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赛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奥德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
奥德赛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奥德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奥德赛读后感1《奥德赛》叙述希腊半岛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伊。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刚得贵子,便别妻远征。战争进入第十年,攻陷敌城,赢了特洛伊战争。希腊军在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修斯激怒了海王波塞冬而遇到海难,全军覆灭,是奥德修斯凭借机智和勇敢,终于逃过一劫。可是因为波塞冬的愤怒未息,导致他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在大海里漂流。在历经十年漂泊后终于返回家园的故事。与气势磅礴的《伊利亚特》不同,在《奥德赛》中荷马以继续的方式描写了奥德修斯与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的传奇。奥德修斯象征了古希腊人文精神中的虔诚、智慧、机警、勇敢。《奥德赛》着重描写了希腊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亚城堡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乡的故事。奥德修斯在回归过程中历尽艰险。故事以众神决定让奥德修斯返回家园为起点,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在奥德修斯的家里,向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求婚的人们每天宴饮,耗费他的家财,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愤恨求婚人的恶行,在宙斯的女儿雅典娜的感召下外出探寻父亲的消息。他先去了皮洛斯询问涅斯托尔,然后又去斯巴达拜访墨涅拉奥斯。另一条线索是奥德修斯被女神卡吕普索放回家以及在回家途中的遭遇风暴被雅典娜所救到达费埃克斯,在国王阿尔基诺奥斯的帮助下最终返回故乡。特勒马科斯探寻父亲的消息归来,两条线索汇合,父子终于在仆人家见面。然后在雅典娜女神的帮助下化奥德修斯化装为乞丐,设计比武射杀了聚集在他宫中向他妻子逼婚的众多贵族,并与忠贞不渝的妻子佩涅洛佩和勇敢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团圆。
《奥德赛》以海上冒险和家庭生活为中心,描写奥德修斯的不畏艰险和他的妻子佩涅洛佩的坚贞以及他的儿子的勇气,歌颂了智慧、忠诚和勇敢。看完这部小说,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1、做事要有奥德修斯的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特别是当我们身处困境,看起来觉得任何事都对我们不利或者完全找不到事情的突破口时,我们不应该向困难低头甚至畏惧它。有句话说的好,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所以不管是面对生活中还是学习上的困难,我们都应该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的克服它,战胜它。
2、做人要有佩涅洛佩那样在感情方面有自己的坚持。一个人对待自己另一半的感情必须忠诚,不要摘了芝麻掉了西瓜,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在感情方面要果断而不要优柔寡断。
3、做事同样要有特勒马科斯的那种勇气。他东奔西走几经周折,突破自己的局限,带着十足的勇气去寻找自己父亲的下落。在生活中,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应该鼓足勇气,勇敢地跨出去。虽然不踏出第一步就不会有失败,但是站在原地不动也就永远不会获得成功。所以我们要以这种积极地心态和足够的勇气去做一些我们想去做的事,我们才会获得成功!
奥德赛读后感2《荷马史诗》(之《伊里亚特》)讲的是希腊和特洛伊打了十年的仗,最后希腊的奥德修斯想出了木马计,终于把伊利昂(特洛伊)攻下了。那为啥希腊和特洛伊要打十年的仗呢,因为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把希腊的王后海伦抢走了。特洛伊战争是人跟人打,人跟神打,神跟神打,真热闹啊!
我喜欢奥德修斯,因为他聪明机智,英俊潇洒,特别英勇,而且他射箭技术特别高,一支箭能射穿十二把斧头。
下面我再讲讲阿克琉斯,他的盾牌特别坚固,打起仗来特别厉害,最后阿克琉斯被帕里斯的箭射中了脚踝,然后就一命呜呼了。阿克琉斯的妈妈是河神,阿克琉斯刚一出生,她就抓住他的脚踝,放在神水里浸泡,这样身体就刀枪不入,但是,脚踝这个地方,河神忘了在河水里浸泡,结果就成了他的弱点。
下面我再说说 赫克托耳,我最喜欢他了。他英勇无比,但是,他把阿克琉斯的朋友杀死了,还抢下了他的盔甲。阿克琉斯非常恼恨,发誓要报仇。盔甲有一道裂缝,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阿克琉斯一个人知道,他就拔出利剑,“唰”的一声刺中了赫克托耳盔甲的裂缝,结果,鲜红的血流了出来,就这样,阿克琉斯把赫克托耳杀害了。但是,我还是佩服赫克托耳,因为他是特洛伊的第一勇士。
《荷马史诗》分为两个部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考虑到叙事的繁杂,没有引导他从宏观叙事开始,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几个人物入手,描述一二。
其实,《荷马史诗》也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本书,现在再阅,算是我们母子共乐了吧,喜欢的朋友不妨一读。
奥德赛读后感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明珠。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一颗散发了近三千年光辉的明珠——《奥德赛》。
《奥德赛》是《荷马史诗》中的第二部,其作者便是古希腊著名的诗人——荷马。本书共二十四卷,12110行,史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讲述了续特洛伊之战后,奥德赛凭借着智慧,与战友在海上漂泊了近十年才回到故土,后与儿子出谋划策,杀死了求婚者,以团圆结束了漫长的旅程。史诗采用了中途倒叙的手法,扣人心弦。
本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便是智慧过人的主人公奥德赛了。
“奥德赛为了让伙伴们回到故土,他在海上挣扎,内心承受着许多痛苦……。一天,他们来到了独眼巨人的领地,巨人中有一个叫波吕斐摩斯,是巨人中最凶残的一个。为了逃出生天,奥德赛和伙伴们先用酒灌醉了巨人,接着用巨大的`木桩刺入了他的眼睛,才得以逃出小岛……”。
可见,奥德赛的智慧多么地过人啊!但他为伙伴承受痛苦,舍己为人才是他永不磨消的精神!
