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
洗澡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洗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洗澡读后感1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就连爱因斯坦和牛顿也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将作为自己的楷模。
阿基米德曾经有一次,家人给他抹上香油膏,让他去洗澡,可等了半天,还不见人出来,以为出事了,忙跑过去看,原来阿基米德正在用手指在抹了香油膏的身上画几何图形。甚至有时他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吃饭、洗澡、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类的事情都要别人来帮他。阿基米德曾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敌人的船只烧毁。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我的感受:不勤奋,无所得。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天才不是天生的能干,而是靠勤奋。其实,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就是努力工作而已。你再能干,再有天赋,只要你不勤奋,不努力,你就会失败。要想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洗澡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小百科里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巧辩王冠真假”。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意大利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皇冠,国王为了辨别真假,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叫了过去,让他解决这个难题。阿基米德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辨别真假的办法。他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一连十几天都没有洗澡,身上都有馊味了。一天,当他跳入浴池中洗澡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眼前一亮,高兴得从池子里跳出来,就向王宫跑去。阿基米德对国王说,我找到辨别王冠是否是纯金的办法了,接着,他找来了同等重量的金子、白银等,将它们分别放入水中,然后,根据溢出水的多少来判别王冠是否是纯金。
阿基米德从洗澡溢水联想到从溢出水的多少来判别沉入水中的物质的体积和重量,这充分说明了阿基米德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和爱动脑的人,这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我要学习阿基米德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改掉在学习上囫囵吞枣,得过且过的坏毛病,使自己不断进步。
洗澡读后感3读完瞬间,有点淡淡的难受,但又挺满意的。
许彦成和姚宓的分离,让我感觉到的只是淡淡的难受,可能是因为其实在前面他们就已经透露出来认命的迹象吧,并且这两位的性格也是顶温和的,在倒数第三面姚太太说的一番话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个感受。“哪里都是一样,“莫安排”。”当时还有点奇怪,为什么,莫安排要加引号,后面到最后姚宓猜想妈妈已经猜到这件事的时候也给了我点线索,或许就是暗说她和许彦成吧。并且在许彦成接受洗澡的期间他对杜丽琳说的那番“牢骚”,或许也可以感受出他的态度了吧…
所以,只是有点淡淡的伤心和遗憾,毕竟姚宓抿嘴偷哭和彦成想退回来叫姚宓擦眼泪但有退回去的那个场景真的很动人。不得不说杨绛先生的'人物形象刻画的真的很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前面彦成和姚宓的形象深入人心,才能在这最后一刻感到万分的共情吧
最后的一点小转折也让人不禁称奇:
比如杜丽琳在知道许彦成和姚宓心心相印的情况下,在最后一刻提早离开留一点时间给他们,又比如突然给出一点姚太太知道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一点事…
但感觉最后的结局也挺让人满意的,姚宓终于可以有机会去学习专业赚个名正言顺了,许彦成和杜丽琳也去了一个好学校当老师,最最最最最好奇的是,罗厚居然真的报了和姚宓一样的工作,他们在一个读书馆工作!作者:熹微却冰
