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西山经读后感100字山海经的西山经读后感100字《山海经》约成书于4000年前,作者原为夏禹、伯益。全书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共...
山海经的西山经读后感100字
山海经的西山经读后感100字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华悠久的历史。
篇二:山海经读后感
我和妈妈刚刚亲子共读完了《山海经》青少版,这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名著,有些地方夸张的手法,让我想起了《吹牛大王历险记》,但风格截然不同。
《山海经》从女娲补天、神农氏炎帝、精卫填海、轩辕氏黄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神话故事一直讲到启建立夏朝,故事一个比一个神奇,一个比一个精彩。书中还描写了分布于东西南北中的名山大川和名山大川中的奇异动植物以及当时被称为海内、海外的许多周边古国或部落的奇特风土人情。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黄帝势力日渐强大超过炎帝,炎帝战败,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黄帝报仇时,炎帝说:“我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战争中让百姓牺牲。”这充分说明炎帝是个很关爱百姓的好首领。
让我感到奇特的是: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长了一个头,八个身子,真奇怪;还有一种鸟,长了一个头,三只眼,四只翅膀,三只尾巴,稀奇吧!
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身体象蛇一样,脑袋却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长命百岁。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凤凰涅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书中说凤凰是南方群山中的一种象征吉祥的鸟,凤凰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凤凰涅槃”。凤凰只有在天下太平时才会出现,并且只在梧桐树上栖息,怪不得生活中人们常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呢。
《山海经》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建议大家有时间都来读读,一定会有收获。
篇三: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了古代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还记载了许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奇怪事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一部奇特的百科全书。
该书所记事物的地理位置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向四面展开铺叙。其中描述《山经》五卷是从南方开始,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最后到达九州中部;海经八卷分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也是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来描述;大荒经四卷则是依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描述;最后一卷是海内经。
《山海经》成书以来,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是所谓的“荒诞不经”,所以,历经几千年,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信息。
我在20XX年写《白庙子山岩画断想》时通读了几遍《山海经》原文及白话文,有所感触,下面把有关的感想写出来,粗浅理解,旨在学习,重在参与,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一、对《山海经》的争议旷日持久
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等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山海经》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知。《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之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直到约百年后的汉成帝时,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面广,内容十分奇杂,从古至今对《山海经》该归于那类书籍都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是“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则将它视为“盖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也一直是众说纷纭未成定论。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是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书中的漏洞,他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解释。以后,《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各种假说纷纷出笼。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国外学者将《山海经》作者的视角伸向国外,作出了“《山海经》并不是中国人所作”的——令人十分吃惊的结论。等等,不一而足。
何幼琦先生认为:“《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内容大不相同,文字的笔调也相去很远,表明它们是相互独立而平行的两种书籍。”。“认为《海经》来自《禹本纪》,当刘向父子领校中秘的图书时,把《山经》和《禹本纪》合编在一起,改题新名为《山海经》,这就是此书首见于《艺文志》,也是《艺文志》不再著录《山经》和《禹本纪》的原因。”①
总之,无论是从《山海经》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山海经》各篇成书时间的早晚上看,《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应该是由集体创造积累编辑而成。虽然《山海经》是由多人编辑,但是,其主要的编辑人还应该是夏禹和伯益,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山海经》是在经过夏禹和伯益的初编后,加之后人的续编,最后成就了《山海经》这部巨著。
