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滏昌传读后感(《无尽的追问》20字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5 11:01: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

王滏昌传读后感(《无尽的追问》20字读后感)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神奇的符号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1

  人人都会犯错误,不过也许他会成为大科学家。瞧,人家苏步青,小学时还常立壁角,得“背榜”,但仍然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

  因为顽皮,苏步青被送进了小学,可是他仍然贪玩,得了几次倒数第一名。在他小学五年级时,一位老师使苏步青改变了想法。他叫陈玉峰。陈老师的一席话是苏步青人生的黑白点。从此,苏步青发奋学习,得了“头榜”,在日本当了讲师……哈哈,他在讲课时,穿着十分难看,同学们指指点点:“看,三角形、梯形、正方形、屁股上有螺旋曲线!”难怪他是几何学家!

  在苏先生的成长中,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学母校和可爱可新的洪校长,还有陈玉峰先生,这些都是为苏步青成才作出贡献的人。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恩师,幼儿园的王老师培养了我与人交往的能力;低段的杨老师教给了我为人处事的方法;董老师您呢,又拉广了我的知识面,所以我相信我也会成为一个为祖国作出伟大贡献的人。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2

  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这是我阅读了《神奇的符号》后最深的体会。在神奇的数学王国里,苏步青爷爷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是它激励着我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是的,只有勤奋的人,才会有光辉的前程。苏步青爷爷的伟大成就不就来自他的勤奋吗?

  苏步青爷爷上小学时,成绩总是不好,他不是逃学就是迟到,连着三个学期都考了倒数第一名,经常被罚立壁角,甚至不让出校门,被同学和老师瞧不起。后来他在恩师陈玉峰先生的教导下幡然醒悟,刻苦学习,不久就跃居全班第一,开始了人生的转折。从此他找到了成功的捷径,那就是勤奋。在他的勤奋之下,他考取了浙东南最高学府的第一名,获得学费、膳费、杂费全免的待遇;在他的勤奋之下,四年的中学时代,他没逛过一次街,没去过一次亲戚家,10点钟前没上床休息过,做的练习题足足有一万道,整整8个学期,次次以门门90分以上的成绩名列头榜;在他的勤奋下,只用了3个月就过了日语关,要知道一般的留学生是要花半年到两年的时间去学习日文;在他的勤奋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需要3个小时的数学考试,他仅用了1个小时就做完了,让监考员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在他的勤奋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并获得理学博士称号,为祖国争了光;在他的勤奋下,在帝国大学读书期间,就被聘为大学讲师,轰动了日本,并有41篇研究论文发表在日本、美国、意大利的数学刊物上;在他的勤奋下,一生掌握了日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7门外语,怎能不令人叹服;在他的勤奋下,在浙江大学白手起家,建立起了有规模、质量高的数学系,培养出了大批的数学人才;在他的勤奋下,在生活艰苦的环境中,在忙于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依然不忘搞科研,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和教科书;……

  历史上有多少人的成就不是勤奋造就的?爱因斯坦小时侯没有任何一点高出常人,甚至有点“笨”,可是经过了他不懈地努力,他还不是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与此相反的,在我国文学著作《伤仲永》中提到的仲永“七岁能文”,可谓是个“小神童”,然而他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天资,十几岁时便与常人无异。

  这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夺目的桂冠是用勤奋编织而成的”,成功靠的是汗水,是拼搏,而不是所谓的“天才”。我深深地认识到,没有人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尝到成功的快乐,没有先前的付出就没有后来的`收获。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丰收的快乐永远不属于春天的赏花人,而属于春天的耕耘者。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3

  这是本关于苏步青教授一生故事的书。苏先生家境贫寒,10岁就下田干活了。有一次因为放牛时不小心从牛背上摔下来,所以父母就把他送到县城高小念书,可是那些富家子弟们经常欺负他。有一天晚上,因为苏先生的蚊帐上有几个小洞,寝室里的其他同学就认为他不配合他们睡在一起,于是就与管楼的先生通气把苏先生从寝室里赶了出去,让他睡在楼梯口。为此苏先生还一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了下去。苏先生渐渐地开始不想上课了,于是他经常旷课,逃学,并年年背榜。后来苏先生又转去了另一所学校。终于他在陈老师和洪校长的帮助和教导下去了日本留学,并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被国际上誉为“东方国度上空灿烂的数学明星”。

