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读后感有关杨绛的读后感1,近日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感想颇多,收获亦颇多。,我是在学完《老王》后买了她的文集的。厚厚的一本书...
杨绛的读后感
近日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感想颇多,收获亦颇多。
我是在学完《老王》后买了她的文集的。厚厚的一本书里,藏着无数个故事。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分为六篇短文,即《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分别讲述了杨绛先生下放到农村后的六件事情。读罢此文,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下放这么辛苦的事情,在杨绛先生的笔下竟然如此的温暖而充满情趣。
在干校的生活本身根本不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下放,意味着告别家乡,离别亲人,想想,一个个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识分子,倏的就被要求去干农活,一个养尊处优的学者一下子沦就为了一个卖劳力的苦工。在那个黑暗到看不见一丝曙光的年代里,很多人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然而在杨绛先生的眼里,下放不过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经历。离别固然是痛苦的,但是她认为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所在的干校离的很近经常可以见面,而对于女儿,“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撇下她。”在劳动的时候,不论是当地人还是一同下放的“校友”,大家都很照顾她,让她干最轻的活,干最简单的活。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作品里说干校生活很辛苦,很困难,然而这样的情绪在杨绛散文中却少有见到。难道是干校和干校之间的差别不成?我看不然。怕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吧。悲观主义者们总喜欢拿困境和最美好的东西作莫名其妙的对比,最终得出悲观的结论。好与坏总在一念思量,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态度也许会收获完全不同的生活。
然而,细细想来,《干校六记》也不是全然不悲的。作者只不过是运用一种冷幽默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平静地诠释着文革的荒唐和悲哀。作者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安慰千万和她处境相同的人。她努力地用喜剧的语言来冲淡悲剧的伤感,使经历过那段黑暗的人们,能够获得一丝慰藉,而不会把悲伤的情绪传染给那些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她不希望读者随着她痛苦。
文章里应当有个真实的自己。在杨绛的文章里,我读出了她的乐观,她的豁达,她的潇洒,她的睿智,她的平和,当然也有她的无可奈何。像杨绛他们这样老一辈的作家经历了战争的动荡,文革的煎熬,早已将生死,悲欢,得失看得很淡很淡了,因而他们可以平静地叙述动乱年代各种令人心酸的故事,因而他们的欢乐才真正感人至深,他们的悲伤才真正震人心魄。正是杨绛的散文让我明白了,原来有一种欢乐很悲伤,有一种悲伤很淡定。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2杨绛女士的散文,在当今文坛独树一帜,以自己鲜明的风格特色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也不例外地喜欢她的作品,近日读了她一篇抒情散文《阴》,印象颇深。
自古以来,写花鸟虫鱼的散文很多,但是写“阴”的我还是第一次欣赏。
首先是作者的细致观察和与众不同的体会。“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寥寥几笔就勾画了一棵树的姿态,并赋予它人的性情。深沉的一棵树。“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更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地郁成了宁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看到此处,我分不清到底是树像人还是人像树了。因为也可以反过来这样想:人很多时候不也是如树一般“面上耀着光”,“轻快的笑脸”,而心里面则是“带些忧郁”“带些恬适”吗?可以说,一开始我就被作者的睿智吸引了。
接下来有“最深最密”的“松柏的阴”;“广大”的“梧桐树胡桃树的阴”;“疏疏的影子”,“很浅”的阴;小草“错杂的影子”,“似有若无的阴”。就连“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太阳里也撇下影子”。“影子和石头木头之间,也有一片阴。”还有墙阴、屋阴、山的阴、云的阴。这些阴不是简单地堆积起来,而是在作者轻快的笔下从容不迫地一一道出,丝毫没有牵强的痕迹。这是一种游刃有余的轻松。
从“清幽灵活”的树阴到“散漫和繁复”的山阴,作者一路来都是斟酌着光和影的摄影师。有“筛下疏疏的影子”,也有“漏下地的光闪耀着”,有“现出浓浓淡淡多少层次的光和影”,也有“随着阳光转动变换形态”的“挟带的阴”。
最后,“在日夜交接的微光里,一切阴都笼罩在大地的阴里,蒙上一重神秘。渐渐黑夜来临,树阴、草阴、墙阴、屋阴、山的阴、云的阴,都无从分辨了,夜吞没了所有的阴。”这是自然界中无可抗拒的规律。但似乎作者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自然界表层的规律,而是更深层次地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对宇宙中朦胧而又神秘的力量的思考。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3最近我与女儿一同读完了《杨绛散文》,收获了不少。
在众多篇目中,《干校六记》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现在像这样的关于文革的`题材并不多见了。我们这一辈的人是经历了文革的,然而却不如杨绛先生这样有切身的体会。《干校六记》唤醒了我的记忆,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不曾经历的事情,还是挺让人长见识的。
现在的孩子对于文革已经不甚了解了,但是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文革是注定要被铭记的。杨绛先生的散文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文革进行了诠释,褪去了文革或神秘或恐怖的外壳,让孩子可以更加客观的了解这段历史,而这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作为家长所希望的。
一本好书,胜过千言万语。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4读杨绛的散文,仿佛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金色的阳光的余晖铺满大地,洒在厚厚的落叶上,天空有鸟儿飞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却带走了所有的喧嚣,站在窗前,手捧一杯醇香的茗茶,望着金色阳光与大地融为一片,世界如此宁静,生命的风车就在此时与这世界一同的静止不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我在初次读到杨绛散文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我用文字把它描绘下来,可是我的拙笔却无法描绘出当时心中的那份悸动,还有温暖与宁静,睿智与豁达。
杨绛散文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平淡的语言,生活中最普通的故事情节,但就是这样最普通的组合却最打动人心。她的的笔触不是自己的经历就是亲友的经历,以这样一种记叙散文的形式,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取材,记录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死荣辱。含蓄内敛,洞达生趣,向我们传达着生命的哲学与生活的智慧。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11年7月生于北京。她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随后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外语系的研究生,随后又赴法国、英国留学,曾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94年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外语文学研究组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然而对我来说,这样去介绍一位我所喜欢的作家未免过于生硬,我应该更感性的语言来概括她,她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是生活的智者,是与钱钟书同甘共苦的他的夫人,生活的磨砺赋予她的不仅是写做的灵感和素材,还赋予了她一份平淡超脱的人生态度,而她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升华成一种艺术,通过淡淡的文字把她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一点一点倾诉给我们。