二、对《山海经》描述地域范围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南山经》约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有学者认为,《西山经》约东起山、陕间的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有学者认为,《北山经》约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约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约从中原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也有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是在中国的某几个省的范围之内的,等等,众说纷纭。
但是,从实际来看,历史学家凌纯声的看法可能较符合实际,即:《山海经》乃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东及西太平洋的一本《古亚洲地志》,它记述了古亚洲大部分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诸多宝贵的资料。试想把《山海经》记叙的地理范围局限于中国的某几个省的范围之内,都有可能失之偏颇。
三、对《山海经》中使用较多的两个名词的理解
(一)四海。古代一般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也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尔雅·释地》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海内即中国,四海之外便是四荒,四极。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二)大荒。指四海之外的极远地区②。荒,一般是指荒凉的地方,也指地理远,边远的地方,荒远的地方,边远的地区。《文选·左思<吴都赋>》:“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刘逵注:“大荒,谓海外也。”荒废不治。《荀子·强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杨倞注:“大荒,谓都荒废不治也。”
正确地理解《山海经》中大量使用的这两个名词概念及所指的范畴,可能避免对《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产生过于狭小的设想。
四、《山海经》的成书及所记述事物发生时间的推算
由于《山海经》述及事物的年代相当久远,《山海经》的著书过程和时间还不被现在的人所详知。从现象上分析,记叙事物的最早时间应该在夏朝以前。夏朝始于公元前21世纪,距今已经4000多年,但是,从《山海经》所记述的许多传说内容来看,有些传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远比距今4000年要早,有些事件和故事可能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发生的事情或者是传说的故事。
《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事迹,由于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人们对事情的记亿只能靠语言和大脑,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处于口传历史的时期。自从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以后才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山海经》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文字发明以前的一些史实和传说。
篇四:山海经读后感
这本书的确不错,因为每一种生物,每一个不同种族,都有一幅图画,还是彩色的。刚打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山海经总貌的地图所吸引,当时似乎水平面还高点,我的老家山东竟然还有一小半在水里,而且每一种神奇的动物,植物所在的山峰、河流都一座座串联起来,看后简直说不出话来。
里面对于各个“国”及不同的民族的风俗都给予了不错的见解,比如书中提到的:单腿、单眼、单耳、单手 单脚的国家,也许可能是这种居民的服饰问题,总是盖住一只手脚,所以记载成这样。
不过,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点不满,如果你买了书就知道了,因为作者在阐述某种比较奇特的怪物时,如果这个怪物太过于超乎常识,特别是现今的生物,物理常识,马上就会说:那是记载错误,或是由人假扮的巫术活动!!
我个人以为,山海经实在太遥远了,当时人们的思维,特别是写这本书的人,他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些真的无从可考!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当时的岁月,仅仅是用现在的人们对这个社会,对自然的了解,就可以出书
说:“那个时候应该是怎么怎么样……”就好像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研究别人在想什么,好像不会有什么结果。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记载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异兽。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巫术以及大量原始神话于一身。
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此说纯属无稽之谈。无论是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间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能编成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古时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个部落不可能了解到各个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巫师口耳相传累积,在大一统的后世将其加以整理成书。而早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化知识的结构,大凡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重大技术发明等等,无不知晓,故《山海经》的内容十分驳杂。
《山海经》所记的山、水、国、民族、动物、植物、矿物、药物等,除大部分是殊异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见的。然而,无论其是殊异的还是常见的,都是上古历史、地理、风俗的一个侧面。所以,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金玉珍宝、自然矿物、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
