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猛火煮,慢火温圣贤曾说:做任何事情都要猛火煮,慢火温。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曾经在给九弟的信中写道:弟弟年纪比较轻,精力比我强,这个...
曾国藩:猛火煮 慢火温
曾国藩曾经在给九弟的信中写道:弟弟年纪比较轻,精力比我强,这个时候最适合全力以赴,日夜整顿洗刷自己。
他是极度自律的人,也经常劝告自己的兄弟做一个精进的人。
毛主席曾对朋友说:“愚千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蒋介石也评价曾国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因为当我们刚开始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兴致是非常高的,但随着热情退却,人都是有惰性的,渐渐的我们很多人就放弃啦!
今天我在运动软件Keep上运动的第二天,全身肌肉酸痛,下楼都是用手扶着腰,可能也是很久没做全身运动的缘故,平时运动就是跳绳和反手击掌,这两者不是一个水平的,每天坚持50分钟,因为这音乐很欢快,随着音乐的节拍让我感觉回家一样。所以总体下来不会太无聊,今天是第二个50分钟,可能有人会暗暗的说,你肯定坚持不了几天会放弃的,等着看你笑话!但是我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不管效果如何坚持锻炼,要相信猛火煮,慢火温,到了后边阶段我会很好适应的。这是对健康的投入,坚持锻炼我能在2022年会更有精力去投入学习和生活,也会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写作我也要猛火煮慢火温,虽然写的还有待进步,至少我每天在行动,弘丹老师也讲过:100%的坚持比90%更容易坚持,我已经坚持写作第七天啦,我要日更一百天,在刚开始的时候我要多努力一点,今天起坚持每天在600字以上,让自己更快适应节奏,以后我就会轻松一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4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1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2《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3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 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4我对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给人的评论也是很有争议的,通过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为研究曾国藩这个人物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谩骂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条件,特别是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决不能片面的下评价。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修身、齐家、劝学、养生、教子等领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学等的主要思想的反应。全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室篇、军事片以及为政篇。通过阅读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书信中,我知道他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外他经常勉励弟弟们要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讲仍是非常实用的。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东西或者文化都变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没能够持之有恒,不然就是过眼就忘,只是稍稍看个大概,并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读了这本书不难联想到,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仍无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上升了,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却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投入及时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识,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试着努力了解曾国藩的其思想,学习其治国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现今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的方面。
《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国藩,在反复中磨练,用“猛火煮”与“慢火温”改造自己
他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读书的时候,成天烟筒不离手,靠抽烟来提神。30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在立志自新,开始写日记后的第21天,他开始戒烟,花了30天的时间成功地戒掉了烟瘾。
戒烟成功这件事,大大鼓舞了他,让他以为“脱胎换骨”,改掉其他缺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事实告诉他,想要改掉根深蒂固的缺点,是一件非常让人挣扎痛苦的事。
在《曾国藩日记》里记录了很多他自我挣扎的例子。
比如,有一次,曾国藩给朋友的母亲拜寿,他计划上午拜寿,中午吃顿饭,下午就回家学习。吃饭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拉他去下围棋,曾国藩是一个围棋迷,他就去了。后来他一边看别人下棋,一边想自己的日课还没有做,在一番心里斗争后,他还是回家读《易经》了。
他喜欢看热闹,菜市口杀人,朋友邀请他一起去看,他很高兴地同意了,在去的路上,他又是一番思想斗争,最终还是一个人回家了,没有去看杀人。
当然了,他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如虽然立誓“夜不出门”,但是晚上在家里还是待不住,要出去;碰到自己厌恶的同乡,还会忍不住大吵一架。
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来戒掉其他更难戒的毛病。
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就是要从别人的故事里读到自己可以拿来用的信息,用别人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今年开始写作,已经快半年了,好多次,都觉得实在写不出来了,或者是勉强写出来,自己看了都嫌弃。常常问自己,你真是一个写作人吗?你在写作上有天赋吗?为什么你的进步那么慢,为什么你到现在都没有做出一点点小成绩?