谈到杨绛的散文,首先是它的语言很有特色,平淡质朴,沉着含蓄,偶有生趣,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没有酒的浓烈,亦没有水的寡淡,她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此前的那种雕饰浮躁、虚夸的语言风格也是一种有力的抨击,以最朴质的手法反映最真实的东西,在《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等文中都体现了这种语言特色,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她和父亲姑母之间日常生活中交往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干校六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当我看到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越发能看到能看到她在我们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真开眼。车窗外已不见她的背影,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这是她在被下放干校时女儿送她离开时的场景,那时女儿的丈夫已经于一个月前自杀,而自己和丈夫要被下放干校,留下女儿孤苦一人,作为母亲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那种亲人分离的痛苦在她的笔下就这样流进我们的心里。在她的散文中极少抒情和议论,所要表达的感情都是从这种淡淡的记叙和描写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偶尔的抒情和议论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并且有一种出透人心的力量,议论比如《回忆我的姑母》中的“我现在回头看,才了解时看到的是一个伤残的心”,深刻的揭示出了当时姑母悲惨的遭遇。而抒情比如《回忆我的父亲》中“但愿我的父母隐藏在灵岩山里早日化土,从此和山岩树木一起,安静的随着地球转”这是对父母离开的一种释然和豁达。
杨绛的散文大多是记叙性的散文,她的作品都是阅历的产物,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与亲友的日常交往,专心的经营着自己的精神园地。杨绛的一生饱经沧桑,在晚年时她创作了享誉中外的《干校六记》,记叙的是她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干校的经历,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失意痛苦不可避免,然而在她的记叙中更多的表现的是一种隐忍,而不习惯痛苦的表达痛苦,这是她对于生活的一种通透的豁达,在凿井记劳篇中明明很苦很累人工打井却在她的笔下有了一丝苦涩的欢乐,给人以深沉的回味和苦涩之感。在学圃记闲篇中一位知识分子自杀,却没有棺材被草草埋葬,她亲眼目睹了这件事,心中震惊,反复提醒经过那做坟看她的钱钟书不要去踩那座坟,因为没有棺材,泥土下就是身体,天下雪后又担心地陷坟裂。她始终有着自己不可移易的善恶美丑标准,从本质上讲,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始终关注着人,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人类痛苦的咀嚼使她对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了完整的认识,所以她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杨绛的生命中经历了很多,真正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她对待生命中的一切都很珍视,珍视在下放过程中同事们对她的体谅与友好,珍视一个名叫小趋的小狗为她带来的欢乐,珍视那些在她生命中走过的亲友,她把这些经历积攒起来,然后用文字将它们叙述出来,其中饱含着她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她对社会历史的一种最真挚最基本的把握。
所以说读杨绛的散文给我带来的不仅来自它艺术的魅力,还有生活的智慧,通达宽容,温柔敦厚。读她的散文,感受着她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学习她的生活智慧,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5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脑筋”。——《洗澡》
刚刚读完了杨绛的《洗澡》,出于对钱锺书先生作品的喜爱和敬仰,所以对钱夫人的作品也充满了一种期待,还好,杨绛先生没有让抱定了一腔热忱来翻书的人失望,反倒回馈给读者一个小小的惊喜。我不明白的只是,这么有意思的一部小说,为什么还没有人来把它拍成影视作品,也许有关“三反五反”的题材在当下的影视审查制度下,还属于“敏感话题”吧?
很多读者认为,杨绛把那段沉重的历史写得过于轻佻,据说《洗澡》曾经两度入围茅盾文学奖候选作品,但由于评委们与作者在“历史观或者说在政治上的不同观点导致这部作品失利”(评委语),但读过以后,我却觉得,虽然小说的故事背景(“三反运动”)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事件符号,但先生要写的东西其实与政治无关,她所要写的,乃是在政治大环境的映衬下对知识分子人性深层的探究和写照。
关于知识分子的话题,永远充满了矛盾和滑稽,知识分子是人,只要是人所具有的缺点,他们都会有,但是因为他们有了知识,所以各种人性的缺点也更加丰富多彩,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的善良可爱,有的迂腐可笑,有的面目可憎,有的阴险可怕,各色面孔,无不惟妙惟肖。
所有读过小说的人,对于作者在前言中所声明的“这部小说没有主人公”大多不会认同,读者头脑中萦绕不去的不一定是可怜的知识分子们如何“洗澡”,而是许彦成和姚宓那一段无疾而终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缓缓展开。在作者的笔下里,姚宓的身上被寄予了太多的美好情感,她年轻,美丽,聪明,业务能力强,面对命运的多舛不声张也不妥协,如一朵静静的莲花独自开放。许彦成,一个普通的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身上集中了很多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性,有真才实学却也酸腐不堪,内心清高却又不得不向世俗低头,渴望心灵的自由却又始终瞻前顾后。他和姚宓生不逢时的爱情虽在各自的内心经过险滩激流的挣扎,但终于复归平静,什么也没有发生。爱情虽然是两个个人世界的互相感应和体验,但爱情的余波必定涉及会扩散至周围的人群,以许彦成的谨慎和姚宓的细腻,也未能做到天衣无缝,可以想见,在那个全国人民合力建设新社会的大环境下,在那个“采葑采菲”的北京大杂院里,这样一段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爱情,要经历怎样的隐晦和曲折?许姚二人相约游西山、图书馆内畅谈各自经历、在书内互留纸条、姚宓“我愿意做你的方芳”的大胆表白(方芳是书中的一个配角,与情人幽会时被丈夫发现),还有二人最后告别的凄楚一幕,都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整个故事,所有的人物我最不喜的就是许彦成,他和姚宓、杜丽琳之间的三角关系,倒是同情杜丽琳多一些,因此姚宓也连带着遭殃。没错,杜一如她的绰号标准美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有一定的尺度,难怪许要觉得她十分无趣了。但许杜夫妻没有爱情,也生活了很多年,他怎么能见新忘旧,想离婚就坚持要离婚,好去追求自己的真爱。何况当日许杜结婚也不是有人强迫的,杜求婚许也没有异议。是否那时期的中国文人,都喜欢仿效徐志摩对爱情的执著观念,茫茫人海中誓死也要寻找到灵魂的另一半相依?许曾答应过杜婚后要对她忠诚,所以当自己爱上了姚而又要对自己忠诚的诺言负责任,他才会想到离婚这一解决困窘的方法,这是什么逻辑思维?至少我不理解。虽然姚宓是冷静的,制止了错误的进一步扩大,但心灵的背叛已经产生,且表现得那么天经地义。游香山,不了了之,都算是牺牲了。许彦成和姚宓这一对相爱的可怜人,怎么看怎么觉得虚伪,他们给杜丽琳的,仿佛是坐在马车里的贵族给街边儿沿讨乞丐的施舍。且看这段文字:
许彦成和姚宓这时已重归平静。他们有迫切的话要谈,无暇在痴迷中陶醉,不过他们觉得彼此间已有一千年的交情,他们俩已经相识了几辈子。小书房里只有一张小小的书桌,一只小小的圆凳。这时许彦成坐在小书桌上,姚宓坐在对面的小圆凳上,正亲密地说着话儿。她的脸靠在他膝上,他的手搭在她臂上。彦成抬头看见了丽琳;姚宓回头一看,两人同时站起来。
姚宓先开口。她笑说:“杜先生,请进来。”她笑得很甜、很妩媚。丽琳觉得那是胜利者的笑。
