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哲学家读后感(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1-25 10:10: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

你好哲学家读后感(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1

  船夫和哲学家在海上坐船。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刚说完这句话,狂风呼啸,小船顷刻被吹翻,两人同时落水。这时,船夫喊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

  这择小故事读起来的确有点搞笑,但可以引导人们静心思考。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学识渊博的哲学家与知识短浅的渔夫。在这艘船上,哲学家的学问明显高于船夫。可在翻船的那一刻,哲学家的那些学问,只是脑中的摆设罢了。而此时的船夫,他用自己这些年来与风浪斗争的经验在这次灾难中存活下来。

  在现在的学习中,有许多的同学,课没上完,他们就自以为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便不听老师所讲的习题,开起小差,自娱自乐,骄傲自满,跟同学“炫耀”自己的“才华”。他们甚至看不起那些不太聪明的同学,嘲笑他们的智商。但那些同学,他们不但课上认真听,课后认真完成习题,还坚持“不懂就问”这个原则。在发生“风波”时,究竟存活下来的是哪种同学呢?

  我们把前一种同学比作“哲学家”,后一种同学比作“船夫”。前者自认为学识渊博,甚至当着同学面需要他们的“才智”。但那些老师在课上讲过的习题,一放到考试中他们就傻眼了。最终换来的结果自然是糟糕的成绩。而后者看似不聪明,但在经过一天天的努力之后,最终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在这场“考试风波”中“存活”下来。到最后,那些骄傲的人只能后悔,后悔当初不好好学习的自己。学习就是一条大河,在经历风浪时,只有那“船夫”才能活下来,而那些经常高傲的“哲学家”们一旦经历“风浪”,他们用什么去保护自己呢?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无论你的学问有多深,请你一定要做一个“渔夫”——一个脚踏实地的“渔夫”,这样才能在学习这条河流泛起大浪时不被淹没,一步一脚印的向前冲!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2

  在船夫和哲学家的故事中,船夫不懂历史,也不学习数学。哲学家称赞他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但他失去了全部生命,因为哲学家不会游泳。

  这可能看起来很有趣,但实际上它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嘲笑哲学家的愚蠢。我们只是大谈特谈,回顾过去。事实上,他们都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让我们谈谈哲学家。尽管他最终的结果不是很好,但我们不妨认为历史是文化的展示,是文明的里程,是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历史告诉我们很多,让我们知道过去人们的成就和失败。成就值得学习,失败值得记忆和预防。没有历史,文明就不会发展,甚至倒退,这样的生命就失去了一半价值。但是数学让人们变得聪明,让人们变得更有逻辑,让我们变得更开放。说到这,有人问,这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原因吗?你不学数学就公开思考吗?我们不能不学习吗?我想回答,“你是个连游泳都不会的船夫!”现在我们正在为考试学习数学。此外,我们可以灵活地思考。当我们的大脑死亡时,我们的思维会开放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哲学家的哲学。

  但他不知道生活是什么。所以船夫告诉他,"生活就是生活。"非常简单的理解,但这是最重要的。是的,每个人都死了。我们在谈论什么意义和理想?哲学家犯了一个错误。他忘记了这一点。生命的存在在于他还活着。我想这位哲学家想了很多,但他忘了打下“基础”——来把握现实。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首先以“资本”——为基础。我的研究也是如此。有人说我能创造发明。有人说我精通钢琴、象棋、书法和绘画。有人说我可以读几千卷书,变得富有。然而,他们面临的是一场1公里的`长跑。虽然与一个能跑长距离的人相比,以前的技术是相当高和公平的,但是在这个1公里的比赛中它几乎是无用的。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先看到现实,然后再考虑其他事情,否则它是完全没有用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白,学得更多、学得更广也是有益的。毕竟,这些技能在长跑中可能看起来很花哨,但在其他场景中它们是“个人财富”,所以这些并不矛盾。