最近,我读完了这颗明珠,彻底感受了它那神奇的魅力,也彻底感受到了奥德赛的优点所在:舍己为人、机智、敢作敢当……然而,我最喜欢的便是他那样对伙伴舍己为人般的友谊。看看现在,我们就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和最亲密的朋友“大开杀戒”,甚至断绝了所有关系,不再和对方说一个字。而奥德赛不是这样的人,在回家的途中,他的好多同伴都因战争受了伤,如果是我们,可能会将他们抛弃,令他们自生自灭。但奥德赛没有遗弃他们,而是努力让他们回家,在失望之际,他鼓励战友……这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友谊。到你战争对朋友关心、打气的时候,年后觉得,那是一种幸运、满足,也是一种幸福。到那时,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谢谢你,《奥德赛》,是你给予了我友谊的道理,我一定会将你珍藏在心底,永不会忘记!
奥德赛读后感4《奥德赛》讲的是神样的奥德修斯在伊里亚特战争中取胜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
希腊半岛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伊。战争进入第十年,奥德修斯等用木马藏兵进入特洛伊城内,希腊军队里应外合攻陷普里阿莫斯统治下的特洛伊城,赢了特洛伊战争。
希腊军在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修斯激怒了海王波塞冬,而遇到海难,全军覆灭。奥德修斯凭借机智和勇敢,终于逃过一劫。可是因为波塞冬的愤怒未息,导致他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在大海里漂流。
奥失踪十余年,他一心要回到家里与妻儿团聚,一路上历尽劫难。途中他遭遇风暴、遇独目巨人、遇女妖、遭雷击等。受女神雅典娜的暗中指点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后化装乞丐返乡,设计比武射杀了聚集在他宫中向他妻子逼婚的众多贵族,并与忠贞不渝的妻子佩涅洛佩和勇敢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团圆。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深刻之处有以下几点(也许在说以下话语的场合或对象有错误,我来回翻书没找的引句的出处,未能核实,见谅,谁说的在什么场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观点给我触动。):
在受到挑衅的时候,奥德修斯对挑衅者说:“我的头脑中有美妙的智慧,且构造精美……”,来提自己的士气。----后记:人的大脑确实也可以像个仓库般纳入智慧,且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调节智慧的成分。知识是无穷的,但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便可好好品味到拥有或者广博,或者精专的知识的美妙滋味,能让人体验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拥有感,这种拥有感让我觉得很踏实很幸福;
雅迪娜在改变奥德修斯落魄邋遢的样貌时说;得体的衣着会带来高尚的名声。------后记:这样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是这么适用,认识一个人是从外貌开始的,人的内在要多些时间才能了解啊,现代生活很忙碌,有个好的仪表是个好的开始,内外是必须要兼修的。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奥德修斯要回家,他最终回去了,没有受到其他的诱惑。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希腊神话里着名的大英雄尤利西斯,他使用木马计,取得了特洛伊之战的胜利。
他在回家的路途中走进了食莲人的国土,好不容易把同伙们救。他又到了海神儿子的山洞里,弄瞎了敌人的眼睛,逃出了山洞。他们接着又到了风神的家里,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宴会。遇到过巨人袭击,来到了女巫的小岛,看到了死去的人,最让他激动的是里面还有他过世的母亲。他们在海上航行时,又听到了海妖的歌声,为了保住性命,他想出一个计策,他把一块蜡融化了,搓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放在耳朵里,才避免海妖歌声的迷惑,紧接着又遇到了海怪的袭击,他的船沉了,他抓住一块木板,漂到了海上仙女的岛上。(.)又到了谢利岛,国王送给他一组船,送他回家。
回到家,他发现有少数人还忠于他,大多数人拿着他的财产来享乐,他用了比武的方法夺回了他的家。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有智慧、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得到幸福的生活,到达自己最终的目的地。