洗澡读后感4小说《洗澡》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三反”运动。杨绛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小说中,杨绛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诙谐的语言贯穿全篇。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
本书第一部分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搜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分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分写运动中这群人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个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洗澡》并不是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
洗澡读后感5书名虽为《洗澡》,而实际对于“洗澡”的描述只占全书的十之八九,前面都是对后面的洗澡的铺垫。从开始的各个人物依次的引出,人物矛盾的挨个呈现,到姚宓与彦成的恋情的揭露到了一个小高潮,正在不知他们将如何继续处下去的时候,接来全文的高潮——“三反”的开始,打断了这个揪人心肠的故事,也从而将注意点引到另一个更加激化的矛盾,也正是从这个大的矛盾,反映出了人性的本质。书中对于各个人物性格的刻画,惟妙惟肖,罗厚的敢作敢当、仗义而为,敏的小心算计、伶牙俐齿,姚宓的少年老成、待人真诚,彦成的憨厚固执、谦虚负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余楠,这个全书第一个出现的人物,贯穿始终,他是个典型的投机主义者,抠门儿、计较,爱占小便宜,生性多疑,爱拉小帮派,他的“神童”智慧,全都体现在他的吹嘘拍马和算计他人上面,他毫无真才实学,却骄傲自大,他追名逐利的劲头比他做研究的劲头大何止千百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而最终胜利的却总是他这种人。
对于这种人,起初是鄙视,然后是愤怒,最后看到他临了争来的一百斤米的时候,是可怜,他这一生都在为这种虚名,这种小利而绞尽脑汁、献丑表演,完全无法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着实可悲。
洗澡读后感6洗澡的本意是用水洗去身体的污垢。先生的小说洗澡,是洗去心灵的污垢,书里满满的讽刺意味。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人的风骨气节,视他们为国之重器,担负国家兴盛的责任。先生的犀利描绘下,文人的众生相表露无遗。脉脉温情描写姚宓与许彦成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恋。姚宓是清冷理性坚强自信的美好化身,吸引着正直有担当彦成。因为彦成的已婚身份,他们的爱恋注定不被祝福,隐忍的他们最大胆的一场是香山之约,两人的自我控制没能成行。洞察一切的彦成夫人丽琳放下自尊,聪明的处理婚姻危机,彦成,姚宓最后的擦身而过,保全了家庭完整。对三人而言也算好的结局吧。洗澡的高潮在于夸张的自曝其丑。抛开当权者的初衷,在怀疑一切的年代,知识分子对专权的屈服,放下自尊任人践踏侮辱。人人自危,人是不能有隐私,还要满足看客们的窥伺心理。看客们无疑是聪明的,他们对肮脏的人点到为止,让这些人能交代出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看客可以得到更多黑资料黑历史。余楠,朱千里之流为了表明自己是肮脏的,需要洗澡的人夸大其词,争先恐后把莫须有之名揽上身。连一百零一个情人都交代出来啦,看到这忍不住笑了,但也知道那是又真实又残忍的。这些知识分子懂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不由自主的担心,他们在以后各种运动中的命运。
洗澡读后感7前两天刚看了芳华,再看别的难免心里经常往一处去想。
杨绛先生这本书同样讲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年轻人,但跟三体等很多同时代背景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几乎没有任何血淋淋的过激的剧情,也没有煽情逼着人“哭,都给我哭”,而只是等闲待之,基调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和轻松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虽然偶尔紧张,替书中人捏一把汗,但是总的读下来心里是快乐的,很爽。芳华从头隐藏在平静表面下,中后期爆发的压抑和悲凉在洗澡里也没有寻得丝毫。
我读完只感觉更了解杨绛老师这个人了。她是相信世间有希望和美好的,也是打算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别人的。她的内心非常满足,圆润,宁和,平静,她压根不打算向谁控诉什么,甚至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年轻人可以度过较之今日更加充实美好的青年时光和有一个很好的前程。她不批评任何人,只是轻轻松松的讲述,俏皮的开开玩笑,而据说这部作品是写于她的晚年时期。很震惊。