  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握现实,还要学习更多的技能,这样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3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船夫和哲学家在海上航行。哲学家问船夫,“你知道历史吗?”船夫说,“我不明白。”哲学家说,“那么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学过数学吗?”船夫说:“不。”哲学家说:“那么你已经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就在说了这些之后,风呼啸而过,船在瞬间被吹翻了,两个人同时掉进了水里。这时,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船夫说,“那么你已经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这个小故事读起来有点好笑,但它能引导人们沉思。故事中有两个角色:知识渊博的哲学家和目光短浅的渔夫。在这艘船上,哲学家显然比船夫更有知识。但是在倾覆的时刻,哲学家的知识只是他头脑中的一种装饰。这时,船夫利用他多年来与风浪搏斗的经验,躲过了这场灾难。

  在目前的研究中,有很多学生认为他们在课程结束前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他们不听老师教的练习,开始做小工作,自娱自乐,变得骄傲自满,并和同学一起“炫耀”他们的“才能”。他们甚至瞧不起那些不太聪明的学生,嘲笑他们的智商。但是那些学生,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练习,而且还坚持"如果你不懂就问"的原则。什么样的学生在“风暴”中幸存下来?

  我们把前一个同学比作“哲学家”,后一个同学比作“船夫”。前者认为自己知识渊博,甚至在同学面前需要他的“智慧”。然而,当那些老师把他们在课堂上谈论的练习放到考试中时,他们都傻眼了。最终,结果自然会是糟糕的结果。后者似乎并不聪明,但经过日常努力,它最终会取得好成绩,并在这场“测试风暴”中“生存”。归根结底,那些骄傲的人只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学习。学习是一条大河。只有“船夫”能在风暴中幸存。那些经常傲慢的“哲学家”在经历风暴后会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呢?

  所以在未来的学习中,不管你的知识有多深,请做一个“渔夫”——和一个脚踏实地的“渔夫”,这样你就可以学习这条河而不会被淹没,一步一步向前冲。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4

  在船夫与哲学家的故事中,船夫不懂历史,不研究数学被哲学家称道失去了一大半生命,而因哲学家不会游泳而失去了全部生命。

  看似有些好笑,实则深含寓意。我们笑这位哲学家的愚笨,只会说大话,再回头一看,实际他们说得都不错,各有各理。

  首先来一下哲学家,虽然最后他的结果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不妨去想,历史是文化的展现,是文明的里程,是科技的“百科全书”。历史告诉了我们很多,让我们知道过去人们的成就与失败。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失败值得我们去铭记去防止。如果没有了历史,文明也就不会发展,甚至倒退,这样的生命就失去了一半的价值。而数学使人聪明,使人更有逻辑性,使我们思维更开放。说到这有些人就问了,我们学数学就为了这个吗?难道不学数学思维就不会开放?我们就不能不学吗?我就想回答:“你就是一个连游泳也不会的船夫!”现在我们学习数学一个为了考试,再者就是可以灵活我们的思维,脑子都死了思维还能开放起来吗?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这也就是哲学家的思想。

  可是他却不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于是船夫告诉他了:“生命就是活着”。很浅显的理解,但却是最重要的。是啊,人都死了,还谈什么意义与理想?哲学家失误了,他忘记了这点,生命的存在就是自己还活在人世,我觉得哲学家想了很多,但却忘了铺上“地基”——把握实际。

  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拿上“本钱”——铺好“地基”。学习中也是如此,有人说我会做发明,有人说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人说我读书千万卷,学富五车。但是他们面临的是一千米的长跑,之前的技术较一个会长跑的人来说虽然显得挺高大尚的,但是在这千米跑中几乎一无用处。这也告诉了我们做事要先看清实际,再去想其他事,否则完全无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了解更多的知识,学得更广同样是有用的。毕竟在长跑中这些技能看似花里胡哨,然而在其他的场景中便是“随身秘宝了”,因此这些并不矛盾。

