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16 02:30: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5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800~1500读《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有感初读本书,是在老师的推...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800~1500
读《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有感
初读本书,是在老师的推荐下,可是当我读到第三封信的时候,便决定去图书馆借来实体书阅读,因为我觉得,读一本好的书籍,应该正襟危坐,泡上一壶好茶,然后捧着手中的书本细细品味,茶香加上书香,每每读到高兴处,品一口茶,那时的茶是香甜的,每每读到沉思痛苦处,品茶一口,这时的茶便是人生的苦涩。电子书固然很方便阅读,但读电子书时你是绝对没有读实体书的那种心境的。电子书就像快餐一样,读过了也就完了,你的思维是没有如此多的感想的。所以,在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开始,我的思维才开始在书中遨游起航。
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读一本好书是能使人明白诸多道理,学到许多东西的。当我泡好一壶滇红,捧起手中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品味,品茶也品书,我从滇红喝到了普洱,再从普洱喝到凤庆古树茶,再从古树茶喝回到滇红,我终于读完了全书最后一页,轻轻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的思维犹如万匹脱缰的野马,是的,书终于读完了,但是,我却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我的感受,我认为人在情绪波动很大的时候是没有一种语言和文字能全面的表达出他的感受的。我在心中静静冥想着,突然想到一句佛语“不可云。”当然,我肯定对有所“悟”的,于是,我开始平静自己的心,用我这并不文艺的手法开始书写着并不能完全表达表达我心感受的文字。
在此书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里尔克的走向内心,居于寂寞的的观点,像木头似的等待成熟,在寂寞中起始练习将来许多人或能做到的事情,聚集全部的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为那最后最高最艰难的工作做准备,把命运纳入自身后等待它,然后它如何从我们的生命中出现向别人走进,期待一个神如同期待那最后的完成。
居于寂寞的,写作与寂寞为伴?而我们学习设计的,不也是居于寂寞吗?“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唯一理由。”考察它的根本是不是盘在你的心的最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深夜最寂寞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那么,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漫漫长路,万籁俱寂,如果独自起舞,却无人欣赏,那么对于一个诗人或者一个普通人,这样不停地写到底是为了什么?“写作变成了存活的唯一的理由和方式,并且毋庸置疑。”因为“感到自己不写也能存活时,就可以使我们决然不再尝试。”而选择写作的生活是寂寞的,因为它要求我们“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结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寂寞的生活,活在喧嚣之外,洁在单纯的自然之中,“依托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喧嚷,当自己已经开始飘离地面,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不再失重,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找回那座记忆中温暖的美丽花园。里克尔说,要居于寂寞。
居于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成人们来来往往,跟一些好像是很重要的事物纠缠,大人们在儿童时是寂寞的,长大了之后就总是那么忙碌,可是儿童并不懂他们做些什么事。“试着捡起过去久已消失了的往事,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是远远地从身旁走过。”多数的事物就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万能的寂寞中无声无息地渐渐逝去,我们只拥有少数,珍贵并且美好。
合上书本,我会冲一壶哥哥从老家凤庆带来的古树茶,品着它那浓厚的味道,我开始闭上眼睛,带上耳机,听着一首罗大佑的《童年》,打开脑海中的那本陈旧的相册,感受童年的“寂寞”,然后,一页页把相册翻过去。我想,终有一天,我会把它画成五彩的画册。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书笔记 (3)

在第三封信中,作者主要评论了《尼尔·律内》和理洽特·德美尔的书,下面是部分摘抄。

评论《尼尔·律内》:

评论理洽特·德美尔的书:

信中还提到了如何去理解艺术品。作者认为, 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住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 。除了爱,还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觉,即使开始错了,也会随着内在生命的自然增长,走上新的道路,最终到达豁然贯通的那个时刻。

注:理洽特·德美尔(Richard Dehmel,1863—1920),德国诗人,当时享有盛名。——译者注(今译里夏德·德默尔。)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书笔记 (2)

第二封信比较短,作者当时患了流行性感冒,身体衰弱,正在南方的海滨疗养。

在这封信中,作者先谈到了暗嘲,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反讽。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期,反讽诗是一类流行风格。作者建议要根据需要去使用反讽,而不是想要。换句话说,不要盲目跟风,流行什么,就用什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需要探索事物的深处,他的内涵。在哪里,思考反讽是不是发自本性的一种需要。只有这样,反讽才能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方法。

接着,作者介绍了他的书单:《圣经》和丹麦诗人茵斯·彼得·雅阔布生的书。要在阅读这些书目时,真正去爱那些值得你去学习的事物。

最后,作者提到了他的偶像:茵斯·彼得·雅阔布生和奥古斯特·罗丹(雕刻家)。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时光读书会。

