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读后感(陶渊明自祭文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7 14:24: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7

陶渊明自祭文的读后感、陶渊明《自祭文》欣赏(读后感),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诗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价值观是不慕荣华富贵,...

祭文读后感(陶渊明自祭文的读后感)

陶渊明自祭文的读后感、

陶渊明《自祭文》欣赏(读后感)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诗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价值观是不慕荣华富贵,安贫乐道,清静无为。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修短随化,顺其自然。他安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重视修身养性。他主张小国寡民,小农经济,村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童叟无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他的社会理想。
他在文学上的贡献,除了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还有富有韵致的散文创作。散文代表作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自祭文》是骈文,属于韵文范畴。因为一般每句四个字或六个字,所以又名“四六文”。《自祭文》是他的绝笔,是为自己行将就木时写下的祭文,相当于“墓志铭”。
这篇祭文写得情真意切,悲怆感人,同时不乏铁骨铮铮与豁达淡定。
全文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写自己将要死去的时间和故人们为自己送行的悲惨场面。
第二段回忆自己一生贫穷躬耕,乐天知命的际遇。
第三段写自己特立独行,不慕荣华富贵,独好饮酒赋诗的秉性,以及不留恋人世的旷达。
第四段写自己不稀罕造墓奢华的排场、死后的歌颂和视死如归的感慨。
全文夹叙夹议。有凄凉景象的渲染,有平生经历的追忆,有自己与世人秉性的对比,也有对生死由命、死而无憾、死不足惧的感慨。这篇祭文的基调是慷慨悲壮。既如泣如诉,又胸怀坦荡,超然物外。在语言运用上,文辞华美,音韵和谐。全文气韵流畅,文质兼美。
附:
自祭文
东晋·陶渊明
岁惟丁未,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於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於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馀得为人。自馀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綌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馀荣,心有常间。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已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馀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後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本集,《艺文类聚》三十八。)
【译文】
自祭文
丁卯年九月,天气寒冷。黑夜漫长,天气凄凉。鸿雁南飞,草木渐黄而零落。陶子将要告别人
世,永远地死去。老朋友凄惨悲痛,一同在今晚为我送行。进献鲜美的菜蔬和祭酒。看着我的脸色渐
渐昏暗,听着我的声音越来越远去。哎!可悲啊!
广漠的大地,渺远的天空。天地生万物,我才得以成为人。从我出生成为人的那时起,就遇到了
贫贱的命运。饭碗水瓢常常是空的,冬天还穿着麻布衣服。带着欢乐去山谷里打水,背负着柴草一面
走一面唱着歌。昏暗的柴门,陪伴我日日夜夜。春去秋来,在园中干活。又是耕田又是培土,又是育
苗又是繁殖。有书看而高兴,又以琴声调和。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洗洗清泉。辛勤劳作,不剩下半分
体力,心中常常有闲情逸致。乐从天道,安守本分。就这样终其一生。
只因为人生只有这一百年,人人才爱惜它。害怕一事无成,(因而)贪爱、珍惜时光。活着被世
人重视,死了还被人思念。而我却特立独行,想法竟与别人不一样。荣耀不是自己的荣耀,黑色的染
料难道能使我变黑?自己傲然地住在穷庐里,痛快地饮酒写诗。了解了自己的命运,才能做到不再眷
恋人生。如今我死了,可以没有遗恨。到了百岁的年龄,一心向往归隐。老有所终,还有什么再留恋
的呢?
寒来暑往,死了已与活着不同。亲戚们一早前来,好友们趁夜赶来。把我葬在旷野之中,让我的
灵魂得以安宁。我的鬼魂在阴暗中游荡,我的坟墓前

祭母文和思旧赋读后感

毛泽东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其中深情以前只是听说,但今天,我真的体会了. 人的一生,流星的一瞬,就这样匆匆结束,流星只留给看到过它光彩的人一丝回忆,人只留给感受过她美丽的人许多伤感.

念楼学短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念楼学短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念楼学短读后感1

  初见《念楼学短》,便觉眼前一亮。

  硬壳绢面,红底黑字,简约大气,古朴雅致。乍一看,以为是四大名著之《红楼梦》。

  信手打开,排版设计也是别具一格。横竖排版,新旧相宜:古文从古,竖版短笺;今言从今,横向铺陈。更有水墨插画,虽寥寥数笔,却素简有加,颇得神韵。

  读书亦如交友,《念楼学短》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有点意思,值得深究(交)。

  再看序言,大吃一惊。

  《念楼学短》什么书也?竟得百岁老人杨绛先生亲笔作序!更有甚者,杨绛先生在序中对《念楼学短》的评价极高:

  “《念楼学短》,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不信,只要试读一篇两篇,就知此言不虚。多言无益,我这几句话,句句有千钧之重呢!”