  所以我们既要把握实际,也要多学技艺,这样才会有一个“完整的生命”。

哲学家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哲学家与儿子对话”,它象一个三棱镜,折射一束光线后,而七彩斑斓。不同人,不同层面人,感触不一。
谈一点个人看法,“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孩子一个奇妙的世界和社会复杂的人生百态”,首先是知识的作用。孩子提问天真无邪,有时竟出人意料,而回答问题的人,知道多少深浅,决定回答的质量。
举一例子,小学课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作者邓琮琮),里面有一对母子对话,引起拉曼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的”
年轻的妈妈一时语塞,求助坐在身旁的拉曼,拉曼告诉他:“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回答,没有人质疑,可是拉曼自己,并不满意。继续探究,得知“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使海水呈蓝色。这一发现,被人们称为“拉曼反应”,也因如此使他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所以,能“生动有趣”勾勒出“社会复杂的人生百态”画面。是因为他的爸爸,是个学识渊博的哲学家。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近期读了意大利作家皮耶罗.费鲁奇的作品《孩子是个哲学家》,感觉难搞的孩子家家都有,但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才可能寻找到更好的路。

作者在文中提到,要想在为人父母的生涯中,不被罚为奴隶,可以这样:

首先是愿意学习。如果能够扭转“我们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变为“我们可以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什么”,事情或许会变得简单。毕竟,孩子是新来者,她们带着我们久已经失去的新鲜感和独创性来到我们身边,那么应该去学习的人,是我们才对。

第二坚持“没有但是的爱”,不要对孩子这样说“我给你A,以换取B。我爱你,如果你做到B的话。”爱孩子就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时常侵占孩子的空间,告诉她们应该做什么,为他们制定计划,谈条件,批评甚至勒索他们,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只需要真正的支持,我们给予他们自由,自己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如作者所说,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必须先充实自身,因为当生活遭遇不可避免的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汲取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资源和知识。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哲学类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1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精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个过程!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2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3

  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4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5

  《生活就是哲学》这篇文章出自《读者》第18期,由作者傅佩荣撰写。文章以他人摔倒你是否会主动扶起为案例,阐述和分析人们的纠结心理,并表述了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

  文中的事例让我回忆起了上周末在广州的一段场景,当时我正从北京路步行街穿过天河城百货去往酒店,广场一侧一小男孩正在追逐一小狗,几乎围着我转了个圈,忽然间他在我面前摔倒,顿时嚎啕大哭。我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扶他,握着他的手臂时,他发现不认识我,手臂有个回收的动作,更是哭地厉害了。旁边小男孩的父母欢笑着走过来,劝解他不哭。确认小男孩平安无事后我就离开了。离开的路上我一直在回顾那个扶的动作,因为经常看时事新闻,想想那些铺天盖地的讹诈新闻,顿时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毕竟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然后是感到庆幸,然后一笑置之。

  生活就是哲学,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在思考权衡每一件值得关注的事物。客观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劳动。人生价值的界定决定我们对事物的选择,我们权衡利弊,计算可行性,预测成功率。哲学"化隐为显"作用显得甚为关键。

  生活就是哲学,我们无时无刻在认识自我。人生是个矛盾的载体,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不是由天气决定的,也不是由心情决定的,而是由习惯、教化指引着的。文中提到"你有时乐于组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你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观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人们善变,这不能完全说是由环境所影响的,而是你并未决定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你并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困惑、彷徨、挣扎、挫折。

  生活就是哲学,而哲学让我们生活更富有意义。我热爱哲学,它让我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马克思的主次矛盾、内外因、质/量变等理论也促使人们更加清晰地面对社会问题,以适应和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客观情况。

  万物都不能独立存在,相互间都是被关联着的,生活是由人们的社会交往编织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在交织的过程中,哲学是其变得有趣、生动。生活流淌着哲学的血液,哲学的血液燃烧了生活的激情。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6