《山海经》中所保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不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积极鼓舞;而那些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每月的圆缺盈亏、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等有关自然界的记述,不仅仅是上古人要为解释自然现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探索的勇气
篇五:山海经读后感
可能有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山海经》,是通过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中所描述的鲁迅年幼时,有长妈妈找来得一部刻印的粗拙的《山海经》,曾几度是“哥儿”的珍爱,几十多年后回忆起来,还令先生记忆犹新。仔细想来,这“哥儿”当年不也知是被什么“九头的蛇”“人面的马”的画吸引,拿这《山海经》中,只是些奇异的兽吗?我带着这疑惑,翻开了这本厚厚的《山海经》。纵然你的想象力在丰富,你看到《山海经》中描述的景象、动物你还是会大吃一惊。展现于你面前的,是一个奇异花草、猛兽妖物遍布的神奇地方:招摇山上有多姿的桂树与美丽的玉石;吃上一口祝余,带上一株迷谷,你可以踏上不迷路、不饥饿得旅途;小心即翼山上那些蝮虫和怪蛇,还有什么狸力,可是你家的小猪,叫声像狗,不要惹他。许多听也没听过的山名、水名、树名,尤其是那些名字奇特的妖怪,都让人惊奇。说来是神化,但先人怎能将其记录的如此生动形象,不免让人产生对于另一个世界的联想。甚至会学小迅哥儿,骇起那九头蛇或是美女蛇什么的。
除了生动神奇的自然景象,这世界中少不了人呀,仙呀。但你见过胸前长着洞,出门不用坐轿子,两人从洞中插入棍子一抬就走的贯胸国的人吗?你见过一个张三个脑袋吗?什么女人国、一目国、长臂国,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人都在此生存,繁衍子孙。先人们再一次给了我一个绝大的惊喜。在我们几度惊叹、恐惧于这些骇人景象的同时,我也会被其中一些神化典故所打动:夸父“与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告诉我坚持;刑天“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告诉我坚韧;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告诉我坚决。还有许许多多天上人间的英雄、伟人,用他们的精神,在为后人活出一种精彩,一种意义,一种伟大。就像鲧与禹毕力为人民安危奋斗,多少年来人们都在效仿他们的精神在生活,学习着。这或许才是人们寄托于神化,或是神化给予我们的,除了美好愿望与灿烂文明外更重要,更需要传承的东西吧!直至今天,人们还在通过《山海经》试图去了解、探索、考古原始文明,而它同时也是现存的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它的价值,不论是在历史、地理、宗教、医学,或其他方面,都是巨大的。而我也只有把惊叹于浅薄的评论化作认真地研读,才能明白它的价值所在了。
《地道风物007·银川》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地道风物007·银川》是一本由姚瑶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21-1-1,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道风物007·银川》读后感(一):沙漠里的一抹月牙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地四川人,我很向往外面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是一个地理极差的人。先来给大家和我自己科普一下银川吧!银川市,简称“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业中心,以发展轻纺工业为主,机械、化工、建材工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是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看完简介,有没有觉得是一个很厉害的地方。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和我一样,对于银川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它在我国的西部,属于一个不是很发达的地方。但是呢,现在被刷新了认识吧!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不仅带给我银川风物的介绍还有银川的人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古城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
银川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说到“凤凰”,我就想到沈从文的《边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极具历史底蕴的古城。
作为一枚资深的吃货,怎么少得了对于美食的了解。在书里面,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银川的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银川的饮食以汉族和回族的饮食习惯为主。 汉族饮食以西北菜为主。
下面可是正正经经的科普美食文化了。银川的回族饮食,兼具中原传统和穆斯林的双重风味,是回族和中华文明融合的结果,这里有着正宗的清真食品和清真菜肴,同时还许多独特回族风味小吃。
清真菜肴有清蒸羊羔肉、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等,也有非常地道的回族风味小吃,如羊杂碎、羊肉泡馍、清真奶油糕点、马三白水鸡等。
饮食物产丰富,除“宁夏五宝”之一的发菜以外,还有银川附近沙湖里出产的各种鱼类,有鲤、鲢、鳙、鲩、鲫鱼等,及北方非常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大鳖等,以此为基础的菜肴有糖醋黄河鲤鱼、中卫鸽子鱼、金钱发菜等。
一说到吃的,我就直吞口水,你应该也是吧!毕竟,“食色,性也。”看着这些美食,我有一种想要去实地尝一尝的冲动。
说到人文底蕴,怎么能够少了宗教呢?银川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在两晋时期传入银川,主要寺院有:海宝塔寺、承天寺、报恩寺、高台寺、戒坛寺、贺兰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等。伊斯兰教于元朝初年传入银川,主要清真寺有:纳家户清真寺、中大寺、西关清真寺、南关清真寺等。道教传入时间不详,但明清《宁夏方志》记载,当时宁夏府城(银川)道教盛行,主要道观有关王庙、岳王庙、三皇庙、城隍庙、清宁观、三清观等50处庙观。天主教于17世纪末传入银川,主要教堂有银川天主教堂、北关天主教堂等。基督教于元初传入银川。
银川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集地区,建有453座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清真寺。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奉行五项“功课”: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的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培养有宗教学识的人才。
这个极具文化底蕴的地方等待着我们的青睐,书里面的感人故事就由你去发现吧!