读了《曾国藩传》,看到了“慢火温”,焦燥的心慢慢地静下来。
在写作上,我起步晚,在忙完生计忙完孩子后才开始。因为起步晚,我有点急,想着早起晚睡,多点时间看书学习写作,把时间追回来,但是熬夜伤身体、长时间看书伤眼睛,久座不运动,去年减肥的成绩差点被抹杀掉。
写作就是一件非得“慢火温”,才能做好的事,“猛火煮”行不通。
我也想通了,写作起步晚没关系,只要身体好,多活十年,坚持不放弃,时间上就能追回来。
晚年的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
对,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更不能放弃。
猛火煮慢火温,曾国藩告诉我们做圣人的秘诀
毛病1:浮躁、坐不住。
连他自己都责备自己“太爱出门”,静不下心来也就意味着生活不会规律,完全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决定做什么的。正如婉萍姐推荐的《内在工程》道,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处于这种浮躁而焦虑的状态呢?正是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了,所以我们都将精力花费在了外界新鲜事物身上,很少关顾自己的内心“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浮躁的当下社会,我们更应该关注到并打造自己的内在工程啊!
毛病2: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正是因为前面曾国藩考取进士的“奇迹”让他心生傲慢,经常一言不合就指着对方鼻子破口大骂。更加说明曾国藩的真实了,傲慢和修养都是需要经过外界给自己的反馈去显现的。
毛病3:虚伪。
这里的虚伪指的是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说白了就是不真诚,要面子。
毛病4:好色。
因为得知朋友的妾很漂亮就借故到朋友家强迫朋友把小妾领出来看看。说来在我们现代很搞笑,多看两眼在曾国藩眼里就成了好色。
所以曾国藩并不是“超人”,智商平庸除外,他也有正常人都有的缺点,正是因为从闭塞的湖南到人文荟萃的京师,曾国藩的眼界大开,求学的欲望打开,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
曾国藩后来升迁很快,除了平时积累的知识井喷,成绩好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交友广阔,名声很好。其实他最初的交友并不好,首要原因在于未靠读书考出来之前一直在湖南乡下,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刚入京的时候也经常得罪朋友,也是在学做圣人以后,一直会反省自己的缺点,这也为后续他的好友引荐升迁打好基础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提倡年轻的时候要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漂一漂,漂三五年回家乡,眼界视野也会广阔许多,更重要的是能够结交有质量的朋友,他们或许就是一生的挚友,多一个朋友,同时也会多更多的潜在朋友(可以用 六度分隔理论 去理解)。
曾国藩的交友习惯也不是约定俗成的,前期也有波折,最后他也是及时反思,说明他是一个持续学习的人,不会一味把责任归咎于别人,会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再去改正。我们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发生并不是争吵起来的表现的那么大,很多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因为都想把责任归咎给对方,而把小问题发展成为了大错误,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离婚,那么高的离婚率?
正是因为读书和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从前比有了质的飞跃。
就在三十岁这一年,是曾国藩生命史上尤为重要的一年,他决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立志做“圣人” 。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要不做浑浑噩噩的人,要不就是做圣人,没有中间道路选择。曾国藩就是如此决绝,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非黑即白,不给自己留有缓冲余地。
白话解释“圣人”,就是完美的人,通过自己勤学苦修体悟天理,掌握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是何其宏伟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曾国藩已然将人生理想上升至最高层级了!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想要齐天下,归根需要 格物致知 ,研究万事万物。
曾国藩志向确实高远,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总得从小事做起,曾国藩请教得知关键是 每天写日记 ,这是入圣之基。然而他前期的日记写的不得要领,得到建议,写日记更重要的是反省自己也就是现在说的复盘。于是他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大事,还用恭楷来写,日记都可以成为我们现在的字帖模板了~
日记发挥的作用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个细节来改变自己,当从某个细节滑过,整个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一触即溃,所以曾国藩除了反思实体活动,还会反思大脑中一闪而过的每个念头。写复盘更重要的是初心,你是想从复盘中学到什么,不然写再多也不过是流水账,这个事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坚持下来,也是时间的复利!
我也有复盘习惯,然而只是复盘事实。其实复盘想法和念头才是追本溯源的根本,就像现在的许多违法犯罪都是因为转瞬即逝的念头冲动而酿成悲剧的呀!后续我也要把未落实的念头及时捕捉到,就算不是为了反思,这个念头或许也是某个好种子的萌芽呢?也值得被捕捉并发展成现实呀!