奥德赛读后感5近来,我忙着删改小说,闲暇之余,读了荷马史诗《奥德赛》,觉得其中的奇幻成分比《伊里亚特》更胜,且可读性也较强。
《伊里亚特》叙述了在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51天里,双方英雄惊心动魄的战斗情节,而《奥德赛》接着描写了战争之后,希腊英雄归程的故事。其主要叙述了,奥德修斯历经艰险,最后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得以重返家园,和妻儿团聚。相比《伊里亚特》英雄之间惨烈的厮杀,勇士壮烈牺牲的惨剧,《奥德赛》的结局有了一些喜剧的色彩。
在阅读《伊里亚特》时,或许读者还感觉不到“古希腊式的命运”,但在《奥德赛》中,读者却能深刻体会到命运的力量。书中的那个时代,无论英雄,还是神明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甚至有时在强大的司命神之前,连高高在上的宙斯也不得擅改凡人的命运。可见,古希腊人对命运的认识,带有强烈的悲观色彩。他们似乎认为人从娘胎里生出来的那一天,司掌命运的三女神就已经为人们编织好了一张命运的罗网,无论人们如何躲避,都逃脱不了那张罗网。
奥德修斯就是,他命中注定要在归返途中受尽磨难,可是他并不知道命运之神已为他策划了一系列的灾难。首先,奥德修斯返程之际,开罪了海神波塞冬,无意中又刺瞎了他儿子——独眼巨人的眼睛。于是,海神被激怒了,降下了可怕的诅咒,让他全军覆没,十年漂泊在外。
奥德修斯受到了神明的惩罚,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返家的希望,相反一次次的挫折增添了他返程的决心和勇气。他面对海神的惩罚,一次次的阻扰责难,毫无畏惧。气急败坏的波塞冬试图改变奥德修斯的命运,不惜违背宙斯的意旨,可惜功亏一篑,最终还是未能得逞如愿。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是十分执着的,但他们决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们相信命运,深知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却又敢于反抗无情的命运,甚至为了更好的生存,他们不惜和命运作斗争,哪怕换来的是惨痛的代价。就这样,盲诗人也怀着矛盾的心情,面对面运的非难,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史诗。
那一系列看似“巧合”的故事情节,事实上是奥德修斯的宿命。比如“第十二卷食牛群冒犯日神受惩伴侣尽丧生”这一幕,奥德修斯几经落难,来到特里那基亚海岛。这座海岛牧放着太阳神赫利奥斯的牛羊,魔女基尔克曾经警告过奥德修斯,叫他们千万不要猎杀太阳神宠爱的牛羊,否则他的同伴无一幸免,而且他也不能早日返回家园。结果他的伙伴们由于饥饿难耐,还是宰杀了太阳神岛上的牛羊,这一切不都是命运的安排吗?奥德修斯千方百计地想去改变命运,却一次次地惨遭命运的戏弄。
如此,《奥德赛》为日后的希腊式的命运悲剧开创了先河,同样也为欧洲的奇幻文学开启了大门。
奥德赛读后感6英雄的还乡!
大三还是大二的时候修《西方文学史》,老师让我们读《伊利亚特》,期末考。当时好友说“看来老师比起来bg还是更喜欢搅基。”看完《奥德赛》发现果然如此。
因为《伊利亚特》是期末必考,所以乖乖读,《奥德赛》就放在一边,但在书店看到时就一起买了,这次宅家,看到书架里的这本书,读完,发现五六年时间就这么过去,真是好残忍。不过时间没有白费,老师当时说这两本就是越读越能觉出来好。确实是这样,我当时在《伊利亚特》里被一堆人名地名以及考试的焦虑折磨得不轻,这次无负担下读,才发现不花哨的真诚字句,有时光味道的经典字句,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一开始还是先介绍一下情节吧。
开篇是“我”以第三人称讲述奥德修斯的故事。他的足迹依次如下:
一,奥德修斯来到女神吕索普的洞穴,成为俘虏
二,在女神伊诺、雅典娜的守护下渡海来到费埃克斯人的王国。在这里,他听到歌人唱歌时泪流满面,报上家门,用倒叙的方式讲述自己回归的历程:
1.在伊利昂。2.在伊斯马罗斯大战。3.遇到洛托法戈伊人的国王,在这里战士们因为忘忧花(洛托斯花)意志被消磨。4.在库克洛普斯。和波塞冬之子巨人作战,非常精彩,被囚山洞中,假装是山羊才得以逃脱,谎称自己是“无人”的智慧,巨人之前听到的诅咒,巨人请求父亲波塞冬惩罚奥德修斯。似乎在《一千零一夜》里《辛巴达航海记》里看到过类似的故事。5.在艾奥利埃岛得到风袋,因为内讧越飘越远。6.在拉摩斯遇到巨灵族。7.在海岛艾艾埃,女神基尔特把人变成猪。与唐小说《板桥三娘子》有异曲同工之妙。8.到冥王处见特瑞西阿斯,听到自己的语言,在冥府的各种经历也很有趣。西西弗斯的故事在这里出现。9.回到海岛艾艾埃,女神基尔特指引奥德修斯接下来如何走,如应对塞壬,突然觉得媚娃和塞壬这个形象很像。10.继续闯关,遇到塞壬,斯库拉。11.在太阳神的岛屿,同伴违背神谕杀牛,被报复。所有同伴都死了。12.来到女神吕索普的岛屿奥古吉埃岛。到这里故事形成了圆环。