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的所谓“少女感”吧。
洗澡读后感8《洗澡》讲述的是关于解放时期北京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全书分为了“采葑采菲”、“如匪浣衣”和“沧浪之水清兮”三部分,其中“葑”字直接不会读,且三部分的名称我也不明其义,但看到小说正文是大白话,便忍住了去先行搜索考证的冲动,试图通过阅读完每个部分上百页的“词语解释”来理解其中含义,结果不得要领,灰溜溜地上网找解释去了。
回到书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人物悉数出场亮相,第二部分讲文学社的“战争”,第三部分的故事内容则贴近书名主旨,而书名的隐喻和弯绕似乎恰到好处地体现着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当时境遇下的自处。
我发现,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笔下的“高知”形象大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他们都像是镀金的泥人,外表光鲜,扒了皮也接地气,有里有面,这样的人物反倒有了血肉,活了起来。
另外,读《洗澡》的文字总能让我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式的文风,波澜不惊地表达着巧妙的转折,是我喜欢的风格。在最后摘抄几句:
“他下跪求饶,说从此只把她当做神仙膜拜。好在神仙可有凡心,倒不比贞烈的女人。”
“除了向家里要钱,和爸爸界限划得很清。”
“丽琳不复是画报上的封面女郎,而是一个暖烘烘的人。”
“她从心上扫开的只是个影子,这时袭来的却是个真人。”
“余楠觉得自己像是一块经烈火烧炼的黄金,杂质都已炼净,通体金光灿灿,只是还没有凝冷,浑身还觉得软,软得脚也抬不起,头也抬不起。”
洗澡读后感9我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猪洗澡。从前有个森林,小猪在森林里走路不小心摔在了泥汤里。小猪回到家,猪妈妈看见了以后,对小猪说,你要洗干净了才能出去玩,小猪不听话就悄悄的跑出去了,小猪想和小羊玩他就去了小羊家,小羊觉的小猪很脏她就不和小猪玩。小猪还想和一岁的小猫玩他就去了小猫家,这时猫妈妈正在给小猫洗澡,小猫洗完了澡小猪对猫妈妈说:“我想和小猫玩一会儿行吗?”猫妈妈说:“你要和小猫玩,如果你把小猫弄脏了,还不是把我的辛苦白费了吗?所以才不能和小猪玩。”
小猪在大树下伤心的哭了,牛阿姨看见了小猪问他为什么哭?小猪就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牛阿姨,牛阿姨说:“原来是这样啊,你先回家洗个澡,然后他们都会和你玩的。
小猪回家洗了澡,洗的干干净净以后,它又出去和小羊、小猫玩了,他们玩的可开心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爱干净,讲卫生是很重要的,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不爱干净不讲卫生的话,小心你的朋友也不和你玩哦。
出差回来看了孩子的读后感,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感谢学校和乌老师的辛勤付出,当然,孩子写的读后感在语言和用词方面还比较稚嫩,基本上我和他母亲没有进行改动,毕竟是孩子自己亲手打的第一篇博文,希望老师多指正,谢谢。
《洗澡》读后感600字
《洗澡》是杨绛一部描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的书。书名为什么叫“洗澡”呢,三反五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含蓄,改称为“洗澡“。
小说分三部,第一部是安排人物出场,第二部写知识分子的缺点,为什么要“洗澡”,第三部则写他们“洗澡”时的表现。个人“坦白”时的表现相当黑色幽默。
小说最开篇提到的是余楠,伪大学的教授,老婆宛英是传统女人,没受过什么教育。余楠本来有机会跟“红颜知己”胡小姐出国,因为精明抠门,胡小姐另择了良婿。
余楠不得已北上谋生计,加入“文学研究社”,接下来的故事全在文学研究社展开。看杨绛的经历,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跟这个“文学研究社”感觉就差不多。
和钱钟书一样,也是描写办公室政治、人物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区别在于杨绛更有那种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就好像讲一个笑话,钱钟书是带着笑意在讲,而杨绛只是平常状态。
小说着墨最多的还是许彦成和姚宓的恋情,许彦成青年教授,老婆是“标准美人”,姚宓青春靓丽20来岁家道中落的大小姐。作者处理的还是相当克制,理想化。