《地道风物007·银川》读后感(二):因为那段历史,所以向往银川
记不清是那一年的暑假了,当时每天上午有一个卫视台每天都会播放几集一部名为《贺兰雪》的电视剧。讲述着一个历史上名为西夏的王朝的建立。那时的大型历史电视剧可绝非现在的国产雷人电视剧可比拟的,越看越上瘾的我几乎是追了一个暑假。当时每一集结束之后都会将下一集的预告配着片尾曲播放出来,可是唯独最后一集时不同,伴随着欢快的童声合唱而出的是曾经的西夏王朝现在的一派好风光。多年后才知道,原来当年西夏的首府兴庆府便是现如今的宁夏银川。
我没有去过银川,刚开始被它所吸引的原因只是因为对于西夏历史的好奇,也正是这个原因才选择了《地道风物》系列中这本专门讲述银川风土人情的一本。
银川有多么吸引人?只要看看这本书腰封上所印的一句话便可以有所了解。
“人类创造了一座花园,在花园中安放银川。”
这个地方究竟有多么大的吸引力,才能够引得这样一番赞誉?《地道风物》的内容紧扣其主题,分别从地、道、风、物四个方面来为读者展现银川的风采魅力。
若论“地”,曾经的西夏文明由贺兰山而发源,解读宁夏平原的方式有很多,而贺兰山则是读懂宁夏平原最后一块重要的拼图。它恰好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之上,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当时的局势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之上,若是没有荷兰上,或许华夏文明的历史真的将会被改写。
论“道”,我们将看到西夏文字的千年之旅。这种有西夏党项人自己创造的文字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渐渐的遗忘,但是却并非脉细全无。随着一些写有西夏文字考古的出现,西夏的文字在千年之后以雕版技艺展示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自然银川的历史不应该是只有西夏王朝,亿万年前就已经有恐龙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呼吸,历经石器远古直至今天。每一处都透露着无尽的历史沧桑之感。
……
银川,一个现在看起来或许有些荒凉与偏远的地方。或许他在历史上从头至尾都不曾有过所谓的盛世繁华,但是却以自己独特的魅力立于这个世界上。若有机会,定要前往一瞧,为了那梦中的贺兰神山,黄河之水,当然还有那心之所向的曾经的西夏王朝。
《地道风物007·银川》读后感(三):“塞上江南”不虚名
《地道风物》系列我一直很喜欢,编者们通过脚踏实地的风物之旅,复兴原乡传统、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地道风物·银川》这站来到了银川,没有读这本之前,我对银川的印象单纯地停留 “塞上江南”的美誉中。既然叫“银川”,银仅次于金,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这样的称谓多少与宝藏是能划上等号的。西北多风沙,又干燥,偏偏银川沟渠湖泊众多,古有“七十二连湖”之说,水是生命之源,当然也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因为多水,也让银川在荒芜的大西北显得独特。书中称它是宛如星球的花园城市,是塞上湖城,书中解读了银川美誉的来由。按“地”、“道”、“风”、“物”带我们深入银川心脏,领略银川打动人的别样风情。
水,是银川的密码。书中首当其冲就是讲银川的水域。多篇或细腻或平实的笔触引经据典,让我们了解银川过去和现在的“水”特征。要说在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蒸发量达1200~1800毫米的干燥的塞北之地,银川之所以多水,得归功于黄河。然,我们也知,现在的黄河面临水土流失、黄沙淤积的问题,势必也会对银川的湖泊水道造成不小的堵塞影响,所以修渠、水利养护,也是银川需要一直坚持去做的事,让水复归于水,让银川的水一直灵动着。
