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记事读后感600字初一(初中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 2023-12-19 16:57: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600字时至春节,屋外,风呼呼作响。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虽然故事背景是残酷的战争年代,心里竟是暖暖的,为着那些平凡而可爱的农...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600字初一(初中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600字

时至春节,屋外,风呼呼作响。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虽然故事背景是残酷的战争年代,心里竟是暖暖的,为着那些平凡而可爱的农民。
邢兰便是其中的一位。
他仅仅三十二岁,可是黄蒿叶颜色的脸上铺着皱纹,说话不断喘气,像是有多年的痨病,身材矮小,还不到五尺,从小到大,因为穷,因为饿,长成了令人可怜的模样。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哀声叹气过’,而是积极地参加抗日工作,他天天在山上跑,为我背柴烧炕。一天,‘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欢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那时乌云笼罩着华北平原,日寇铁蹄践踏着美丽的家乡,一个赤着脚穿着单衣在饥馁寒冷中长大的农民,面对着战争和杀戮,不哀叹,不愁苦,更没有苟且偷生,困顿中选择奋起,荒凉中选择平和。这是何等强大的煮滚的内心,沸腾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我不由的想到了作家茹志娟在《百合花》中写到的那位小伙子,在一九四六年的中秋夜,他的怀里揣的是饭团和硬馒头,行走在山路上,步枪筒里却插上几枝树根和野菊花。在隆隆炮声中,在鲜血和牺牲面前,又是一颗怎样的热爱生活的心,才会把枪杆装饰成如此模样?
其实,这样的人不仅仅出现在作家的笔下。生活中也有,我的姥爷便是其中的一位。
母亲告诉我,姥爷是个打过仗的人,不过没有明确是什么战争,可我从来不怀疑这一点,因为八十来岁的人,高高的个子,身体非常硬朗,走起路来脚底下就像踩了风一样,每次我们跟在他后面就必须一路小跑。农闲的时候爱背个箩筐到处拾荒,比如遗漏在田野里的玉米棒子,掉在地上的红红的辣椒,还有埋在土坷垃里的半截红山药和大白葱,在姥爷的眼中都是宝。
秋收时节,他就去小姨家帮忙。那时,金黄的玉米棒子堆满了大大的院子,姥爷偌大的身子坐在玉米堆上,一剥就是一上午,从来不喊腰疼也不说腿疼,手里麻利的令人瞠目。日上正午,站起来利落的扑扑身上的尘土和玉米须,背上自己的大箩筐,迈着大步子,手背在后面,朝院外走出去,因为姥爷家和小姨一个村子,所以从来不在她家吃饭,一边走,一边高声哼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就像小松树四季常青’。几年之后,隔壁堂嫂是这样给我们姐妹说的:‘你们都不知道,老爷子那个唱着歌的高兴劲。’应该是多大的热情,才感染了漠不相关的其他人。
姥爷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去世的,到现在近三十年了,我想那个时代的老人,应该吃过不少苦,经历过我所不能想象也不能理解的艰难,可是,至今一想起姥爷,便是那个劳动之后唱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姥爷,坚韧,乐观,还有一颗和邢兰一样平凡外表下包裹的热腾腾的心。用今天的流行语姑且矫情的表达为那份诗意与远方,而姥爷他们所有的苟且,能同于今日诗人所感慨的苟且么?那是战争,苦难,是度日如年。
不由得对瘦小的爬上树梢吹口琴的邢兰对那个用野菊花点缀枪筒的腼腆小伙对历尽生活磨难依然高歌的姥爷肃然起敬了。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

《白洋淀纪事》文中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从而用无邪的文字勾画出时代的未来,用文学之美来表达普通人的心愿。

白洋淀纪事600字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这本书——《白洋淀》,作者蔡楠,他采用了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的短篇小说文集样式,也就是小小说的文学样式,记录了1963年白洋淀的洪水时期,一直到2021年的故事。作者被称为了“荷花淀派”新时期继承人。