书里面有些有意思的细节,“是她把小丽惯得喝粥出声”,看样子喝粥出声,哪怕是小孩子,在那时的知识分子眼里,就算的上是娇惯缺乏教养了。
至于方芳的事,她曾在一个极小的小会上作了一个深刻的检讨,承认自己“情欲旺盛而“革命意志薄弱。”还是挺有幽默感的。(方芳是和情夫偷情被丈夫逮个正着。)
“罗厚记得姚宓有几本法文小说的英译本,想借来对照读原文。姚宓却反对这样学外文,说罗厚偷懒,不踏实。她主张每个生字都得亲自查字典,还得认认这个字上面和下面有关的字,才记得住。”这或许也就也就是杨绛先生的外语学习方法。
描写许彦成和杜丽琳即使不和表面上仍旧是相敬如宾,就算是吵架都要用英文怕佣人听见。知识分子终究还是体面一点。
姚宓和许彦成的通信来往也颇值得玩味,姚宓面对有妇之夫的许彦成的心态,终究还是敌不得软磨硬泡,出于“同情”,情到深处,也竟能说出“我就做你的方芳”。
《洗澡》读后感
洗澡的本意是用水洗去身体的污垢。先生的小说洗澡,是洗去心灵的污垢,书里满满的讽刺意味。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人的风骨气节,视他们为国之重器,担负国家兴盛的责任。先生的犀利描绘下,文人的众生相表露无遗。脉脉温情描写姚宓与许彦成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恋。姚宓是清冷理性坚强自信的美好化身,吸引着正直有担当彦成。因为彦成的已婚身份,他们的爱恋注定不被祝福,隐忍的他们最大胆的一场是香山之约,两人的自我控制没能成行。洞察一切的彦成夫人丽琳放下自尊,聪明的处理婚姻危机,彦成,姚宓最后的擦身而过,保全了家庭完整。对三人而言也算好的结局吧。洗澡的高潮在于夸张的自曝其丑。抛开当权者的初衷,在怀疑一切的年代,知识分子对专权的屈服,放下自尊任人践踏侮辱。人人自危,人是不能有隐私,还要满足看客们的窥伺心理。看客们无疑是聪明的,他们对肮脏的人点到为止,让这些人能交代出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看客可以得到更多黑资料黑历史。余楠,朱千里之流为了表明自己是肮脏的,需要洗澡的人夸大其词,争先恐后把莫须有之名揽上身。连一百零一个情人都交代出来啦,看到这忍不住笑了,但也知道那是又真实又残忍的。这些知识分子懂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不由自主的担心,他们在以后各种运动中的命运。
《洗澡》读后感2我是“杨绛迷”。她的著作,我几乎每本都读过,而且有好些还不止读过一遍。听张志强同学——他也是“杨绛迷”——说,杨先生又要出新书了,我非常兴奋。
杨先生能以103岁高龄再出新作,我自然兴奋;但是,听说是《洗澡》的续作,先前的兴奋就不免降低些。我想,大约不止我一个人,也许还有很多杨先生的读者,也同样认为《洗澡》已经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根本没有写续作的必要。
据杨先生《前言》说,“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由此推测,杨先生写这部续作,大概有鉴于有人擅自为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写续作。可是令我们感到不解的,却是杨先生为何给续作取这样一个名字,因为擅自续写《围城》的人,便将他那续作命名为《围城之后》。这样一来,《围城之后》不就更容易鱼目混珠,让人以为那是钱先生的续作了吗?
而那“称心如意的结局”,大概也不过是许彦成与姚宓“有情人终成眷属”吧。《洗澡之后》也不脱中国人所特别喜爱的大团圆的俗套,这又不免让人想起《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红楼圆梦》之类的续作,而且还要揣度起它的命运来。当然,《洗澡之后》绝不会像它们一样淹没,只留下一串书名。可是,它的流传后世,很可能不是依靠它本身的文学魅力,而是杨先生的名声。杨先生是现今中国文坛上,最令人尊敬的老作家。我们自然不会对她有什么微词,但是,这部续作,却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让读者产生“有不如无”之叹。悲剧固然让我们感情沉重,而皆大欢喜的喜剧,却不免肤浅。然而,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宁可感情沉重,也不愿意它流于肤浅。
话说回来,一位名人上了年纪,难免被人利用。据说,这次《洗澡之后》会以单行本与《杨绛全集》之一部分两种形式出版。这是出版社的大好商机,可以借此大赚其钱,不仅单行本销售可观,就是新版的《杨绛全集》也一定行情不错。这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预料到的。另外,等到杨绛先生百年之后,又借着“怀念杨绛先生”的名义,再出一版《杨绛全集》,或者各种单行本也很可以并行不悖地再出一版。这不仅又让我们想到钱先生《读伊索寓言》里“蚂蚁与促织”的故事。当然,现在的“蚂蚁”是不会看着“促织”饿死的,因为“促织”此时此刻“唱的歌”就可以给它带来利益,而且每年趁着“促织”过生日的时机,也还可以借“祝寿”的名义,印刷“促织”的旧作,做成精装版,表面上是给“促织”做寿礼,实际上却又可以谋些利。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底有些道理,就拿“蚂蚁”来说,它们不像从前一样,专等“促织”饿死后,吃它的“尸体”,而是“促织”活着的时候,吃它的名声,死后再吃它的“尸体”。