  有一件事令我十分感动,1978年8月21日,是原先规定小型科学讨论班开展活动的时间,可是复旦大学正遇到暴雨袭击,大水猛涨。许多人都认为苏先生不会去了,可熟知苏先生脾气的谷超豪教授却肯定的说:“苏先生一定会来的。”他话音刚落,已经74岁的苏先生便出现在了门口。苏先生还说:“其实我一直把自己当普通的一员,要求别人准时,自己起码不能迟到嘛!”……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不放弃,就会成功的!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4

  我看过一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神奇的符号》。这本书讲述了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一生求学、科研的故事。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息的精神,时时影响着我。

  记得有一天,一道关于年龄的奥数问题把我难住了。我把题读了又读,看了又看,还一遍又一遍翻看前面的例题,可还是让我万分迷茫——明明只能找到两个已知条件,怎么能解决这么复杂的一道题呢?

  在我的困惑中,时间慢慢地流逝了。我越来越烦躁、沮丧,盯着这道题,恨不得把这张纸盯个大窟窿,可仍然束手无策,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脑海中闪出一丝灵感,可一着急,灵感就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很着急,想着等会儿还约了小伙伴一块踢球呢,时间一过,别人可不会等我呀!想到这里,我心里更郁闷了。想放弃,又不甘心,心里乱极了。

  这时,我抬着望着书架,一眼就看到了那本书。苏步青在遇到挫折时也没有轻言放弃,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由此看来,即使非常厉害的人,都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相比他的经历而言,我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我又平静了下来。突然想到老师讲过年龄差永远不变,马上茅塞顿开。找出了隐藏的条件,结合作图法,解出了这道题。

  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伟大的数学家,也不会轻易就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坚持不放弃!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5

  暑假里,我看了《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系列丛书,拜读了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等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数学家苏步青的《神奇的符号》,这本书中苏步青娓娓道来,讲述了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和选择,让我佩服不已。

  1902年9月23日,苏步青出生在浙江平阳卧牛山下的一户农家。苏步青7岁开始读书,但由于读书不认真,和老师闹别扭,一直都是班级最后一名。后来,五年级下学期,小学里新来了一位叫陈玉峰的教师,他告诉苏步青,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老师。他这才醒悟过来,从此认真学习,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全班第一。可见,一时学不好,总有原因,只要正视现实,积极找出原因,并努力去克服困难,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苏步青二十多岁时就考进了自己向往已久的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有一次,他遇到了一道几何难题解不出来,便去向洼田教授求教,但老师却让他去看一本德文原版几何著作,于是为了解决难题,苏步青硬是学懂了德文,啃完了原著。后来他为了看更多的几何原著,还学习了意大利文和法文,在他50多岁的时候,他还学会了俄语……他的学习能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牛顿也说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是在海滨拾贝壳的一个孩子,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苏步青说:在获得成功时,应戒骄戒躁,牛顿都这么谦虚,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呢?不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老实、谦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

  苏步青的人生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考验,但他都坚定信念,不气馁,勇往直前。

  “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苏步青向青少年朋友寄语:”我们国家为青少年朋友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这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流汗换来的,一定要十分珍惜。“大科学的谆谆教诲我们一定要牢记心中。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6

  在神奇的数学王国里,苏步青爷爷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是它激励着我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是的,只有勤奋的人,才会有光辉的前程。苏步青爷爷的伟大成就不就来自他的勤奋吗?

