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诗人刘禹锡再次重游玄都观他想到了什么却又回来了。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十年后,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
傲骨诗人刘禹锡再次重游玄都观他想到了什么
却又回来了。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十年后,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这一切
陋室铭读后感200字!。
陋室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后来被收进《古文观止》,全文共81个子,成为该书字数最少的一篇文章。
刘禹锡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曾于贞元九年(793年)考上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被德宗皇帝贬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在衙门里三间三厦的房子,知县见他被贬而来,百般刁难,安排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政治上的打击,生活上的折磨,但他抗历不屈,遂愤然提笔写下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流传千古。
所谓“陋室”,即斗室,蜗居也,人不堪其忧,诗人把它写成人间乐园。他想求得一方净土,找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一切是那么和谐、恬静、闲雅和怡然,对于身心疲惫的诗人来说,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尽管是“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牒之劳役”。诗人把陋室写得如此优美,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大度,气量恢宏,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官府的抗议和控诉。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当今世界,老百姓住房条件的好与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民生的一把尺子。人们不会忘记,在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哪有蹲身之处?即使是大学教授也难以安身。当时华罗庚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两家合住一间16平方米的房子,只是中间用一块木板隔开。他们夜以继日工作,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这个时期,华罗庚先生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两本专著及十几篇论文,让他成为数论学领域的新星。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的共同奋斗。第二次大战后,德国的城市几乎变成一片废墟,当时有两个美国记者到柏林区采访。他们走到一个地洞里,采访一家工人,看到此景此情,一记者说:“我看德国没有希望了。”另一名记者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我看德国人还是有希望的。”“何以见得”?前一位记者问。另一名记者说:“刚才你没有看到,住在地洞里的工人,还中了一盆兰花,这就是德国的希望所在。”
战后,德国人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政府造了大批的廉租房。据报纸披露,从1977年以来的三十多年,房价平均每年上涨仅为1%,创世界奇迹。另外,据说德国年轻人77%租房住,老百姓安居乐业。
《陋室铭》一千多年来在我国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即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挫折或处于逆境,就应该有一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受到别人的尊严,诗人刘禹锡值得我们学习。
刘禹锡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曾于贞元九年(793年)考上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被德宗皇帝贬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在衙门里三间三厦的房子,知县见他被贬而来,百般刁难,安排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政治上的打击,生活上的折磨,但他抗历不屈,遂愤然提笔写下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流传千古。
所谓“陋室”,即斗室,蜗居也,人不堪其忧,诗人把它写成人间乐园。他想求得一方净土,找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一切是那么和谐、恬静、闲雅和怡然,对于身心疲惫的诗人来说,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尽管是“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牒之劳役”。诗人把陋室写得如此优美,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大度,气量恢宏,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官府的抗议和控诉。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当今世界,老百姓住房条件的好与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民生的一把尺子。人们不会忘记,在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哪有蹲身之处?即使是大学教授也难以安身。当时华罗庚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两家合住一间16平方米的房子,只是中间用一块木板隔开。他们夜以继日工作,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这个时期,华罗庚先生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两本专著及十几篇论文,让他成为数论学领域的新星。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的共同奋斗。第二次大战后,德国的城市几乎变成一片废墟,当时有两个美国记者到柏林区采访。他们走到一个地洞里,采访一家工人,看到此景此情,一记者说:“我看德国没有希望了。”另一名记者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我看德国人还是有希望的。”“何以见得”?前一位记者问。另一名记者说:“刚才你没有看到,住在地洞里的工人,还中了一盆兰花,这就是德国的希望所在。”
战后,德国人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政府造了大批的廉租房。据报纸披露,从1977年以来的三十多年,房价平均每年上涨仅为1%,创世界奇迹。另外,据说德国年轻人77%租房住,老百姓安居乐业。
《陋室铭》一千多年来在我国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即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挫折或处于逆境,就应该有一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受到别人的尊严,诗人刘禹锡值得我们学习。