  《哲学研究》讲述了: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唯一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哲学研究》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哲学研究》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哲学研究》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人的思想封闭自锁,在意识内部进行,和这种封闭比较,一切物理上的封闭都是敞亮的。

  发觉一种不熟悉不自然的感觉比较容易些……我突然停下来,审慎地或不信任地打量事物或人们,说,“我觉得这一切都很陌生。”——但并不因为存在着这种陌生之感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熟知的、不感到陌生的每一样东西都给我一种熟稔之感。——我们以为,一度由陌生感占据的位置似乎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总要被填充上。为这种气氛而设的位置就摆在那里,不是这种感觉占据它,就是另一种感觉占据它。我说了“我现在要欺骗他”这话并不使得我的意图变得比它原来所是的那样更确切些。——但即使你说了这话,你就一定十分认真地意谓这话吗?事物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方面由于其简单平常而掩蔽着。(你不会注意它——因为它一直都在你眼前摆着。)一个人的研究工作的真正基础对他并不瞩目。除非有时候恰恰是这一点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等于说:一旦看到了就是最触目最有力的东西,我们通常视若无睹。

  遗憾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头脑中没有康德的认识结构、理性方法,于是只能停留在现象学领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语言结构背后的规则,即支配形式逻辑规则的真理格式。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规则的规则”是什么?其结果便是陷入了苦恼的矛盾关系中。有限环节的一幅图画很容易绘制,这从他列举的诸多实例中可以看出来。无限环节的一幅图画是怎样的形式?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维特根斯坦,由于无法解决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性,所以,他的《哲学研究》只能停留在问题意识中,自始至终也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为此,后人将他的研究视域定位在现象学领域,这是十分准确的。超越现象的束缚,进到本质关系环节,在西方只有黑格尔的《逻辑学》才具有这样的实力。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7

  非常赞叹我们书院老师们的智慧,让我们在读《活法》之前先读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的《活法》大义,我个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序言是关键的重点,理解了序言,就容易读懂正文了。《稻盛哲学随笔》就是我们读懂《活法》的钥匙。

  在之前,我只在公众号“明德企业文化研究院”里面读到些李老师对《活法》的解读,感觉很受益。这次真心感恩书院组织的《朗读者精进成长100天》活动,让我完整地读到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刚读完《活法》大义,真的非常赞叹李老师把《活法》的序言理得这么有深度、有逻辑性、有实践性。

  李老师对《活法》序言的剖析: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在哪里?在于提高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需要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以辛勤的劳动来塑造人格,遵守宇宙的意志,运用心想事成的法则,找到开启人类睿智的“智慧宝库”钥匙,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稻盛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中国的孔孟之道、阳明心学和中国的大乘佛法。再来,我们在师资班学习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立志爱国、感恩、勤俭、修福、诚敬、利他”。带着李老师细致的解析和师资班的学习内容,进入《活法》正文的五个篇章,我想收获一定不一样,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著名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即见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见自己的心性,了解自己,提高自己;“见天地”,即见到局限,见自身的渺小;“见众生”即超脱自己的局限,成就自己后还之于众生。稻盛先生成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拯救日航,无私奉献经营哲学,愿意为众生付出,完成了整个人生的三见格局,稻盛先生作为中日友好使者,他要回报中国。我们学习稻盛哲学,学习他的心愿,学习他的精神,就是为了提高心性,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

  进入社会工作以来,学习稻盛哲学和结缘明德书院,是我最大的收获:学习稻盛,让我认知;结缘书院,让我践行。感恩书院各位老师和各位学长的陪伴学习成长。

;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的 读后感 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一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 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 经验 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 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

  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 规章制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二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 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

  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三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照 教育 部2003年颁布的《全部过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力图在教材的内容、体例、形式和风格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全面而又有重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以及怎么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接着第二章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物质和意识。以及后面的一些章节都是告诉我们这么运用哲学的思想看待世界。

