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书读后感(《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4-02-21 05:04: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

古代汉语书读后感(《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代汉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一、字:

  竝=并,毉=医,蹈=掏,畔=叛,县=悬,见=现,旃=毡,去=弆,伏=服,舩=船,驩=欢,沾=沾,衿=襟,决=诀,欧=呕,乡=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彊=强,须=须。

   二、虚词:

  1 、少以父任:因(介)。

  2 、稍迁:逐渐。

  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

  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

  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

  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

  7 、即时诛灭:立刻。

  8 、羝乳乃得归:才。

  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

  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

  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

  2、因厚赂单于:送厚礼。

  3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

  4、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

  5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6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

  7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

  8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

  9、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

  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四、词类活用:

  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

  2 、舆归营:名→状,用车。

  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

  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

  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

  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

  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

  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

  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

  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

  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豁口、空隙读que,——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其他动物的生育。如本课“羝乳乃得归”—乳房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哺乳期间的动物。

  4 、再:用法:作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现在用来指行为的重复。如本课“愿勿复再言”。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的是“复”。

  5 、赐:从贝从易,易亦声,会意兼形声字。(1 )本义:赏赐、赐给,本课“幸蒙大恩,赐号称王”。(2 )引申义:赐予的财物或恩惠。

  6 、朝:(1 )本义:早晨。如本课“人生如朝露”。读zhao。(2 )引申义: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视、拜见、问安—拜见—使动,使朝见—朝廷—朝代。以上音读chao。

   第二十一课班超传

   一、 字:

  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恤==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 虚词:

  1 、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

  2 、后忽更疏懈:改变。

  3 、具服其状:全部。

  4 、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

  5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

  6 、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

  7 、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副)

  8 、宜因其力:依靠、凭借。

  9 、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

  10、莫不宾从:没有(副)。

  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 实词:

  1 、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称。

  2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

  3 、后坐事免官:因犯罪。

  4 、具服其状:承认。

  5 、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名词,使者,兼语;后“使”,动词,出使。

  6 、固欲益其兵:增加。

  7 、因辞让之:责备。

  8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预先。

  9 、下诏征超:招回。

  10、效命绝域:献出。

  11、尚能和辑诸戎:怀柔、团结。

  12、将弛弄及义从千人就超:投向。

  13、盛毁超拥其爱妻:诽谤。

  14、啖以重利:利诱引诱。

  15、阴缓所得生口:“阴”,暗中。“生口”,俘虏。

  16、遂去其妻:离开。

  17、若邑任在外者:胜任。

  18、便留与从事:办事。

  19、可须夜鼓声而发:等待。

  20、及臣生在:趁时。

   四、活用 :

  1 、不耻劳辱:用于意动,以…为耻。

  2 、超手格杀三人:名→状,用手。

  3 、帝壮超节:意动,以…为壮,赞许。

  4 、超既西:方名→动,向西走。

  5 、因辞让之:名→状,用言辞。

  6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使动,使……投降。

  7 、终不听其东:名→动,向东行。

  8 、寇盗河西:名→动,侵犯。

  9 、复没都护:使动,使…复没。即推翻。

  10、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形→使动:使…苦。

  11、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名→动,头朝向。

   五、句: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六、常用字:

  1 、除:(1 )本义:宫殿的台阶。如“扶辇下除”(2 )引申义:一般的台阶—去旧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课“帝乃除超兰台令史。”

  2 、更(1 )本义:改变、更换。如本课“后忽更疏懈”。(2 )引申义:A旧时夜间报时的单位,如三更、五更。B另外(副)读去声,如本课“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层楼”。(3 )假借为“经”,经历。(4 )假借为“庚”,继续。

  3 、须:(1 )本义:胡须。(2 )引申义:兽的须。(3 )假借义:等待如本课“可须夜鼓声而发”—需要—必要、应当(助动词)

  4 、质:(1 )本义:抵押。如“遂纳子为质”(2 )引申义:朴实—本质、体质—质地、底子—斩杀犯人时垫底的砧板。此义后造“櫍”“鑕”以区别。——质问—对质。

  5 、就:(1 )本义:接近、趋向,如“陈力就列”,如本课“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2 )引申义:采纳、择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