三,奥德修斯被费尔克斯人送回故土。至此离乡20年终回返。
1.奥德修斯在牧猪奴那里讲述编造的故事。2.奥德修斯和儿子相认,谋划报复求婚人。3.和妻子佩内洛普对话。4.老女奴帮洗脚,伤疤引起野猪往事。5.在宴会上奥德修斯射箭穿过斧孔,战胜了所有求婚人。并和儿子以及牧猪奴等一起杀死了求婚人,惩戒不忠的女奴。6.夫妻相认(卧室里的床居然不是没有故事的普通家具),总结冒险之旅,并讲述之后自己的结局。7.奥德修斯和他爸相认。求婚人的魂灵和阿伽门农等的魂灵相遇。8.在雅典娜等神灵的护佑下,求婚者的家属和奥德修斯和平修好。
除了结构清晰之外,语言也非常美丽。歌人有他固有的词库,所以有些词会重复,比如:
有翼飞翔的话语,酒色的大海,白臂的海伦,美发的女神(不是发廊小妹的美发,是形容词),有玫瑰色手指的黎明
奥德修斯一家人相互相认也真是蛮有趣的,果然二十年能让人变得不被家人认识(7年是做吕索普的男宠emmm)。当然他们可能也是在互相考验。
小小的玄机总是在你没有料到时出现,比如伤疤和卧室里的床都有故事。
此外,题目奥德赛似乎是“关于奥德修斯的故事”的意思。
结局好像是没讲完一样,虽然我们都知道了奥德修斯的结局。用经典的英雄故事的结局,英雄的婚礼,英雄的加冕,英雄的葬礼来看,这本的结尾似乎都不是,又似乎都是,嗯,这个还乡故事也是很神奇了。
总之,读完这本书也算了了一桩心愿。要不趁热打铁读一下《尤利西斯》?据说跟这本书关系颇深。就先写到这里吧。作者:shitou
奥德赛读后感7荷马史诗是对人性的描写,写得很华美,也很真实。可以看作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作深刻的写实。
史诗第一部《伊利亚特》,从写神的争斗开始,写的是神的欲望和贪婪。而女人们似乎是情欲的贪婪者,但事实上,她们什么都不想放弃。她们不会和流亡的王子浪迹天涯,即使他风姿依旧;更不会与战败的国王床第之欢,即使他腰缠万贯。
从这个角度上讲,女人比起男人来,似乎更加贪婪。阿喀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门农,男人们的英雄,因为女人而死;女人们也死了,被更不肖的男人杀死。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自杀的,死在自己的欲望和贪婪之中。
史诗第二部《奥德赛》,也描写了人类相同的贪婪。但这部后期作品,谢天谢地,也展现了人类美好的品质——女人对爱情的忠贞,男人对家庭的依恋和责任。俄底修斯是特洛伊之战的智者。也许,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知道,只有美好的品质才能帮助自己找到幸福之源,欲望和贪婪只会毁掉自己。正如赫克托尔所说:“幸福的日子其实很简单,辛勤的劳动;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丈夫;同情弱者。”
《荷马史诗》,一本蕴含哲理的书。
奥德赛读后感8《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的圣经”。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古代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希腊人为夺回海伦,组成十万联军,远征特洛伊城。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最后,希腊人用木马计智取特洛伊城,大获全胜。
《奥德赛》叙述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 作品,是世界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这两篇故事都是古希腊盲人歌手荷马所作,因此统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这个故事歌颂英雄的威武勇敢,赞美希腊民族历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喀琉斯,他是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视荣誉,但是具有固执、易怒等弱点。
《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杰作。
正如雨果说的: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一位诗人成功了,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你跟随着他攀登而上,即便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也绝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却叫荷马。
荷马带我走进世界文学史的殿堂!
