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600字左右《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这...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600字左右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李老师点评:
小作者围绕《中国历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发表感想,对黄道婆这位历史人物进行了歌颂。感情真挚,行文流畅。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有一点不足之处在于,小作者就故事谈故事,视角不够开放。建议在写作之前,要静下心来,列好提纲。
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 2006-12-19 14:19:00 | By: Hmily ]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怎么样
我来推荐吧,首先我想说个人写东西终究是有错误的,当年明月的错误也是非常之多的。
春秋战国确实没什么好推荐,所以就看那个什么潇水的著作吧,虽然他想写的有趣,但无奈水品不够,但是写的还是可以的。《原来这才是春秋》这本书的作家最后好像不写了,但也可以看看。实在不行可以看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一样都是文言小说,有许多文学改造,但看一遍你就懂了个大概,这点也类似三国演义。专业的就是杨宽的战国史之类的著作了
秦的话可以看看《大秦帝国》,特别推荐小说曹三的《李斯与秦帝国》,当然这本小说虚构的很多,几乎都是虚构,但是写的很有秦朝的感觉。
汉的话,月望山东的《那是汉朝》我看过,写的一般,错误比明月还多,另外还有曹三的光武帝的书《嗜血的皇冠》
另外,很多人把秦汉合起来写,可以看的也有不少。不过大多比较专业,比如你可以看程步的书,不过他写的比较颠覆啦,初学者最好不要看,里面的韩星项羽都被他证明的很菜。另外还有李开元写的秦汉也比较推荐啦,小说就是日本司马辽太郎的《刘邦和项羽》。专业一点的就是史记了,这个就看一些精彩的篇章就好了比如相遇韩信刘邦的本纪列传。
三国时期就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有紫金山的《曹操大专》,小说就是《卑鄙的圣人曹操》。专业一点可以看吕思勉的三国史。写的很好
南北朝好像比较冷门吧,这个你要自己去看一下天涯论坛,里面写南北朝的也有不少,自己找自己喜欢的吧。专业的我就不推荐了,因为南北朝确实比较乱
隋唐基本连载一块写的,想血腥的盛唐。大唐风云,唐史并不如烟之类的有很多,也还可以,特推小马连环的两本初唐的和唐末五代的书。专业一点的比较多,特推日本写的一些,还有外国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写的非常奢华,也很专业,本国也有很多,就不介绍了。
宋朝就是《如果这是宋史》,因为好像别的就没有什么好推荐的了。另外还可以看袁腾飞的《塞北三超》和《两宋风云》,但是他的我实在不怎么推荐。错误忒多。专业的话就是宋史学家王曾瑜等人吧比如王的岳飞大专,外国尤其是英国人很喜欢宋朝,也写了很多文章,国内还有比如《行走在宋朝的城市》等等。
元的好像不多。专业通俗的只有成吉思汗转了吧、
明不多说,专业一点的看吴晗的著作,还有《张居正大专》
清的话,就是《别笑,这是大清正史》吧,专业一点的是《细说清朝十二帝》,另外阎崇年书的可看可不看。
另外有两本穿越小说据说不错,《窃明》,《新宋》。有兴趣看看吧
最后推荐一些别的专题和同事。比如吕思勉的中华史,比钱穆的《国史大纲》看起来简单一些,(易中天现在好像也写中华史,不知怎么样)另外还有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可以看看,很薄。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和他的资治通鉴翻译还是收藏吧,错误不少。专题的话可以去读一下百家讲坛的一些教授比如王立群或者蒙曼等等
还有漫画可以看看《王者天下》,香港的《天子传奇》,将三国的《火凤燎原》《苍天航路》。还有《长安幻夜》(这个里面的八重雪我非常喜欢的)
就这么多吧,有什么问题再问我。楼主我可是纯手打阿,很辛苦的,打了好久的,你一定要给我分啊。
2.想了解中国的历史读什么书好补充: 作者: 樊树志 副标题: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i *** n: 7101050506 书名: 国史十六讲 页数: 28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定价: 32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4 《国史十六讲》:极好的中国历史入门书籍 中学时历史学得比较好,标志就是考试常得100分。
当然,那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种运动的年代和意义背得滚瓜烂熟,考起试来自然会得心应手。后来选择了理科,进入大学,毕业后专心于软件技术,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远离了人文学科,不再仔细体会鲁迅的文章中省略号的六重含义,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背景。
后来随着走上管理岗位,开始对历史等人文学科产生兴趣,从清朝入手断断续续地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如《正说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并对《汉武大帝》等历史剧情有独钟,但一直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完整认识,直到读完这本《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是作者在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成稿,采用专题的形式,以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为主线,概略性地介绍了从中国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闭关自守的过程,其中对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变迁、文化发展、社会特点等方面的提纲携领的介绍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延续性,从而避免过多地陷入到细枝末节当中。
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书中所说,泱泱大汉得益于秦的奠基,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了引用《史记》等经典历史著作外,还较有针对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亚洲史》、《中国人口史》、《中国制度史》多本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显示出作者作为一个历史教授的严谨和博学。