《洗澡》读后感3近日闲来无趣,突然来了读书雅致便抄起本韩寒的文集。翻看几页,便看到了这篇文章。莫要看题目可笑的很,还是有很多墨水的。
新时代的中国仿佛是能迫切出个全才象伊恩弗莱明笔下的詹姆斯—邦德,一个人就能肩负起拯救国家的使命,能够悬崖勒马。可惜的是,在中国改革后的应试教育下还出不了这样的全才,至少我还没见识过。
“如果这个时代能出个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这是原文。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经常会爆出一些他们认为的奇人轶事:a县出了个天才,xxx只有x岁竟进了国内知名的c大学。确实是奇,不过不是奇在他的聪明而是他小小年纪竟能应付这么多的考试,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不得不佩服他了。那xxx是全才吗?明显他不是人中之王,不过他倒是个“应试奇才”。
大学生出来打工的报道频频皆是,如果说学习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只不过大部分的人是由好转坏,由坏转更坏。所谓重要的数理化,拿到将来的工作里去又有多少有用的?等你大学毕业了后让你拿几个试剂瓶,又有多少人能配出“银镜反应”呢?学习意义何在?如果真的正如韩寒所说的“为了明天的荒废”,把一大把的时间砸在以后不会有接触或有成就的学科上,我宁愿选择放弃,不过我被家人和传统思想两座大山压住确实是不敢喘大气。
每次在闲外之余,翻翻小说,总被家人误以为是不务正业,要多看看语文书,背背英语单词。《穿着棉袄洗澡》文中有提到一句话,“记得有句话,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这说得难道不真实吗?你有听说过有谁在高中还捧着本初中的书说在那回味初中知识的,发生率几乎为零的事却硬被拿来作要孩子认真的“正当理由”。学了六年的英语,口语还不如一个英国六岁小孩说得顺溜。前几天出了趟远门旅游,碰到好几个外国导游,只看到他们嘴在那张着。
穿着棉袄洗澡可笑,但更可笑的是人们不知目的,将所有叫做知识的“知识”一并吞了。当然也不能为了一个目的放弃所有基础,韩寒对这种人用了另一种比喻,“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这里我并不是学什么大文豪批判应试教育的不好,或许这可以挑选出这种背景下的人才,我只是希望能给我们有多一些选择,能有专攻,不要到了大学才这么细致,否则之前的十几年中或许有三分之一便在那打水漂了。不要穿着棉袄洗澡,也不要光着身子洗澡,要适中,至少要穿条小裤头,你说对不?
《洗澡》读后感4人生的路本来就曲折而坎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就如那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航行,又遇到了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103岁的杨绛先生继她的小说《洗澡》出版之后,又推出续集《洗澡之后》,真是文坛奇迹。细细品读杨绛先生描写的各种知识分子在社会大浪潮面前的各种表演,止不住在内心掀起一阵阵震颤,感慨有之,叹息有之,悲愤有之,无奈有之,愧恨也有之,百感交集,浮想联翩,一时竟然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迹。
细寻源头,还需要从杨绛先生的《洗澡》说起。《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时代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这部书是个横断面:既没有史诗性的复杂结构,也没有高大全的男女主角。小说第一部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各类人才,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需要从思想上脱胎换骨。第三部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读者出于自己的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主角。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同样都是知识分子,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大相径庭,这正如地上的各种动物和植物,有的人凶残就如毒蛇猛兽,有的人温顺犹如猪马牛羊,有的人狡猾就如豺狗狐狸,有的人单纯恰似白马赤兔,有的人浑身是刺就像荆棘,有的人默默坚守恰似空谷幽兰,有的人关键时刻宁可玉碎、不求瓦全,有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投机钻营。特别是在人人自危的大风大浪面前,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更是显露无遗。