说到银川,还不得不提贺兰山。山水相伴,是天赐银川的地貌。那在神话传说故事里被神化了的贺兰山,其恢弘气势也是我向往已久的。“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那里物产丰富,也沉积着古代文明,百步一景,处处有传说。故事的起源多半与历史文明相挂钩。石器时代留下的印记、西夏王朝创立的古怪文字、几千年来风霜雨露的洗礼,打造了银川苍茫豪爽气势与绿色鱼米之乡风情共存的别样风采。
这里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葡萄佳酿,这里有“存墨过三天”的贺兰砚,这里的音乐可能土得掉渣、但一定有摇滚的气势,这里日照充足,有风沙有戈壁有尘封的西夏记忆,有盐池有滩羊有让人念念不忘的各种面点美食。
书中种种娓娓道来,看到了银川的过往、现在,还有将来,银川有史有物有故事,让人更加想去。
《地道风物007·银川》读后感(四):美丽的银川
美丽的银川《地道风物:银川》
这本书是国家地理杂志出版是地道风物系列中的一本,写的是银川,银川是一座美丽的城市,1997年我曾经去过敦煌,路上路过银川。现在算起来已经有二十年了。
当年的银川留下的印象是小城不大,但是很美,在银川看了清真大寺,可是这清真寺是文革后修建的,那个时期的建筑就是既没有过去的古老,也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华丽,真没什么可看的。然后去了两座塔,一个叫承天寺塔,一座叫海宝塔,都很美,尤其是海宝塔,真是漂亮啊!感觉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座塔!承天寺塔也不错,虽然没海宝塔那么美,但是可以登临,而且免费登塔,塔好高,爬上去累得气喘吁吁的。
这本书好像是一期中国国家地理银川特刊,里面包括的银川的方方面面,分成四个部分,就是“地”“道”“风”“物”。
“地”讲的是银川的地理历史,贺兰山下这里见证了西夏王朝的兴衰。“道”讲的是这里的恐龙,石器时代,贺兰岩画,烽火台,还有镇北铺。“风”讲的是风俗,音乐。“物”讲的是物产,米粮,酒,枸杞,瓷器,砚台,羊绒。
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这本书的开篇,就好像中国国家地理每一期的首推文字一样,是一期杂志的定海神针。这第一篇文章写的是:“水,读懂银川的密码”。原来银川是水乡啊,这里河水湖泊密布,号称有七十二连湖,所以在塞北才出现了一座大城市。俗话说黄河百害、为富一套,河套平原是黄河留下的福地,过来河套就进入了黄土高原,除了高原就变成了地上河,所以最感谢黄河的就是河套就是银川。
银川原来分成老城和新城,中间是一篇湖泊和澡泽,两座城隔着很远的距离。当年都是在新城下火车,然后坐车到老城玩。我还记得在新城火车站买好了到兰州的火车票,可是到老城看到汽车站,有直达武威的汽车,于是又跑回新城,去火车站退票,再回来坐汽车。
可是这十几年的城市化进程,把新城和老城中间迅速填平,成为银川房地产开发最好的位置了。银川不大,但是很有特色,属于小而没的一座城市,值得一去。
《地道风物007·银川》读后感(五):塞外江南
塞外江南
评《地道风物 银川》
我没去过宁夏,对银川更是不了解。8年前,爱人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时间在宁夏工作,经常在电话中告诉我“我到银川了”、“我在石嘴山呢”、“外面的风挺大的”……我就着这些电话的内容,从网上了解到了银川、石嘴山等地方的信息;那时候我们的孩子才1岁多,爱人给孩子一共写了5封信,每封信都有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对孩子的思念,而当年我最大的冲动,就是抱着孩子去银川看他的妈妈。打开这本书,对着爱人当年曾经去过的地方,竟然多了几分亲切。
由着这份亲切,阅读就变得更加惬意和自然;像是打开了一座熟悉但未知的宝库,这种文字和图片上的“旅行”变得更加有趣。从文字上,我了解了大自然赋予了这个地方的地理优势,懂得了人类在贺兰山下对自然的改造和文明的发展,更知道历史上这里曾经辉煌的西夏王朝以及建国以后人类对于生态认知的提升。从图片上,我看到了贺兰山的美景和黄河带给银川的财富,见识了人类在银川建造的七十二连湖,更是领略了如今大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之下的银川美景。塞外不仅仅是黄土塬和荒漠,还有黄河带来的水;塞外不仅仅是干巴巴的城市村庄,银川的美丽堪比江南!
