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评价(读完三国 赵云的读后感 300字 事例)

发布时间: 2024-02-17 05:04: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急~~~关于赵云的读后感赵子龙------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名将,人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然而既入俗世,生于天地之间,又会有...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评价(读完三国 赵云的读后感 300字 事例)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

急~~~关于赵云的读后感
赵子龙------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名将
人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然而既入俗世,生于天地之间,又会有谁甘于庸碌,虚行此生?即便有谙晓世理,谨守平凡,于平淡中顺从命运之安排者,又何尝不会在心中暗自羡慕英雄,并为英雄身后留下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而浮想万千?
所谓英雄,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必定要从乱世的黑暗动荡之中,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脱颖而出。三国纷争的年代,中国大陆正是霸王角逐的历史舞台,正可谓英雄辈出,群星闪耀。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罗贯中用平实有力的文字,把英雄的故事,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生动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在如同走马灯般时隐时现的众多人物之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位几乎完美的英雄。他,就是赵云。
生于汉室倾颓的乱世,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以及凭何安身,借何立命,赵云有着明智的理性思考。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有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君臣双方的角度说过另外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君主并非人人可做,对于这一点,赵云非常清楚。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就是要做辅佐名君的良将,决意横枪立马,效命疆场。至于建功立业,英名著于千秋,则并非他所刻意追求。那些不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产物。
赵云初在袁绍军中,未受重用,默默无闻。赵云觉得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遂弃之往投公孙瓒。在前往公孙瓒的途中,在磐河附近的山坡,赵云恰遇公孙瓒与袁绍交兵,公孙瓒战败,被袁绍部将文丑追杀得狼狈不堪。于是赵云飞马挺枪,杀走文丑,救了公孙瓒,并投其麾下。次日,公孙瓒整兵与袁绍再战。公孙瓒因初得赵云,不知心腹,故不敢委以重任,只令赵云领后军。两军交战,瓒军大败。绍将麴义砍倒瓒军绣旗,直冲到公孙瓒后军。赵云遇着麴义,数合之间,一枪刺其于马下。赵云匹马杀入绍军,如入无人之境。后终因绍军势众,赵云保公孙瓒突围而走。绍驱兵追赶,被前来救援的刘备率军杀败。瓒绍双方罢兵相持。
刘备一见赵云,即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及至公孙瓒与袁绍罢兵讲和,瓒军班师,刘备与赵云分别时,二人已是英雄相惜,彼此投缘。——刘备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世间之事,缘份一说,最是难以索解。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中因缘,难究其详。而刘备和赵云,亦是一见倾心。这绝不是用缘份两个字,就可以简简单单说清的事情。刘备和赵云,都不是夸夸其谈,泛泛之辈。二人各有其志。刘备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英雄。而赵云之志,是凭武艺立身。刘备深知欲成大业,虚得良将辅佐;赵云同样清楚欲展武艺,需随名君,否则英雄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刘备和赵云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英雄之间慧眼相识,惺惺相惜,互为倚重,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当二人分开以后,彼此心中无不牵记对方。
曹操为报父仇,领军攻打徐州。刘备应孔融之邀,往徐州救援。刘备找公孙瓒借兵,点名借赵云同行。吕布袭兖州,曹操撤军。赵云再次与刘备分别,回公孙瓒处。
公孙瓒兵败身死。袁绍多次招赵云。赵云深知袁绍非用将之人,未往。在赵云的心中,其时已全是刘备。而刘备却正栖身于袁绍处。赵云想投刘备,又怕袁绍见怪,只好四海飘零。天地虽大,却无容身之地。赵云听说张飞在古城,前去相投,在卧牛山杀了欲夺其马的裴元绍。刘备离开袁绍,会合关羽后,遇见周仓。周仓引刘备往卧牛山。赵云和刘备终于得以再次相见。二人心中大喜,各表衷言。——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自此,赵云方和刘备共处一室,始为一家。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赵云四海飘零之时,在其孤独的心中,不乏忧伤。然而赵云寻找刘备的行动,又极为坚定。在赵云的身上,不仅有依附于他人的个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果决气质。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决意前往,不管前途是何等渺茫,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誓不回头,这种韧劲是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个性,所以赵云在拼杀于战场之时,才会全无惧意,胆气过人。
赵云跟随刘备以后,除了领军破敌,行将军职责,实际上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极其重要并且十分艰巨的工作。赵云也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刘备东吴成亲,赵云行诸葛锦囊之计,保护刘备。赵云无不舍身忘死,尽于职守。在当阳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孤身一人,行走于百万军中,心中全无惧意,一心只想救回刘备家小。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我觉得对赵子龙用四个字评价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最合适——“孤胆英雄”(至于是不是统帅能力造成他只有“孤胆”,就不是本文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样更衬托他的武力一流)。想一想,一出场就是单枪匹马斗文丑,后来单枪匹马杀裴袁绍占山寨,汝南单骑挑高览,又单枪匹马闯曹营,保诸葛祭周瑜,保刘备娶老婆,单身劫江夺阿斗,即使七旬还孤身力杀五将。真是“浑身都是胆”的武将!但其一生的战绩还是以长坂坡最为著名。