也正是在每个人都在挣扎,每个人都处于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才最能看出人的本来面目和品质。有人说,人与人最根本的区别,不是金钱,不是权利,不是才貌,而是人的品质和灵魂。杨绛先生就是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人内心深处的品质和层层掩饰之下的灵魂。有的人虽然文弱,但内心很高尚;有的人表面很光鲜,内心却很肮脏。有的人在最艰难最卑微的时刻却不出卖自己的灵魂;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却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有的人看上去很迂腐,其实却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有的人看上去很灵活,其实内心里却根本没有道德和信仰。小说既塑造了姚宓、许彦成这样清高真诚善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形象,也描写了像余楠、施妮娜这些既庸俗又龌龊的丑恶面目。描写的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表现的却是人们处世为人的内心。
滚滚红尘,漫漫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们经历了一次次的灵魂洗礼,有的人堕入世俗的海洋,有的人升华至蔚蓝的天空,有的人成为尘埃污泥,有的人却化为洁白的莲花。《洗澡之后》描写了一对对知识分子在历经磨难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看似有些俗套,其实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旅程的美好祝愿。杨绛先生用她那机智幽默朴实无华的彩笔,从尘世的山谷为我们描绘出一朵朵美丽的善良之花,为我们送来一阵阵清幽的书香,既沁人心脾,又滋润心灵,让我们不知不觉在书香里怡然自得,潜移默化地将我们的心灵上的灰尘拂去,净化着我们的周围,温暖着我们的内心。
读完《洗澡之后》,我仿佛在走了很远很远的道路之后,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原来被杨绛先生种上了一池莲藕,在经过了得失成败、荣辱沉浮之后,已经悄然盛开了一朵朵洁白而纯净的莲花。即使这莲花没有很多,哪怕只有一朵,甚至只有一瓣,也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洗澡》读后感5穿着棉袄洗澡读后感近日闲来无趣,突然来了读书雅致便抄起本韩寒的文集。翻看几页,便看到了这篇文章。莫要看题目可笑的很,还是有很多墨水的。新时代的中国仿佛是能迫切出个全才象伊恩middot;弗莱明笔下的詹姆斯—邦德,一个人就能肩负起拯救国家的使命,能够悬崖勒马。可惜的是,在中国改革后的应试教育下还出不了这样的全才,至少我还没见识过。“如果这个时代能出个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这是原文。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经常会爆出一些他们认为的奇人轶事:A县出了个天才,XXX只有X岁竟进了国内知名的C大学。确实是奇,不过不是奇在他的聪明而是他小小年纪竟能应付这么多的考试,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不得不佩服他了。那XXX是全才吗?明显他不是人中之王,不过他倒是个“应试奇才”。大学生出来打工的报道频频皆是,如果说学习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只不过大部分的人是由好转坏,由坏转更坏。所谓重要的数理化,拿到将来的工作里去又有多少有用的?等你大学毕业了后让你拿几个试剂瓶,又有多少人能配出“银镜反应”呢?学习意义何在?如果真的正如韩寒所说的“为了明天的荒废”,把一大把的时间砸在以后不会有接触或有成就的学科上,我宁愿选择放弃,不过我被家人和传统思想两座大山压住确实是不敢喘大气。每次在闲外之余,翻翻小说,总被家人误以为是不务正业,要多看看语文书,背背英语单词。《穿着棉袄洗澡》文中有提到一句话,“记得有句话,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这说得难道不真实吗?你有听说过有谁在高中还捧着本初中的书说在那回味初中知识的,发生率几乎为零的事却硬被拿来作要孩子认真的“正当理由”。学了六年的英语,口语还不如一个英国六岁小孩说得顺溜。前几天出了趟远门旅游,碰到好几个外国导游,只看到他们嘴在那张着。穿着棉袄洗澡可笑,但更可笑的是人们不知目的,将所有叫做知识的“知识”一并吞了。当然也不能为了一个目的放弃所有基础,韩寒对这种人用了另一种比喻,“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这里我并不是学什么大文豪批判应试教育的不好,或许这可以挑选出这种背景下的人才,我只是希望能给我们有多一些选择,能有专攻,不要到了大学才这么细致,否则之前的十几年中或许有三分之一便在那打水漂了。不要穿着棉袄洗澡,也不要光着身子洗澡,要适中,至少要穿条小裤头,你说对不?
