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50字读后感(求一篇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1300字左右)

发布时间: 2023-12-06 20:22: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意识流、荒诞派、虚无主义,其实这些名词我都只是听说过罢了,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我先是看了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墙上的斑点50字读后感(求一篇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1300字左右)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1000字左右
意识流、荒诞派、虚无主义,其实这些名词我都只是听说过罢了,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我先是看了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但是第一幕没结束我就忍不住了,说实话我真的没有太看明白。于是,我又读了《判决》,的确是看《变形记》时熟悉的感觉,这篇小说也依旧是对现实的讽刺与不满。最后在搜索《墙上的斑点》时,意识流三个字映入眼帘,我突然记起作文讲评时一位同学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文章,我马上提起了兴趣阅读了《墙上的斑点》,看看真正的意识流到底是怎样的。
文章一开篇就提到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接着作者展开联想,写出了思绪万千。读到一半时,我也不免自己思考起来,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意识的任意流动。一个人的时候,看到某样东西,一直发呆的我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吧,那是脑海中一支漂流着的帆船,没人知道它的彼岸在哪里,思绪就随着它飘啊飘,也许不一会儿它就靠岸了;也许就这么一直飘下去;也许终点与起点相差十万八千里,自己也会笑话自己乱想;也许最后又回到了起点,然后恢复了意识继续工作。
作者先由一个斑点引出自己的猜想,再由自己的猜想又联想到了很多其他事情。“一棵树?一条河?丘陵草原地带?惠特克年鉴?盛开水仙花的原野?”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事物都是由墙上那一个小小的斑点引发的,我曾经猜想这些事物是否暗含着某种深意,比如对社会的影射和讽刺、对现实的不满,这些情绪多少是有的,但最后我还是觉得那仅仅是臆想,只是人在最宁静的时刻一些随心的想法。我觉得还是不要把这些意象冠上太过现实的帽子,即便这里面带着一些负面的情绪。我的眼前只有一个安详地坐在木椅上,眼眸望向墙壁的妇人,窗外的阳光会透过玻璃映射下来,一切都已经远离喧嚣,都是那么宁静,跳动的只有脑中的意识。
结尾的“蜗牛”真的是出乎意料,似乎有种被骗了的感觉。全篇都是由联想构成,这样的联想是华丽的,但并不世俗。现实也许并不令人满意,但是人们最本真的意识应该都是纯洁的。意识流也许是很深奥的,但这篇文章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经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后带来的欢愉。

墙上的斑点 赏析

这篇小说,表面看来写了许多“意识”中的活动,看不出表现什么思想,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繁杂的思维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我们认为,作品所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现实生活是繁杂的,这里有许多烦恼,但我们应该“赞赏着现实,赞赏着身外的世界,因此,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作品中的这些句子,难道没有积极意义吗?

求一篇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300字左右?

求一篇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300字左右?
《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正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批评界面对它哑然失语,找不到评论的语汇与概念。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纷乱与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无轨迹,仍然使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尤其对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墙上的斑点》情节梳理的立足点,在于叙述者几次都从思绪漫游的终端又回到斑点,再重新依新的设想出征,这几个往复的轨迹,成了这篇小说所能把握得到的脉络。
  然而,叙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绪的漫游则是无轨迹可循的,有时让人感到如同幻觉般天马行空,跳跃式地向前跃进,一件事与一件事之间,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既无必然的联系,也无偶然的关联,甚至也没有提供必要的过渡。它基本上撇开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物与外在的东西,除了偶尔回到斑点这一依托物之外,几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识自在地、任意地、无需限制也无需依附地作纯精神性的流动。
  伍尔夫让读者看到,人的主观的意识的宝藏有多么的丰富,将墙上的斑点作一个稍微不同的假设,就会引出无穷多的互不相同的缤纷的思绪,真如伍尔夫所说的千万个印象像原子一样落入心头。
  矫枉必然过正,女作家对此大概有所领悟,她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强力推行,对客观外界因素的大刀阔斧的弃绝,使她将人物的意识流的动感与美感表现到了极致,这份真实、这份迷人,不能不令读者折服,不能不让批评家们承认,因此,它才一举奠定了现代小说在英国的地位。
  英国现代小说能迅速地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没有与传统势力打过多的拉锯仗,与《墙上的斑点》等实验小说的成功的铺垫是不无关系的。几个年轻人能快速而又成功地颠覆自古希腊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模仿说”“镜子说”等正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规矩,应该说,《墙上的斑点》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打响的第一炮,是功不可没的。
  《墙上的斑点》一举成功是非常不易的,首先难在它的变革性,它是一篇拓荒之作,无规可循,无矩可蹈。
  与传统小说比起来,它更大的难度还在于其纯精神性。应该说,讲故事或编故事本身并不太难,何况还有多少代前人可以参照与借鉴。描摹现实也相对便于驾驭,因为毕竟有生活做蓝本,毕竟有人物做原型。而纯意识与纯精神的东西,则看不见摸不着,无从效仿,也无所凭附,应该说,现代小说在难度上是要胜于传统小说的,难怪伍尔夫曾表白过自己对祖先在阴凉里拿着书消磨时间的逍遥自在的艳羡。
  《墙上的斑点》所表现的最大的难点在于它的杂糅。一般的人或许还能当上传统作家,但很难胜任意识流作家这样类型的作家。因为它的杂糅需要作家有丰富的积累与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是单方面的才能。
  如叙述才能,也就是讲故事的才能,或结构才能,也就是组织材料的才能,或思想的深刻,或题材的独特,这些单方面的才能,都有可能树立起一个传统作家,然而,这些在现代作家那里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意识流作家不关心叙事,也不关心所谓题材,他只关注人物的精神、人物的意识与人物的心灵印象。而纯精神性世界的建构必须以破碎、杂糅来完成。这种杂糅完全脱离外部事件,因而需要作家的多方面的功力。
  在《墙上的斑点》中,随着叙事者“我”的意识的流动,既杂糅进了作者的渊博的知识与文化,又杂糅进了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与对社会的认识,如对男权等社会秩序的反感,还杂糅进作者对自然景色,如由一棵树所联想的风景的体验。如果只存留着某一方面,都会导致一种单调,同时它的定向性,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逻辑性、理性与清晰性,而不能构成一种真正的无主导性的意识流的风格。
  伍尔夫对于历史、文化都有很好的修养,就是那“古冢”的想像,英国人偏爱忧伤的说法,都足见作家本人的那份文化底蕴。从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星期日的午餐,想到一定的规矩,再想到标准的制定,男人的标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足见女作家于细微处见真谛,对社会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悉。
  在小说的后边部分,女作家对一棵树以及树的相关景色的那份体验性的、细腻、准确而生动的描绘,满载着作家本人那份愉悦欢快的心情,又是那样富于感染力,让人心醉。
  如果作家没有这些能力,没有丰富的积累与自己的见识,意识何以流动,又怎能流动!作家的内涵,多方面的能力与修养,才是真正使意识得以流动的河床。
  因此,我认为,意识流小说远远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技巧,只是一种叙述视角上的花样翻新,它是非常需要超常的各方面的功力的,既需知识文化的,又需思想观念的,还需情感体验的,当然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感悟力与智慧。同样可以说,读意识流小说,读现代小说也是需要读者具备多方面的功力的,否则难以读懂,至少是读不出它的韵味与深意来。
本文标题: 墙上的斑点50字读后感(求一篇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1300字左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82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简爱1500字读后感(简爱读后感1500字大学)学位论文读后感格式(读后感怎么写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Top