彦成说:“我们有话跟你谈呢。”
丽琳走进书房铁青了脸说:“谈啊。”
姚宓说:“杜先生先请坐下,好说话。”她请丽琳坐在小圆凳上,彦成还坐在桌上,姚宓拉过带着两层台阶的小梯子,坐在底层上。她郑重说:
“杜先生,我只有一句话,请你相信我。我决不走到你们中间来,决不破坏你们的家庭。”
彦成说:“我决不做对不起你、对不起她、对不起姚伯母的事。我也请你相信我。”
看完了这段文字,起初姚宓留给我的美好印象一下子被打翻,有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姚宓的完美,相貌、学识,贞娴幽静玉洁冰清,都像她的灰制服一样,给人以假象。小说最后姚宓说她谁也不嫁跟着妈妈生活,许彦成听见是得到心理安慰的。爱情是占有,是这一种自私的占有。也说不定姚宓和许彦成都在等着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可以在某一地点重逢,荡气回肠的缅怀过去呢。因此,他们的苦恋与痛苦也激不起我的涟漪。
读着《洗澡》,很自然地就会把这部书和《围城》相比较,并非是因为两位作者是夫妻的缘故,而是因为两部作品真的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简直可以作为姊妹篇来读了。书中的许多人物也可以互相参照:许彦成有方鸿渐的影子,姚宓似乎和唐晓芙很相像,但远没有唐的率真、透明、讨人喜欢。杜琳娜要比孙柔嘉有涵养一些,那个伪君子余楠(谐音“鱼腩”?)与李梅亭有得一比。但在题材分量的把握和整体结构的掌控能力上,《围城》则要明显长于《洗澡》。《围城》的篇幅算不上宏大,但是关于人生感悟和反讽的厚重感更加老到。《洗澡》的字数够得上一部长篇,但在内容深度和篇幅结构上读起来总像一部中篇,分量有些终嫌浅薄。两相比较,“许姚恋”的故事占据了大半篇幅,“洗澡”的内容却展得不够开,结尾有些匆忙,读起来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总之感觉还有许多文章可以做。尽管如此,《洗澡》这部作品仍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它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留给我们许多还可以进一步深思咀嚼的东西。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6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我开始对这名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文字是给了我个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她的文字朴素简洁中却饱含着优美华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只是有些文章以我的水平还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文章使我感触颇深,产生共鸣。
首先是《读书苦乐》这篇文章,它的篇幅并不长,关于读书,它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段文字确实太形象贴切了,读来只觉得读书也不过那么回事儿,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辈请教罢了。杨绛还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这句话堪称经典,对于杨绛能以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我感到她是一个幸福的人,能把读书作为享受,而相比之下,读书在我眼里有时是一种快乐,但有时是被逼的,那时读书便变成了一种痛苦,上学亦是如此,对于现在的教育制度而言,会坑害许多美好少年,与科举制度考八股文有着同样的性质,只是现在学的知识比八股文的用处大一些罢了,读书上学都不是坏事,只是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做这些,往往会使人的心态变坏,读书、上学的人多了,喜欢读书、上学的人却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改革难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会成功的。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触动很深,那就是《顺姐的“自由恋爱”》,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顺姐是一个命中多苦难的人,可是却有着很好的心态,老实善良,文章中用了插叙,将顺姐的一生写下来,却富有层次感,而且不断留下悬念,让人思考,并在最后揭晓,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感觉从迷雾中摸索出来,同时让人对顺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杨绛对顺姐很好,两人的感情不像是主仆,倒像是姐妹,由此,我对杨绛待人的宽厚也很佩服,让我读来最不爽的就是那个大小姐,(顺姐是地主家的小老婆,大小姐是地主的正室的女儿)她不断欺负顺姐,最后却没有得到报应,还得到落实政策,飞到国外去了,这看似不符合中国故事的特色——坏人都遭报应,但我认为这也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实则想表明还有许多正义认为的倒虚张,这仅是我的个人观点,但不管怎样,顺姐由一个无知朴实的小姑娘被封建制度变成了一个地主的苦命的小老婆,她还没有放弃人生,并称这是自由恋爱,大小姐欺负她,她也不反抗,只是尽力避开,这种毅力令人钦佩。
杨绛的很多散文我还看不明白,但我对这个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相信或许在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之后,才能从文字之间走进这个奇女子的心灵。
杨绛的作品《洗澡》读后感
书的开始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感觉很平实,但是通过幽默的笔触,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有着葛朗台式的吝啬鬼――余楠。一开始还以为这个就会是本书的男主人公?可是,看下去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个可怜可悲而又可恨的反面人物。余楠先是想傍上胡小姐,可是又舍不得投资,丢掉了向外跑的可能性,在走投无路之际,一封来自新中国的邀请信救了他的命,拉着他及全家投入了神圣的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伟大道路,而在这道路的尽头,却是一张无形的网。
一场神仙会让本书的各路神仙悉数登场了,这场会一口气展示了一二十个人名,害得我翻天覆地看了好几次才算是弄清楚之间的关系。这之中,有来自苏联的权威,有从法国回来的海归,有旧朝的老夫子,有新中国的年轻小将们,当然,掌握方向的是党的文化工作者。
小说随之展开了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描写。之间穿插了两条线,一条线是事业线,充满了知识分子阶层特有的尔虞我诈,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仅有的一场盗稿事件也没引起多大的波澜便被轻轻地解消了,大概是想让所有的冲突在最后的“洗澡”吧。另一条线则是情感线,大体上以许彦成、姚宓和丽琳之间似有还无的三角恋为主,掺杂着罗厚、姜敏、余照等其他人做为陪衬,同事业线一样,情感线上也安排了一场高潮戏,也就是香山游事件,可是也没发展到激烈冲突的地步便结束了。我想,这是不是杨先生刻意这样安排的,将小说的整体氛围控制在一种含蓄的状态之中。
小说做了这么多的铺垫,最终的目的还是让这许多神仙们的性格与特点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的高潮自然就是所谓的“洗澡”了。看着一个个大文人们在群众的目光中,以近似于裸体的方式剖析自己的灵魂的时候,我先是想笑,可是实在是笑不出来。按小说的说法,这时已经是三反期间的事了,也就是说应该是1952年的事了,经过三年的洗脑,终于将各路神仙们的思想改造成同一种思想。不管他们内心如何挣扎,可是也不能改变这种事实,这也许是所有留在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都必须经历的吧。
然而,相对于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真正的洗澡经过我反面觉得没有想象中激烈,而最想看的许彦成的洗澡经过,更是简单的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比前面几个人过关之艰难,很难让我相信他会这么简单地就能过关,这未免让我有些许失望。
尾声是耐人寻味的,给我留下映象最深的还是彦成那一句“你的话我都记着”,一霎那间,我竟然想起了贾宝玉对林妹妹说的“知己”那场面来,人世间的感情就是这么奇妙,不如意事常八九,小说只能以这种方式戛然而止,而这也许也是最好的结局。
凌晨5点,终于挣扎着看完了全书。可是竟然一点睡意都没有,因为我的记性向来不大好,如果不赶快写点什么,只怕又得再看一遍。