我眼中的刘禹锡
早已记不清自己是从何时开始对刘禹锡这位很少有人注意的诗人产生兴趣的了,只能隐约记得最初读过刘禹锡的诗集后那种回味无穷、不忍释卷的感觉。
现在,我了解了刘禹锡的生平,再看这些诗歌,又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染,以至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常常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振作起来。
我所知道的刘禹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听我慢慢讲来: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人民生活越来越苦。到唐德宗的时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横征暴敛已经十分严重了。在这个历史关头,首先挺身而出,进行改革的是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改革最先进行的就是废除了臭名卓著的“日进”、“月进”和“宫市”制度,又减免了许多苛捐杂税。这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得罪了大批忙着捞油水的官员,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变法失败后,刘禹锡从中央外放到地方,仍然关注民生、胸怀天下,一方面创作了大量的民歌体诗歌,另一方面政绩卓著,为民请命。翻开《刘禹锡年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和六年(832)二月,至苏州,时苏州水患成灾,禹锡奏请救济;开成元年(836年),在同州刺史任上,同州大旱,禹锡体贴民情,免开成元年夏季青苗钱并放免旧欠……后来,苏州人民建了一座“三贤祠”,把他和同在苏州任过地方官并且为百姓做过许多实事的诗人白居易、韦应物供奉在一起,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受百姓爱戴的人,却是并不受皇帝欢迎的。刘禹锡因为参与变法,得罪了宦官、藩镇、贪官等势力,被贬在外十年。唐宪宗元和十年(805年)被召回朝廷之后,他写了一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诗,讽刺唐宪宗用人失当、宠信宦官,结果再次被贬。后来,宪宗被宦官杀害;又后来,刘禹锡再次被调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暗指唐宪宗)归何处,前度刘郎(作者自指)今又来”。这可不仅仅是嘴硬。确实挖苦得够狠。古代讲究对皇帝绝对服从,皇帝即使错了也是对的,你无论多委屈也不能口吐怨言,顶多顶多来个“怨而不怒”,像《诗经》或屈原的楚辞,香草美人一番。这小刘倒好,一点面子也不讲,痛痛快快地挖苦上了。也难怪当时有人说他“刻薄不厚道”。不过从今天来看,我倒觉得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什么不厚道的,而且还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民主意识——老百姓受苦,当官儿的享福?不对!都是人,凭什么让当官儿的盘剥百姓?改革!变法!我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错了我为什么不能说呢?挖苦他!如果只从这一点儿来看,现在很多人还赶不上一千多年前的刘禹锡民主呢!
刘禹锡与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还有他的坚持己见和百折不挠。王叔文变法失败之后的几十年里,刘禹锡一直都没忘了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断努力,想要攀上高位,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直到逝世之前写回忆录(《子刘子自传》),还忘不了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即王叔文变法)进行辩护和为王叔文恢复名誉。他一生被贬在外几十年,受尽了挫折,却始终没有沉沦,到了七旬高龄,还在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怨不得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在被贬远州,十分“郁闷”的情况下,刘禹锡也有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的凄凉与迷茫,但是很快,这种凄凉就转变成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乐观的斗争精神。这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刘柳二人是挚友,同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是中唐文坛上的耀眼巨星,同是永贞革新的中坚力量,在变法失败后的表现却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结果柳宗元四十多岁时卒于贬所,而刘禹锡七十多岁时方卒于礼部尚书(分司东都,实为闲职)任上。
在因为桃花诗事件被贬之后,刘禹锡无疑要遇到更多势力的白眼与生活的艰难。若是一般人,也许就会记住这个教训了——被贬十年后才好不容易有了一次进京升官的机会,却又祸从口出,再次被贬,以后不得放老实点儿了吗?可是刘禹锡不是一般人,他一被召回京城,就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继续讽刺挖苦,还在序言中说要“以俟后游”。刘禹锡之“犟”由此可见一斑。
……
我喜欢刘禹锡的诗,更赞赏他的精神,他的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等精神已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支持着我永远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
现在,我了解了刘禹锡的生平,再看这些诗歌,又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染,以至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常常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振作起来。
我所知道的刘禹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听我慢慢讲来: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人民生活越来越苦。到唐德宗的时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横征暴敛已经十分严重了。在这个历史关头,首先挺身而出,进行改革的是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改革最先进行的就是废除了臭名卓著的“日进”、“月进”和“宫市”制度,又减免了许多苛捐杂税。这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得罪了大批忙着捞油水的官员,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变法失败后,刘禹锡从中央外放到地方,仍然关注民生、胸怀天下,一方面创作了大量的民歌体诗歌,另一方面政绩卓著,为民请命。翻开《刘禹锡年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和六年(832)二月,至苏州,时苏州水患成灾,禹锡奏请救济;开成元年(836年),在同州刺史任上,同州大旱,禹锡体贴民情,免开成元年夏季青苗钱并放免旧欠……后来,苏州人民建了一座“三贤祠”,把他和同在苏州任过地方官并且为百姓做过许多实事的诗人白居易、韦应物供奉在一起,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受百姓爱戴的人,却是并不受皇帝欢迎的。刘禹锡因为参与变法,得罪了宦官、藩镇、贪官等势力,被贬在外十年。