《洗澡》读后感6我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猪洗澡。从前有个森林,小猪在森林里走路不小心摔在了泥汤里。小猪回到家,猪妈妈看见了以后,对小猪说,你要洗干净了才能出去玩,小猪不听话就悄悄的跑出去了,小猪想和小羊玩他就去了小羊家,小羊觉的小猪很脏她就不和小猪玩。小猪还想和一岁的小猫玩他就去了小猫家,这时猫妈妈正在给小猫洗澡,小猫洗完了澡小猪对猫妈妈说:“我想和小猫玩一会儿行吗?”猫妈妈说:“你要和小猫玩,如果你把小猫弄脏了,还不是把我的辛苦白费了吗?所以才不能和小猪玩。”
小猪在大树下伤心的哭了,牛阿姨看见了小猪问他为什么哭?小猪就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牛阿姨,牛阿姨说:“原来是这样啊,你先回家洗个澡,然后他们都会和你玩的。
小猪回家洗了澡,洗的干干净净以后,它又出去和小羊、小猫玩了,他们玩的可开心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爱干净,讲卫生是很重要的,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不爱干净不讲卫生的话,小心你的朋友也不和你玩哦。
出差回来看了孩子的读后感,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感谢学校和乌老师的辛勤付出,当然,孩子写的读后感在语言和用词方面还比较稚嫩,基本上我和他母亲没有进行改动,毕竟是孩子自己亲手打的第一篇博文,希望老师多指正,谢谢。
《洗澡》读后感7杨绛先生以103岁的高龄完成小说《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引起了文学、文化界的关注。为自己的小说写续集,这在文学界是比较少见的现象。这位著名作家,这位百岁老人为什么一定要为自己的小说写续集呢?
在《洗澡之后》前言中,杨绛先生说到了其中的缘由。她说,(《洗澡》)“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但是,有人却“糟蹋”了这种友情,“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而在《洗澡之后》最后的“结束语”当中,在杨绛先生讲完了这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之后,再次带着些负气与得意的口吻说:“许彦成与姚宓已经结婚了,故事已经结束得‘敲钉转角’。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了!”想想杨绛先生写这句话时的神情,大约宛如一个聪敏任性且有些狡黠的小姑娘。显然,从杨绛先生的表述中可见,她是为了让“纯洁的友情”保持下去才为《洗澡》写续集的,或者说,她是用《洗澡之后》来证明:“纯洁的友情”不独是存在的,而且还是可以长久的。
杨绛先生的《洗澡》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以“三反”运动为历史背景,描写了新中国初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或高尚,或卑劣,或清高,或萎缩,或敦厚,或势利的种种形象。其中美丽、娴静的大家闺秀姚宓和本分、高洁的已婚教授许彦成相互欣赏,但却始终保持在“不逾礼”的范围。在诸多的人物中,这两个人也是作家着墨较多、更为欣赏的人物。《洗澡之后》延续了《洗澡》中的人物,但是却逐渐淡化了其他人物,而几乎将所有的笔力加诸于姚许二人,更加突出了二人之间情感的自然发展。简单地说,如果在《洗澡》中,二人之间确乎是“纯洁的友情”的话,在《洗澡之后》中,杨绛先生则不顾一切地将这种“纯洁”进行到底了:她为二人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分别为可能成为姚宓男友的罗厚以及许彦成的妻子安排好了归宿,最终让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获得了合法的婚姻,从而,这两个纯洁的人拥有了纯洁的爱情、纯洁的婚姻。这让我们看到:百岁老人杨绛似乎是心无旁骛甚或是固执地要将二人推向幸福的人生。
从艺术的角度言,杨绛先生对人物的这一安排究竟是不是高明,我们暂且不去争论,因为这有待时间的磨砺和检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以为这种选择和安排体现了这位老人对于人性的信念和期待:她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她对“纯洁”的信心,她用这种方式保证了“纯洁”的永恒。或者说,杨绛先生用《洗澡之后》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纯洁的人洗不洗澡自然是纯洁的;真正纯洁的人在“洗澡”中更显其纯洁;真正纯洁的人才有纯洁的婚姻和人生。《洗澡之后》是杨绛先生对“纯洁”的人性、友情的信心和坚守,是她对不论生活如何风雨跌宕,人都应该而且可以美丽、娴静、纯洁的回答和证明。