  德高望重的杨绛先生都对《念楼学短》不吝赞美之词,看来此书着实非同一般!

  那么,《念楼学短》的作者锺叔河又是何许人也?遍寻书里书外,竟然不着一字。只道寻常书籍,必在醒目位置介绍作者,偏偏《念楼学短》除了在封面上书“锺叔河著”,再无只言片语介绍作者,奇哉!怪哉!

  出于好奇,网上一搜,恕我孤陋寡闻了!锺叔河,著名的老出版家、历史学家、学者、散文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被错划右派,“文革”中又身陷囹圄十年之久。其策划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曾得钱钟书先生主动作序,至今被出版界认为是极具胆识和气魄的创举之作。失敬失敬!

  胃口吊足,言归正传。

  《念楼学短》到底是什么样的稀罕书籍呢?光听书名,只道是古典蕴藉,琅琅上口,不明觉厉。用作者锺叔河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便一清二白:

  “念楼者,即廿楼,亦即二十楼也。”

  据说锺叔河先生现居长沙城北一幢二十层楼上,因“户户外貌咸同”,遂在家门口挂一竹牌,上书“念楼”二字以示区别。真是可爱的老先生!

  “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

  比起那些裹脚布般又臭又长的文章,锺叔河先生更愿意写让彼此省时省力的短文,非常耿直了!

  “我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

  所以,《念楼学短》收录的53组530篇文章,均为不过百字的国学经典,短则短矣,熠熠生辉。

  “学其短,当然是学古人的文章。但古人远矣,代沟隔了十几代、几十代,年轻人可能不易接近,所以便把我自己是如何读,如何理解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是故,书中的“学其短”为文言原文,“念楼读”则为锺叔河先生对古文的解读(意译),“念楼曰”为先生兴之所至,畅所欲言的阅读心得。

  杨绛先生说,不信,试读一二,便知此言不虚。

  我试读几篇,竟爱不释手。“增广学识,趣味无穷”,诚如斯言!非要道出一二,则至少有以下出彩之处:

  (一)包罗万象,情事悉全。

  从收录范围来看,书中既有众人熟知的《论语》《孟子》《国语》《庄子》《战国策》等等,也有常人不及的《容斋随笔》(洪迈)、《老学庵笔记》(陆游)、《巢林笔谈》(龚炜)、《扬州画舫录》(李斗)等等。

  从体裁来看,既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写景文,也有哀祭文、题画文等。

  从内容来看,更是包罗万象。召令、奏对、箴铭、书序、诗话、小说,邀约、问候、赠答、倾诉,喜怒哀乐,一应俱全。

  (二)标题自拟,雅俗共赏。

  《念楼学短》的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均为锺叔河先生自行拟制,由目录便可看出,主标题“言志”,一般体现的是作者的'“读后感”;括号中的副标题才是古文原文的标题或者是对古文原文的高度概括。前文已知锺叔河先生性格耿直,不拘小节。兴之所至,更是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这一点从标题便能窥见一斑。比如:

  雅致的标题——《逝者如斯》(论语子在川上)、《怀璧其罪》(左传虞公出奔)、《无用之用》(庄子惠子谓庄子)、《长乐之道》(冯道论安不忘危状)。

  通俗的标题——《是不是蠢猪》(檀弓工尹商阳)、《有毛病》(孟子人之患)、《甲鱼太小了》(国语文伯之母)、《拍马屁》(张师正愿早就木)光标题就让人忍俊不禁了!

  (三)增广学识,智趣皆备。

  这一点,试举几例便可知。

  很多人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非常熟悉,但你可知,这句话源自钱谬的《与夫人书》,也就是钱谬写给妻子的书信,整封信也就这九个字,却给人以唯美浪漫的感觉,胜过千言万语。但是,如果你知道钱谬是五代时吴越国王,曾经发迹于草莽,乃一介武夫,这封信是他写给回娘家的夫人,催她回来的,然而字里行间却旖旎有致,温情满满,读后是不是更觉妙不可言?

  再举一例体现古人智慧的。

  《叔向谏杀竖襄》一文选自《国语》,说的是晋平公打猎,射伤了一只鹌鹑,命一个叫阿襄的小臣去逮来,结果没逮到,平公大怒,准备杀了阿襄。晋国大夫叔向听说了就对平公说:“该杀呀!快杀吧!咱们的先君唐叔曾射死野牛,用皮做甲,表现了胆量和武艺,才被封为晋国之君。如今您作为继承人,一只鹌鹑都杀不死,很对不起先君啊!赶紧杀掉阿襄吧,免得事情传开,晋国丢丑。”平公越听越不好意思,如果杀了阿襄才会更张扬呢,于是赦免了阿襄。——机智的叔向用讽谏救了一条人命,可谓智趣盎然了!