把“地道风物”四个字拆开,就可以得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地”是银川的地理,“道”说的是历史和文明,“风”指的是风土人情,“物”则是物产。这本《地道风物》其实是很多关于银川故事的合集,里面有作家写的关于银川的历史,游客写的旅游传记,还有地道银川人笔下关于银川的风土人情。带上这本书,或者你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书中文字、图片中所标注的地方,因为银川不大,你很容易就能到达;也因为这些景点都很突出,“按图索骥”的方式在这里非常适用。
有历史沉淀的城市,则更具有旅游和观赏的价值。银川是一座古城,在这里曾经有恐龙活动,修建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了恐龙化石的家,供游客们观看;历史上的西夏王朝留下的诸多遗迹,同样可以勾起游人们对于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关于七十二连湖的变迁,不仅是自然条件的不断更迭,更是人类对于生态认知和改造的历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喜欢看电影的人也能从《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中看到银川的美景:这个塞外江南兼顾了北方的大气和南方的秀气两种风格。
阅读“中国国家地理”的书籍,其实就是懒人们不出门了解风土人情的一种方法。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性格,这种性格散落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待发掘。每个旅行的人都会带着自己的认知和阅历出发,挖掘到这些地方的风景和人情,然后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变成了游记。如果对银川要有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我觉得应该带着这本《地道风物 银川》亲自到银川,体验当地的地道风物。
2021-4-19
有关--山海经--的读后感
字数500--700里面对于各个“国”及不同的民族的风俗都给予了不错的见解,比如书中提到的:单腿、单眼、单耳、单手 单脚的国家,也许可能是这种居民的服饰问题,总是盖住一只手脚,所以记载成这样。
不过,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点不满,如果你买了书就知道了,因为作者在阐述某种比较奇特的怪物时,如果这个怪物太过于超乎常识,特别是现今的生物,物理常识,马上就会说:那是记载错误,或是由人假扮的巫术活动!!
我个人以为,山海经实在太遥远了,当时人们的思维,特别是写这本书的人,他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些真的无从可考!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当时的岁月,仅仅是用现在的人们对这个社会,对自然的了解,就可以出书
说:“那个时候应该是怎么怎么样……”就好像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研究别人在想什么,好像不会有什么结果。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记载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异兽。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巫术以及大量原始神话于一身。
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此说纯属无稽之谈。无论是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间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能编成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古时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个部落不可能了解到各个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巫师口耳相传累积,在大一统的后世将其加以整理成书。而早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化知识的结构,大凡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重大技术发明等等,无不知晓,故《山海经》的内容十分驳杂。
《山海经》所记的山、水、国、民族、动物、植物、矿物、药物等,除大部分是殊异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见的。然而,无论其是殊异的还是常见的,都是上古历史、地理、风俗的一个侧面。所以,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金玉珍宝、自然矿物、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
《山海经》中所保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不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积极鼓舞;而那些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每月的圆缺盈亏、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等有关自然界的记述,不仅仅是上古人要为解释自然现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探索的勇气
求山海经的读后感,大概1000个字的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华悠久的历史。
篇二:山海经读后感
我和妈妈刚刚亲子共读完了《山海经》青少版,这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名著,有些地方夸张的手法,让我想起了《吹牛大王历险记》,但风格截然不同。
《山海经》从女娲补天、神农氏炎帝、精卫填海、轩辕氏黄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神话故事一直讲到启建立夏朝,故事一个比一个神奇,一个比一个精彩。书中还描写了分布于东西南北中的名山大川和名山大川中的奇异动植物以及当时被称为海内、海外的许多周边古国或部落的奇特风土人情。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黄帝势力日渐强大超过炎帝,炎帝战败,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黄帝报仇时,炎帝说:“我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战争中让百姓牺牲。”这充分说明炎帝是个很关爱百姓的好首领。
让我感到奇特的是: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长了一个头,八个身子,真奇怪;还有一种鸟,长了一个头,三只眼,四只翅膀,三只尾巴,稀奇吧!