  历史上有多少人的成就不是勤奋造就的?爱因斯坦小时侯没有任何一点高出常人,甚至有点“笨”,可是经过了他不懈地努力,他还不是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与此相反的,在我国文学著作《伤仲永》中提到的仲永“七岁能文”,可谓是个“小神童”,然而他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天资,十几岁时便与常人无异。

  这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夺目的桂冠是用勤奋编织而成的”,成功靠的是汗水,是拼搏,而不是所谓的“天才”。我深深地认识到,没有人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尝到成功的快乐,没有先前的付出就没有后来的收获。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丰收的快乐永远不属于春天的赏花人,而属于春天的耕耘者。

  神奇的符号读后感7

  今天我在家看妈妈给我买的书,叫《神奇的符号》。

  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大数学家苏步青爷爷写的,主要说了苏步青爷爷亲身经历和他的感受。他读小学的时候,爱耍贪玩,在班里32人中,考试勉强及格,成绩倒数第一名。后来,学校转来一位老师,在那位老师的耐心教育下,才知道了自已怕缺点,然后认真学习,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全班第一,后来一直保持第一名。事实说明了一时学习不好,总有原因,只要正视现实,积极地找出不足的地方,并努力去克服,就会使自已怀断地进步。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认为在遇到挫折时,要坚定信念,要像苏步青爷爷一样坚定不移地去攻克一个个难关。获得成功时,应该戒骄戒躁。当考到一百分的时候,你认为有什么值得骄傲呢?

钱三强的故事读后感

纪录片《钱三强》观后感
今年是“两弹元勋”、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钱三强先生的百年诞辰。近日,我利用工作空余时间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推出的《钱三强》纪录片。记录片主要分“从牛到爱”、“裂变之光”、“两弹功勋”、“静好岁月”等几个篇目阐述了钱三强同志的光辉一生,让我从新了解了一代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对此也产生了很大的感触。
钱三强同志是享誉世界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国科技界卓越的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杰出科学家。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纪录片中,有几件轶事,最使我印象深刻,我认为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位科学泰斗的人品与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是“三强转学”:开始的时候钱三强在北京大学理科预科,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电机工程师,但后来在听了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之后。受两位学者影响,三强毅然决定学习物理,并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求读在吴有训教授门下。这就是三强转学,这中间的艰苦可想而知,但正是这样一个决定才诞生了世界级的核 物理专家,从此翻开了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光辉页章。
二是“三强出国”:钱三强准备出国的时候,正是父亲重病时,更是卢沟桥事变,国难当头时,他的这时候出国,并不是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对。正如父亲劝导他时所说:“男儿立志,不能只顾近忧!”。就这样钱三强带着父亲对他“从牛到爱”的期盼与振兴祖国的理想踏上了异国求学路。 三是“
三强回国”:钱三强在法国留学期间,被约里奥〃居里夫妇选为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生,他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好学,以及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学习到了系统的、世界顶级的物理学知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约里奥〃居里夫妇评价为由他们所指导工作的人中最优秀的一个。这时候本来三强的工作于生活条件已非常优越,但这时候他却毅然决定回国。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出国的初衷,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多么鲜明的爱国情结,也是今天我们许多人都应该为之学习的。
四是“三强举荐”:1959年6月,苏联撤走专家后,担任二级部部长与核物理研究所长的钱三强全面负责起原子弹的自主研发工作,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真正抱着大公无私的态度选拔推荐人才,把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几位专家推荐到关键领导岗位,他们一起领导了核武器攻关小组。同时,在他的领导下还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员,这些人员多数都成为我国“两弹”攻关和核科研中的中坚力量。我 认为这是钱三强的最大的,不朽的功勋。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没有钱三强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没有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至少要推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生的闪光点,比如爱国精神,敬业精神,以及大公无私的举荐精神,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许多人,特别是领导人员应该加强学习的地方。最后,我要说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继承向钱三强一样的可贵品质。向敬爱的科学家、伟大的科技界领导者钱三强致敬!