  6 、格:(1 )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如“枝格相交”(2 )引申义:栅栏—阻止、阻拦—抵挡、抵御—搏击,如“超手格杀三人”—方格—格式、规格、标准。(3 )假借义:常被借为“佫”,表示到达、来到,——通达、感通—穷究、探底。

   第二十二课华佗传

   一、 字:

  旉→敷,藏→脏,儿→倪,支→肢,管→脘,欬→咳,煖→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县→悬,去—弆,已—以,彊→强,颈—经,猨→猿。

   二、虚词:

  1 、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且”,将近(副)。“而”,然而。(连词表转折)。

  2 、病亦行差:将(副)。

  3 、适至:刚(副)。

  4 、卒头眩堕车:突然,同“猝”。(副)

  5 、卒可得寐:终于。

  6 、病是也:这,指示代词。

  7 、其人盛怒则差:非常,程度深,(副)。

  8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大都(副)。

  9 、以医见业: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

  10、适值佗见收:“适”,正好。“见”,被。

   三、实词:

  1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

  2 、语其节度: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3 、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量词,一灸叫一壮。“应”,应手。

  4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扎针,中医和一种治病方法。“引”,延长。“许”,处。“语”,读去声,告诉。

  5 、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

  6 、人亦不自寤:醒,感觉到。

  7 、藏气已绝于内,当涕泣而绝:前一“绝”,断绝。后一“绝”,死。

  7 、故令不时愈:应时。

  8 、彭城夫人夜之厕:到(动)。

  9 、呻呼无赖:办法。

  10、止亲人宿:留宿。

  11、五日卒:死。

  12、欲造佗:到去。

  13、逆见:迎面。

  14、士大夫不耐痛痒:疼痛难受。(偏义复词)。

  15、此脉故事有胎:(按照)先例。

  16、必燥箸母脊:附着。

  17、长可尺所:表示大约的数量。

  18、佗恃能厌食事:侍奉,侍侯人。

  19、考验首服:拷问审究。

  20、普依准佗治:依据按照。

  21、人体欲得劳动:运动。

  22、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

  23、熊颈鸱顾:通“经”,挂。

  24、漆叶处所而有:处处。

  25、朝歌云:句末语气词,有“据说如此”的意思。

   四、活用:

  1 、缝腹膏摩:名→状,用药膏。

  2 、不汗,后三日死:名→动,出汗。

  3 、佗脉之:名→动,切脉。

  4 、以医见业:名→动,作为职业。

  5 、佗久远家思归:形→动,远离。

  6 、此可以活人:使动用法,使…活。

  7 、太祖累书呼:名→状,用书信。

  8 、熊颈鸱顾:名→状,像一样。

  9 、动诸关节:使动用法,使…动。

  10、轻体:形→使动,使…轻。

  11、于是传付许狱:名→状,用传车。

   五、 句: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六、常用字:

  1 、传:(1 )本义: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来的一种快车。如本课“于是传付许狱”(2 )引申义:驿舍或传舍—一般的传递、传送—流传—传记—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经”以外的“贤人”著作也称为传。

  2 、许:(1 )本义:应允、许可,(动)如“公弗许”。(2 )引申义:同意、赞许。(3 )处所(名)如本课“当引某许”(4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如本课“吐出三升许虫”。(5 )如此、这样(代),如“许多”。

  3 、辟:(1 )本义:刑,刑法。(2 )引申义:法度、法律—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音读为。——上对下的征召,如“太尉黄琬辟”。(3 )假借义:A避免;B开辟—消除、排除;C偏僻—邪僻。

  4 、案:(1 )本义:木制的托盘。(2 )引申义:矮长桌、几案—案卷、文书—查办—查讯、审问。(3 )通“按”,用手摁或压。如本课“案脉,胎未去也。”

  5 、著:(1 )明显、显露。读音zhu,引申为:著述、写作。(2 )附着,加于上。如本课“必躁著母脊”,后写作“着”,读zhuo—穿(衣),动词。

  6 、经:从糸从,亦声。(1 )本义: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上的纵线。(2 )引申义:主干—常法、经典,如本课“兼通数经”—度量、画分,如“辨正方位,体(分)国经野”—经略、经营连用,表谋画、筹画并管理。

   第二十三课肥水之战

   一、 字:

  已—以,闲→娴,阙—缺,趣—趋,陈→阵。

   二、虚词 :