奥德赛读后感9前几天,我在校讯通的抢楼活动中,无意获奖了,奖品是一本数学书。当这本书被寄给我时,我兴奋极了。我抚摸着精致的书皮,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画面上的人物,欣赏够了,才翻开书页,把每一字、每一行,都在眼中走过。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奥德赛的男孩,拥有着无穷的智慧。他喜爱数学,用分数,把香喷喷的披萨饼分给一个个眼馋的士兵;用最小公倍数,从暗藏玄机的迷宫逃了出来;又用乘方使自己在短短一个月内从一贫如洗变成绰绰富翁。他总是在紧要关头,利用自己的数学天赋,来挽救大家。他有朋友:善良可爱的伊芙娜、唠叨不停地叨波力、威猛的麻索姆士。他也有敌人:有忠心的戈德勒和爱贪便宜的奇乌斯。三个伙伴借助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战胜的他们的敌人。
有一次,奥德赛和伊芙娜饿的饥肠辘辘,奥德赛他们遇见了一个商人,这个商人是城里最富裕的人,奥德赛利用他的数学天赋,与奇乌斯达成了一个奇怪的协议:奥德赛一天的薪水是1颗橄榄,第二天是2颗,第三天4颗,随后依次是:8、16、32、64、128、256、512、1024、20xx、4096……奥德赛说奇乌斯只需支付他一个月就够了,一个月30天,一共就是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9,光想一想就够烦了。结果,奥德赛变成了一位富翁,而奇乌斯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
我的眼睛工作了一整夜,可把这本书看完了。我闭上眼镜,一个个精彩的画面,还在向旋转木马是的在我脑子里回旋。这让我想到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数学之所以如此被人们重视,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他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在短时间内帮助人们完成一件事,可见他是多么神奇,而且结果也准确无误,是人们的得力助手。当我们面临危险时,不正应该像奥德赛那样,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去挑战别人么?我们周围的世界也是如此,其实,它并不是太难,只要你有勇气去迎接挑战,就一定能胜利。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
一般以说到西方,大家想到的都是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我收集了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一】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了解一点西方的文化,然而并不是很懂,但通过观看《西方文化概论》的视频,对西方的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深邃,读起来晦涩难懂,但是对于一个对知识孜孜的学生来说,沉浸其中,吸取点滴的精华,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 。
《西方文化概论》重点介绍了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全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个章节,第二个部分为五到十二章节,最后一个部分是最后一个章节。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艺术历史和成就。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从未这么认真的去阅读过关于西方文化书籍,对西方文化并不是很清楚。阅读《西方文化概论》对于我而言,收获颇丰,在西方文化的范围有了新的理解,原本以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西方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原来在地中海地区希腊于意大利等国家。
说到西方文化,就不得不说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它是世界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通过这本书,我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在本书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普》和荷马史诗。《神普》描写的是宇宙和神诞生的故事,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对杂乱无章的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赫西俄德的《神普》则使这一工作基本完成。分为序曲、主题、尾声三个部分,结构完整,布局精巧。原文提到很多神祗,如正义女神、命运女神、月之女神,太阳、月亮和黎明之父等,对后期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荷马史诗》据说是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分为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采用了诸多的艺术手法,是“系统叙事诗”开山之作。尤其是诗作中呈现出的思想光辉,它歌咏英雄、崇尚自由、以人为本,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 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对杂乱无章的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赫西俄德的《神普》则使这一工作基本完成。
除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文化也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在本书中,方老先生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介绍,可见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文化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在谈基督文化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圣经》,《圣经》是基督教教义的载体,是西方的一部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艺、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其母体的基督教在范围意义上更是超出了《圣经》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中世纪的西方,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现、磨合、发展和最终成型,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些从基督教
对日耳曼人起到了开化的作用、对古代文化的保留和传播以及基督教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以其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统治作用,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成为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可以见出来。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西方近现代文化中最初也是最璀璨的思想之光。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认为人是平等自由的,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以人为中心。这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文学、美术、建筑、哲学等艺术层面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则更为广泛,改革力度也更为彻底。它反对宗教主义、封建主义,反抗权威,以一场伟大的思想觉醒。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启迪了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中国戊戌变法中的君主立宪制思想也来源于启蒙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发展进程。
结合这本书还有之前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见解,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许多的文化在艺术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尊古希腊时候的雕像而她的原型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女神。他是爱与美的化身,也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象征。同样的作为西方文化思想的大潮流,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雕像,如大卫、哀悼基督、圣母子等,这些都是当时一些文化思想的体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兴起的骑士文学与哥特式建筑对当时的世界文学和建筑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建筑类的哥特式风格则来源于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特点多采用十字拱、立柱、飞券等建筑元素,显得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宗教色彩浓郁。这种建筑风格曾引起各地争相效仿,风靡一时。这些不一样的艺术品,见证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阅读《西方文化概论》,我对西方文化的内容以及其文化价值都有了解。使我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读书是多么重要,书不仅是心灵的钥匙,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正如冰心老师说的那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二】近段时间,在面临预科结束、期末各种复习之余,抽空看完了方汉文先生的《西方文化概论颇有些许感触。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一个广阔而绚丽多彩、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全新的西方世界,也让我对西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西方文化的.滥觞写起,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历数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它的历史走向与前途。重点介绍和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包括它的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历史与成就。
一般以说到西方,大家想到的都是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在我最初的理解中,所谓的西方文化也就是这些欧美国家的民族文化。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本书所研究的西方文化,是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从地域上说,它一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核心,兼及北美洲和大洋洲。这在地域上就让我对西方的范围有了新的理解。