刘勇主持:里尔克是一个伟大的引领者。

李咏梅主讲,“最好的里尔克”。

里尔克,德语诗人,存在主义的诗性源头。影响了海德格尔和萨特。

孤独。《秋日》

终极意义的话题。

二十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三个诗人,叶芝,艾略特,里尔克。

存在即意义。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孤独是里尔克的标签。

一生漂泊不定,流浪诗人。每封信的开头,讲自己在哪里,有什么感受。很亲切,很温暖。

人和人就像树与树一样,是一个个个体,孤独的存在。

这本书影响了很多诗人、音乐家,因为每个人都是“青年诗人”。不断的鼓励,引领。引领到正确的光明的未来。生长着完成着。

诗歌世界。

里尔克除了是诗人,还是书简家。书信是非常具有仪式感的文体。一件事情,经过前后的酝酿,情感的蔓延,会很美好。

《抒情诗的呼吸:一九二六年书信》,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之间数十封珍贵的通信。信函中既有对诗歌本身的讨论,也有对彼此创作的交流。这些书信,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欧洲诗史上的一段珍闻,还可以让我们一窥三位大诗人心灵的一隅。

有意义的,就是艰难的。

莎乐美,罗丹。有一部电影《里尔克与罗丹》。

怀着纯洁的爱,看宇宙万物。物像。《豹》《秋日》。

晚期作品,《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关于艺术创作。不信任审美批评。艺术的难以传达。“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个原人似的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必须”的创造。”

关于职业。跟生命没有关联。

关于爱与孤独。忍耐。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是人对于人,不是男人对于女人。两个完美而丰盈的个体。以人去爱人。

关于生活生存。
预感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1903,巴黎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选译)

上卷第9首(奥尔弗斯)

只有谁在阴影内

也曾奏起琴声,

他才能以感应

传送无穷的赞美。

只有谁曾伴着死者

尝过他们的罂粟,

那最微妙的音素

他再也不会失落。

倒影在池塘里

也许常模糊不清:

记住这形象。

在阴阳交错的境域

有些声音才能

永久而和畅。

1922,米索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书笔记(三)

十四行诗

我生命里有一缕阴深的苦恼颤动,

它不叹息,也不抱怨。

我梦里边雪一般的花片是我寂静的长日的祭祷。

但是大问题梗住我的小道。

我变得渺小而凄凉像是走过一座湖旁,

我不敢量一量湖水的波涛。

一种悲哀侵袭我,

这般愁惨好似暗淡的夏夜的苍茫时时闪露出一点星光;

于是我的双手向着爱试探,

因为我想祈求那样的声调,

我热烈的口边还不能找到……

(弗兰斯·卡卜斯)
      如果我们能比我们平素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地方看得更远一点,稍微越过我们预感的前哨,那么也许我们将会以比担当我们的欢悦更大的信赖去担当我们的悲哀。因为它们(悲哀)都是那些时刻,正当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侵入我们生命;我们的情感蜷伏于怯懦的局促的状态里,一切都退却,形成一种寂静,于是这无人认识的“新”就立在中间,沉默无语。

       我相信几乎我们一切的悲哀都是紧张的瞬间,这时我们感到麻木,因为我们不再听到诧异的情感生存。因为我们要同这生疏的闯入者独自周旋;因为我们平素所信任的与习惯的都暂时离开了我们;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不能容我们立足的过程中。可是一旦这不期而至的新事物迈进我们的生命,走进我们的心房,在心的最深处化为无有,溶解在我们的血液中,悲哀也就因此过去了。我们再也经验不到当时的情形。这很容易使我们相信前此并没有什么发生;其实我们却是改变了,正如一所房子,走进一位新客,它改变了。我们不能说,是谁来了,我们望后也许不知道,可是有许多迹象告诉我们,在“未来”还没有发生之前,它就以这样的方式潜入我们的生命,以便在我们身内变化。所以我们在悲哀的时刻要安于寂寞,多注意,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当我们的“未来”潜入我们的生命的瞬间,好像是空虚而枯僵,但与那从外边来的、为我们发生的喧嚣而意外的时刻相比,是同生命接近得多。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将来有一天它“发生”了(就是说:它从我们的生命里出来向着别人走进),我们将在最内心的地方感到我们同它亲切而接近。并且这是必要的。是必要的,——我们将渐渐地向那方面发展,——凡是迎面而来的事,是没有生疏的,都早已属于我们了。人们已经变换过这么多运转的定义,将来会渐渐认清,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人”里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只因为有许多人,当命运在他们身内生存时,他们不曾把它吸收,化为己有,所以他们也认不清,有什么从他们身内出现;甚至如此生疏,他们在只士志之际,以为命运一定是正在这时走进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确信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类似的事物。正如对于太阳的运转曾经有过长期的蒙惑那样,现在人们对于未来的运转,也还在同样地自欺自蔽。其实“未来”站得很稳,亲爱的卡卜斯先生,但是我们动转在这无穷无尽的空间。我们怎么能不感觉困难呢?
本文标题: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23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立家徳 兴家教读后感(家风家教读后感)乱世佳人读后感50字(《乱世佳人》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