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用“鸟”、“鸬鹚”、“荷花”、“芦苇”、“白洋淀的水”来表达物与主人、动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叙述了一段段生死离别的故事。故事也讽刺了人性的贪婪和对环境的破坏,以及白洋淀对水的需求。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水家乡》,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我是一只野生的鸬鹚,白洋淀是我们候鸟的中转站。可那年我被陈渔夫的渔网逮住了。我啄瞎了他的左眼,留在了白洋淀,而他成了陈瞎子。我时刻等待机会报复陈瞎子,那一年他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白鸬。我留了下来,我们生儿育女,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几年后,陈瞎子成了白洋淀有名的鹰王,他娶了媳妇,有了一个双目健全的儿子。陈瞎子的好日子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结束了,就像他的老婆生完第四个孩子后突然病死一样,水干了,鱼净了,我们没有了用处。那一年,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陈瞎子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独眼里滚下了混浊的老泪,就在不远的地方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他抚摸着我的羽毛叫我回南方,淀里建了个旅游岛,你再不走就会被我卖到那里被游人观赏。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开始了不曾有的飞翔。我终于没有飞出白洋淀,我找不到从前的野性,我已经融入到这片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愿意做白洋淀的最后一只鸬鹚,一只等到水的到来,一直等到鱼的到来,后来我成为了一只长脖子老等。

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戳动了。我想对这只鸬鹚说:

2021年,这一年不一样,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经保定市徐水区瀑河水库向白洋淀生态补水,白洋淀水满鱼肥,你可以尽情徜徉,因为你南方老家的水来到了现在的北方家乡!

600字白洋淀纪事读后感

在这一本书里,全部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小故事。当时,白洋淀以及周边地区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与折磨。在这如此困难的年代里,白洋淀里面的人们日子过得十分凄苦,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祖国、对民族的无比忠诚,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未来有着的无限希望。他们有些人离别亲人,主动参军,打击敌人。有些人身处后方却用各自的办法努力为抗日事业作出贡献,比如干部群众互帮互助,热情招待负伤的八路军,认真开导落后分子等等。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国家日渐繁荣。作为这个国家的每一分子,我们要对祖国充满热爱,要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了读《白洋淀纪事》这本书,我特地查了一下。白洋淀原本是冀中平原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小地方,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地方的存在。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抗日的星星之火正在悄悄蔓延。

说到中国的抗日英雄,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像杨靖宇、张自忠那些抗日将帅,或像白求恩、赵一曼那样的传奇人物。但是,像白洋淀里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男女老少,没有人去描述他们,也没有人去记载他们。他们每一个人固然都微不足道,但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对革命有着不灭热忱的人们,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正是千百万这样的普通大众,才使我们的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依然生生不息。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

一次见到这样与众不同的著作,一下子就知道那些名流作家为何把孙犁捧得如此之高了,确实,这本书带给了我不同的感受,作者的笔墨都用在刻画人物和记录琐事上了,很少有过描写残酷战乱的场面,在那样的年代,孙犁果真非常乐观。

翻开书,好像走进了一个个细微励志的故事里,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但真的看不见杀生抢掠的画面,抗日精神就是从作者笔下那一个个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走进《老胡的事》,你会被梅的秀丽所吸引,走进《荷花淀》,水生嫂对丈夫的支持和妇女们勇敢值得钦佩,走进《芦花荡》,老头子的好强能干,机智自信令人震惊;走进《藏》,你会了解浅花有多能干,走进《光荣》,你会认识到秀梅的体贴、细心,走进《村歌》,双眉的正义、志气,好胜蛮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吧,从这些农村妇女的身上就流露出许可多贵的品质,而作者也正是抓住了这些来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整部书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冀中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为了让在外边抗日的丈夫安心抗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和蒋介石军队,一力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并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实则不易。那些处在战争背景下的人们,虽然深受战争的威胁,但是他们的心灵世界却充满了美的存在,这些美好的人物,和白洋淀美丽的景象一起为我们造就了一幅幅白洋淀画图。他们看起来貌不惊人,普普通通,可最后却成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英雄,给人以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本著作让我震惊,也十分感动,受益匪浅。妇女们都能拿起枪来战斗,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同样成为祖国的光荣!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5篇

《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一本描写抗日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1

这个暑假,我读完整本《白洋淀纪事》,让我对那个时代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小时候因为不明白时代背景,只记得八路军战士的勇敢与敌人战斗,却忽视了蕴藏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力量,他们虽不是驰骋沙场的战士,但他们正是依靠自己的团结、顽强,帮助八路军渡过难关,打败日寇。