说到文化,我一直有个问题搞不清楚,就是所谓的“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以及联系,虽然我知道文明肯定不等同于文化,但具体的是怎么个不同,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其实是不清楚的。对于文化的定义,这本书的理解是:文化史人类社会具有的独立特定的综合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精神意识形态三个大的层次。这三个大的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它也就必然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的总体,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化的总体性构成的观念。据书本的介绍,这种类型的观念在文化研究中相当普遍。至于文明与文化的联系,书本从他们的基本意义上作了介绍,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历史形态。文明包括了文化的基本构成,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的具体存在模式,文明所在之处的时代就是一定的文化实践。与文明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注重现实的实践性质,文化史文明形态的实践方式。一般来说,文化史具体的、感性的实践行为;而文明史概括的、总体的、历史的形态;当然这也这是相对的区分,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尺。总的来说,这本书认为文化与文明史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意义与用法的概念,且二者虽然有概念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重合部分,远远多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区分之处。
西方文化概论,就是关于西方文化基本原理的研究,是对于西方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本质特性与发展规律的揭示。它不是一般的文化史,而是对于西方文化历史过程的理性观照。西方文化概论,主要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欧美国家与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与现状的情况综述;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历史进程;欧美国家的民族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西方与世界其他民族,特别是与东方民族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于: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历史作用及其现象的研究,加深对西方文化本质特性的理解,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为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提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章,系统的阐述了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具体为:西方国家与民族概况、西方文化的起源及古典时代、欧洲中古封建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不难看出,这个部分基本上是以讲述历史的方式纵向的介绍了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第二部分为五到十二章,介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西方文化逻辑与文化理论、西方社会经济以及商业贸易、国家体制与制度的演变、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思想、科学技术的成就、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哲学与社会科学、西方的文学与艺术。这部分则是横向的从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科教以及艺术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因为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就是从该部分所介绍的各个方面来入手的,因为这是西方文化的真实体现。最后一章也是最后一个部分,讲述了西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主要讲述了西方从古典时期到近代到18世纪后对东方的看法。在本书的最后一节,是站在全球化的大局观角度上讲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存与共荣。我们都知道,每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每种民族文化也都是绚丽多彩的,正是这些不同的缤纷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才使得世界民族文化如此丰富,这些都是世界各民族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与保护。
说到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古典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古典时期两个重要的文化,那就是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维以超越的高度。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都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马文化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哲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它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却又比希腊更胜一筹。而且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古希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高成就是哲学和史学;古罗马的成就是在法律思想和教育思想。
要了解西方文化,我们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基督教文化,方先生的这本书中西方文化的构成这一部分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基督教,甚至该部分有关宗教的这一块内容介绍直接以基督教为代表,没有再涉及其他宗教。足可见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比重有多高,甚至可以这样说,基督教文化已经深入西方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当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在谈基督文化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圣经》,《圣经》是基督教教义的载体,是西方的一部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艺、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其母体的基督教在范围意义上更是超出了《圣经》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基督教强调信心、博爱和盼望,在基督教看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互为条件的,有信仰才会有企盼,才会产生爱;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才会实现希望,才能追求永生的真理;爱是基础也是终极,爱是信心与盼望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同时基督教也重视心灵和精神在信仰中的作用,一改古代宗教礼仪重于实质、形式重于内容的传统,强调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心灵的关系,人要从内心深处敬仰上帝,人的行为不能由物质支配而应受精神的指引,人要实现信仰就必须提高内心的情操,如虚心、温柔、怜悯、清心、公义等等,这些甚至多多少少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我们从《共产党宣言》里不难找到些许基督教的教义。实际上,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中世纪的西方,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现、磨合、发展和最终成型,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些从基督教对日耳曼人起到了开化的作用、对古代文化的保留和传播以及基督教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以其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统治作用,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成为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可以见出来。
通过这一次对方先生的《西方文化概论》的学习,使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创造了光辉成就的文化。它与世界其他文化一起,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后,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实现了工业化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和思想家们,宣扬一种西方中心主义观念,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则没有正确的而评价。这种“西方中心”观念受到西方国家有识之士的反对,我们也应该报以批评的态度。真正优秀的文化能够公正地看待世界多种文化,肯定其他文化的贡献与创造。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时,也要正确地评价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相互关系,批判西方中心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的自我中心观念,树立起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补益、互相促进的历史主义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汇通,真诚学习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全球时代多元文化的共存于共同发展。
2000字英文原著读后感
小说故事梗概加个人感想英文的Walden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the author of Walden, was born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When he was a child, he always went to the woods and field with his old brother. So he loves the nature very much. In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American economies developed so rapidly that most people pursuit the material life and ignore the spiritual life. But Thoreau wants to live a simple life. Also for the Transcendentalist Movement was centered in Concord and Emerson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him. All these made Thoreau go to build a cabin on the shore of Walden Pond and live alone to close to the nature in 1845. Later, he wrote the famous book, Walden, which mainly talks about his life and thoughts during he lived alone in the woods near Walden Pond.