烽火中的红烛读后感500字

是他们,用生命之光烛照了那一段烽火岁月。
在第2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人们不会忘记抗战年月的爱国教师:当日寇占东北,犯淞沪,踏平津……
是他们,国难之时高擎教育救国旗帜,愈挫愈奋、刚毅坚卓,教书育人、春风化雨……
默默三尺讲台,耕耘六十余载。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申泮文,回忆与祖国共命运的人生之路,深感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之本。
1937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丽的南开园随之惨遭日寇炮火蹂躏,学校奉命内迁。当时正在南开大学就读的申泮文,满怀悲愤,跋山涉水,再觅精神家园。
辞却五史宫阙,前往衡山湘水。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共设4个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院长分别为冯友兰、吴有训、顾毓(王旁加秀)、陈序经。
然而,战火无情延伸:南京失守,武汉告急,日机对长沙轰炸日益加剧……
天大地大,书桌难放下。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举校搬迁,师生又踏上漫漫征程。
教师带领学生一路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向老乡介绍抗战形势,叙说日寇暴行。生物教师沿途采集标本,地质教师勘探西南地区矿藏和地层,人文科学教师调查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制度……
昆明最终成为三校的第二故乡,长沙临时大学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校舍破陋,生活简劣;冠盖云集,群贤毕至--闻一多、朱自清、周培源、吴晗、陈省身、华罗庚……当时这些中青年教师活跃在西南联大教学第一线,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史上的璀璨一页悄然翻开。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的同时涌现,成为西南联大教育的突出特征,也深深影响了申泮文:“没有爱国主义作基础,任何教育都是空谈”。1940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川甘滇等地从事了5年教育工作,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
粉笔亦武器,教育也抗战——
88岁高龄的南京市教育局原局长朱刚被誉为“金陵孔夫子”。抗日烽火中的朱刚,虽然没有亲自在战场上打鬼子杀汉奸,但他用手中粉笔传授给学员们的思想和文化,无疑也是杀敌的利器。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创办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在晋察冀边区开展国防教育,朱刚就在联合大学工人部担任教师。
“虽然听不到前线的枪声,虽然看不到同志们奋勇杀敌的场面,但我的心和前线战士连在一起。前线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和日本鬼子干,我们则通过教育投身革命。”朱刚说。
就在1941年,朱刚失去了两个孩子--不在身边的刚满周岁的大儿子病死在了安塞,身边的女儿也被饥饿夺去生命。痛心之余,朱刚深深意识到:“做教育工作也要随时准备做出牺牲”。
这是一次鲜为人知的“长征”——
1937年,国立浙江大学举校西迁,500人跋涉2000多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扎根当地7年,人称“文军长征”。中科院院士王淦昌曾这样回忆:“我随校沿着浙赣线、湘黔线、逐步西迁,行程千里,历时3年有余。”这支队伍的领头人,便是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
战乱年月,难舍教学。几百名师生在遵义先后租用了城里18处房屋,兴建实验室,使得小小山城顿时活力四射……
竺可桢率全国之先在250名新生中推行导师制。他对大学生们说:“我们行导师制,是为了要每个大学生明了他的责任……为的是希望诸位将来能做社会上各业的领袖。在这国难严重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有百折不挠坚强刚果的大学生,来领导民众,做社会的砥柱……” “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浙江大学前教务长苏步青教授曾回忆:“我们到了泰和以后,见江水经常泛滥为患。江西的老百姓,受的苦真是说不完。竺先生知此情况后,就命令土木系师生帮助地方除害,在赣江边建造了一条长堤,终于把千年水患给制服了。” 读书不忘救国。组织战地服务团、创办黑白文艺社、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浙大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抗日活动,传递抗日理念,鼓舞大众爱国救亡的斗志和信心。
建于1940年重庆大学“寅初亭”,也见证了一段爱国教师救亡图存的历史——
卢沟桥事变之后,一大批名师巨匠颠沛流离,转移到大西南,马寅初也在其中,他于1938年受聘为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
其时其地,国民党四大家族发国难财,聚敛资产。马寅初拍案而起,怒斥官僚资本,却遭国民政府逮捕,于是,重庆大学师生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营救活动,并修建了这座“寅初亭”。
大师云集,人文荟萃。不仅仅是马寅初来到了重庆大学,由东北大学辗转而来的无线电泰斗冯简被聘为机电系主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成为讲座教授……是他们,翻开了重庆本土教育新篇章。是他们,在物资匮乏、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教书育人,待桃李芳华,复祖国河山。 重庆大学师生组织了“重庆大学文艺研究社”,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同时,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走出校园,4次奔赴内江、自贡、泸州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千转百折,风刀雨剑;矢志不渝,信念如山。爱国教师们在战火纷飞中续写的教育救国篇章,创造了悲壮而伟大的教育奇迹。
本文标题: 王滏昌传读后感(《无尽的追问》20字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01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飞天读后感400(飞天观后感)四年级卖书读后感作文(郭沫若《卖书》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