当时的妇女在家也就是织布、烧饭,男人们都外出打工或打仗,水生就是其中的一员,是游击组长,为了不让敌人安上据点,他报名参加了地区队,水生嫂知道,她劝不动水生,只能简短叮嘱几句,但可以看出她的难过与不舍。过了几天,几个妇女聚在一起,嘴上说着不想去看他们,可还是准备了衣服。她们偷偷划着一艘小船到了马庄,可并没有找到他们,于是失望地回去了,其实,更多的是担心,怕他们已经牺牲了。这时,她们看到了一艘大船,是日本人的。她们拼命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炮。她们害怕进了敌人的老巢,可再仔细一看,是她们的丈夫。等战士们击败敌人后,去打捞着战利品。

巾帼英雄们配合子弟兵,出入在那芦苇荡。从水生嫂到孙犁,他们都是农家妇女的形象,到后面妇女机智掩护,再到最后上战场,所有细节处理到位。荷花淀美轮美奂的意境,既让人见识到了当时妇女们的辛勤劳作,也凸显了女性的纯洁、宁静、深沉、温柔。

读完《白洋淀纪事》,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英雄人物与事迹,只有平凡的农民与村级干部的互助互利,落后分子与积极分子的矛盾,以及游击队员对家乡的思恋……硝烟四起的时候,人人都拿起了武器,人人都成了战士,正是他们赶走了侵略者。

如今,岁月流逝,但请记住他们平凡又伟大的事迹!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2

静坐在窗台边,感受着阳光的气息,沐浴着玫瑰花的清香,伴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开始了《白洋淀纪事》之旅。

此书作者是荷花淀派开山鼻祖——孙犁,他原名叫孙树勋,创作过《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被当代著名文学家茅盾称之为“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孙犁的一生十分曲折:少小家贫,因为读书成才,后经历“北漂”,开始了“白洋淀生活”最后1937年在鲁迅艺术学院任职。

《白洋淀纪事》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冀中平原为背景,反映了人们“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精神。“九·一八”事变以来,(这里)就屡屡感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卢沟桥事变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这个地区。这是敌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带国土,仓皇南逃。而在D的领导下,各地人民顽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反抗日本侵略者这一部分,主要讲了这样一支队伍①:他们依仗着芦苇丛的掩护,凭着自身的水性用着大杆枪,与敌方交战70余次,消灭日寇上千人,他们以血肉之躯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打倒了日本小鬼子。因为作战时枪上总爱插一支雁翎,所以命名雁翎队①。还记得雁翎队命名者侯卓夫当时被敌军包围,他知道许多关于雁翎队的秘密,为了不让敌人得逞,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他出人意料地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牺牲时年仅28岁,令人叹息不已。

在白洋淀,像侯卓夫这样不向敌人屈服、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铸就了白洋淀“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内涵。

昔日的白洋淀,积淀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动力,今日的雄安新区昂首阔步,正传承着白洋淀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气息,续写着白洋淀的传奇和不朽。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3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为背景,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和军民之间的友爱;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书中讲到了日军和汉奸对百姓的迫害;讲到了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游击队;讲到了人民对八路军的帮助和依赖;讲到了百姓们对改革工作的支持……

此书中有一章,我印象很深,名叫《村歌》,其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双眉。双眉多才多艺,会干农活,能当领导,而且还参加了剧团,唱得一嗓子好戏,还能编写剧本。至于她的性格呢,有缺点——好胜。

领导人时总爱给人下死命令,不服从她就生气,弄得大家都很怕她,怨声四起。再加上她好说笑,好打闹,好打扮,闲话就来了。她又没有民心,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流氓”“破鞋”,村里整组时就决定把她撤了,不让她参加生产组了。幸好老邴来了,他帮助双眉回到了生产组。

双眉被编到了一个“落后组”里,领导一群落后点的妇女。大家都觉得这个组弄不了多久,双眉却不服气,还要挑战全村认为最棒的李三互助组。很快,双眉的组组织起来了,刚开始发生了不愉快,但双眉记着老邴对她说的,要改掉强迫命令的习惯,积极地去开导、动员大家。渐渐地,这个小组团结起来,厉害起来,人们对双眉也大有改观了。文章结尾,伤员们想看戏,有人问:“谁来演啊?”立刻就有人说:“双眉呗!”可见双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了,我也很为她感到开心。

我之所以喜欢双眉,是因为她不服输的心态感动到了我,面对人们的谣言,她选择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也会改正身上的错误。试问这样一个聪慧能干又知错能改的姑娘,谁不喜爱呢?

