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读书方法读后感?,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读后感?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看了华罗庚的故事后,我觉得华罗庚有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和他的这种脱俗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谈读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读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读书读后感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遇。”我觉得“善读”不仅仅是指多读书,也在告诉我们读书需要讲求方法。
读了培根的《谈读书》一文后,的确是启迪多多,感到受益匪浅。
首先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一个人的学识气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古典名著有许多都值得品读。文中说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顺畅。”所以说书籍如浩瀚海洋,应取己所需而读,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去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某一方面的书籍去读,而其次在其它一些方面的书籍则应大体涉猎,取其精华去读。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不去读其它书籍,只是应在读书的比例中能正确分配。
在读书的过程中应适宜地做一些批注,在读懂全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用笔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时培根也说“狡黠都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要明确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只是读书中的表面文字,也应将它们与生活实际起来,再将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实践于生活,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读书的方法各有不同,像陶渊明认为应“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说我们应参照前人的读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去“善读书”。
谈读书读后感2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培根写的《谈读书》,从中收益非浅。感觉里面句句都是真言,使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其说的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我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减少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但是读书又不能费时太多,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不易太盛,太盛则矫。因此我们要善于挑选,只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还可以补先天的不足,而经验又能补读书的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经过慢慢积累,以补先天的不足之处。而积累的经验多了又能补读书时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盖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皆因以上所叙之诸多好处,我强力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
谈读书读后感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啊,在历史的长河中书承载着今天与过去,他是我们最真诚的朋友,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受用一生的'巨额财富。
读了培根的短文《谈读书》,使我感悟很大,明白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从而也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学的一篇课文《心声》。它讲述了主人公对于《万卡》故事的情感以及他的内心世界。他多么想在课堂上满怀感情地朗读《万卡》,而老师却说嗓音沙哑,拒绝了他的请求。
终于他实现了他所想的,满怀感情地高声朗读了它。故事中的万卡有着和主人公相差无几的生活,主人公也正是感触到万卡的那份情感,才会朗读的那么富有感情。这正是读书的目的啊。一本书及至一篇好的文章会让你了解整个世界,叫你读懂生命的意义,能叫你变得更加聪慧,能叫你成为一位智者,能叫你对人类真理有更深的认识,也能让你感受到那份至高无尚的人间情感。
与《谈读书》相对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它主要讲述了读书的要决--会意和虚心。是啊,想要真正去弄懂一本书时,可能会有困难,但是当你虚心去领悟时,你将会了解到它真正的意境,而对于会意,陶渊明则是有独到之处的见解,那便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境,而我们也许不必做到如此,只需深深探究,钻研再加上虚心便可以和书合为一体,想一想人书合一将会是何等境界?
书是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书是精神家园,在你烦恼的时他是一颗解忧的灵丹妙药;书是财富,是一笔永远赚不完的巨额资产。
我的同学们,书,在你们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阅读的方法》读后感
一眨眼,5月份,这个异常忙碌,紧张而又充满着惊奇的月份,无论如何还是悄悄的流逝了。本来这两周就已经决定要把这本书读完,但是忙完后,拖拖拉拉,凑了一点时间读到一半便放下了,后面又拿起来了继续爱上了。
罗胖确实一直都没有让我失望。有人性的温度,也有理论的高度。书中讲到的很多方法仍然没有办法一一去实现,但是在他的文字当中,在他的摘录当中,窥视到了读书,这个世界是多么的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原来我读的书真的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第一个让我很惊讶的爱上阅读的方法是这样的:一个段落不喜欢就跳过去一本书,不喜欢就换一本,就像一个闯进游乐场的孩子,奔跑撒欢转战于各个项目之间,碰到不感兴趣的转头就走,遇到喜爱的就玩个不亦乐乎,单纯享受玩耍带来的快乐。其实我一直以为阅读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是他的这种方法突然让我放松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硬着头皮去读下去,维护心中的那一盏灯火,持续的察觉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以及对自我心性的增进,这是最重要的。所以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爱,是唯一的理由。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相信后会有期,知识也应如此。
第二个是读书是一张网。知识的世界并不是一座由低到高的山峰,也不存在什么登山的唯一道路,原来在知识的世界里是一张网,从一个节点可以随时跳到另一个节点,每本书都和无数的书相关联,在此地碰上的在别处,仍可重逢在此时,此时错过的在彼时仍可偶遇。
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其实我们读来读去会发现有不同的人关于同一个问题的阐述。从最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最喜欢的作家出发,只要不断的与生活发生联系与曾经读过的相,呼应那么读书的这件事,就关键在于入门入门之后还有门穿堂过院,任何一扇门都通向人类文明的所有地方?只要保持着前进,总会找到链接。有时候是作者的,有时候是主人公的,有时候这个主题的。
第2个谈到是对自己的影响。在书中感受到行动的巨大力量。今天看到了一个题外话,就是关于佛家的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才不思大家都懂法是告诉别人方法,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无谓布施,无谓布施,其实就是帮人家树立一种对于生活的信心,陪着他一起把路走完。给别人希望给别人信心,真的是一件无上崇高的事情,结合最近帮助同事一起去考编,我也尽其所能的去帮忙。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也在加强了自己知识的修养,也在交流和沟通当中认识到不同的努力的人,也了解到他们背后的不同的故事。也许有很多老师他并不是在乎这一个具体的方法,但是陪着他一起度过一起去面对树立信心,那就是最好的布施。
第3个就是谈到了让精彩的人物充分的影响自己。初中的人物模型,他们替我们守望了一个领域。他把那些优秀的东西放进了我们的视野,一旦缘分到了,我们自然会追溯源头,和原点相逢。树木在接受阳光的营养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成长,所有的影响只会让你越来越像你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找到自己成长的模型,非常重要,以前也有书这样说过,但是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呢?又深入了解了哪些人呢?他遇到相同的问题,又会怎样去面对呢?这个读书影响自己的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应该怎样让书中的人和事进入自己的生活呢?我想这是我未来要思考和阅读的方向。
在前面的部分,还有一句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这一句话: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这真是一位智者的名言。生活中这样这样的智慧真的太需要了。据说读历史读到什么程度便是入门呢,当你不再认为谁是坏人,谁是蠢货的时候。当你能够读出所有事件当事人的不得已的时候,当你看到事实的复杂性的时候,就算是跨过了真正的门槛。因为那已经参透了生活的本质。
前两天也讲到了关于好运的几种情况,好运是怎么得来的呢?仅仅是因为琢磨不透可遇不可求的好运气吗?原来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因素在背后起着作用,当我们深刻的去理解它联系它发现它,就会知道在这些情况的综合作用下,不是一句好运就完全能够概括。反之,当出现不理想的结果的时候,也是因为背后有一些原因,我们没有办法去看到。所以也有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知道这么做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高低,取决于经历,也更取决于阅读,尤其是有质量的阅读。当我们站的比较高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理解方式,现实生活给不了的,阅读能带给你。感谢俯瞰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让一切变得更有意义。
这本书其实不仅仅教给我们阅读的方法,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强劲的大脑,能去到遥远的地方,也看到奇妙的创新,也感受到了极致的体验。这个是多么好的概括呀! 这果然是一本枕边书,每天翻两页,让我们看到世界之大。好的书确实是让我们又多了一层对自己的认识。
巴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100字左右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