另外还可以从中学到的是曾国藩有 把日记写完后给朋友们传阅 的习惯,要求他们给出点评。这个觉悟很厉害,因为现在的我们写日记都会把它当隐私,连被自己的父母看到都会认为是侵犯隐私,他却能公之于众,而且领悟到外力作用大于内力,要求朋友们给出批语。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我们的意志力都有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有盲点,不容易做彻底,通过最了解我们的师友监督,我们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这也是最近我听琦琦和润宇老师直播以后给自己定的要求—— 每天发圈 ,刚开始数量不多,先坚持发,找到网感和自己的发圈的风格,再增加数量,这也是给自己的人生做记录,跟曾国藩那时候的日记也没什么两样!
在曾国藩学做圣人的道路上第一个成功就是戒烟,这在我身边的爸爸口里说戒,行为上毫无进展来说,戒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曾国藩在戒烟以后又除去了许多在我们当下看来并不是毛病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天性。曾国藩自己在后来也领悟到,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个单纯的喜好,或者割去良性肿瘤这么简单。 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中的,通过一时半会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得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可能慢慢化解。
曾国藩告诉我们,修身的开始要“猛”,进行时要“韧”,自我完善中无可避免地会反复,这时候就需要“坚持而不放弃”,曾国藩即使是在临死前还在日记中反省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何见其修身的韧性多么地强劲啊!
前期的基础打的够牢固,似乎可以预见曾国藩的商道会是一场惊人的独秀专场,这一场精彩的独秀值得期待哟~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00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00字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00字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00字1
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00字2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后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后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但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00字3
《曾国藩家书》从18__年开始,终于18__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__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__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从18__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据说他的日记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记述过程。在读他的书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应该是人性中极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他却能自爆恶习,下决心,克服它,足见其自律的严格。人性的贪婪,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点,应该也是极难克服的弱点之一。曾国藩面对着功高震主、满门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时。在书信中,时时提醒告诫兄弟、子侄,不可骄横、不可奢侈。在兄弟亲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主动解散湘军,对朝廷不能兑现咸丰帝谁能荡平太平天国就给谁封王爵的诺言的情况,在书信中都没有流露出片言只语的怨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自律之强。
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你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年少愚笨到连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话他的人,怎么可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他怎么能在功高不赏的境地,得以善终,并使家族长葆昌盛。
人说“自律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00字4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有一句话我一直很喜欢,他说:“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在“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的喊声中,曾国藩就这样开启了自己政治的一生,复杂且矛盾。
百川有容乃大,苍穹无争自高,世人皆笑不过风里飞沙,天地合何曾应留言而寂灭。亭亭街前竹,心不动于微,此目不眩于五色,这是曾氏传家授业之道。对中国近代史的评价,对曾国藩先生的评价,有人为此而争论不休,实则必要不大。记忆盖棺定论,只由后人评说,但只求评论的人,心如一泓古井,深湛澄静。
曾国藩先生一生中不论如何繁忙,京城里读书修身治学为官,还是督军行船带兵打仗,总不忘撰笔,讲求立志修身,探究学问做人,娓娓道来,总把金针度于人,以自己的精神成长历程,为官做人经验做例证,服人感人激励人。
他的书信不仅体现出齐身,治国,平天下,也透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时代永远是进行的,它裹挟着人们向前,又沾染着每个身处其中的人的温度。它的温度为书信保留,为后人整理成书。
