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读后感,怎么写范仲淹之所以能“永恒”,固然是因为有传世名作《岳阳楼记》,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有“先天下之...
一个 永恒 的 范仲淹 读后感 怎么写
青州说寿一个永存的范仲淹读后感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答:以水的清澈来衬托范仲淹的为政清廉.
2.第2段末作者引用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概括了范仲淹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和政治上的治国才能,结构上总领下文对范仲淹一生功绩的回顾.
3.第3段中写西夏人的惊呼,边民的称呼,皇帝的话,有何表达效果?
答:通过侧面描写,表现范仲淹的治军的严明,军事才能的出众,对国家的忠诚,突出了范仲淹的人格魅力.
4.阅读下列连接材料,联系本文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永恒”的原因的理解.
答:范仲淹之所以会“永恒”,原因是他的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精神,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因此他将会永载史册,永远被人们纪念.
我要《一个永恒的范仲淹》全文!
全文: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
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
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回望山下,街市远退,田园如织。再鼓余勇,直迫山顶,这时再仰观那寿字犹如一艘多桅巨船,挟云裹雾,好像就要压到头上。
同行的一个小伙子贴身字上,还没有寿下“寸”字的一竖高。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
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正如古墓中出土的魏碑,今天我们看作书法精品,当年不过是死者身边一块普通的石头。
出处:出自现代作家梁衡的《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_州、邓州、杭州、青州。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