唐宪宗元和十年(805年)被召回朝廷之后,他写了一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诗,讽刺唐宪宗用人失当、宠信宦官,结果再次被贬。后来,宪宗被宦官杀害;又后来,刘禹锡再次被调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暗指唐宪宗)归何处,前度刘郎(作者自指)今又来”。这可不仅仅是嘴硬。确实挖苦得够狠。古代讲究对皇帝绝对服从,皇帝即使错了也是对的,你无论多委屈也不能口吐怨言,顶多顶多来个“怨而不怒”,像《诗经》或屈原的楚辞,香草美人一番。这小刘倒好,一点面子也不讲,痛痛快快地挖苦上了。也难怪当时有人说他“刻薄不厚道”。不过从今天来看,我倒觉得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什么不厚道的,而且还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民主意识——老百姓受苦,当官儿的享福?不对!都是人,凭什么让当官儿的盘剥百姓?改革!变法!我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错了我为什么不能说呢?挖苦他!如果只从这一点儿来看,现在很多人还赶不上一千多年前的刘禹锡民主呢!
刘禹锡与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还有他的坚持己见和百折不挠。王叔文变法失败之后的几十年里,刘禹锡一直都没忘了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断努力,想要攀上高位,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直到逝世之前写回忆录(《子刘子自传》),还忘不了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即王叔文变法)进行辩护和为王叔文恢复名誉。他一生被贬在外几十年,受尽了挫折,却始终没有沉沦,到了七旬高龄,还在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怨不得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在被贬远州,十分“郁闷”的情况下,刘禹锡也有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的凄凉与迷茫,但是很快,这种凄凉就转变成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乐观的斗争精神。这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刘柳二人是挚友,同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是中唐文坛上的耀眼巨星,同是永贞革新的中坚力量,在变法失败后的表现却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结果柳宗元四十多岁时卒于贬所,而刘禹锡七十多岁时方卒于礼部尚书(分司东都,实为闲职)任上。
在因为桃花诗事件被贬之后,刘禹锡无疑要遇到更多势力的白眼与生活的艰难。若是一般人,也许就会记住这个教训了——被贬十年后才好不容易有了一次进京升官的机会,却又祸从口出,再次被贬,以后不得放老实点儿了吗?可是刘禹锡不是一般人,他一被召回京城,就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继续讽刺挖苦,还在序言中说要“以俟后游”。刘禹锡之“犟”由此可见一斑。
……
我喜欢刘禹锡的诗,更赞赏他的精神,他的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等精神已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支持着我永远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
结合学过的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诗人刘禹锡的认识
刘禹锡的诗词气度恢宏,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白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关键词:人格;魅力;影响刘禹锡(公元772年一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的诗人.世称刘宾客、刘尚书.有《刘宾客文集》.中唐思想家、哲学家,优秀散文作家和杰出;刘禹锡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其文章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他的诗歌与自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他的诗现存.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刘禹锡的诗词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傲岸不屈、顽强斗争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在元和十年二月被召回长安.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于戏谑之中,暗藏讽意.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句中之意很明显: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得罪权贵,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启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连州.如果说,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十年,初回京师,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时的玄都观,已是无人游赏,那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现在有的只是“菜花”.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但是,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客”这一闲散的官.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诗人面对政治上的逆境不屈不挠,但采用的态度和方式却不尽相同.陶渊明说自己误落尘网,一旦挣脱,便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现的是一种傲岸;李白也曾遭受“赐金放还”和“流放夜郎”的打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他豪迈不羁的个性,失意后的决绝,也是一种傲岸,而刘禹锡则与众不同,从游玄都观这两首诗来看,时间上贯联诗人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活,可谓时间之长,但从诗中看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进步的政治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并且一直以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显示了他百折不回、傲岸不屈的杰出的品格,自居易说他“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实际上也是对他人品的评价.二、追求执着、意志坚定刘禹锡的许多诗篇都表现了他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
本文标题: 傲骨诗人刘禹锡读后感(《天生乐观的刘禹锡》作文35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83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