  不知不觉,此文已逾二千字。与锺叔河先生七篇自序合计不过三千五百字相比,实在是“又臭又长”了。奈何《念楼学短》之妙委实值得大书特书,作此长篇也算情有可原吧!再次强烈推荐之!

  念楼学短读后感2

  吕叔湘先生在1943年出版的旨在为初学文言的青年而编选的《笔记文选读》一书序言中讲道,“现行的国文教科书,因为受种种条件的拘束,所选的文言篇章对于学习者的兴趣未免太少顾及。同时,教科书所选的多半出于专书或文集,风格以高古为尚,是可以或应该读,但未必是可以或应该模拟的”,鉴于此,吕先生特意摘录古人笔记文字若干,因其质朴自然,明白晓畅,学生阅读之余,不惟领略古时物理人情,亦可增益对实际人生的了解。可惜的是,这本戋戋小册,如今已难觅踪影。

  现在钟叔河先生编辑的《念楼学短》或可算是承继吕先生的编选思路而行,且更有可观处。据自序介绍,钟先生抄录短文并加以介绍,远自上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一是为了课孙,再是有点“学周树人当年在绍兴县馆抄古碑的意思”。时光如水,日积月累的小文今已有530篇之多。书分5辑,所录文字各不相同,自经史子集、论说应用之文、百字散文至笔记、小小说及尺牍短信,涵盖颇广。不过《学短》也并不全然为古文的选本,每则文字都附录了作者读后感,一是疏解文义以便后生,再是借方寸之地略申己意,就中最可见出钟先生的阅历识见。

  前述吕先生的意见,学生不爱读古文,多半确实是选文的问题。中国文人每每好为人师,选文也是为人师之一法,既如此,势必有名利心作祟。是故选文多取高华典册,以便揣摩声口,又沿循尊经传统,似乎不这么选,显不出自家身手。文章确实是好文章,却大多不是好读的文章,导致初学者一上来即给这些皇皇宏文的排场吓住了,更别提登堂入室。此为一弊。二弊则是,宏文每亦脸色肃穆,寡情乏趣,学生既体会不到文学的美感,更不知古人的温情与有趣。两相叠加,由不喜古文而不喜古人,由不知古人而不知古文,而取自觉疏离排斥的态度。

  《学短》选文长不过百字,最短的不出十字。抛去古文的外饰衣帷,单刀直入,可称简切,也较易激起读者心思。而高明处则在于不舍正大而就琐小,即便如《论语》、《孟子》、《左传》等大书,但凡文义清明文字可观,皆有阑入。不比一般文选,矫一弊亦生一弊,专取小品短书,虽可诵可读,但或流于轻滑。譬如《国语》“郭偃论治国”一则,晋文公与郭偃言,起先以为治国颇容易,如今却觉得越来越难,郭答以“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意思是,主公以为此事很容易做时,做起来自然也越来越难;以为难时,只要一直做下去,慢慢也就觉得容易了。虽论议的是治国之道,跳出来看,人生世事何尝不是如此。晋文公42岁开始流亡,自述艰险备尝,情伪尽知,此则问政小事即可看出其于政事人情上费了多少心力。难怪钟先生慨叹“智慧之美哪怕在一桩小事、几句对白上也会发光,尽够我们欣赏”,也正存着了解古人智慧之美的心意,这则一般文选不会选用的故事,因着作者眼光而得以取用。

  求短是这套书的一大特点,另一点则是情长。或可说,正因文短,文字所能涵容的张力与空间就尤为深广,承载的情意遂也显得绵密。第五册《毋相忘》收录的古人尺牍短信最能显露此点。譬如苏轼答友人寄赠茶叶一信:“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赏。此外但缄而藏之尔。佩荷厚意,永以为好。”略申谢忱,最易虚矫,此信却全无做作,“但缄而藏之尔”写尽于此物的看重,素朴真挚,而情意满纸。再如明人莫是龙《与徐文卿》一信,“春雨虽佳,恨断吾相知往还耳。不审斋头作何事也。旦夕不晴,须当一面。案上置何书,且愿闻之”。春雨虽好,阻断老友相聚,即不佳。而思念之情竟溢出到要尽快知道友人在干什么,读些什么书,才得平复。“不得相见”,在现代早已是一种奢侈。古人的寂寞是情的寂寞,现代人的寂寞是身的寂寞。而颜真卿《与卢仓曹》亦读之令人叹息,颜贵为太守,而仓曹区区管理一地粮谷之小吏,两人却友情深厚。“足下今日定成行否?不得一至郊郭。深用怅然,珍重珍重。所欲拙书,今勒送十余纸,望领之,勿怪弱恶也。”“十余纸”的墨宝怎么说都珍贵得很,而颜不以为意,可见交谊。由此亦可想见当日士大夫相交重意气,而有才艺者也不矜矜不可自胜。

