的魅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