这一场杀,赵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可以说,一路狂飙,所向披靡,阻者即亡,让者能生,上至将军,下到小校,望见赵云,如同瘟神,排山倒海,营帐相冲,即使张合,也不能敌,落入陷坑,平地跃起,剑斩拳打,血染征袍,翻身上马,再冲敌阵,曹公见之,爱才心起,不许放箭,赵云得免,将军奋勇,一往无前,怀抱幼子,单骑突阵,枪挑剑砍,五十四将,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将军神勇,曹军无颜。
当赵云拼死救回阿斗,见到刘备时,不表有功,却言有过。其谦逊之心,一致于此,实令人落泪。也难怪刘备接过阿斗后,竟会掷之于地。刘备和赵云之间,原本就不仅仅是君臣之情,同时有着朋友之义。赵云沥胆忠心的表现,当然会使刘备有些手足无措。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刘备得荆州后,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赵云领军取桂阳。赵云捉陈应,放回。赵范投降。
——赵范与赵云,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遂结拜为兄弟。范嫂樊氏,有倾国倾城之色。寡居。范劝其嫂改嫁。其嫂云:“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因此赵范欲将其嫂说与赵云。赵云闻言大怒:“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夺门上马出城。
赵云重新夺取桂阳后,刘备与孔明亲赴桂阳。
——云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不娶樊氏,所说的理由中,第三条可见赵云谨细而慎重。而一、二两条,如果换作今时,不知会遭到多少人的蔑视。但在当时,赵云的想法,却合乎正统。孔明对赵云之言,恰恰说明孔明有着圆滑变通的处事方略,这和孔明多智慧擅狡计的性格相符,也与其军师身份相符。刘备亦然。赵云虽无变通,却以其正行,赢得了刘备的赞许。
刘备得西川,领益州牧,封赵云为镇远将军。
——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从其言。
此处大喜二字,含义深远。刘备想收买军心,故欲赏官;同时,刘备又怕失去民心。赵云揣摩刘备心中之意,故谏,可见其智。这里也许是二人演的双簧戏,也未为可知。但是赵云之正名,丝毫无损。这也许是赵云少有的参政行为。
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自领大军二十万,来与夏侯渊报仇。黄忠领兵深入曹境烧粮,被张郃、徐晃大军包围。赵云引军杀透重围,救回黄忠。曹兵追来,赵云设下埋伏,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见此情景,犹疑不前。曹操亲到,督军向前。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赵云领兵大败曹操。刘备细知此事后大喜,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赵云位列其三。
刘备称帝,为报关羽之仇,欲伐东吴。
——赵云谏言: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又言: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吴将朱然引军追赶。赵云赶至救援,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刘备回白帝城。
刘备临终,托孤于孔明,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刘备又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刘备临终托孤,可谓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先安孔明之心,复嘱赵云尽忠为制。刘禅之君位,可谓稳若泰山。)
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作《出师表》,出师伐魏。其时赵云已老,年过七十,故孔明不用。赵云请命出征。
——孔明曰:“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乃令邓芝为辅。
赵云兵出凤鸣山,杀韩德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班。邓芝贺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云曰:“丞相以吾年迈,不肯见用,吾故聊以自表耳。”再次交战,赵云又刺死韩德。夏侯茂听从程武之计,将赵云重重围困。赵云见形势危急,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这也许是全书之中,赵云唯一一次面对险境,不得不放弃的描写。)后赵云幸被孔明派为应援的张苞和关兴救出。
马谡失街亭,孔明摆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回街亭。孔明回军。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以为断后。魏军追来,赵云杀死苏颙,败走万政,护送车仗人马,退回汉中,沿途并无遗失。孔明对赵云倍加钦敬。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i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豆瓣
MSN
对我有帮助
205回答时间:2021-9-14 15:34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w8gh86112 | 七级采纳率:61%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似问题 读后感:作文 读后感:格式 读后感:开头 读后感:题目 2021-4-24 三国演义读后感 1000字的要描写诸葛亮.周瑜.曹操.赵云等相关任务的 2021-4-12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写啦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四人的哪些信息300字 54 2021-3-5 三国演义 读后感300字10篇 一回写一片 2021-8-16 怎么写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各一篇)300字左右 小学5~6年级水平 192 2021-8-29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读后感(500字) 48 更多关于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1回答盟叔(好像是父亲的结义兄弟)的出处和典故?4回答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是谁啊???1回答5胡来三国 吕布换张颌 愿意的+6548423751回答美国历史0回答5诺亚时代的特点是什么?(神为什么灭了当时的时代?)0回答20碑意义的,扬中2回答20中国近代史论文1回答举个例子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3条
观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
有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 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关羽在三国演义里有着了不起的历史比如: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封建统治时期有一个忠臣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国演义中“赵云”读后感

你要认真读过后才能感觉到为什么说赵云是英雄,而不是单单应付这篇读后感,赵云出身并非名门望族,官爵也一直比其他4虎将低,不过,他并没有因为出身不好而放弃。他号称常胜将军,一生未尝败绩,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吧