其实不只是双眉,书中许多妇女都是这样的。她们聪明能干,丈夫参军后担起了家中的重任,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还要做地里的农活;她们识得大体,家里人参军不反对,只是在心底默默挂念,支持共D的改革政策,斗地主,上冬学;她们善良朴素,八路军来了总是好吃好喝好住地招待着,即使自己在啃硬馍馍,伤员来了也是细致入微地照护着,让人感到心底一暖。

这些农村的妇女们是十分平凡的,也许过了三代,人们就会忘记了她们的名字。但平凡并不能阻止她们为抗日事业,为国家的未来做出奉献。政治书上说:“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也要学习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妇女,学习她们朴素的作风;学习她们逆境中求生的坚韧意志;学习她们为他人着想的奉献精神,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4

在这一本书里,全部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小故事。当时,白洋淀以及周边地区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与折磨。在这如此困难的年代里,白洋淀里面的人们日子过得十分凄苦,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祖国、对民族的无比忠诚,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未来有着的无限希望。他们有些人离别亲人,主动参军,打击敌人。有些人身处后方却用各自的办法努力为抗日事业作出贡献,比如干部群众互帮互助,热情招待负伤的八路军,认真开导落后分子等等。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国家日渐繁荣。作为这个国家的每一分子,我们要对祖国充满热爱,要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了读《白洋淀纪事》这本书,我特地查了一下。白洋淀原本是冀中平原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小地方,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地方的存在。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抗日的星星之火正在悄悄蔓延。

说到中国的抗日英雄,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像杨靖宇、张自忠那些抗日将帅,或像白求恩、赵一曼那样的传奇人物。但是,像白洋淀里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男女老少,没有人去描述他们,也没有人去记载他们。他们每一个人固然都微不足道,但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对革命有着不灭热忱的人们,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正是千百万这样的普通大众,才使我们的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依然生生不息。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5

在冀中平原上,有一个小村庄,叫白洋淀,那里的芦花做席子格外的好。就在这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抗日的烽火正悄悄蔓延。

《白洋淀纪事》里面没有什么英雄人物与事迹,只有平凡的农民与村级干部的互助互利,落后分子与积极分子的矛盾,以及游击队员对家乡的思恋……平静的日子却掩盖不住人民解放前生活的苦难与凄凉,以及解放后艰辛与欢乐。

董存瑞炸碉堡固然可歌可泣,黄继光堵枪眼也的确让人感动;狼牙山五壮士的奉献自然更让人深受震撼。可是,革命的胜利,绝不是单单建立在这些英雄身上的,而是建立在数百万人民子弟兵身上的,是建立在艰苦奋斗,对革命有着不灭热忱的游击队员身上的,更是建立在成千上万的因帮助解放军而受苦受难却依旧热爱共产党的人民身上的。

如果说英雄们是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驱散了四周的阴霾;那么觉悟了的人民群众就是缓缓升起的朝阳,更是让黑暗无所循形。他们固然微不足道,思想也未必那么进步,但千千万万的群众,就能对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白洋淀纪事》,就是讲述了千千万万小人物事迹的一本书。没有人描述他们,也没有人想到要去记载他们,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怡然自乐。但是,一到山河破碎,硝烟四起时人人都拿起了武器,人人都成了战士。就是这些英勇抗战的前辈,还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祖国。

革命也走过弯路,根据地也被扫平过,但是在幕后的人民却从不会放弃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台上演员的表演如此精彩,是因为幕后众多的群众支撑这帷幕;我们记住了演员的名字,难道就该忘记群众的艰辛吗?

如今,百岁老人们都挡不住时间的流逝。但是,请不要让他们平凡又伟大的事迹,胆怯又英勇的精神,随着时间一同逝去!请记住他们,这些给了我们新生活的伟大的老前辈!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初中

《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描写抗日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初中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供参考。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800字

一种名为“淳朴”的精神

本书讲述了抗日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的白洋淀,有着真诚的人民和无畏的战士。面对日本军队的攻击和“扫荡”,白洋淀人民英勇地反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留下了生机,重创了敌人军队。

这本书虽然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却也写出了人心的真诚、人民的淳朴和精神的进取。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邢兰的淳朴,他是鲜姜台的农民,虽然他家很困难,孩子都没有裤子穿,可他依旧无私地帮助其他人。而且,他从来不会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他身上的那种淳朴让人十分感动。

他这种精神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时候,那里的人几乎都如邢兰一般,有爱心又淳朴,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助,有事情也会义不容辞地去帮忙,而且晚上几乎可以不关门。