  1 、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表命令的语气副词。

  2 、苟为谄谀之言:苟且、随便。

  3 、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更、并。(副)

  4 、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译作“希望”。

  5 、非汝,谁与成之:“非”,除了。“与”,介词,后省宾语“我”。

  6 、今大敌垂至:将要、快要。

  7 、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8 、若移陈少却:稍。

  9 、秦兵大败:全(副)

  10、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将要。

   三、实词:

  1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

  2 、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

  3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

  4 、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逢迎、迎合。

  5 、安夷然:坦然无事,一点不着急的样子。

  6 、已别有旨:“别”,另外。“旨”命令。

  7 、便为敌手而双不胜:相匹敌。

  8 、安遂游陟:登山。

  9 、桓冲深以根本为忧:树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

  10、谢安固却之:“固”,坚决。“却”推却。

  11、朝廷处分已定:安排、部署。

  12、西藩宜留以为防:本义为篱,引申为国家的屏障。

  13、有庙堂之量:宰相的别称。

  14、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捉获。

  15、融驰使白秦王坚曰:报告。

  16、兼道就融于寿阳:“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就”,靠近、会合。

  17、今乘诸军未集:聚集、集合。

  18、融驰骑略陈:巡行。

  19、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

  20、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投奔。

  21、了无喜色:完全没有。

  22、徐答曰:慢慢地。

  23秦兵逼肥水而陈:紧靠。

   四、活用:

  1 、吾其左衽矣:名→动,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装。

  2 、欲不战以老秦师:形→使动:使…疲惫。

  3 、草行露宿:名→状,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六 、 常用字:

  1 、还:(1 )本义:返回。如本课“势还不远”。(2 )引申义:交还、归还—交纳租税—仍然、重复(副)今读hai,旧读huan. ——进一步、更加。

  2 、归:(1 )本义:女子出门嫁人。(2 )引申义:回家、回国。如本课“今兵断其归津”—归还—归附。(3 )通“馈”,kui,赠送。(4 )通“愧”,kui惭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3 、集:(1 )本义鸟群停在树上。(2 )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诸军未集”—事情的成功—诗文的汇集(3 )通“辑”,安定。如“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以西。”

  4 、别:(1 )本义:分解、分开。如“别其官属常惠等”。(2 )引申义:分别、辨别—离别、告别。(3 )古代“别”代“另”字。

  5 、色:(1 )古义:脸色、气色。如“作色”多指发怒。(2 )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颜色”:联合结构词组,指脸上的气色、表情。

  6 、寇:会意字,从从元从攴。(1 )本义:入侵、侵犯。如“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2 )引申义:入侵者、敌人。如本课“岂可复留此残寇”。(3 )后起义:强盗。

;