通观全书,很难让人不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做个比较,围城应该是描写旧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小说了,而洗澡则是以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作为出发点。然而这部小说,我感觉很象是围城的姐妹篇,甚至连语言风格都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觉,含蓄而平实,从中却透出些许的悲意,引人深思。围城的冲突高潮阶段基本是在三闾大学中展开,洗澡则是在一个大杂院中。甚至连人物似乎也有参照系:许彦成VS方鸿渐,姚宓VS唐晓芙,丽琳VS孙柔嘉,余楠VS李梅亭........不知别的读者是否也有这种感觉。作为作者文章描写的主人公彦成与姚宓,我并不是十分欣赏。虽说是人无完人,可是彦成对丽琳的淡漠,对女儿的无情,对姚宓的犹豫,很难让我喜欢上这个形象。而姚宓呢,虽然作者极力想将她描写成一个发乎情止乎礼,坚强而又不失纯真的新女性形象,可是她却又实实在在地伤害了丽琳的感情,虽然如她所说“我和许先生说好了,绝不会如何如何....”可是这算是恩赐吗?反正看完后,我对丽琳寄与了无限的同情。作为一个对爱人付出全部的爱的女性,不应该对她保护自己婚姻的行为有任何指摘之处。好在经过这么多波折之后,终于他们还是压抑了不可能出轨的感情,采取了明智的行为,虽然也许三个人都会很痛苦。
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反而是两个小角色,一个是罗厚,呵呵,敢做敢当,充满了阳刚之气,小说最后似乎暗示他会和姚宓走到一起去,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倒是姚宓的福气。另一个喜欢的人物是宛英,这是一个集中了中华民族妇女美德的妇女形象,善良而具正义感,只可惜,竟然会嫁给余楠这样的伪君子,不过最后也暗示她会离开余楠,而这也大概是所有读者的希望吧。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将这部书当成是情感戏来看,书中展现的新旧思想的冲突也是颇让人寻味的。这么多有思想,有个性,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阳光沐浴下,生活保障是没问题了,而思想呢?对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说,也许保持一个独立人格的健全要比五斗米更重要吧(除了余楠、妮娜等丑恶的投机分子之外),然而通观全书,让我想不到的是,真正付诸于反抗的竟然只有朱千里一个人,而这人似乎杨先生对他的讽刺反而是多于同情,总之,他那一句士可杀不可辱还是赢得了我的尊敬。至于其他人,经过汪洋大海式的洗澡后,最终全部磨平了棱角,成为或即将成为合乎标准的新中国御用文人,说一样的腔调,写一样的文章,而且,这洗澡还将一轮一轮地持续下去,不知到了反右,到了文革时,这些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可惜没有续集了。
洗澡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洗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洗澡读后感1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就连爱因斯坦和牛顿也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将作为自己的楷模。
阿基米德曾经有一次,家人给他抹上香油膏,让他去洗澡,可等了半天,还不见人出来,以为出事了,忙跑过去看,原来阿基米德正在用手指在抹了香油膏的身上画几何图形。甚至有时他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吃饭、洗澡、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类的事情都要别人来帮他。阿基米德曾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敌人的船只烧毁。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我的感受:不勤奋,无所得。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天才不是天生的能干,而是靠勤奋。其实,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就是努力工作而已。你再能干,再有天赋,只要你不勤奋,不努力,你就会失败。要想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洗澡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小百科里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巧辩王冠真假”。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意大利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皇冠,国王为了辨别真假,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叫了过去,让他解决这个难题。阿基米德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辨别真假的办法。他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一连十几天都没有洗澡,身上都有馊味了。一天,当他跳入浴池中洗澡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眼前一亮,高兴得从池子里跳出来,就向王宫跑去。阿基米德对国王说,我找到辨别王冠是否是纯金的办法了,接着,他找来了同等重量的金子、白银等,将它们分别放入水中,然后,根据溢出水的多少来判别王冠是否是纯金。
阿基米德从洗澡溢水联想到从溢出水的多少来判别沉入水中的物质的体积和重量,这充分说明了阿基米德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和爱动脑的人,这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我要学习阿基米德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改掉在学习上囫囵吞枣,得过且过的坏毛病,使自己不断进步。
洗澡读后感3读完瞬间,有点淡淡的难受,但又挺满意的。
许彦成和姚宓的分离,让我感觉到的只是淡淡的难受,可能是因为其实在前面他们就已经透露出来认命的迹象吧,并且这两位的性格也是顶温和的,在倒数第三面姚太太说的一番话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个感受。“哪里都是一样,“莫安排”。”当时还有点奇怪,为什么,莫安排要加引号,后面到最后姚宓猜想妈妈已经猜到这件事的时候也给了我点线索,或许就是暗说她和许彦成吧。并且在许彦成接受洗澡的期间他对杜丽琳说的那番“牢骚”,或许也可以感受出他的态度了吧…
所以,只是有点淡淡的伤心和遗憾,毕竟姚宓抿嘴偷哭和彦成想退回来叫姚宓擦眼泪但有退回去的那个场景真的很动人。不得不说杨绛先生的'人物形象刻画的真的很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前面彦成和姚宓的形象深入人心,才能在这最后一刻感到万分的共情吧
最后的一点小转折也让人不禁称奇:
比如杜丽琳在知道许彦成和姚宓心心相印的情况下,在最后一刻提早离开留一点时间给他们,又比如突然给出一点姚太太知道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一点事…
但感觉最后的结局也挺让人满意的,姚宓终于可以有机会去学习专业赚个名正言顺了,许彦成和杜丽琳也去了一个好学校当老师,最最最最最好奇的是,罗厚居然真的报了和姚宓一样的工作,他们在一个读书馆工作!作者:熹微却冰
洗澡读后感4小说《洗澡》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三反”运动。杨绛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小说中,杨绛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诙谐的语言贯穿全篇。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
本书第一部分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搜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分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分写运动中这群人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个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洗澡》并不是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
洗澡读后感5书名虽为《洗澡》,而实际对于“洗澡”的描述只占全书的十之八九,前面都是对后面的洗澡的铺垫。从开始的各个人物依次的引出,人物矛盾的挨个呈现,到姚宓与彦成的恋情的揭露到了一个小高潮,正在不知他们将如何继续处下去的时候,接来全文的高潮——“三反”的开始,打断了这个揪人心肠的故事,也从而将注意点引到另一个更加激化的矛盾,也正是从这个大的矛盾,反映出了人性的本质。书中对于各个人物性格的刻画,惟妙惟肖,罗厚的敢作敢当、仗义而为,敏的小心算计、伶牙俐齿,姚宓的少年老成、待人真诚,彦成的憨厚固执、谦虚负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余楠,这个全书第一个出现的人物,贯穿始终,他是个典型的投机主义者,抠门儿、计较,爱占小便宜,生性多疑,爱拉小帮派,他的“神童”智慧,全都体现在他的吹嘘拍马和算计他人上面,他毫无真才实学,却骄傲自大,他追名逐利的劲头比他做研究的劲头大何止千百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而最终胜利的却总是他这种人。