When Walden was published in 1854, it was not well accepted by people. Instead it was regarded as "wicked and heathenish" .It was published only one time until Thoreau died of disease. But many years later especially in twentieth century, it was gradually known and appreciated by lots of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is a book which tells in spring Thoreau starts building a cabin in the woods, thinking about life, reading some books, and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nature. In autumn, he cultivates beans, observes Walden Pond. In winter, the Walden Pond freeze, lots of animals accompanies with him. As spring's coming, the Walden and other ponds melt. Every thing in nature is awake and reborn including Thoreau. After two years, Thoreau leaves.
Thoreau first writes that most people pursuit their necessary things of life such as fashionable clothes, houses and equipment. They pursuit these things while Thoreau go to the woods to building a cabin which only costs $28.12, eating simple food and needing little furniture. So one of chapters in his book, “Higher Law", emphasizes more on the spiritual aspect instead of the satisfaction of material. Further more; he urges people to read more classic literature such as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and other great writers’ masterpiece.
He also writes that though he lives alone in the woods, he is close to nature and makes himself as a part of nature. He lives alone, but sometimes he also talks with his visitors who are honest, sincere, thinkable and loving their life.
Thoreau also mentions that the noise in the town and the whistle of train disturb the quite life of the town. However, in the woods life is quite. When he lives in the woods, he can listen to animals' sounds such as bird's singing, owl’s hooting, cockerel’s crowing etc. He lives with animals friendly. He also describes the Walden Pond. The water, blue and green, clear and pure, freezes in winter and melts in spring.
When I was reading Walden, I felt that I was listening to a wise man’s talk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the nature especially the Walden Pond are beautiful and fascinating. The sentences are full of wisdom and philosophy.
Reading this book reminds me of those people who work hard to earn money, waste lots of money to buy luxury and expensive things, waste time to entertain themselves. In my point of view, they may easily lose themselves, and though their bodies are full, their minds are hungry. The real life is to make every complicate thing to be simple and enrich our heart and soul. In a word, just simplicity 、simplicity and simplicity!
One of Thoreau's thoughts about solitude attracts me deeply for I’m the person who likes to be alone. 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why I like to be alone: Firstly I think that living with others is easy going to have a conflict whatever you are best friends. Secondly just as Thoreau saying ‘a man thinking or working always alone and let him be where he will’. I always spent most of time to study, and I like to make myself busy all the time, so I have little time to stay with others. In addition to, what I'm thinking and interested in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s. I like studying at library and reading books but don't like pursuit fashionable and new trend things for it makes me feel tired and bored. So I always live alone and people who around me think I must be lonely. Actually it's not true. They don't understand me at all. When I'm studying, learning or reading, I don't think other things, just immersing in the ocean of knowledge .My heart is quite calm. And if learn new knowledge I got a feeling of happiness, satisfaction and fulfillment. So I was so surprised that what Thoreau said was exactly same to what I thought. I was so glad to find a person who has the same idea with me.
When Thoreau lived alone in the woods, people did not understand him, even Emerson thought what he did was wrong. And now, people who around me think my life is not good. But I think Thoreau’s life was successful, meaningful and happy, so do I. Because I think that the success and happiness of life all come from exactly value. Everyone deeply desires of themselves life. When you know what the value of yourself is, meanwhile you can enjoy your life according to the value every time. You will find that everyday you have full of energy and enthusiasm to do anything, hear the sure sound from your heart, and often feel intense achiev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your heart is peace and calm.