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身体象蛇一样,脑袋却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长命百岁。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凤凰涅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书中说凤凰是南方群山中的一种象征吉祥的鸟,凤凰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凤凰涅槃”。凤凰只有在天下太平时才会出现,并且只在梧桐树上栖息,怪不得生活中人们常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呢。
《山海经》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建议大家有时间都来读读,一定会有收获。
篇三: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了古代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还记载了许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奇怪事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一部奇特的百科全书。
该书所记事物的地理位置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向四面展开铺叙。其中描述《山经》五卷是从南方开始,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最后到达九州中部;海经八卷分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也是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来描述;大荒经四卷则是依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描述;最后一卷是海内经。
《山海经》成书以来,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是所谓的“荒诞不经”,所以,历经几千年,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信息。
我在20XX年写《白庙子山岩画断想》时通读了几遍《山海经》原文及白话文,有所感触,下面把有关的感想写出来,粗浅理解,旨在学习,重在参与,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一、对《山海经》的争议旷日持久
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等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山海经》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知。《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之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直到约百年后的汉成帝时,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面广,内容十分奇杂,从古至今对《山海经》该归于那类书籍都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是“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则将它视为“盖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也一直是众说纷纭未成定论。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是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书中的漏洞,他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解释。以后,《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各种假说纷纷出笼。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国外学者将《山海经》作者的视角伸向国外,作出了“《山海经》并不是中国人所作”的——令人十分吃惊的结论。等等,不一而足。
何幼琦先生认为:“《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内容大不相同,文字的笔调也相去很远,表明它们是相互独立而平行的两种书籍。”。“认为《海经》来自《禹本纪》,当刘向父子领校中秘的图书时,把《山经》和《禹本纪》合编在一起,改题新名为《山海经》,这就是此书首见于《艺文志》,也是《艺文志》不再著录《山经》和《禹本纪》的原因。”①
总之,无论是从《山海经》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山海经》各篇成书时间的早晚上看,《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应该是由集体创造积累编辑而成。虽然《山海经》是由多人编辑,但是,其主要的编辑人还应该是夏禹和伯益,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山海经》是在经过夏禹和伯益的初编后,加之后人的续编,最后成就了《山海经》这部巨著。
二、对《山海经》描述地域范围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南山经》约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有学者认为,《西山经》约东起山、陕间的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有学者认为,《北山经》约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约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约从中原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也有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是在中国的某几个省的范围之内的,等等,众说纷纭。
但是,从实际来看,历史学家凌纯声的看法可能较符合实际,即:《山海经》乃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东及西太平洋的一本《古亚洲地志》,它记述了古亚洲大部分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诸多宝贵的资料。试想把《山海经》记叙的地理范围局限于中国的某几个省的范围之内,都有可能失之偏颇。
三、对《山海经》中使用较多的两个名词的理解
(一)四海。古代一般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也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尔雅·释地》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海内即中国,四海之外便是四荒,四极。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二)大荒。指四海之外的极远地区②。荒,一般是指荒凉的地方,也指地理远,边远的地方,荒远的地方,边远的地区。《文选·左思<吴都赋>》:“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刘逵注:“大荒,谓海外也。”荒废不治。《荀子·强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杨倞注:“大荒,谓都荒废不治也。”
正确地理解《山海经》中大量使用的这两个名词概念及所指的范畴,可能避免对《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产生过于狭小的设想。
四、《山海经》的成书及所记述事物发生时间的推算
由于《山海经》述及事物的年代相当久远,《山海经》的著书过程和时间还不被现在的人所详知。从现象上分析,记叙事物的最早时间应该在夏朝以前。夏朝始于公元前21世纪,距今已经4000多年,但是,从《山海经》所记述的许多传说内容来看,有些传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远比距今4000年要早,有些事件和故事可能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发生的事情或者是传说的故事。
《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事迹,由于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人们对事情的记亿只能靠语言和大脑,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处于口传历史的时期。自从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以后才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山海经》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文字发明以前的一些史实和传说。
篇四:山海经读后感
这本书的确不错,因为每一种生物,每一个不同种族,都有一幅图画,还是彩色的。刚打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山海经总貌的地图所吸引,当时似乎水平面还高点,我的老家山东竟然还有一小半在水里,而且每一种神奇的动物,植物所在的山峰、河流都一座座串联起来,看后简直说不出话来。
里面对于各个“国”及不同的民族的风俗都给予了不错的见解,比如书中提到的:单腿、单眼、单耳、单手 单脚的国家,也许可能是这种居民的服饰问题,总是盖住一只手脚,所以记载成这样。
不过,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点不满,如果你买了书就知道了,因为作者在阐述某种比较奇特的怪物时,如果这个怪物太过于超乎常识,特别是现今的生物,物理常识,马上就会说:那是记载错误,或是由人假扮的巫术活动!!