对于这种人,起初是鄙视,然后是愤怒,最后看到他临了争来的一百斤米的时候,是可怜,他这一生都在为这种虚名,这种小利而绞尽脑汁、献丑表演,完全无法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着实可悲。
洗澡读后感6洗澡的本意是用水洗去身体的污垢。先生的小说洗澡,是洗去心灵的污垢,书里满满的讽刺意味。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人的风骨气节,视他们为国之重器,担负国家兴盛的责任。先生的犀利描绘下,文人的众生相表露无遗。脉脉温情描写姚宓与许彦成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恋。姚宓是清冷理性坚强自信的美好化身,吸引着正直有担当彦成。因为彦成的已婚身份,他们的爱恋注定不被祝福,隐忍的他们最大胆的一场是香山之约,两人的自我控制没能成行。洞察一切的彦成夫人丽琳放下自尊,聪明的处理婚姻危机,彦成,姚宓最后的擦身而过,保全了家庭完整。对三人而言也算好的结局吧。洗澡的高潮在于夸张的自曝其丑。抛开当权者的初衷,在怀疑一切的年代,知识分子对专权的屈服,放下自尊任人践踏侮辱。人人自危,人是不能有隐私,还要满足看客们的窥伺心理。看客们无疑是聪明的,他们对肮脏的人点到为止,让这些人能交代出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看客可以得到更多黑资料黑历史。余楠,朱千里之流为了表明自己是肮脏的,需要洗澡的人夸大其词,争先恐后把莫须有之名揽上身。连一百零一个情人都交代出来啦,看到这忍不住笑了,但也知道那是又真实又残忍的。这些知识分子懂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不由自主的担心,他们在以后各种运动中的命运。
洗澡读后感7前两天刚看了芳华,再看别的难免心里经常往一处去想。
杨绛先生这本书同样讲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年轻人,但跟三体等很多同时代背景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几乎没有任何血淋淋的过激的剧情,也没有煽情逼着人“哭,都给我哭”,而只是等闲待之,基调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和轻松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虽然偶尔紧张,替书中人捏一把汗,但是总的读下来心里是快乐的,很爽。芳华从头隐藏在平静表面下,中后期爆发的压抑和悲凉在洗澡里也没有寻得丝毫。
我读完只感觉更了解杨绛老师这个人了。她是相信世间有希望和美好的,也是打算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别人的。她的内心非常满足,圆润,宁和,平静,她压根不打算向谁控诉什么,甚至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年轻人可以度过较之今日更加充实美好的青年时光和有一个很好的前程。她不批评任何人,只是轻轻松松的讲述,俏皮的开开玩笑,而据说这部作品是写于她的晚年时期。很震惊。
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的所谓“少女感”吧。
洗澡读后感8《洗澡》讲述的是关于解放时期北京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全书分为了“采葑采菲”、“如匪浣衣”和“沧浪之水清兮”三部分,其中“葑”字直接不会读,且三部分的名称我也不明其义,但看到小说正文是大白话,便忍住了去先行搜索考证的冲动,试图通过阅读完每个部分上百页的“词语解释”来理解其中含义,结果不得要领,灰溜溜地上网找解释去了。
回到书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人物悉数出场亮相,第二部分讲文学社的“战争”,第三部分的故事内容则贴近书名主旨,而书名的隐喻和弯绕似乎恰到好处地体现着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当时境遇下的自处。
我发现,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笔下的“高知”形象大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他们都像是镀金的泥人,外表光鲜,扒了皮也接地气,有里有面,这样的人物反倒有了血肉,活了起来。
另外,读《洗澡》的文字总能让我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式的文风,波澜不惊地表达着巧妙的转折,是我喜欢的风格。在最后摘抄几句:
“他下跪求饶,说从此只把她当做神仙膜拜。好在神仙可有凡心,倒不比贞烈的女人。”
“除了向家里要钱,和爸爸界限划得很清。”
“丽琳不复是画报上的封面女郎,而是一个暖烘烘的人。”
“她从心上扫开的只是个影子,这时袭来的却是个真人。”
“余楠觉得自己像是一块经烈火烧炼的黄金,杂质都已炼净,通体金光灿灿,只是还没有凝冷,浑身还觉得软,软得脚也抬不起,头也抬不起。”
洗澡读后感9我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猪洗澡。从前有个森林,小猪在森林里走路不小心摔在了泥汤里。小猪回到家,猪妈妈看见了以后,对小猪说,你要洗干净了才能出去玩,小猪不听话就悄悄的跑出去了,小猪想和小羊玩他就去了小羊家,小羊觉的小猪很脏她就不和小猪玩。小猪还想和一岁的小猫玩他就去了小猫家,这时猫妈妈正在给小猫洗澡,小猫洗完了澡小猪对猫妈妈说:“我想和小猫玩一会儿行吗?”猫妈妈说:“你要和小猫玩,如果你把小猫弄脏了,还不是把我的辛苦白费了吗?所以才不能和小猪玩。”
小猪在大树下伤心的哭了,牛阿姨看见了小猪问他为什么哭?小猪就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牛阿姨,牛阿姨说:“原来是这样啊,你先回家洗个澡,然后他们都会和你玩的。
小猪回家洗了澡,洗的干干净净以后,它又出去和小羊、小猫玩了,他们玩的可开心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爱干净,讲卫生是很重要的,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不爱干净不讲卫生的话,小心你的朋友也不和你玩哦。
出差回来看了孩子的读后感,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感谢学校和乌老师的辛勤付出,当然,孩子写的读后感在语言和用词方面还比较稚嫩,基本上我和他母亲没有进行改动,毕竟是孩子自己亲手打的第一篇博文,希望老师多指正,谢谢。
《洗澡》读后感
洗澡的本意是用水洗去身体的污垢。先生的小说洗澡,是洗去心灵的污垢,书里满满的讽刺意味。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人的风骨气节,视他们为国之重器,担负国家兴盛的责任。先生的犀利描绘下,文人的众生相表露无遗。脉脉温情描写姚宓与许彦成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恋。姚宓是清冷理性坚强自信的美好化身,吸引着正直有担当彦成。因为彦成的已婚身份,他们的爱恋注定不被祝福,隐忍的他们最大胆的一场是香山之约,两人的自我控制没能成行。洞察一切的彦成夫人丽琳放下自尊,聪明的处理婚姻危机,彦成,姚宓最后的擦身而过,保全了家庭完整。对三人而言也算好的结局吧。洗澡的高潮在于夸张的自曝其丑。抛开当权者的初衷,在怀疑一切的年代,知识分子对专权的屈服,放下自尊任人践踏侮辱。人人自危,人是不能有隐私,还要满足看客们的窥伺心理。看客们无疑是聪明的,他们对肮脏的人点到为止,让这些人能交代出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看客可以得到更多黑资料黑历史。余楠,朱千里之流为了表明自己是肮脏的,需要洗澡的人夸大其词,争先恐后把莫须有之名揽上身。连一百零一个情人都交代出来啦,看到这忍不住笑了,但也知道那是又真实又残忍的。这些知识分子懂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不由自主的担心,他们在以后各种运动中的命运。
《洗澡》读后感2我是“杨绛迷”。她的著作,我几乎每本都读过,而且有好些还不止读过一遍。听张志强同学——他也是“杨绛迷”——说,杨先生又要出新书了,我非常兴奋。
杨先生能以103岁高龄再出新作,我自然兴奋;但是,听说是《洗澡》的续作,先前的兴奋就不免降低些。我想,大约不止我一个人,也许还有很多杨先生的读者,也同样认为《洗澡》已经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根本没有写续作的必要。
据杨先生《前言》说,“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由此推测,杨先生写这部续作,大概有鉴于有人擅自为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写续作。可是令我们感到不解的,却是杨先生为何给续作取这样一个名字,因为擅自续写《围城》的人,便将他那续作命名为《围城之后》。这样一来,《围城之后》不就更容易鱼目混珠,让人以为那是钱先生的续作了吗?