  该书所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正直的哲学是时代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正真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哲学、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

  该书从三点阐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地。毋庸置疑哲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明的特色。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正直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哲学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迫切解决的问题。

  初读哲学,使我懂得更重要的求学求智之路在于实践。哲学是“思”,但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脱离实际哲学之花都会凋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进过哲学理性审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确掌握哲学观和哲学 思维方式 ,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观和知指导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作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脱离实际,所学的东西都和社会接轨,这样才会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他把时间的观点确立为自己的首要观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任务在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理解。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没有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一切本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P29)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征中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科。(P33)

  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真意义的“世界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一点是它把自己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即把外部世界看做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又把它看作是与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这样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认识的基础,即坚持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是与人们的实践相联系并包含人的发展于其中的客观历史过程。(P47)

  我觉得哲学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和他本身方法论作用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不是隔绝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不丰富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失去了生机,就很难起指导作用;对它进行丰富发展,也绝不是排斥它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不是用具体的科学代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科学前进,并指导科学前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建设好自己的国建,为了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事业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学好这门理论。

  学习马克思不止是哲学家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终生受益。素质是一个人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有关的概念,表明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决定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程度。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哲学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关于思想文化的素质,但它又高于一般思想文化并且对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具有普遍影响的素质。而就哲学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而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学好这门理论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

  都有世界观,即每一个人智力健全的人对于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都会形成一定看法。但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世界观同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形成中的自觉与不自觉和性质上的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缺少一定哲学修养的人,其世界观的形成不仅是不自觉、不系统的,而且也很难保证是正确的,就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不自觉和朴素性来说,不能认为他们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世界观的人。世界观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人们对世界是否都有一定的看法,而在与有什么样的看法,在与是否具有和怎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

  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生观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承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应该把什么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问题是一个

  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更新而与社会进步的放向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能够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意义是指导人

  们如何能够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完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原理都具有根本方法的意义。而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方法。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思维方法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思维活动本身,还在于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方法。第一: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第二: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在大学里,通过阅读书籍和老师讲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形式,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要正确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靠在校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另一方面,在 社会实践 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形式。

  同时,该书还是我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为了运用辩证法,学以致用,更好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只有同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辩证法自觉性和时效性,从而增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辩证法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此,要防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矛盾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其各自内部矛盾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矛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人们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所以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我们都不应有所畏惧,努力去克服它,迈过那个坎,你就会发现虽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岸花明又一村啊。既然事物都是对立的,矛盾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对手,其实正真的对手是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亦是自己最大的帮手,这之间就看自己怎么发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优越条件了。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连贯的性质。矛盾的双方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系统中,互相依存并且互为对方依存的前提条件。例如,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高,无所谓低;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美,无所为丑;没有生,无所谓死;等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换,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把每一次的困难都转化为一种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尽力了实验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的原因。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俯首称臣。 我们应该事实求实的面对矛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应该回避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认识和不断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 该书谈到:认识事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P175)作者还探讨了认识系统中三个要素的结构及其功能,即:认识的主体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体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因素的补充,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真理、认识客观事实的辩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被运用与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就其具体对某一事物来说,认识过程算是完了。但是实际上任何事物并非这么简单。作者上面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总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下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所以认识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凤毛菱角,或是断章取义,并且联系实践不断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更加地认识了解事物。

  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的是收获颇多。我知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升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一历史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的国家而奋斗。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看了“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 著名哲学书籍读后感

2. 成功哲学书读后感

3. 哲学文章读后感

4. 古文哲学读后感

5. 十本励志书读后感 励志书籍的读后感

6.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后感

7. 关于哲学的名著书籍推荐 哲学经典著作书籍

8.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3篇
本文标题: 你好哲学家读后感(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75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边城集渔读后感500字(《边城》读后感500字五篇)少有人走的路自律 读后感(《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一自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