初读《曾国藩家书》尚是及笄之年,因是文言文总感到晦涩难懂,囵囤而过;今年寒假有机会再读这本书,才得以对曾国藩先生的处人治事之明有几分浅薄了解。
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竹希日月之光,先生的修养,让人感到哪怕身处泥沼,也能揣一轮明月,养一池清凉。“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昊,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月之阴晴圆缺显出的是月的变化,人看到月的变化,表达得出的是自己的情感,伏案深思,方觉其中深理。太阳至正午便会偏斜,月亮至满月后开始减淡它的光辉,这是自然的规律。于人自身而言,人格与发展亦是如此,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万事必须有度。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开花成灾的玫瑰不是灿烂,而是荒凉。万事万物,唯有适度可谓之美,曾国藩先生出此语,便是深谙其道。《红楼梦》中王熙凤掌家,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暗地犯下诸多罪行,最终纸里包不住火,东窗事发只能“哭向金陵事更哀”,其悲惨在于贪与狠过度。可见,无度带来的终究是恶果。正如儒家极力推崇中庸之道,讲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先生又言:“危行言孙,蝶屈存身”告诫人们行为政治,说话谦逊像只虫一样弯身保护自己,躬身取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寂寂无人雪地里的冰霜,阳光所容者是它的形状,所不能容者是它的高洁,无论是在华亭还是陋室,君子端方当如曾氏一方以修养之心,吹拂他人,净化己心,重在践行,贵在坚持。
在《曾国藩全集·家书》所留下的1520封家信中,除了给祖父母、父母的几十封,绝大部分都是写给兄弟子侄辈的,在这些家书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家族崛起的精神密码,一种绵延不断的独特文化传统。
作为曾家的长子承重孙,曾国藩自觉地担负起教育子弟的责任。在家书中曾国藩把自己修身、治学、读书、交友、为官、治军等各个方面的体会心得,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他总能够站得高远。
他注重修身立德,不放松日常德行方面的修养,更不忽视从日常小事上对家人道德的教导。他教导家人要保留寒素门风,不可助长官宦子弟的习气,就要求他们出门不宜坐轿,行事要人情厚用钱薄,不可轻易鄙薄他人;教导子侄勤奋有恒,就要求他们从不晚起床做起。如此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远大目标同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连在了一起,非常容易为人领会和践行。这是曾国藩家书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让家书读来平易亲切,毫无教训说教的嫌疑,人生的教训与道理也就容易为别人所接受。
如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说:“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患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它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
屡屡在写给子弟的书中出现,“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摹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这些话告诫青年人不可在读书的时候没有一个高远的目标和人生锤炼的厚重期许,否则是很难做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
曾氏家训培养了中国第一位驻英国公使曾氏长子曾纪泽、中国第一位留学国外取得学位的女性曾氏的曾孙女曾宝荪、第一任驻韩国公使曾氏孙子曾广钧等一门数代才子。曾国藩家书中包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道理,关于立德、读书与立志方面的训诫有着深远影响,芝兰幽芬,其嗅远播,我们应从中汲取先人智慧,开拓自己的视野。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00字5
参悟哲学的人生境界
从家书中不难看出,曾国藩涉书颇广。“道通为一”、“中庸守成”等中国哲学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哲学的道论中,道是世界的本原,具有“一体用殊”的特点。也就是说,道作为“一”,可以通过具体的“多”呈现出来,但无法赋予其准确的定义。但又因“道”融贯在万事万物中,因此万事万物也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
曾国藩家书中多次体现出这种思想特质。以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书回四位弟兄为例,其在信中以“书”论道,将书法之道与乾坤二卦、礼乐二法结合起来。认为心神流转谓乾卦,本于乐,在书法中指其意境神韵;规矩法度谓坤卦,本于礼,在书法中指其间架结构,实现了天道、人道与物理的统一。上至天地六合,下至人伦物理,曾国藩皆蕴于胸,有其独到的见解。包括后期指导兄弟诗赋文章时,有一封信也写到,只需读一家、通一种,其余皆可融会贯通,也有这个意思。
功成易,守成难。“中庸守成”背后则是曾国藩富于辩证的为人处世之道。“满招损,谦受益”、“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等语便体现出了其浓厚的忧患意识。而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曾国藩以此警醒自己与弟兄,要戒骄戒傲,恭谦勤俭,方得善终。
家国天下的士人担当
曾国藩家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文人士大夫独有的家国情怀。青壮年时,走笔间建功立业的志向与兼济天下的情怀汹涌而来;随着年岁渐长,其言辞日趋温厚,“修齐治平”的目标掩在治军行伍中,为国为民的心愿藏在对土地、麦苗的关切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气量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的家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言“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便是不仅将亲友百姓纳入考量,更将“仁爱”推及了自然万物;不仅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要“人与天地自然相往来”。