如果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并希望所有了解,《国史十六讲》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入门书籍。 读罢全书,笔记如下: 1. 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
其代表是儒家和道家学说,都产生于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儒家侧重强调稳定社会,个人的行为应该合乎群体的规范,应该“克己复礼”,因而为后代的统治者所采用;道家侧重强调内心的和谐,追求消极无为,顺其自然。
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社会的矛盾。 同样,唐朝的古典诗歌非常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高宗李渊喜欢诗歌,因而在刚刚形成的科举制度中加试诗赋,为擅长写诗者提供入仕的正途,至盛唐时以诗赋取士更见推重。
2. 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宋朝 在大部分人的知识体系中,提到宋朝时总想起偏安杭州的昏庸皇帝赵构和屈死的“精忠报国”英雄岳飞。但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一扫贵族阶层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统治阶层,其比例超过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历代之最。宋皇帝赵恒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诞生于宋代,并由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印刷术在知识传播方面,火药在战争上,指南针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
这些变化促进了15世纪、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在宋代,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学术上,朱熹在程颢和程颐的基础上完成了儒学的二次复兴。同时,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孝义之家---后人称之为义门,影响最大的当推浙江浦江县的“义门郑氏”,依靠一部以朱熹家礼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不仅维系了大家族内部几代人的和谐共处,而且维系着大家族和乡邻之间的和谐相处,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
3. 中央之国的盛衰 曾有人言,中国人不懂得利用老祖宗的遗产,只知道把指南正的技术用来制造罗盘,把火药技术用来制造鞭炮。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客观的,火药早被用于制造火枪火炮,指南针也已用于航海,这里的关键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中央之国”,甚至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和大臣们都没有征服世界的愿望。
在明朝,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被运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流向了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郑和比西方人早一个世纪开始大航海的尝试,先后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要“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而没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的雄心和野心。
也正是因为中国的富庶,使得西方列强一直垂诞于中国,并在后来大举入侵由于闭关导致军力落后的清王朝。 4. 其它有趣的知识 中国历史的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封建”一词来源于周朝的封帮建国。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七十一家诸侯(其中五十三家与周天子同性姬),用同性诸侯构筑起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
这与今天的封建主义、封建社会已经大不相同。 坐凳子。
3.谁能告诉我《中国历史》这本书的简介啊简介: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涌现了无数英雄,演义了多少朝代。为将中国历史一一说清,历史学家用毕身精力著书立说,编写《中国通史》,目前见到的就有范文澜、白寿彝、周谷城、蔡美标等分别编著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体例庞大、考证严谨、史料丰富,动辄厚厚十几卷,吓退许多没有耐心的读者。此外,还有历史通俗读物,最有名的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虽然读起来轻松愉快,但亦史亦说的方式,只能起到了解中国历史的作用,不能把它当正史看待。
正当我们寻找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历史读物时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既是严谨的正史,又读起来轻松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此书一出版,立即获得读者的肯定,已经添印多次。
这套丛书最主要部分由台湾著名学者黎东方著述,分别是《细说秦汉》、《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所缺部分,另有学者补上:沈起炜著的《细说两晋南北朝》、赵剑敏著的《细说隋唐》、虞云国著的《细说宋朝》,这样,上自秦汉、下止民国,将几千年中国历史细细说来。
学者黎东方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就向群众讲述历史事实,会场内听众踊跃,轰动一时。自离开大陆后,经常往返于台湾与美国,或执教某一大学,或潜心研究学问。先后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细说先秦史》、《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一直细说到民国的肇造。黎东方教授的《细说》深入浅出,是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黎东方教授对各个朝代的历史事实与现象,透过其表面而洞察其底蕴,并探明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在融会贯通的理解之后,才笔之于书。阅读《细说》,会发现黎东方教授具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左右逢源、曲汇旁通。
