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描写思路:以课文内容作为主题,结合自身感受,真实得描述,正文: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
描写思路:以课文内容作为主题,结合自身感受,真实得描述,正文: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被杀,仅一个多月,就有超过30万同胞遇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共同灾难,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有道德责任记住什么,30万死难者,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字、有家庭、有梦想的鲜活生命,而这一切美好都在屠杀中瞬间陨灭。这是逝者之哀、国家之痛,更是人类之劫、文明之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二战期间惨遭法西斯屠杀的人们一起,理应被全人类永远铭记。正是他们的死难,让世人认清了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反人类的罪恶本质,看到了侵略战争带给受害国的巨大灾难。
唯有时刻牢记历史,我们才能从历史中获得镜鉴和指引,更加坚定地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穿越世界大战的硝烟,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浩荡潮流。
然而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捍卫真相就是捍卫正义。搜集并珍藏这些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是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情告慰,亦是对妄图否认暴行、亵渎历史者的严正警告!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议论文吗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21年秋季修订版)第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新闻评论,该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沧桑巨变,鼓舞、召唤人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开创未来。
所以《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不是论文。
为什么说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揭露了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这篇文章我们要铭记历史,汲取历史的教训,唤起全民族、全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追求和坚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5~6):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扩展资料: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这句话的作用:
1、内容上,引出下文对日本右翼分子“以丑态面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的行为的批判;
2、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
这则新闻评论表达了中国人民怎样的愿望,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一的强烈愿望。
战争是残酷的,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我们以战争为镜,能够照出兵荒马乱、尸骨遍野的历史,也更能够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向往和坚守。
如何评价《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21年秋季修订版)第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新闻评论。
这篇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
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沧桑巨变,鼓舞、召唤人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开创未来。
扩展资料: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写作背景: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21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简介: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笔名,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