我个人以为,山海经实在太遥远了,当时人们的思维,特别是写这本书的人,他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些真的无从可考!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当时的岁月,仅仅是用现在的人们对这个社会,对自然的了解,就可以出书
说:“那个时候应该是怎么怎么样……”就好像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研究别人在想什么,好像不会有什么结果。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记载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异兽。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巫术以及大量原始神话于一身。
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此说纯属无稽之谈。无论是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间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能编成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古时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个部落不可能了解到各个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巫师口耳相传累积,在大一统的后世将其加以整理成书。而早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化知识的结构,大凡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重大技术发明等等,无不知晓,故《山海经》的内容十分驳杂。
《山海经》所记的山、水、国、民族、动物、植物、矿物、药物等,除大部分是殊异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见的。然而,无论其是殊异的还是常见的,都是上古历史、地理、风俗的一个侧面。所以,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金玉珍宝、自然矿物、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
《山海经》中所保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不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积极鼓舞;而那些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每月的圆缺盈亏、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等有关自然界的记述,不仅仅是上古人要为解释自然现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探索的勇气
篇五:山海经读后感
可能有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山海经》,是通过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中所描述的鲁迅年幼时,有长妈妈找来得一部刻印的粗拙的《山海经》,曾几度是“哥儿”的珍爱,几十多年后回忆起来,还令先生记忆犹新。仔细想来,这“哥儿”当年不也知是被什么“九头的蛇”“人面的马”的画吸引,拿这《山海经》中,只是些奇异的兽吗?我带着这疑惑,翻开了这本厚厚的《山海经》。纵然你的想象力在丰富,你看到《山海经》中描述的景象、动物你还是会大吃一惊。展现于你面前的,是一个奇异花草、猛兽妖物遍布的神奇地方:招摇山上有多姿的桂树与美丽的玉石;吃上一口祝余,带上一株迷谷,你可以踏上不迷路、不饥饿得旅途;小心即翼山上那些蝮虫和怪蛇,还有什么狸力,可是你家的小猪,叫声像狗,不要惹他。许多听也没听过的山名、水名、树名,尤其是那些名字奇特的妖怪,都让人惊奇。说来是神化,但先人怎能将其记录的如此生动形象,不免让人产生对于另一个世界的联想。甚至会学小迅哥儿,骇起那九头蛇或是美女蛇什么的。
除了生动神奇的自然景象,这世界中少不了人呀,仙呀。但你见过胸前长着洞,出门不用坐轿子,两人从洞中插入棍子一抬就走的贯胸国的人吗?你见过一个张三个脑袋吗?什么女人国、一目国、长臂国,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人都在此生存,繁衍子孙。先人们再一次给了我一个绝大的惊喜。在我们几度惊叹、恐惧于这些骇人景象的同时,我也会被其中一些神化典故所打动:夸父“与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告诉我坚持;刑天“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告诉我坚韧;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告诉我坚决。还有许许多多天上人间的英雄、伟人,用他们的精神,在为后人活出一种精彩,一种意义,一种伟大。就像鲧与禹毕力为人民安危奋斗,多少年来人们都在效仿他们的精神在生活,学习着。这或许才是人们寄托于神化,或是神化给予我们的,除了美好愿望与灿烂文明外更重要,更需要传承的东西吧!直至今天,人们还在通过《山海经》试图去了解、探索、考古原始文明,而它同时也是现存的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它的价值,不论是在历史、地理、宗教、医学,或其他方面,都是巨大的。而我也只有把惊叹于浅薄的评论化作认真地研读,才能明白它的价值所在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