古代汉语的认识和看法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是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对我们这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我们的博大精的文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篇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份收获的背后,必是辛勤的耕耘。《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难学的一门,但我们不能谈其色变,因为那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知识遗产。透过她,我们可以去感受先人的爱憎,可以去领悟哲人的思想,还可以去欣赏远古的风光……就让我们的思古幽情去穿越一次时空吧,这何尚不是一件幸事呢。
  一、学习《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一种定型化的语言,沿用了两千多年,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历史著作,唐宋古文……这些都在它的范畴之内。毫无疑问,这种语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里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在我看来,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言简意赅。综观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写成,而当中许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简约精炼著称,如《诗经》、《史记》。只需作简单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则比较少;二是古代汉语中多省略。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省略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之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便构成了其严密简洁的风格。
  (二)持久不变。以文言为主体书面语的古代汉语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们世代相传,代代沿用。语言成分基本未变。诸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语言三要素中最活泼的词汇,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口语的传递过程中,有些词的古义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汉语里却依旧使用。尽管后人也模仿,但当中难免会渗入些许其时的口语,从而给语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语法方面还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构。普遍认为,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两者同影响共促进,关系十分密切。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四)久远深奥。时间的久远,导致了口语与这种语言的渐行渐远,从而也益发艰涩难懂。生僻的词语,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这些都多少给学习者带来了难题,给他们在学习中添了不少困难。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古代汉语,打好古文功底,这不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要求,而且,古汉语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扎实、深入地掌握它,才能为日后的深造、将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条件。文、史、哲诸学科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这些无一不与历史挂钩,而要了解我国的相关情况,必然要读取古书古文,这些都不言而喻。而即便是自然科学,如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等,无一不与它有关。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而所有这些都在我国古代的文物、典籍中得到印证。
  (二)离开古代汉语,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句话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是感觉深刻的。比较文言和白话,我们都知道,文言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白话总共还不到100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因此,我们可以说,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其根源就在于文言。文言是白话的奠基石。上个世纪前期,我国文坛“星光”璀璨,大师辈出,如鲁迅、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闻一多、老舍、巴金等,都堪称楷模,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风流儒雅,气质非凡,与其说他们是提倡白话文的文学大师,不如称其为熟谙文言的先贤圣人。可时光骤转,到了该世纪后期中国文坛却“风流尽去”,“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大师群体涌现,即便是仅有的几为大师,却也是前期出生的,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无尽的哀思。积攒了千年的瑰宝,顷刻间就被全盘否定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伟人毛泽东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页)理所当然地,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就必须学好古代汉语,因为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古代资料的能力。因此,我们只有学好古代汉语,才能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认识我们民族的过去,并进一部展望美好的将来。
  (四)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联系,增进思想文化的沟通,为推进现代化建设与促进国家做出贡献。这是毋须置疑的。据悉,此前曾有报道称,教育部门和专家正在设想,把一些常用字回归繁体形式,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中,这也算是重视古代汉语教学的一种体现吧。
  由上述几方面,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需要古代汉语,我们需要学好古代汉语。而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但是,我们怎样施行古汉语学习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鉴于《古代汉语》的难学性,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说说我的《古代汉语》的学习经验。
  (一)我们都知道,人们做某件事,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对该事情感兴趣。由此,我们不难清楚,前者是被动的,故而态度是消极的,所以对其结果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达到要求;而后者则相反,因为他感兴趣,所以首先表现在态度上的是主动投入、热情参与,理所当然的,对于结果,他们则期待着“更上一层楼”。经过对比,我们毫不讳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古汉语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学习者一定要多方面的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 初接触《古代汉语》,要首过繁体关。当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先标出来,再查《古代汉语词典》。一定要弄懂字的意思,才可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由点到面的学习。
  (三)课文中的精读部分,一定要理解;要求背诵的,也要尽力背一背,最好是背过。古人不是有诗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
  (四)在读课文中,有很多精读的部分,必须要求理解,可因为时间有限,又不能一点一点地慢慢理解,所以我从网络里查了很多资料“速食”。比如从百度上搜“逍遥游”,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为了节约时间,我只看译文,然后结合译文再看课本上的解释,有与网络上不同的观点,再仔细体味一下,用自己的思想来作自己认为更合理的解释,切忌照本宣科。
  (五) 语法部分也要认真研读。尤其是对不懂的部分认真研读。不懂装懂永远饭桶。只要下苦心读了,一定会懂。
  (六)另外,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古汉语教学也应借这“东风”长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把声音、影象等融入其中,实行电化教学,比如,一部《荆轲刺秦王》,便有助于我们更加形象而生动地接触该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怎样学好古汉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对此早有研究。在这里,我不敢班门弄斧,但是,较之他们而言,我强调兴趣的作用,应该说,它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我相信,梦想是种在心里的,不管是否有能力实现,不管你的机会是多么的渺茫,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学习没有捷径,我们靠得是实力。要相信天道酬勤,有志者一定会事竟成的。引用乐逍遥文章里的一句话:往往最绝望的时候,可能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熬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就能看到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

孟子读后感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一起来看看孟子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篇一: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是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也能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长出了一个锛俿 角痫,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令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确性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柜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锛伪琻銡玗 一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有因为他学识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后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基础的知识 ,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 ,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 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感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动勋远大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真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 老师” 。

   篇二:孟子读后感

  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经典诗文,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会让我们学习、掌握、运用经典诗文。在学习中,经典和我们形影不离,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是它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同样是人,难道他(她)们行的,我就不能吗?又想起《成才先吃苦》。不行,我行,同样我要和他(她)们做的一样好!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我发觉后,马上收敛了许多,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当然啦经典是对我们有好处哟!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

   篇三:孟子读后感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 ”or “no ”,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一定有孟子那么敏捷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学生,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许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现,学生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

  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

本文标题: 古代汉语书读后感(《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33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4年级课外书读后感500字(四年级读后感500字范文)牛年说牛读后感(牛年说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