而那“称心如意的结局”,大概也不过是许彦成与姚宓“有情人终成眷属”吧。《洗澡之后》也不脱中国人所特别喜爱的大团圆的俗套,这又不免让人想起《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红楼圆梦》之类的续作,而且还要揣度起它的命运来。当然,《洗澡之后》绝不会像它们一样淹没,只留下一串书名。可是,它的流传后世,很可能不是依靠它本身的文学魅力,而是杨先生的名声。杨先生是现今中国文坛上,最令人尊敬的老作家。我们自然不会对她有什么微词,但是,这部续作,却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让读者产生“有不如无”之叹。悲剧固然让我们感情沉重,而皆大欢喜的喜剧,却不免肤浅。然而,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宁可感情沉重,也不愿意它流于肤浅。
话说回来,一位名人上了年纪,难免被人利用。据说,这次《洗澡之后》会以单行本与《杨绛全集》之一部分两种形式出版。这是出版社的大好商机,可以借此大赚其钱,不仅单行本销售可观,就是新版的《杨绛全集》也一定行情不错。这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预料到的。另外,等到杨绛先生百年之后,又借着“怀念杨绛先生”的名义,再出一版《杨绛全集》,或者各种单行本也很可以并行不悖地再出一版。这不仅又让我们想到钱先生《读伊索寓言》里“蚂蚁与促织”的故事。当然,现在的“蚂蚁”是不会看着“促织”饿死的,因为“促织”此时此刻“唱的歌”就可以给它带来利益,而且每年趁着“促织”过生日的时机,也还可以借“祝寿”的名义,印刷“促织”的旧作,做成精装版,表面上是给“促织”做寿礼,实际上却又可以谋些利。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底有些道理,就拿“蚂蚁”来说,它们不像从前一样,专等“促织”饿死后,吃它的“尸体”,而是“促织”活着的时候,吃它的名声,死后再吃它的“尸体”。
《洗澡》读后感3近日闲来无趣,突然来了读书雅致便抄起本韩寒的文集。翻看几页,便看到了这篇文章。莫要看题目可笑的很,还是有很多墨水的。
新时代的中国仿佛是能迫切出个全才象伊恩弗莱明笔下的詹姆斯—邦德,一个人就能肩负起拯救国家的使命,能够悬崖勒马。可惜的是,在中国改革后的应试教育下还出不了这样的全才,至少我还没见识过。
“如果这个时代能出个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这是原文。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经常会爆出一些他们认为的奇人轶事:a县出了个天才,xxx只有x岁竟进了国内知名的c大学。确实是奇,不过不是奇在他的聪明而是他小小年纪竟能应付这么多的考试,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不得不佩服他了。那xxx是全才吗?明显他不是人中之王,不过他倒是个“应试奇才”。
大学生出来打工的报道频频皆是,如果说学习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只不过大部分的人是由好转坏,由坏转更坏。所谓重要的数理化,拿到将来的工作里去又有多少有用的?等你大学毕业了后让你拿几个试剂瓶,又有多少人能配出“银镜反应”呢?学习意义何在?如果真的正如韩寒所说的“为了明天的荒废”,把一大把的时间砸在以后不会有接触或有成就的学科上,我宁愿选择放弃,不过我被家人和传统思想两座大山压住确实是不敢喘大气。
每次在闲外之余,翻翻小说,总被家人误以为是不务正业,要多看看语文书,背背英语单词。《穿着棉袄洗澡》文中有提到一句话,“记得有句话,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这说得难道不真实吗?你有听说过有谁在高中还捧着本初中的书说在那回味初中知识的,发生率几乎为零的事却硬被拿来作要孩子认真的“正当理由”。学了六年的英语,口语还不如一个英国六岁小孩说得顺溜。前几天出了趟远门旅游,碰到好几个外国导游,只看到他们嘴在那张着。
穿着棉袄洗澡可笑,但更可笑的是人们不知目的,将所有叫做知识的“知识”一并吞了。当然也不能为了一个目的放弃所有基础,韩寒对这种人用了另一种比喻,“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这里我并不是学什么大文豪批判应试教育的不好,或许这可以挑选出这种背景下的人才,我只是希望能给我们有多一些选择,能有专攻,不要到了大学才这么细致,否则之前的十几年中或许有三分之一便在那打水漂了。不要穿着棉袄洗澡,也不要光着身子洗澡,要适中,至少要穿条小裤头,你说对不?