  明人傅山有言,“赖天地祖宗之泽,破书可读,一切龌龊人事不到眼前,心上钝资渐渐磨去,日知所亡,三间小屋之下,好不富贵也。”钟先生披沙拣金,费20年,将古人的嘉言隽语一一搜罗捡拾出来,在这些文短而情长的文字中,我们庶几可磨去钝资,摒挡俗事,缓缓步入古人的精美世界中去。

  念楼学短读后感3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了年已八旬的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该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五年前出版,分为五册,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这套书,使我在阅读中常常拍案叫绝,阅读毕不禁跃跃欲试,难遏“一吐为快”之念。

  该书共收录文章530篇,编为52组,精选的全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选自经史子集正统典籍外,还有许多选自散存流布的各类书籍,有笔记、随笔、文论、诗话、游记、日记、书信等,内容涉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官场、市井、家庭、朋友、民俗、风土、工艺、技术、风光、景致、人物、逸事、掌故、植物、药材等。选文时间跨度从春秋直至民国,几乎涵盖了我国有文字相传的全部历史时段。时年届99岁高龄的杨绛先生亲自为这套书作了序。

  全书以所选文章为主旨,每篇分编四部分,分别为原文、注释、今译、点评或议论。原文冠名“学其短”,今译冠名“念楼读”,点评冠名“念楼曰”。钟先生在序文中希望读者不要将这套书简单看作是“古文选本”或“古文今译”,用他的话说,“念楼读”是他“对古人文章的‘读’法”,“念楼曰”是他“借题‘曰’上几句”,“文责自负”。

  读罢这套书,我认为有“一短三妙”的突出特征使其魅力四射。“一短”是所有的文字都简短凝练,选文全部在百字以内,最短的只有六个字,包括钟先生的“读”和“曰”也都在几百字以内,堪称“短文尽境”,与书名《念楼学短》无缝对接。对于有兴趣书写短文章者无疑是参照宝鉴。“三妙”一是选文妙。按照钟先生确定的标准,首先是短文,其次必须是好文章,使量与质高度契合,所有文章哲理性、故事性、史料性、趣味性各有韵致,可读性极强,成就了所选文章的经典性。多数的文章作者都是古来名人,但所选的往往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是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角度选取了他们流传于世却又并不广为人知的文字,从而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作者的性格、品行、才学、建树,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情况。也有不少文章的作者名不见经传,无从查考,钟先生注为“不详”,但文章“短”而“好”,同样入选。二是解读妙。所谓“念楼读”,我读后的理解就是钟先生对所选古文的独特解读,这种解读是古文今译、原文阐释和白话文改写的“三合一”。钟先生在“念楼读”中,不但将古文原意加以说明,而且对理解这篇古文需要的背景知识和其中的掌故用典都一一交代,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融入其中,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通透明了,心领神会。特别是钟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史功底和精湛的文字驾驭能力,不拘泥于对原文的逐字今译,使每一篇“念楼读”都成为了一篇美的白话散文,与原文交相辉映,格外增色。三是点评议论妙。“念楼曰”是对原文在解读基础上的意义升华和现实观照,往往联系时事、时俗、时风、时政、时弊展开议论,或褒奖,或贬斥,温文尔雅而又洞见迭出,为读者独辟了一条阅读古文的蹊径,获益颇深。“一短三妙”使这套书实现了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的完美结合。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选编和校注前人书文的传统,历代编选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编辑出版的各类文选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先进编辑排印技术的运用,汇编印制书籍与古代刻本相比,所需工夫有天壤之别,所以,大量印制精良、装帧考究的大部头“全书”层出不穷,几乎堪比变魔术。但许多书除了请一些领导和名人担任主编和作序外,书中没有编者的思想观点,甚至几乎没有编者写的多少内容,并且在经典原文中出现了诸多低级的排校错漏,出书目的全在谋求营销赚钱上,将许多古代经典降格成了复制资料档案。而古代编选文选,除了编者对文献的融会贯通、点校考证外,刊刻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现今保存流传影响较大且具代表性的选集,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诗文选集。清康熙年间由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由吴楚材伯父吴兴祚审定并作序的《古文观止》,被长期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散文的经典教科书。清乾隆年间一位名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的人所编《唐诗三百首》,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读本。钟先生的《念楼学短》,从短文、好文的角度选文,涉猎之广,遴选之精,解读之妙,议论之识,显示了其渊博的古籍学识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其中注释、解读与点评议论的书写,占到了全书篇幅四分之三以上,既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是当下一部值得称道的短文合集,我认为它必将与钟先生早年编辑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一样传世可期。

本文标题: 祭文读后感(陶渊明自祭文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80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齐天大圣大闹天空读后感(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读后感)骆驼祥子每章的读后感300字(《骆驼祥子》每一章读后感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