记得有一回,我和刚刚下班的外公一起坐上三轮车,然后回到了家,可是,刚刚回来的外公就听见隔壁有人病倒了,就全然不顾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体,以及没吃晚饭的事实,将我交给外婆后,开着三轮车便赶到了隔壁人家的门口,然后带着那位生病了的邻居,全然没有察觉到山那一头渐渐落下的夕阳,急匆匆地开向了医院。

……

第二早上,我醒来时,便听到外公外婆在谈论那位邻居的事,虽然听不太懂,但是从他们的话中我大概可以知道,那位邻居已经没事了。而且后来从外婆口中知道了,外公是昨天晚上一直等到晚上十点多钟,那位邻居病情好转过来之后才回来的。

那时的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外公要对邻居那么好,自己连晚饭都不吃却赶着去帮助别人,现在我明白了,这是邻居之间最为淳朴的关系——友谊,大家都能因此为他人,这是人内心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在这个喧嚣浮华的世界,我们已经被那五光十色的欲求迷惑太久,早就忘记那如白开水一样洗练的简单淳朴。当我们重拾这份纯粹,我们就会找回曾经那个无限简单的自己。

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要将这种名为“淳朴”的精神从我们内心最深处给挖掘出来。

初中白洋淀纪事读后感

静坐在窗台边,感受着阳光的气息,沐浴着玫瑰花的清香,伴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开始了《白洋淀纪事》之旅。

此书作者是荷花淀派开山鼻祖——孙犁,他原名叫孙树勋,创作过《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被当代著名文学家茅盾称之为“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孙犁的一生十分曲折:少小家贫,因为读书成才,后经历“北漂”,开始了“白洋淀生活”最后1937年在鲁迅艺术学院任职。

《白洋淀纪事》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冀中平原为背景,反映了人们“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精神。“九·一八”事变以来,(这里)就屡屡感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卢沟桥事变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这个地区。这是敌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带国土,仓皇南逃。而在共D的领导下,各地人民顽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反抗日本侵略者这一部分,主要讲了这样一支队伍①:他们依仗着芦苇丛的掩护,凭着自身的水性用着大杆枪,与敌方交战70余次,消灭日寇上千人人,他们以血肉之躯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打倒了日本小鬼子。因为作战时枪上总爱插一支雁翎,所以命名雁翎队。还记得雁翎队命名者侯卓夫当时被敌军包围,他知道许多关于雁翎队的秘密,为了不让敌人得逞,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他出人意料地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牺牲时年仅28岁,令人叹息不已。

在白洋淀,像侯卓夫这样不向敌人屈服、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铸就了白洋淀“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内涵。

昔日的白洋淀,积淀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动力,今日的雄安新区昂首阔步,正传承着白洋淀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气息,续写着白洋淀的传奇和不朽。

初中《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

第一次见到这样与众不同的著作,一下子就知道那些名流作家为何把孙犁捧得如此之高了,确实,这本书带给了我不同的感受,作者的笔墨都用在刻画人物和记录琐事上了,很少有过描写残酷战乱的场面,在那样的年代,孙犁果真非常乐观。

翻开书,好像走进了一个个细微励志的故事里,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但真的看不见杀生抢掠的画面,抗日精神就是从作者笔下那一个个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走进《老胡的事》,你会被梅的秀丽所吸引,走进《荷花淀》,水生嫂对丈夫的支持和妇女们勇敢值得钦佩,走进《芦花荡》,老头子的好强能干,机智自信令人震惊;走进《藏》,你会了解浅花有多能干,走进《光荣》,你会认识到秀梅的体贴、细心,走进《村歌》,双眉的正义、志气,好胜蛮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吧,从这些农村妇女的身上就流露出许可多贵的品质,而作者也正是抓住了这些来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整部书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冀中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为了让在外边抗日的丈夫安心抗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和蒋介石军队,一力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并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实则不易。那些处在战争背景下的人们,虽然深受战争的威胁,但是他们的心灵世界却充满了美的存在,这些美好的人物,和白洋淀美丽的景象一起为我们造就了一幅幅白洋淀画图。他们看起来貌不惊人,普普通通,可最后却成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英雄,给人以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本著作让我震惊,也十分感动,受益匪浅。妇女们都能拿起枪来战斗,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同样成为祖国的光荣!

本文标题: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600字初一(初中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98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火山与地震的读后感(火山与地震之谜读后感)一篇文学名著的读后感(文学名著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