《洗澡》读后感4人生的路本来就曲折而坎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就如那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航行,又遇到了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103岁的杨绛先生继她的小说《洗澡》出版之后,又推出续集《洗澡之后》,真是文坛奇迹。细细品读杨绛先生描写的各种知识分子在社会大浪潮面前的各种表演,止不住在内心掀起一阵阵震颤,感慨有之,叹息有之,悲愤有之,无奈有之,愧恨也有之,百感交集,浮想联翩,一时竟然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迹。
细寻源头,还需要从杨绛先生的《洗澡》说起。《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时代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这部书是个横断面:既没有史诗性的复杂结构,也没有高大全的男女主角。小说第一部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各类人才,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需要从思想上脱胎换骨。第三部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读者出于自己的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主角。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同样都是知识分子,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大相径庭,这正如地上的各种动物和植物,有的人凶残就如毒蛇猛兽,有的人温顺犹如猪马牛羊,有的人狡猾就如豺狗狐狸,有的人单纯恰似白马赤兔,有的人浑身是刺就像荆棘,有的人默默坚守恰似空谷幽兰,有的人关键时刻宁可玉碎、不求瓦全,有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投机钻营。特别是在人人自危的大风大浪面前,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更是显露无遗。也正是在每个人都在挣扎,每个人都处于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才最能看出人的本来面目和品质。有人说,人与人最根本的区别,不是金钱,不是权利,不是才貌,而是人的品质和灵魂。杨绛先生就是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人内心深处的品质和层层掩饰之下的灵魂。有的人虽然文弱,但内心很高尚;有的人表面很光鲜,内心却很肮脏。有的人在最艰难最卑微的时刻却不出卖自己的灵魂;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却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有的人看上去很迂腐,其实却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有的人看上去很灵活,其实内心里却根本没有道德和信仰。小说既塑造了姚宓、许彦成这样清高真诚善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形象,也描写了像余楠、施妮娜这些既庸俗又龌龊的丑恶面目。描写的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表现的却是人们处世为人的内心。
滚滚红尘,漫漫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们经历了一次次的灵魂洗礼,有的人堕入世俗的海洋,有的人升华至蔚蓝的天空,有的人成为尘埃污泥,有的人却化为洁白的莲花。《洗澡之后》描写了一对对知识分子在历经磨难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看似有些俗套,其实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旅程的美好祝愿。杨绛先生用她那机智幽默朴实无华的彩笔,从尘世的山谷为我们描绘出一朵朵美丽的善良之花,为我们送来一阵阵清幽的书香,既沁人心脾,又滋润心灵,让我们不知不觉在书香里怡然自得,潜移默化地将我们的心灵上的灰尘拂去,净化着我们的周围,温暖着我们的内心。
读完《洗澡之后》,我仿佛在走了很远很远的道路之后,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原来被杨绛先生种上了一池莲藕,在经过了得失成败、荣辱沉浮之后,已经悄然盛开了一朵朵洁白而纯净的莲花。即使这莲花没有很多,哪怕只有一朵,甚至只有一瓣,也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洗澡》读后感5穿着棉袄洗澡读后感近日闲来无趣,突然来了读书雅致便抄起本韩寒的文集。翻看几页,便看到了这篇文章。莫要看题目可笑的很,还是有很多墨水的。新时代的中国仿佛是能迫切出个全才象伊恩middot;弗莱明笔下的詹姆斯—邦德,一个人就能肩负起拯救国家的使命,能够悬崖勒马。可惜的是,在中国改革后的应试教育下还出不了这样的全才,至少我还没见识过。“如果这个时代能出个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这是原文。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经常会爆出一些他们认为的奇人轶事:A县出了个天才,XXX只有X岁竟进了国内知名的C大学。确实是奇,不过不是奇在他的聪明而是他小小年纪竟能应付这么多的考试,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不得不佩服他了。那XXX是全才吗?明显他不是人中之王,不过他倒是个“应试奇才”。大学生出来打工的报道频频皆是,如果说学习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只不过大部分的人是由好转坏,由坏转更坏。所谓重要的数理化,拿到将来的工作里去又有多少有用的?等你大学毕业了后让你拿几个试剂瓶,又有多少人能配出“银镜反应”呢?学习意义何在?如果真的正如韩寒所说的“为了明天的荒废”,把一大把的时间砸在以后不会有接触或有成就的学科上,我宁愿选择放弃,不过我被家人和传统思想两座大山压住确实是不敢喘大气。每次在闲外之余,翻翻小说,总被家人误以为是不务正业,要多看看语文书,背背英语单词。《穿着棉袄洗澡》文中有提到一句话,“记得有句话,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这说得难道不真实吗?你有听说过有谁在高中还捧着本初中的书说在那回味初中知识的,发生率几乎为零的事却硬被拿来作要孩子认真的“正当理由”。学了六年的英语,口语还不如一个英国六岁小孩说得顺溜。前几天出了趟远门旅游,碰到好几个外国导游,只看到他们嘴在那张着。穿着棉袄洗澡可笑,但更可笑的是人们不知目的,将所有叫做知识的“知识”一并吞了。当然也不能为了一个目的放弃所有基础,韩寒对这种人用了另一种比喻,“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这里我并不是学什么大文豪批判应试教育的不好,或许这可以挑选出这种背景下的人才,我只是希望能给我们有多一些选择,能有专攻,不要到了大学才这么细致,否则之前的十几年中或许有三分之一便在那打水漂了。不要穿着棉袄洗澡,也不要光着身子洗澡,要适中,至少要穿条小裤头,你说对不?
《洗澡》读后感6我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猪洗澡。从前有个森林,小猪在森林里走路不小心摔在了泥汤里。小猪回到家,猪妈妈看见了以后,对小猪说,你要洗干净了才能出去玩,小猪不听话就悄悄的跑出去了,小猪想和小羊玩他就去了小羊家,小羊觉的小猪很脏她就不和小猪玩。小猪还想和一岁的小猫玩他就去了小猫家,这时猫妈妈正在给小猫洗澡,小猫洗完了澡小猪对猫妈妈说:“我想和小猫玩一会儿行吗?”猫妈妈说:“你要和小猫玩,如果你把小猫弄脏了,还不是把我的辛苦白费了吗?所以才不能和小猪玩。”
小猪在大树下伤心的哭了,牛阿姨看见了小猪问他为什么哭?小猪就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牛阿姨,牛阿姨说:“原来是这样啊,你先回家洗个澡,然后他们都会和你玩的。
小猪回家洗了澡,洗的干干净净以后,它又出去和小羊、小猫玩了,他们玩的可开心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爱干净,讲卫生是很重要的,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不爱干净不讲卫生的话,小心你的朋友也不和你玩哦。
出差回来看了孩子的读后感,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感谢学校和乌老师的辛勤付出,当然,孩子写的读后感在语言和用词方面还比较稚嫩,基本上我和他母亲没有进行改动,毕竟是孩子自己亲手打的第一篇博文,希望老师多指正,谢谢。
《洗澡》读后感7杨绛先生以103岁的高龄完成小说《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引起了文学、文化界的关注。为自己的小说写续集,这在文学界是比较少见的现象。这位著名作家,这位百岁老人为什么一定要为自己的小说写续集呢?