如果说在《洗澡》中,美丽、纯洁固然存在,但是,她们却只能以及必须和卑微、自私、投机者共存,甚至需要不断地忍受后者的陷害、折磨,美丽和纯洁因此显得脆弱、娇嫩和孤独;在《洗澡之后》中,杨绛先生却坚定而且决绝地将那些卑微、自私、投机者逐一驱逐出她的视野,而将那些美丽、纯洁、高雅聚合起来,让他们同处共在,让他们互帮互助,互相温暖。《洗澡之后》中,不只是两个纯洁的年轻人最终获得了纯洁的爱情,凡是善良的人,杨绛先生都让他们获得了美好的情感:姚太太和陆舅舅、陆舅妈的一见相投与互相关爱,马任之、王正对朋友妻女始终如一的帮助、照顾,罗厚对姚宓兄妹般的深情厚谊……都是因为纯洁而得到美好人生的明证。相反,不善的人在杨绛笔下则无可逃遁:他们要么因为内部的纷争而分崩离析,要么在运动中没有好下场。小说结尾,这些纯洁的人都住进了姚宓家的四合院,在这里,他们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中。我以为,这个完全由纯洁的人组合起来的有着不同姓氏的大家庭,其实就是杨绛先生的“理想国”。
概而言之,杨绛先生的《洗澡之后》要表达的并不是政治运动的残酷,甚至也并不完全是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在她看来,不管什么样的政治运动,其实都只不过是对人心、人性、人品的“检验”,在这些检验面前,善良、高贵者自会出淤泥而不染,卑劣、低俗者也自会欲盖而弥彰。所以,政治运动、社会风云等等,其实只是人性的试金石。她坚信,善良、纯洁是宝贵的,因而也是永恒的,《洗澡之后》正是这位百岁老人对于纯洁高贵的坚守,对于善良美丽的信念,对于幸福丰盈的证明。
《洗澡》读后感
所谓“洗澡”,杨绛先生在书的前言里说:知识分子经受的第一次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但整本书讲“洗澡”的部分,其实只有最后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讲的是“文学研究社”中的知识分子们之间的事情。这些知识分子们一边互相勾心斗角,一边还要维持着表面的清高和尊严。而杨绛先生用她质朴洗练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每个人的形象特点,每个角色都鲜明而丰满。
《洗澡》共分三部分,每一部都用了诗经中的诗句作为标题,第一部是“采葑采菲”,第二部是“如匪浣衣”,第三部“沧浪之水”。如果细心琢磨一下的话,杨绛先生用的这三句诗都很有内涵,对应每一部的内容。
采葑采菲,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原句为“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思是采摘葑和菲,不要因为其根、茎有苦味,就连其叶子也不要了。比喻不因其短而舍其所长。对应着书中讲的建国后,文学研究社不拘一格聚集了各方人才。
如匪浣衣,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原句为“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意思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服。而书的这一部分,讲的是文学研究社里知识分子们互相之间的小摩擦、各人的小心思、内心的无奈等。
沧浪之水清兮,出自《孺子歌》/《楚辞•渔父》,其实不用解释就能明白为什么用这句作为第三部的标题——正是对应着“洗澡”这个内容啊。
值得一提的是,《洗澡》中涉及到了一些婚外恋的内容。对于这段关系中的三个人,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杨绛先生更偏爱“第三者” 姚宓,而对妻子杜丽琳的描写则偏于世故和俗气。这本书首次出版是1988年,很有意思的是,过了三十四年后,现今的读者却更多地同情妻子杜丽琳,认为她真实、理智、宽容,是个无辜的受害者;而姚宓低调、冷静、聪敏,是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不过,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姚宓和许彦成的这段感情最后升华了,发乎情止乎礼,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澡”吧。
杨绛先生曾说,她担心她去世以后,有人擅自给《洗澡》写续集,把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纯洁的友情糟蹋了,所以她趁自己身体还好,自己先把续集《洗澡之后》写了,“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只是,据说在《洗澡之后》中,杜丽琳爱上了其他人,与许彦成离婚,于是姚宓和许彦成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知道这个结局后,我反而不再想看《洗澡之后》了。就让我的好感停留在《洗澡》这本书上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