三国演义赵云给我的启示

      赵云字子龙,常山人。黄巾作乱时聚集乡里勇士,协助当地的军阀公孙瓒。刘备和公孙瓒都是名师卢植的弟子,徐州牧陶谦商请刘备救援时,公孙瓒借给他两千马步兵,刘备还指名借用赵子龙一起出征。

    陶谦让徐州,刘备坚持不接受。留驻小沛时,赵云因兄长亡故,请假回乡奔丧。刘备和他执手告别,流泪不舍。赵云十分感动,向刘备保证一定回来追随。刘、关、张三人失散,在古城会合。赵云也来相投,说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袁绍屡次相招,看他也不是会用人的人,所以并未前往。从此终生相随,功劳不在关、张之下。新野兵败,赵云单骑救阿斗;孙夫人要带阿斗回江东,也是赵云截江救主。他对刘家的贡献,实在很大。攻打汉中时,他与黄忠的表现,令刘备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死后,更追随孔明北伐,全师而退,没有丝毫损失。但是,他所获得的奖赏,远不如关羽和张飞。刘备称帝时,封张飞为西乡侯、黄忠为关内侯。赵云一直到死后,才由刘禅追谥为顺平侯。这当中的差距,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赵云只有忠心而没有私心,智勇兼备。可能是他几番敢于直言,伤了刘备的面子,才受到这样的不公平的待遇。当然,以刘、关、张的关系,加上关羽和张飞的脾气,使刘备不敢重赏和加封赵云,也是主要的原因。

      他的一生,至少带给我三大启示,分别如下:

(1)上天疼爱老实人,最后一定不会吃亏。我们常觉得老实人吃亏,赵云是一个特别显著的案例。大家都知道他好,却由于他老实而对他不公平,这样合理吗?其实,从隐秩序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因为不吃亏,或不愿意吃亏,怎么能够证明老实呢?赵云的高明,在于善择明主。但是,刘备有了关羽、张飞,他如果不老实,不能委曲求全,哪里容得下他?生前不封侯,死后追谥,又有什么不同?上天经过严苛的考验,确定其为老实人,必然给予公平的待遇。我们要看长远一些才好。

(2)老实人也要学习沟通技巧,不能过分直言。赵云的直言性格,成为孔明和刘备的工具,对他十分不利。孔明先安排他和刘备一起过江,成亲后刘备把荆州忘得一干净,不想回家。赵云一番直话,刘备心中着实不痛快。刘备人川,孙夫人在荆州,刘备把赵云留下来,便是看准他能够直言对付孙夫人。老实人吃亏,看起来自己也有相当责任。多学习一些沟通技巧,应该可以少吃一点亏。过分直言,便是心目中不敬,必须避免。

(3)公道自在人心,后世会给老实人高度的评价。后世的人,读历史,看演义,对各种人物,自然有所评价。对于赵云,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加以称赞。看到曹操接受徐元直的建议,要生擒赵云。因而下令军中不得乱放箭,才使赵云顺利逃脱,觉得大快人心,对徐元直的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样钦敬。对赵云承受不公平待遇,都认为关系不够,固然未可厚非,却也有些愤愤不平,为他抱屈。有了这样的反应,我们还能责怪上天不公平吗?老实人不吃亏,我们应该有信心才对。

三国演义 赵云救阿斗 原著 的读后感

有2次,一次是当阳长坂坡,一次是孙权想夺回荆州,张昭帮孙权出了一个不费一兵一卒的好主意,就是派几名士兵对和跟在刘备一起的孙尚香说国太病危要她赶快回东吴,孙尚香没有多想带着阿斗坐上了回东吴的船。但赵云追了上来说让把阿斗留下,但孙尚香不听,过了许久赵云发现前方有许多小船,赵云知道中计了,他就将阿斗抱在怀里将船上阻拦自己的东吴士兵都杀掉了,直接抱着阿斗乘上了来接应赵云的张飞的船只上,孙权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泡汤了只好打消了夺回荆州的念头。
赵云救阿斗,英雄与sb的故事,用小太子的成就了英雄的美誉。在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阵斩曹军大将40余人。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后者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勇猛,保住了荆州。

三国演义 赵云救阿斗 原著 的读后感?

原来,赵子龙保护着家小,杀退了一批又一批曹军。最后,他他发现刘备的夫人和儿子阿斗不见了。赵云一心要找回夫人和儿子,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带着十几名骑兵,冲进曹营。
  张飞又大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到底想干什么!”这一声,竟把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的肝胆破碎,一下栽到马下死了。
  就在这时,山坡后一阵鼓响,冲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正是关羽,他手拿青龙刀,骑着赤兔马。
  我从中体会到赵子龙忠心于刘备;张飞很豪壮,夏侯杰十分贪生怕死;关羽很威风。
本文标题: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评价(读完三国 赵云的读后感 300字 事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26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多少人还像驴一样工作读后感(《山上有头驴》读后感600字)草地夜行读后感200五年级(草地夜行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