在《洗澡之后》前言中,杨绛先生说到了其中的缘由。她说,(《洗澡》)“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但是,有人却“糟蹋”了这种友情,“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而在《洗澡之后》最后的“结束语”当中,在杨绛先生讲完了这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之后,再次带着些负气与得意的口吻说:“许彦成与姚宓已经结婚了,故事已经结束得‘敲钉转角’。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了!”想想杨绛先生写这句话时的神情,大约宛如一个聪敏任性且有些狡黠的小姑娘。显然,从杨绛先生的表述中可见,她是为了让“纯洁的友情”保持下去才为《洗澡》写续集的,或者说,她是用《洗澡之后》来证明:“纯洁的友情”不独是存在的,而且还是可以长久的。
杨绛先生的《洗澡》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以“三反”运动为历史背景,描写了新中国初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或高尚,或卑劣,或清高,或萎缩,或敦厚,或势利的种种形象。其中美丽、娴静的大家闺秀姚宓和本分、高洁的已婚教授许彦成相互欣赏,但却始终保持在“不逾礼”的范围。在诸多的人物中,这两个人也是作家着墨较多、更为欣赏的人物。《洗澡之后》延续了《洗澡》中的人物,但是却逐渐淡化了其他人物,而几乎将所有的笔力加诸于姚许二人,更加突出了二人之间情感的自然发展。简单地说,如果在《洗澡》中,二人之间确乎是“纯洁的友情”的话,在《洗澡之后》中,杨绛先生则不顾一切地将这种“纯洁”进行到底了:她为二人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分别为可能成为姚宓男友的罗厚以及许彦成的妻子安排好了归宿,最终让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获得了合法的婚姻,从而,这两个纯洁的人拥有了纯洁的爱情、纯洁的婚姻。这让我们看到:百岁老人杨绛似乎是心无旁骛甚或是固执地要将二人推向幸福的人生。
从艺术的角度言,杨绛先生对人物的这一安排究竟是不是高明,我们暂且不去争论,因为这有待时间的磨砺和检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以为这种选择和安排体现了这位老人对于人性的信念和期待:她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她对“纯洁”的信心,她用这种方式保证了“纯洁”的永恒。或者说,杨绛先生用《洗澡之后》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纯洁的人洗不洗澡自然是纯洁的;真正纯洁的人在“洗澡”中更显其纯洁;真正纯洁的人才有纯洁的婚姻和人生。《洗澡之后》是杨绛先生对“纯洁”的人性、友情的信心和坚守,是她对不论生活如何风雨跌宕,人都应该而且可以美丽、娴静、纯洁的回答和证明。
如果说在《洗澡》中,美丽、纯洁固然存在,但是,她们却只能以及必须和卑微、自私、投机者共存,甚至需要不断地忍受后者的陷害、折磨,美丽和纯洁因此显得脆弱、娇嫩和孤独;在《洗澡之后》中,杨绛先生却坚定而且决绝地将那些卑微、自私、投机者逐一驱逐出她的视野,而将那些美丽、纯洁、高雅聚合起来,让他们同处共在,让他们互帮互助,互相温暖。《洗澡之后》中,不只是两个纯洁的年轻人最终获得了纯洁的爱情,凡是善良的人,杨绛先生都让他们获得了美好的情感:姚太太和陆舅舅、陆舅妈的一见相投与互相关爱,马任之、王正对朋友妻女始终如一的帮助、照顾,罗厚对姚宓兄妹般的深情厚谊……都是因为纯洁而得到美好人生的明证。相反,不善的人在杨绛笔下则无可逃遁:他们要么因为内部的纷争而分崩离析,要么在运动中没有好下场。小说结尾,这些纯洁的人都住进了姚宓家的四合院,在这里,他们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中。我以为,这个完全由纯洁的人组合起来的有着不同姓氏的大家庭,其实就是杨绛先生的“理想国”。
概而言之,杨绛先生的《洗澡之后》要表达的并不是政治运动的残酷,甚至也并不完全是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在她看来,不管什么样的政治运动,其实都只不过是对人心、人性、人品的“检验”,在这些检验面前,善良、高贵者自会出淤泥而不染,卑劣、低俗者也自会欲盖而弥彰。所以,政治运动、社会风云等等,其实只是人性的试金石。她坚信,善良、纯洁是宝贵的,因而也是永恒的,《洗澡之后》正是这位百岁老人对于纯洁高贵的坚守,对于善良美丽的信念,对于幸福丰盈的证明。
读杨绛的《洗澡》
我以前读了她的小说《我们仨》,以及散文《干校六记》等,平实朴素的文字里,不乏幽默风趣。 那是一种平实、干净而充满天机的文字,成熟但不世故 。最近,听了喜马拉雅的读书《洗澡》,回味无穷,欣欣然买了一本书,挑灯夜战,读起来。
《洗澡》是杨绛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解放后对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思想改造,泛指“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俗称“割尾巴”,“脱裤子”。但知识分子的耳朵娇嫩,干脆把这种称法改作“洗澡”,其实质就是给他们“洗脑筋”。
北平国学专修社创始人姚骞正当年时心脏病猝发离世,老婆中风瘫痪,女儿姚宓不足二十,辍学归家,服伺母亲,在专修社当一名图书管理员。
这个社不仅仅专修国学,社里人员研究中外古今的文学,许多是专象家和有名的学者,有海外归来投奔光明的许彦成和杜丽琳夫妇,原大学副教授丁宝桂,法国文学专家朱千里,俄罗斯文学专家傅今和他的作家夫人,以及留过洋,在一所不出名大学当教授的精明的余楠,以及大学毕业生罗厚,姜敏,专业军人陈善宝等一帮人。
小说前半部讲了外文组姚宓跟学识渊博的组长许彦成,杜丽琳分一组,姚宓和许彦成清高自负,在工作中,没有品尝过爱情的许彦成对姚宓,心生爱慕,但是,猎犬似敏锐的妻子杜丽琳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俩,两人克服内心火热的爱情,发乎情而止于礼,理智抑制双方的情感。
而同时,避免不了世俗的名利争斗,余楠和施妮娜,姜敏等人,溜须拍马,拉帮结派,看到姚宓组成绩进步,就想办法,骗出姚宓的文稿,想打击压制。
另外,朱千里和罗厚为人尚且正派,但工作吊儿郎当,不踏实,偷工减料。
在这前半部分,大家沉浸在各自的小世界,小秘密里,看似轻风细雨,日常琐碎。但是,知识分子身上某些自私思想都暴露无遗。
在后半部分的三反运动中,知识分子各个开始自我检讨,谈出身,爆隐私,扣帽子,越丑越形象,检讨得越彻底感觉显得越真诚。每个人迫不及待跳进澡盆, 彻头彻尾地清洗自己的内心,出来就如经烈火烧练的黄金,杂质都已炼净,通体金光璀璨。
运动中,所谓洗澡,其实也都不是出于真诚的自觉自愿,想痛彻感悟,改变自己,所以,洗澡只是强势运动下的一项任务的完成。真正的改造和自省,也就不得而知了。
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现代人,生活在世俗的流金岁月里,内心充斥着一切的金钱和名利,平时输于内心省视,就像房间几日不扫,不免蛛网尘埃,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打扫干净,或身上污手垢面,跳进澡堂,彻底清洗,出来便一身干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