而接下来的“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泽忧之”,更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结贯彻到极致。而其所关注,也未必仅是那一时代的问题。如今,网络暴力中网络暴民固执己见群体泄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国家虎视眈眈意图打压;教育改革下人才选拔机制革新的同时暴露出新的问题;东西城乡差距仍大共同富裕仍在路上。换个角度讲此四句,相信没有一位有志者不能为之动容。
后期攒钱置办义田,批评青苗法坑害百姓,看到麦苗长势可人而感到欣喜,也无不是这位大儒家国天下的体现。
静思内省的道德功夫
道必下贯于心性,心性需求助于工夫,工夫到位后则提升境界。曾国藩家书中字里行间都是对工夫论的重视。而其工夫,概括起来便是五字:“廉”、“谦”、“劳”、“专”、“恒”。其境界,便是“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廉谓清正廉洁,不贪图、不妄取;
谦谓脸色、言语、书文温和有礼、低调谦逊,对仆从属员亦以礼相待;
劳谓做事尽心竭力;
专谓精于一道、通于一事、熟于一书;
恒谓持之以恒,具有定性。
前三者属一类,谓修身;后两者属一类,谓修业,德进学成,便算圆满。在此基础上,人得以自立自强,有通达心胸,多见人之长,可容人之短,可谓君子。
其实所谓真理,往往便是像这样人人皆懂但未必人人做到的事情,由此人才有了分别。曾国藩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功成名就时仍在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书中感慨自己是“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静思内省。
一代大儒尚且如此,或许我们也能在其日常生活中窥见一丝自己的影子,产生些许共鸣。譬如可站在同学朋友的立场思考否;如今专业已读专业书几何;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否;曾经定下的计划落实否。一一想来,确是需要些克己与自律来做工夫的。
篇八: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在正式开始读《曾国藩家书》之前,我先翻阅了一遍《曾国藩传》,了解完他的人生之后再品读他的家书,其中一些事件与道理也更加清晰明了。
曾国藩,虽然出身平常,智商平常,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
曾老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47岁那年,曾国藩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最低谷。兵权被解除后,他自咸丰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奔丧至家,家居一年半时间,至八年六月初七日再度出山。这段时间,名曰“乡居”,是曾国藩一生思想、为人处世巨大转折的时期。
被解除兵权后,他的那些宿敌一个个喜形于色,大骂曾国藩是假道学、假忠义。蛰居老家的曾国藩有口难辩,卧病在床。更让曾国藩痛苦的是,此际正当太平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曾国藩要眼睁睁地看着建立功勋的良机溜走了。所以他回家后,心情苦闷,举动异常,整日怨天尤人。在极端痛苦中,他曾想遁入佛门,于是认真阅读了老庄著述。这些书虽为出世之学,但却为他立身处世指点了迷津。他静下心来反思过往的为人处世,最终大悔大悟,脱胎换骨,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
这样的转变于曾老而言,既是痛苦的,又是得意的。苦在被迫放弃了自己前半生的信仰与行为;得意在发现了做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老曾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因此,处世也必须刚柔并用,以圆融为做人的基本原则。”圆融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必须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度,灵活处理意外情况,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在咸丰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至浣弟的家书中,曾老写道:“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浑藏而不露一字。久久善者劝,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我相信,在任何的人际关系中,这句话应该都是受用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换言之,我们对夸奖有多么渴望,对批评就有多么厌恶。曾老在反思自我后得出的道理之一就是要更多的揄扬别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当然,前提是“真诚”,没有人会拒绝真诚的赞美。这一点,我在大多数时候已经做到了!
曾老的悔悟不仅是这样,在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至浣弟的家书中,曾老写道:“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能做到这点,实在是需要极大的心胸。我们常常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在一段感情里,最好的道歉方式就是体会和受害方一样的痛苦…”有些道理我们既可以理解也愿意接受,但是要把那些道理刻进骨子里,实在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啊!
但即便如此,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一句话:“读名人传记…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虽然有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暂时难以做到,但我已经学到了不是吗?于我的人生而言,这已经弥足珍贵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