Last but not least, I envy Thoreau so much for he lives in such a beautiful and comfortable nature environment. He can breathe the fresh air, live with wild animal friendly; appreciate the scenery of Walden Pond etc. While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pursuit their own interests to hunt and kill animals, cut down trees and pollute the rivers and so on. As a result, the number of wildlife is decreasing, the area of lake is shrinking, and the water is not pure any more.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such as globe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have been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Reading this book makes me be awar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lthough I may not understand Thoreau's thoughts completely, I’m really benefited from reading the book, Walden.
丘比特之谜读后感怎么写
大学生《荷马史诗》读后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荷马史诗》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荷马史诗》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荷马史诗》读后感【一】《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的圣经”。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古代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希腊人为夺回海伦,组成十万联军,远征特洛伊城。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最后,希腊人用木马计智取特洛伊城,大获全胜。
《奥德赛》叙述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世界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这两篇故事都是古希腊盲人歌手荷马所作,因此统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这个故事歌颂英雄的威武勇敢,赞美希腊民族历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喀琉斯,他是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视荣誉,但是具有固执、易怒等弱点。
《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杰作。
正如雨果说的: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一位诗人成功了,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你跟随着他攀登而上,即便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也绝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却叫荷马。
荷马带我走进世界文学史的殿堂!
大学生《荷马史诗》读后感【二】《荷马史诗》(之《伊里亚特》)讲的是希腊和特洛伊打了十年的仗,最后希腊的奥德修斯想出了木马计,终于把伊利昂(特洛伊)攻下了。那为啥希腊和特洛伊要打十年的仗呢,因为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把希腊的王后海伦抢走了。特洛伊战争是人跟人打,人跟神打,神跟神打,真热闹啊!
我喜欢奥德修斯,因为他聪明机智,英俊潇洒,特别英勇,而且他射箭技术特别高,一支箭能射穿十二把斧头。
下面我再讲讲阿克琉斯,他的盾牌特别坚固,打起仗来特别厉害,最后阿克琉斯被帕里斯的箭射中了脚踝,然后就一命呜呼了。阿克琉斯的妈妈是河神,阿克琉斯刚一出生,她就抓住他的脚踝,放在神水里浸泡,这样身体就刀枪不入,但是,脚踝这个地方,河神忘了在河水里浸泡,结果就成了他的弱点。(妈妈,你咋不把我也在神水里泡一泡啊,这样我就超级厉害了,就可以刀枪不入了啊!)
《荷马史诗》分为两个部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考虑到叙事的繁杂,没有引导他从宏观叙事开始,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几个人物入手,描述一二。
其实,《荷马史诗》也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本书,现在再阅,算是我们母子共乐了吧,喜欢的朋友不妨一读。
大学生《荷马史诗》读后感【三】荷马史诗是对人性的描写,写得很华美,也很真实。可以看作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作深刻的写实。
史诗第一部《伊利亚特》,从写神的争斗开始,写的是神的欲望和贪婪。()西方的神,本就是人化的神,与东方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截然不同。之后,史诗从神正式写到人的欲望和贪婪。人对情欲、对权力、对荣誉的贪婪。然而,男人和女人的欲望和贪婪却有不同,也许男人的欲望要纯粹得多——可以为了女人,放弃王位;为了权力放弃女人;也可以为了荣誉放弃一切。而女人们似乎是情欲的贪婪者,但事实上,她们什么都不想放弃。她们不会和流亡的王子浪迹天涯,即使他风姿依旧;更不会与战败的国王床第之欢,即使他腰缠万贯。
从这个角度上讲,女人比起男人来,似乎更加贪婪。阿喀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门农,男人们的英雄,因为女人而死;女人们也死了,被更不肖的男人杀死。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自杀的,死在自己的欲望和贪婪之中。
史诗第二部《奥德赛》,也描写了人类相同的贪婪。但这部后期作品,谢天谢地,也展现了人类美好的品质——女人对爱情的忠贞,男人对家庭的依恋和责任。俄底修斯是特洛伊之战的智者。也许,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知道,只有美好的品质才能帮助自己找到幸福之源,欲望和贪婪只会毁掉自己。正如赫克托尔所说:“幸福的日子其实很简单,辛勤的劳动;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丈夫;同情弱者。”
《荷马史诗》,一本蕴含哲理的书。
大学生《荷马史诗》读后感【四】《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10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8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9?8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6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史诗展现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羡慕的时代。对英雄的重视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英雄的交锋包含着最独到的理解、最大的温柔和最极端的残酷。如得胜的阿可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车后,绕城示威。但在9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来哀求归还尸体时,他被这位老人的哀伤打动了,将他儿子的尸体还给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时这个时代也让现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和买卖,女人被当作财产一样转让,神与神之间彼此猜忌和互相斗争。
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10年,但前者只描写了4天的战斗、21天的埋葬仪式和26天的空闲时间共计51天;后者也只集中描写了41天的活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产作为穿插。
史诗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运用了大量“荷马式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极富表现力。世俗刻画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