呵呵~
中国历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6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历史读后感600字1
我就读了这么一本经典的书籍《中国历史故事集》,爸爸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果然,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春秋战国故事讲到了三国故事,而且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生动的四字标题,比如说:晏子使楚、完璧归照、三顾茅庐等。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虽然有时我会嫌她唠叨,但渐渐地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都是为了我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这本书里我喜欢的故事还有晏子使楚,说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用他的机智,巧妙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华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
中国历史读后感600字2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历史,让我们在历史盛衰中吸取教训,做到知史达变,鉴之往来。我便翻开《中国历史故事集》,学习那些伟人,在每一篇失败的故事当中吸取教训。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一套未完成的书籍,里面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有一个四字词的小标题,如:千金一笑、一呜惊人、宁死不屈……
让我最难忘的一篇故事就是《“仁义”大旗》这篇故事。这篇故事主要是讲秦穆公要做霸主,齐国的国君还由宋襄公来立,楚国和郑国反对,宋襄公决定先出去征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楚国立马对付宋国。宋襄公一心认为空讲“仁义”就可以当霸主,处处让着楚国,讲“仁义”。结果兵力不足,回了睢阳。
我觉得,打仗不是一件好事,能和平共处必然最好。但是,如果当你决定了打仗,就要狠下心来,打个胜仗;如果当你决定了和平共处,就要讲“仁义”。照宋襄公的讲仁义的打仗,是不可赢的,因为两者不能共存。文章中有一句话我很赞同:“要打仗必须利用一切的办法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如果怕打伤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苍白的就不抓他,那还不如让他抓去!”
当今社会竟争激烈,假如你要面试这份很好的工作,又怕入选了朋友不高兴,那还不如不工作。我觉得,只要是自已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办法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
我们不能学习宋襄公的观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想方设法地争取到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中国历史读后感600字3《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记叙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的历史故事,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少儿读物作家——林汉达编写的。
书中的一些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如《老马识途》《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也有好多故事是我第一次阅读,如《“仁义”大旗》《取经求佛》《豆粥麦饭》……这些故事图文并茂,读起来浅显易懂,我一打开这本书就废寝忘食地看了起来。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俩一起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资多,却体谅管仲家里穷,反而拿的钱少;他们还一起打仗,管仲为了能奉养多病的老母亲,冲锋时排在后头,退兵时又跑到前头,别人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极力为他分辩;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逼死了公子纠之后,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而成了他的副手。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情谊简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人与人之间就要像他们一样,相互体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我们要像鲍叔牙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问题。我们更要学习鲍叔牙的大将风度,他虽然是帮助公子小白当上国君的功臣,却甘愿把相国的位置留给才华更加出众的好友——管仲。这是一份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情谊啊!
齐桓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人宽宏大量,虽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为了齐国的利益,却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是啊,没有齐桓公的弃忘前嫌,哪来齐国的全面兴盛?没有齐桓公对管仲的充分信任,管仲哪能积极改革、大展拳脚?一个斤斤计较、生性多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因此,我们也要胸怀宽广,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活才会更加多彩。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